xxxx历史高三下册试卷
历史高三下册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他所批评的应该是
A.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B.东汉时期的乡举里选
C.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D.隋唐时期的科举仕进
2.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正确的是
A.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目的是生产和经营的需要D.农业和手工业已分工明确
3.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
A.儒学的道德准则B.内阁首辅越权理政
C.明代的社会风尚D.执政的能力水平
4.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B.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
C.强调“仁”和“仁政”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5.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
6.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B.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C.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D.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
7.孙中山在1923年提出:“人民有县自治以为凭借,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绰绰然有余裕。与分子构成团体之学理,乃不相违。苟不如是,则人民失其参与国事之根据,无怪国事操纵于武人及官僚之手。”孙中山认为民主政治推行的关键是
A.实行地方自治B.分阶段逐步展开
C.直接参与国事D.保障人民的权利
8.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A.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B.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9.《申报》评论:“巴黎和会之始,我们多闻所谓的‘公正的胜利’、‘支持弱小民族的权利’,但是我们得到了什么?求助他人者是注定要失望的。让国人今天知道,一劳永逸的是自力更生。如不是国人抛弃了自己的利益,谁能侵犯它们?”此后中国出现了
A.甲午中日战争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10.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在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中指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应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11.1956年,火柴大王刘鸿生的企业在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有人问他:“你舍不舍得?”,他含笑答道:“讲老实话,作为一个资本家,我有点舍不得,但是话说回来,作为一个民族资本家,我又舍得。”这足以说明
A.三大改造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B.民族资本家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C.赎买政策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实际D.刘鸿生具有一定的民族责任意识
12.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国情决定的 ④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3.西塞罗《论共和国》记载:“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用于所有的人,是稳定的,恒久的,……,将不可能在罗马一种法律,在雅典另一种法律,现在一种法律,将来另一种法律,一种永恒的、不变的法律将适用于所有的民族,适用于各个时代。”材料描述的是
A.自然法B.习惯法C.公民法D.万民法
14.议会是可能通过“立恶法”来“施虐政”的,一旦得逞,有如洪水猛兽,必须严防死守。这就必须有人能否决国会的立法。(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从美国的政治运作机制来看,能否决国会立法的有
①总统②最高法院③内阁④州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
④
15.下面是根据《全球通史》相关内容制作的“从欧洲迁出人数统计表”
年代迁出人数
19世纪20年代14.5万人
19世纪50年代260万人
20世纪前10年900万人
这不能说明
A.欧洲与其他地区经济联系不断加强B.工业国的技术和资本流通速度加快
C.世界性的劳动力市场规模越来越大D.欧洲环境和生活质量越来越不宜居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发展,表现为
A.资本主义工厂制度普及B.垄断组织形成并迅速发展
C.自由资本主义发展D.福利国家在欧美大量出现
17.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下列体现这个公式含义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新经济体制”
18.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尼克松任美国总统期间调整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维持美苏两极格局B.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C.推行现实主义外交D.淡化意识形态分歧
19.布尔津斯基在《大棋局》中说,“20世纪70年代初,……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些‘地缘战略棋手’包括
①欧盟②中国③不结盟运动④日本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文中“其说”是指
A.牛顿运动三定律B.爱因斯坦相对论
C.普朗克的量子论D.达尔文的进化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其中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满分60分。
21.(12分)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战国豫让、聂政、荆轲、侯嬴之徒,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能为人所不敢为,世竞慕之。其后贯高、田叔、朱家、郭解辈,徇人刻己,然诺不欺,以立名节。驯至东汉,其风益盛。……然举世以此相尚,故国家缓急之际,尚有可恃以搘拄倾危。
所谓高门大族者,……为兴朝佐命,以自保其家世,虽朝市革易,而我之门第如故,以是为世家大族,迥异于庶姓而已。此江左风会习尚之极弊也。
盖明中叶以后,士大夫趋权附势,久已相习成风,黠者献媚,次亦迫于避祸,而不敢独立崖岸,此亦可以观风会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士大夫节其饮食衣服以导下,而风俗端矣。风俗端,则四民始有序矣。四民序,而士大夫亦益尊矣。
重廉耻之士,风俗所转移也。……然则廉耻何以重?曰士不敢慕风流而已矣。廉耻之道何以峻?曰士不敢饰中庸以欺世而已矣。……居今日而欲救风俗之弊、性情之失,则修廉耻之时也。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补遗•服食论》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风俗的变迁并概括风俗的特点,说明风俗对社会统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士、民、风俗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风俗改良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端正社会风气?
(3)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社会风俗变化的因素。
22.(14分)陈独秀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早年俱以反孔非儒而蜚声中国思想界。近年来,有关陈、胡的思想史专著不断面世,一切已经尘封的历史将被重新解读。
【材料一】儒学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家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独秀文存》第89—90页
【材料二】记者非谓孔教一无可取,唯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
——《陈独秀书信集》第103页
【材料三】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严厉的。但是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一切著述中,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家”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
——《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册第265—266页
【材料四】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是针对现实而发。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适很相近,胡适晚年在《中国传统及其未来》的演讲词中断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绝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陈致《余英时访谈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基本立场及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胡适对儒学的基本态度与陈独秀有何区别?(4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晚年的陈独秀和胡适对儒学的认识有何变化?(4分)
(4)陈独秀和胡适思想轨迹的演变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马歇尔强调,如无大量额外的援助,欧洲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美国的责任“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这个演说发表后,很快被舆论界称之为“马歇尔计划”。英国
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马歇尔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并呼吁美、英、法三国联合起来。法国总统奥利奥尔向新闻界透露,法国准备“毫不迟疑”地参加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第55页
【材料二】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以及同联邦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行动”。舒曼在他宣读的一项声明中指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就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德、法之间的冲突”。他在声明中倡议:“当务之急,是在最短期间内,把法、德两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此即“舒曼计划”。舒曼计划不仅标志着法国对德政策的一大转折,也为日后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基础。
——姚椿龄、杨宇光《舒曼计划及其产生的国际背景》
【材料三】1964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正式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并互派大使。中法建交公报公布后,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由美国国务卿发表一个声明表示“遗憾”。而戴高乐则于三天后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他非常自信地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地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戴高乐言论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歇尔推行“援助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何在?(2分)西欧国家对此计划持何态度,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舒曼计划与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2分)戴高乐的预言是否变成现实,试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4)半个世纪以来,欧洲的联合呈何趋势,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2分)
24.(10分)1924年,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知识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不同的时代,史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解读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辇彀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凡被殴击。……举京师谣言纷纭不可听闻,皆谓康有为欲废京师六部九卿衙门。彼盈廷数千醉生梦死之人,几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其实康有为不过言须增设新衙门耳,尚未言及裁旧衙门也。而讹言已至如此,办事之难可以概见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
材料三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满清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1954年
材料四当前,仍有一些学者也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很难令人接受。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肯定也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xxxx年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针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四则材料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原因分析?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暴力的信仰不仅圣人应当采用,就是一般普通人也应当采用。非暴力是人类的法则,正如暴力是野兽的法则一样。
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强大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
——甘地言论(转引自《资产阶级政治家关于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言论选录》)
【材料二】1919年3月的《罗拉特法案》准许政府不经审判就能拘押宣传鼓动者,授权法官不用陪审团即可判案。甘地组织了一次消极抵抗和不合作运动,来进行回击。在随后发生的骚乱中,英国将军戴尔制造了1919年4月13日臭名昭著的“阿姆利则血案”。
1920年9月,他们(甘地)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不合作运动。1922年2月4日,xxx达到了顶点,当时,起义的农民进攻了乔里乔拉地方警察局,杀死了22名警察。大为震惊的甘地立即命令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坚强的意志;他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
爱因斯坦:我们的下代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样的人。
——徐友珍《甘地传》
请回答:
(1)最能体现甘地思想的是哪则材料?简述理由。(2分)
(2)哪则材料是对甘地的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甘地的?(2分)
(3)如果要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上述材料中哪些更有帮助?为什么?(2分)
(4)概述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及其主要事迹。(4分)
同类热门:
高三下册历史试题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