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川端康成的著作。初读《伊豆的舞女》感觉很朦胧,文中男女之间的那种情愫不浓不淡,不甜不腻,恰到好处。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以前,看三重境界,似懂非懂,不能明白,近一年来重读《红楼梦》时,常掩卷反思,渐渐有所心得,试得解释一下。
第一境界:初看红楼,看〈红〉是〈红〉
初看红楼还是在初中,那时正当是青春无敌,情窦初开花季,宝黛的前身神话满足了一个小女子对缘定三生爱情的渴望,而宝黛现实中的爱情是那样的单纯,又是那样的凄美,宝玉那是翩翩贵公子,黛玉那是婷婷俏佳人,而宝钗呢,那是横刀夺爱的冷血虚伪的冷美人,可袭人则是为了自身的地位,专在背后打小报告害死晴雯的小人,还有许多人形像模糊,在脑海中只留下一个人名,而没有确实的关于爱憎是非的观念。比如晴雯,比说司棋,只是敏感地感觉到作者或许是偏爱和赞美她们的,但自己却无法对她们生出好感,所以姑且不去理论。
只是对探春和湘云的感情特殊些,最爱看探春掌煽王保善家的片面,每次都得热血沸腾,巴不得那是一巴掌是我拍的,但如果问为什么喜欢这一幕呢,那回答肯定是这样的:“喜欢就是喜欢呢,哪还有理由,我就是喜欢,你有意见啊?”也最爱看湘云烤鹿肉那一段说的话“是真名士自风流”,可怜这句话为我自己的馋嘴做了多少次的替罪羊。
黛玉葬花,芦雪庵联诗,怡红院夜宴,如梦如诗,身临其境,每次读这几段,都感觉自己也身在那种“沁梅香可嚼,淋竹醉堪调”的玉洁冰清的世界里游玩。若梦兮,若醉兮。
这红楼恍如一梦,梦自清清人自清,一梦做过了许多年。
第二境界:二看红楼,看〈红〉不是〈红〉
再看红楼,就在今年,经一个朋友的介绍来到了一个红楼群,凭借着自己看《红》多年经验,自以为对红楼已经熟烂于心,可到了红楼群才知道,自己以前不过是井底之蛙,别说〈曹公〉的身世考证,书中的索隐等这些都不知道,就是与〈红〉密切相关的脂批都不知道,而我自以为熟悉的文本也在别人对细节的推敲中变得陌生了起来。
所以我好像进入了〈红〉的海洋,贪婪地嗜读了与〈红〉有关的一切考证、索隐、版本等种种书籍。可是我越读越糊涂,越读越胆战心惊,我原本以为娇柔软弱的林妹妹越看越像个世故冷漠的自私女子,而原来冷漠自私的宝姐姐却是个心地善良,慷慨大方的活菩萨,直言直性的晴雯亦有心机变通的能力,而背后打小报告的袭人却是个负责任,顾大局可能被人冤枉的贤好人。唉,我最喜欢的探春的确像周汝昌评价的那样是个性凉薄的人,可心怀宽广的湘云原来亦有小家子气的,刹那间,似世外桃园的大观园被颠覆了。
原以为大观园是曹公自已精心营造的世外桃园,这里的世界是与世无争的,这里的世界是干干净净的,这里才是宝玉与姐妹们不受外界物质吞嗜的庇护所,精神上的伊殿(应为:甸——申志刚)园。可是现在看来,这里亦有纷争,亦有勾心斗角,亦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人人力争上游,个个各怀心计,大观园亦是势利园而已。唉!
这红楼梦醒,冷眼看〈红〉〈红〉如血,字字刺痛我的心!
第三境界:三看红楼,看〈红〉又是〈红〉
三看红楼,就在当下,看过了大师们的红著,看多了百样人的读红,千思万缕,千奇百怪,与人争过,与人辩过,朝朝暮暮,朝三暮四,时尔惋惜,时尔愤怒,时尔是非难辩,时尔恍然大悟,千万思绪涌过心头,万般情结汇集于心。是真是假?是虚是实?是好人是坏人?是知已是情敌?茫然不知所措,真正如那副对联所说一样:“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正是真假难辩,心乱如麻之际,有一天无意中翻到庄子文,庄子文博大精深,基本也是看不懂的,但朦朦胧胧的意界中骚动的心却静了下来,似乎一切又回到了读〈红〉的最初,我也依旧还是那个无知而快乐的读红者,依旧怀着天真浪漫的心态快乐着读着,把玩着我的红楼。
于是一切又从头开始了,黛玉还是那个心性高洁,灵气逼人的降珠仙子,只是她落入人间后沾了俗气,有了想保护自己的心机和小小的浅薄的人情世故,心疼中多了些恼怒。
宝玉呢,还是那个多情的,博情的世间罕见的惜花爱花之人,只是他转世后忘了前生修练的辛苦,多了纨绔子弟的娇贵和凌人之气,但他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洒下的血泪却的确成就了千古第一意淫之人的地位。
宝钗呢,也还是那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世故而冷漠的冷美人,只是她天生带来的“胎毒”使她的心多了一丝的缝隙。一丝丝就够了,因为这一丝的缝隙,她柔情于宝玉,温情于黛玉,恩情于香菱,润泽了身边的人,只是幸福还是幸福,她还是她,爱情与她还是两不相干。那是她与宝玉志向不同而产生的悲剧!
那袭人呢,也还是那个看似忠厚老实的老好人,依旧打着她的小报告,依旧打着她的小算盘,可是她的小报告即显示了她的虚伪,亦显示了她奴性的忠诚,她依旧是宝玉最亲近最依赖的人,亦是宝玉最早看清真实面目的人,宝玉即错看了她,亦没错看了她,明白了她与宝玉双双的悲哀。那是观念不同所造成的悲!
至于那晴雯,那金钏,我还是抱着自己的不喜欢,不喜欢她们个性中流露出来的不宽容,对自己亦是对别人的不宽容。但我却明白了一点,不容于世的人往往有着容于天的清白和对自己情操的坚守,多了份敬仰。
探春还是那个可以出将入相,心怀大志的探春,正因为如此,她亦有着心怀大志人的大公无情,她身上即有“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决心,亦有着“怀才不遇,出师未捷”的让人扼腕的偏运。
湘云还是那个心胸宽广,豪情爽朗的湘云,但亦明白了她的心直口决不是她心无城府,她的乐观浪漫亦不是天真无知,她的乐不为苦所埋,她不足与外人道的苦掩留不住她飞扬的个性,挡不住她万丈豪情。
大观园亦还是大观园,虽然里面亦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心眼心计,但情无不载,悲无不复,那群女儿的欢乐和叹息溶入那清淡天和,我在其中畅游,聆听着她们的心声。
于是,《红》又是《红》了。
正如以前我竭力想在《红》中间分出个儒道释法思想,而《红》是亦僧亦道亦儒,儒道释早就溶于一体分不开一样,最终我也明白了,这些女儿们的喜怒哀乐,是是非非,生老病死不过是一种原始的回归,那是曹赏给我们的精神乐趣,如果我们一味着自寻烦恼,寻求最终答案的话,那是对曹的心意的一种违背,亦是对曹公惜花、爱花,叹花,赞花的最后的讽刺。
所以我放弃了,我依旧把玩着红楼,依旧细品着爱情,但已不再深究了。
三看红楼,用心看〈红〉我如〈红〉
心雨:玄机多多啊!文章妙极!我喜欢这个其余两篇我读薛和袭人的都太长一般读者没耐心去读下去的。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