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读后感 内容页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5)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5)

  伴着孩子们缓缓的鼾声,我打开了《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导言中的安东尼、布列塔尼便向大家述说着学校教育的误区,孩子学习的探索、乐趣均被教师阻拦在外。怎样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全部的潜能?知识技能、终身学习的意识如何得到充分发展?

  其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这样的误区、这样的恶性循环屡见不鲜。打开教师的备课,找到了一个下午活动:“赏一赏——龟兔赛跑”,教师的预设问题如下:

  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龟兔赛跑)

  师:睡赢了?(乌龟)

  师:小兔为什么输?(在大树下睡觉)

  ……

  师:你从这个故事中学会了什么?(骄傲使人落后)

  以上的摘录有教师的提问,也有括号中的预设答案,具备了教师包揽大部分话语的学习环境特征,如:

  ☆教师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

  封闭的提问,几个字的答案,这样的对话孩子没有思考、想象的余地,一个集体活动的价值尚不及幼儿自主的阅读,甚至会导致反效果。教师的提问应该建立在孩子对故事的需求上,应该引领着孩子去了解故事、了解角色,应该是开放性的,让孩子畅所欲言的,而非被动的。

  ☆教师内心给儿童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

  每个提问的后面都在括号内写上了教师心里的正确答案,就是老师评价孩子答案对错的标准,发散性的答案被封闭的提问扼杀。孩子的答案正是括号中的答案时,教师为之竖起大拇指,不吝啬表扬之词;孩子的答案偏离正确答案时,教师弃之不应,甚至送上几句批评话语,老师,你听孩子的理由了吗?

  ☆教师因为不理解儿童而忽视他们的想法。

  《龟兔赛跑》是一个老故事,它有它的价值,但教师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对话现在的孩子,甚至让孩子总结一个故事的中心思想,实在荒谬。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他可能喜欢兔子,只要他能说出合适的理由,他有表达的权利,老师无权剥夺。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怎么能发现孩子时如何看待世界的呢?孩子只是一个被操作的、一次次跳入教师挖好陷阱里的“木偶“罢了,教师的高控完全剥夺了孩子对故事、对技能的认识与机会。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坐下来倾听孩子,支持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关注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创造出一种对话文化,建立起一种对话环境。

TAG标签: 老师你在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