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读后感 内容页

山河无故人回望皆别离原文?

“我们在过去失散于山水之间,通过电影也可以相遇在时光之中”


贾樟柯在某个访谈里,说到了如上一句话。在另一个采访里,记者问及电影里的县城生活写照是否是他对另一种命运可能的设想,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完全是我的另一种可能性,我只是一念之差做了别的工作,离开故乡。县城生活的美感一直是我特别怀念的,那种美感来自充沛的时间,一个早上是很长的,一个下午也是很长的。还有沉醉在人情世故里面的美感。”


他没有说谎,县城生活的美感不止让他怀念,也让他实打实地回味。事实上,他在2010年之后,就经常回到故乡,那个叫汾阳的县城。和发小们相聚,按当地风俗生活,陪伴家人,跑步,写字。


他说,《山河故人》是他个人在经过一段情感旅程之后,特别想要表达的一份情感与时间的思考。


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却并非所有人都感受到了。


1、山河无故人,回望皆别离


贾樟柯在电影《山河故人》里使用了三个不同比例的画幅(4:3,16:9,2.39:1),以此表达他对情感与时间的理解。在我看来,他想表达的情感大抵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透过个体在时代大潮下的选择,探讨情感自由;一方面,又通过个体在时代裹挟中的经历,拷问别离之殇。


1999年,涛儿站在汾阳城楼望向正处于改革浪潮中凶猛前进的县城,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内心游离。她需要做一个选择,从两个爱她的男人当中,选一个携手一生。一个是朴实本分的梁子,一个是性情率直的晋生。前者没有太多甜言蜜语,在煤矿里负责管理矿灯帽具,普普通通;后者开着骚红的汽车戴着墨镜,在外做生意归来并买下当地的煤矿,气势凌人。在爱情面前,两人看似平等公平,却在基于现实的情况下,买下煤矿的晋生却早已将竞争的天平扯向了自己一边。


涛儿在火车上告诉父亲,自己打算和张晋生相好。她父亲顿了一下,似乎对此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将选择的权利给了女儿,让她拥有一份抉择的自由。


她选择了张晋生,那个可以带她开车兜风、带她跳迪斯科、帮她买下喜欢的歌碟的男人。她颇为自由地做了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抉择,一个大多数人都会认同的抉择。戴着墨镜将炸药引爆于冬日冰封的河道的张晋生得到了涛儿,失去工作又失去女人的梁子除了一个愤怒的拳头之外,别无他物,只得默默地接过涛儿的婚礼请柬,默默地背起奔向异乡的行囊,将钥匙扔向屋顶。


这是第一段画幅下的故事,涛儿拥抱了情感上的选择自由,梁子背负了情感上的无奈现实,两人走上了不同的路,开启了第一段别离。


字幕这时才呈现出硕大的片名:《山河故人》。


2014年,破旧的厂房,老旧的相机,衣着简朴的梁子面容憔悴,在一阵“茄子”中,笑不出一丝痕迹。重病的他无奈地背起了沉重而寒酸的行囊,携妻带子,与现代化的高铁擦肩而过,格格不入。一锤敲开了别离十五年的房门,那张沾满灰尘的请柬还在,那段被人羡慕的婚姻却出现了分裂。


涛儿烫染了头发,衣着光鲜,以县城企业家的豪气受人恭维,回到华丽的家里,只身一人。张晋生早已远赴上海,干起了投资,怀抱了新人。分裂的婚姻留下了涛儿驻守在四处在建设的汾阳县城,带走了她的儿子。涛儿的父亲在前往战友的寿宴途中,永远地合上了双眼,手机不断在响,和尚为他作法。


她再次做了一个看起来自由的选择,让儿子跟随了环境更为优越的父亲。却又不得不面对一个见面叫她妈咪,丧礼上不懂跪下,一切都显得陌生的儿子。当她将一叠钞票递给形色苍白的梁子,将一声恸哭跪向永逝的父亲,将一只耳机分享给神色懵懂的儿子,她知道,自己与他们开启了某种永恒的别离。


她只好选择速度缓慢的绿皮火车,固执地带着儿子重去一遍父亲逝去的车站,大方地跟梁子说着“方便”,来和他们做一种温和的告别。


2025年,阳光饱满的澳洲海岸,技术先进的新时代设备,联结不了张晋生与儿子张到乐之间逐渐宽大的鸿沟。张晋生为了躲避国内的“压力”,十年前就来到了这个赤道以南的国度,试图寻求更大的自由。但儿子却并没有在这样一个看起来丰足的生活中感知到他所理解的幸福,他不想将时间浪费在学习上,想去谋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一个通晓中文的老师出现在他面前,他想靠她打通自己与父亲的鸿沟,却不成想爱上了对方。在一次外出游玩的过程中,他们吻到了一起,并打算一同回到遥远的中国,去寻找记忆中只留存着半个称呼的母亲。又在一次办理归途手续的过程中,想到了不知该如何向母亲介绍比自己年长许多的女朋友。


张晋生看着桌上的枪支,意识到这个自由国度并不自如;张到乐看着逐渐走远的Mia,意识到这个柔情的女人从此远去;涛儿在又一个冬日里安静地包着饺子,耳畔忽然响起了儿子呼喊着“涛”的声音。他们在各自的自由里,承受着各自不一样的别离。


风雪飘舞中,涛儿搁下牵着的那条不曾离开的狗儿,自在地跳起了舞。远处的山河变化了模样,没有故人在,舞动间的数次回望,尽皆别离。


《山河故人》三个画幅,三个节点,三段故事,三种别离,尽是无力改变的哀伤。


2、少了现实的粗粝,多了人间的情感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又一次将他带回他所熟悉的故乡汾阳。


还是那样的街巷,那样的人们,那样的乡音,但与《小武》、《站台》、《任逍遥》等贾樟柯以往作品里的汾阳不同的是,《山河故人》不再那么灰败和粗粝。如果说,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不过是这片乡土追逐时代的印记,那洒落在城楼与街道上的夕阳余晖亦可以是跟随时代的痕迹。只是,谁都知晓的是,会有回得去的故乡,却并不存在留得住的时光。许多人说,《山河故人》依旧是贾樟柯一贯地对县城题材的眷恋,仿佛他还停留在那个汾阳街角,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作出表达。


但实际上,《山河故人》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县城缩影,而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情感抒发。对汾阳的再次投射,与其说是贾樟柯对“县城”题材的恋恋不舍,不如说是他对曾经给予过他青春年少快乐记忆的时光的念念不忘。多年以后,这个走过诸多国际红毯,拿过数个国际大奖,甚至拍摄过沉甸甸如重拳的《天注定》的导演,依旧回到故乡,减少了过往的粗粝,增加了人间情感,却仍然传递着撩人心弦的力量。


电影的色调变得丰富甚至绚丽,故事变得简单而易懂,流动的画面里仍不失对现实的拷问,却又多了许多人情味。那些与时代有关的变迁、别离、逃避、出走甚至死亡,都在反映着结实的现实的同时,也流淌着人与人、人与故土、人与时间的情感。在恍若隔世的跳跃着的时光中,贾樟柯微笑着制造着感动与思考:关于婚姻,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时间与空间,关于牵挂与别离。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距离看似越来越近,情感的交流却渐行渐远。一个没有手机的时代里,恋人间会因为一封付出牵挂与等待的信而幸福不已;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家人间却很少因为能够坐在一桌吃饭而激动欢喜,紧盯着手机的眼睛似乎和陌生的朋友圈更为亲近。情感交流的方式因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但别离却不会因时代的步伐而就此停住。贾樟柯即便在电影里有不少关于现实的间接讽刺,却更多的还是回归情感的呼唤。


别离常有,时光难再,唯有珍重,才能让人少些遗憾。


我想,贾樟柯在那么多的经典歌曲里唯独选中《珍重》这一首反复播放,并不是他自私地传递个人喜好,而是用这样一首歌,道出他所想表达的情感。不妨细听一下这首叶倩文演唱的歌曲,不妨看看这首《珍重》的歌词,你便会发现,他反复播放这首歌的用意。


它方天气渐凉

前途或有白雪飞

假如能不想别离你

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

盼望世事总可有转机

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

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


珍重,珍重,即使山河有分离,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


3、瑕疵固然有,亮点亦可寻


正如大多数人所感觉到的那样,电影《山河故人》在故事上的跳跃上似乎并不能为所有人可接受。分段的内容尽管在衔接上不成断片的问题,却多少给人一些突兀感。尤其第三段有关未来的故事,诸多细节甚至很不具说服力,父子间怎么就因为语言而生出沟通障碍?高科技怎么看起来如此生硬?张晋生的上海老婆怎么就不露一面甚至不再存在?那个重病的梁子后来究竟怎样了?如此这般,一旦深究,似乎都有些站不住脚。这便是贾樟柯导演在《山河故人》里暴露的某种“一贯”的毛病。


有些镜头的加入也显得颇为任性:穿梭在人群里的扛刀少年,朦胧中燃起的林中火堆,时不时蹦出的某个空镜,似乎都让人有些摸不着头绪。但这并不足以构成电影为人所诟病的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导演的另一种隐性表达。


坦白说,我蛮乐于看到导演这种创作上的用意,要知道,没有一个镜头,是全然多余的。那个扛刀少年,是基于导演曾经的一个记忆,说不定寄托了他对人的命运的思索;那个突如其来的撞地飞机,说不定蕴含了他对世事难料的表达。我们不做过度解读,但也不妨宽容对待。


至少,那支冬日旷野里的舞蹈,有可能成为贾樟柯诸多作品里又一个经典镜头。如果你有留意,会看到奉俊昊镜头下金惠子的影子。


演员的发挥无疑是这部电影情感表达上的另一大亮点:“御用女主”赵涛仅凭与梁子的一次别离那场戏,便可甩掉以往镜头里“游来游去”的批评;张译在第一段故事里所展现的那股劲头,显然值得被人称赞;张艾嘉和董子健在第三段故事里的那种从容与节奏把握,都算得上是一种惊喜;而梁子的饰演者梁景东虽不够惊艳,却足以令人印象深刻。


可即便是这样一部饱含感情的电影,也依旧会让贾樟柯承受不少苛责的声音。不少观众认为贾樟柯的这部电影“还是那么乏味生涩”,不少影评人觉得“贾樟柯还是不会讲故事”,甚至一些媒体还是认为“贾樟柯依旧向西方人献媚”。在诸多苛责声中,我只对那些山西观众发出的“对白一点都不像纯正汾阳方言嘛”投以敬意,而不会认同如上一些看起来很有见地的声音。那些在城市呆惯了就自以为很有优越感的人实际上是较为可悲的,他们用自身的某种狭隘暴露着自己的愚蠢,却从不去哪怕稍微地回望一下自己那少得可怜的视野与经历,也是够搞笑的。


但,没人能真正去控制谁的偏见与喜好,正如没人能真正去控制哪部电影的票房。《山河故人》注定会存在不少苛责的声音,票房到现在也依旧少得可怜,且不具备可以创造高票房的趋势。这似乎是贾樟柯电影的一种“必然”待遇。


恋人间彼此疼爱时,往往会说些气话,类似的气话里,虽听上去很刺耳,但多半都流淌着善意。譬如看到自己牵挂之人做某件事情受到了伤害时,会冲着喊“你活该!”,然后又比谁都勤快地帮忙处理,给予呵护,给一个大大的拥抱,甚至一起哭一阵。


我们对贾樟柯的情愫有时候也会是这样,看着他的作品受到“冷遇”,说他“迎合西方人”,不禁会嘟囔一句:“贾樟柯,你活该!”


然后马上拥抱他的作品。


有些电影人,就值得这样被人善待。

TAG标签: 山河回望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