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有多个版本。大意是某书生收了一盒枇杷,但礼单上写着“琵琶”,于是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嘲讽。不过,写这首诗的人批把一词来源于,大概是读书不深,不知道琵琶和枇杷本来是一回事。
琵琶原是游牧民族的乐器,秦代传入中国。胡人随即击鼓,手势向外推作批,收起为把,故名“琵琶”,并用琴身之木制成“枇杷”。同时期,人们还把形似上述乐器的一种水果称为“枇杷”。到汉末,专用于乐器的“琵琶”一词终于确定下来,“枇杷”成为了水果的名称。字体差异很大,书写时不易混淆批把一词来源于,但读音相同偶尔会引起误解。
巧合的是,枇杷的英文名Loquat,也是源于一个误会。是粤语“芦菊”的音译,芦菊因东坡外行不求了解而成为枇杷的别名。写完这首诗后,有朋友问他:“禄举是什么?” ”对他说:“是枇杷。他又问:“怎么测?”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说:“故芦柑夏熟,黄甜柑榛,枇杷柿……”这段话列举了几种果树。枇杷没有必要出现两次,所以芦柑显然是另一种水果。
据李时珍考证,禄桔就是今天所说的金桔,“禄”字是黑的意思,意思是金桔未成熟时,颜色是绿色和黑色。苏轼误记古书,谬论相传,八百年后终于抓到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