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研院原院长吴大佑(中)在清大庆祝90岁生日。两位自豪的学生李政道(右)在杨振宁院士的陪同下,在寿宴上,吴大佑的俏皮话让来宾笑声不断。(本报摄/徐存旭摄)
杨振宁和李政道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当时都是中国人。1957年颁奖时,李政道31岁,杨振宁35岁,在科学界掀起了一股旋风。不过后来两人因为某种原因闹翻了,这在学术界是一个遗憾,但细节一直保密。
回首1946年,李政道到芝加哥大学师从理论物理学硕士费米做研究。1949年,杨振宁访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情商所长(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邀请李政道来普林斯顿。
根据大陆凤凰网的研究,此时两人之间有些不愉快,原来导火索是论文署名顺序的问题。按照英文作品的约定,署名是按照英文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的,所以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传闻杨振宁提出要求,希望能上前线,因为他比李政道大4岁。
后来,李政道和杨振宁合着了一篇论文,这也为日后的一个重大发现——“宇称不守恒”奠定了基础。195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两人去瑞典领奖时,又因为名次吵了起来。杨振宁希望自己在颁奖时能走在李正道前面,说服李正道的妻子秦慧月。秦回宇觉得拿这件事开个玩笑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人了。李政道勉强答应了。可李政道却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感到厌烦。最后,他们停止了合作。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非常失望,因为奥本海默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看到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校园里讨论物理。两者的决裂对中国科学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