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历史新知网】一下运动是从何时开始的?(图)

以下文字资料由(历史新知网)小编整理整理,为您发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新指示:“知青要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这场运动掀起了全民狂潮。

知青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场引起强烈震动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渊源。这个运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天地广阔,成就大业”

50年代中期知青上山下乡。当时,党和国家号召和鼓励城市青年“下乡上山”,目的是解决城市青年学生就业,加强农业生产。

1955年9月,***“天地广阔,成就伟业”的最高指示,标志着知青下乡上山运动在全国展开。1956年,全国近20万城市青年自愿或被动员加入垦荒队伍。

整个1950年代,中央政府都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统筹管理。当时,城市知青下乡、上山,基本上是地方安排和组织的。1962年,国土开垦部成立安置办公室,随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策划动员城市知青下乡、上山。

最新下乡知青补偿政策_下乡知青补贴政策2016_关于下乡知青补贴政策

据统计,“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共有196.9万名城市知青和社会闲散劳动力下乡、上山。其中,知青129.28万人,占下乡总人数的65.6%。

在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初期返乡下乡的知青中,影响最大的是河北的邢艳子、侯军,江苏的董嘉庚。1964年12月26日,董嘉庚和邢燕子应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小型生日会。他们的座位靠近毛泽东的左右两侧。席间,***询问了两人的文化程度,还给了他们几道菜劝他们吃饭。侯军的成长也受到了周恩来的关注。他们是那一代下乡知青中的幸运儿。

1969年,河南省蔚县神侯人民公社,洛阳矿井插队的知青们“天天读书”学习毛泽东思想。(视觉中国)

《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闹”,工人停产“夺权”,高校不招生,工厂不生产。1966年、1967年、1968年的三个中学毕业生班没有出路。“老三阶层”约有1100万学生,其中城镇户籍初高中毕业生约400万。大量青年学生足不出户,游走于社会,既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也存在不稳定隐患。

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新指示:“知青要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关于组织全国知青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的情况,连续报道了大量报道。知青上山下乡与“文革”相结合,逐渐演变为知识青年“改造思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过程。反修”和“

下乡知青补贴政策2016_最新下乡知青补偿政策_关于下乡知青补贴政策

“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一个要求下乡的红卫兵是来自北京的蔡立坚。

1966年,蔡立坚18岁,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二年级学生。红卫兵会师时,她从学校随长征队前往延安,途经山西省榆次县一个贫困山村——黄才公社杜家山。蔡立坚看到,山区很多,大部分未开发,农民生活十分艰苦。她觉得这里很适合扮演知青角色,要不要留在这里插队。当长征队伍离开杜家山280多里时,她毅然告别同学,独自回到杜家山,向村民们表达要扎根杜家山,与大家一起筑山。

1967年10月9日,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第二十二中学、第八女中、十一女中10名毕业生,到内蒙古西乌市秦旗白音宝力格公社,加入队列。出发日一大早,他们就聚集在天安门前,在巨大的毛主席画像前宣读誓词,他们是首批从首都开赴内蒙古大草原的红卫兵。1968年2月8日,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红色代表大会55名红卫兵摘下袖标来到天安门广场向毛主席宣誓辞别,成为首都第一批参加的红卫兵在西双版纳的建设中。

首都红卫兵率先下乡,掀起了城市知青与工农结合的热潮。这是奔流不息的洪流。不仅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高中生和社会青年,还有数以万计的城镇居民,大量的医疗、文教工作者最新下乡知青补偿政策,和国家干部。以及一些受运动影响的“独裁对象”……从一望无际的北大荒到孔雀开屏的西双版纳,从天山南北的戈壁绿洲到南北的橡胶林场南疆诸岛,

1973年,马未都来到京郊插队,被知青推选为食堂“首席书记”。图为马未都在食堂外合影。(视觉中国)

知青政策调整不再统一动员下乡

下乡知青补贴政策2016_关于下乡知青补贴政策_最新下乡知青补偿政策

“文化大革命”时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插队的安置费太低,食物不够吃,有病就医无保障。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干部仗势欺人、走后门。在招工、招干部、返城等方面存在不正之风。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强奸、迫害女知青。领导重视。

1973年4月上旬,***在***的游泳池里,读了毛身边翻译王海容派来的人来信。这封信是福建省莆田县小学教师李庆林写的。他在2000多字的信中,道出了知青的困境,揭露了一些地方干部利用职权为长期未下乡的孩子开后门的不正之风。是时候招募工人、参军和上大学了。作为一个知青的家长,他重重地讲述了一个父亲的迷茫和痛苦。信的最后,他哭着说:“毛主席,我知道您工作忙,无暇顾及我说的话。在困难的情况下,

*** 看完信,思索良久,最终决定于4月25日亲自给李庆林回信,信原文为:“李庆林同志,寄三百元补足缺米,国内这种事很多,要统筹解决。随后,周恩来,***将回信写给***,并要求代为从稿费中扣除300元,连同信件一起直接寄往邮局。其实,长期存在的下乡弊端,毛泽东早有耳闻。李庆林的来信,引起了他对知青问题的高度重视。

1973年4月27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高层会议,研究全面解决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会议对知青政策作出重要调整,明确城市中学毕业生中,因病致残不能参加劳动者、独生子女、外籍中国籍子女等,一律实行没有动员下乡。在保护下乡知青权益方面,采取建设知青点、青年队、集体农林场等方式,改进插队方式;改善知青生活,保障知青享有应征、征召、征召、晋升等权益;纠正知青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坚决将伤害女知青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1973年8月4日,经中共中央审议,转发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

关于下乡知青补贴政策_下乡知青补贴政策2016_最新下乡知青补偿政策

“文化大革命”10年间,全国城市知青上山下乡人数达1402.66万人。包括“文化大革命”后陆续下乡的260.04万人,共计1662.7万人。与1980年全国城镇人口1.91亿相比,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几乎所有的城市家庭都与“知青”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975年,浙江人民公社社员欢迎知青跳槽落户。古门上贴着一副革命对联:听毛主席的话,跟毛泽东走。(视觉中国)

“不下乡能做的,不必下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运动问题越来越多,已经到了回不去了的地步。“文革”结束后,中央下定决心要从根本上解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

1978年3月28日,毛泽东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研究使城镇容纳更多的劳动力。这种上山下乡的做法最新下乡知青补偿政策,老百姓是不欢迎的。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工作面临重大转折。

农村知青集体***、***、***,特别是1979年初声势浩大的“还城”震惊了全国。

关于下乡知青补贴政策_下乡知青补贴政策2016_最新下乡知青补偿政策

农知青的“闹事”始于云南西双版纳垦区。1978年10月下旬,景洪总部石昌学校教师、上海下乡知青丁惠民起草了《致邓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反映农村知青的困境,要求他们返回城市。然后,北上北京去***。云南垦区的动乱迅速波及全国各地。1978年12月以来,21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发生了下乡知青和边区青年要求返城的抗议示威活动。次年年初,一股浓浓的“回城风”袭来。***, 就连***也绝食、打领导、打干部等等。突如其来的风波,中央决策及时,态度明确。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细致的工作,1979年3月中旬以后有所缓和,到5、6月份,大部分地区已经平静下来。

70年代,知青濮存昕在种马班与“雅顿”合影。(视觉中国)

1980年,国务院知青办公室提出《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若干意见》。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它明确宣布“可以不下乡,就不必下乡”。也就是说,不再动员城市知青下乡。这是一个宣告全国上山下乡结束的信号。

1981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公室并入国家劳动局。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效仿。至此,20多年的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画上了句号。

下乡政策改变后,知青纷纷回城就业,但仍有大量遗留问题亟待解决。问题之一是如何安排嫁给当地农民的20万知青加入队列。经过三年多地艰苦奋斗,到1981年,绝大多数已婚知青都安排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安置条件差异很大。据对4万多名已婚插队知青的调查,到1982年,还有3600多人没有得到安置。

此外,已在外地工作的知青子女返乡求学入户问题也比较突出。可以说,上山下乡政策不仅给一代知青烙下了历史的烙印,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

上山下乡的知青经过艰苦的磨练,成为既不同于前人,又不同于后代的特殊群体。或许只有经历过那些年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知青”二字所蕴含的含义。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反思,如何评价这场持续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运动,相信历史终将得出公正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