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探寻中国古船的奥秘(组图)

中国古代远洋船只有多大?在茫茫大海中,他们如何保证航线的准确性?船底有个大窟窿,何敢乘风破浪?古船的“肚皮”里藏着多少古老的“黑科技”?

今天是中国航海日,让我们走进泉州海运历史博物馆,一起探寻中国古代船舶的奥秘。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晚归》《海上城堡》

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福建省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出一头巨大的怪物。它是宋代的远洋轮船。

船有多大

出土的古船船体

从复原模型来看,古船长34.55米,相当于三辆公交车首尾相接。

它宽 11 米,至少需要 6 名成年男子手拉手伸开。

模深3.8米,高近一层半。

排水量近393.4吨,载重量可达200??吨...

据考证,这艘船应该是在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七、九月间遭遇兵祸或台风,导致沉没。

古船的诞生,解答了宋元海上贸易的诸多疑问,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惊人的船舶结构

这艘古远洋船是“福船”的一种,指的是福建制造的远洋船。“民在海中”,与内河船舶不同,为了与海洋“斗争”,“富船”庞大的身躯“武装到牙齿”。

古船模型

首先是锋利的船头和船尾。从外形上看,古代远洋船尖头尖底,头尾高。这样的外形有利于破浪和转向,吃水深,机动性好,可以在礁石和洋流中掉头。

二是巨大的龙骨。龙骨作为一种减摇设施,最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大大提高了船舶的稳性。这比外国船只早了数百年。

“水密舱”细节

“水密舱”是古代远洋船舶的核心技术。《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中国一些较大的船只,船体内部有十三间水池或舱室,用坚固的木板钉牢,隔板又好又结实,将它们隔开。” 采用隔间设计,将车厢分隔成几个互不相连的空间。一旦舱室漏水,只会影响局部,不会整船沉没,大大提高了船舶的安全系数和远航性能。. 这项技术领先西方1000多年,至今仍对世界造船业和航运业产生巨大影响。

竹制帆

此外,大鬣狗夹在船舷两侧,提高了船体的纵向强度;舵叶上开有许多孔,以减小水的阻力;桅杆下有一根转轴,可以根据风向调整帆的角度……

郑和七次下西洋,途经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沿岸等深海,乘坐的就是这种“福船”。

精密的航海“神器”

这么大的船怎么能在海里航行呢?

导鱼、航海罗盘、测深锤、天尺、星盘……古人把最先进的技术带上了船。

导鱼

《平洲科谈》云:“船师通地理,夜观星辰,日观日,暗观罗盘,或用十尺绳钩,从海底取泥,闻一闻,你就会知道你在哪里。”

远洋轮船上使用的“罗盘”被称为“罗盘鱼”。这种引导工具需要漂浮在水面上。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鱼头将指向南方,船的航向将由船员掌握。南宋以后,人们将水浮磁针与方位标记相结合,制成精度更高的罗盘(或子午线)。

罗盘

测深仪也是船舶航行必不可少的产品。古人测量水深时,通常会在测深锤上涂抹黄油,然后将其沉入海底。经验丰富的划船师傅,通过观察粘沙的颜色和味道,就能判断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如果测深锤不能粘在沙子上,说明海水很深或者水底是礁石,此时不敢抛锚。

测深锤

与出土的古船一同出土的还有量尺,相当于古代的“北斗系统”。量尺残长为20.7厘米,总长应为26厘米。使用时,手臂与尺子成直角,尺子下端与海面相切,尺子上端与北极星的刻度相对应,这样北极星的高度就出来了水的体积可以目视测量。从北到南,人们看到的北极星离水面越来越近。拿着尺子,老船员们可以大致知道船只到达了哪个区域。

量尺

此外,星引板还是测量星体出水高度和判断方位角的工具。一对星板由12块乌木方板组成,由小到大,最小的每边约2厘米,每块递增约2厘米,最大的边约24厘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木板,使用方法与量尺相似。

星板

谁来使用这些“神器”?在古代,天文航海术被称为“星图术”。当时,船上有个叫“救火队长”的人精通此术。他用相对固定的北极星作为导航“路标”。

“精彩”的海上生活

在枯燥的海洋生活中,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是单调的蓝色航海浮生记2攻略,但这挡不住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飞《岭外待答》记载:“浮于南海之南,舟如巨室,帆如悬云。天长数丈,一舟载数百人,一年之粮,喂猪酿酒,生死相依……”郑和下西洋时航海浮生记2攻略,甚至还有可以带家人的雅致客房,还有充足的食物(包括粮食、肉类和蔬菜、酒类),有的船还可以养猪、种菜、酿酒、种植盆景供观赏。

在出土的古船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猪骨和牛骨,但没有被圈养的痕迹,这证明出土的古远洋船仍然是“低端版”。

吃是一方面,海上的娱乐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这是随船出土的棋子。“兵马炮车兵将”,不难想象,在海涛声中,古人围坐一团,月下下棋,多么别致的海丝景致。

“过一段浮生吧”,随船出土的一张纸上写着这样一行小字。有学者认为它出自水手的“睡前读物”,也有学者说它是“航海日记”。不管是什么,至少证明即使在异国他乡,“读书写作”依然是古人夜深人静的爱好。

明月生海,“暂且浮生”。700年前的六个字,或许也是古人面对浩瀚大海的感叹。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叶新 刘方源 福建省泉州市纪委史晓芳 来源: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TAG标签: 古船博物馆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