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幸福本身有多种定义,但根据现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可能需要具备以下10个条件。其中,前5项为外在条件,后5项为人的人格品质。
1. 有好朋友和亲密的家人。许多当代心理学家证明了一个规律:良好的朋友关系非常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和获得。迪纳和塞利格曼(Diener & Seligman,2002)曾以 222 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提取了其中最快乐的 22 名受试者,对他们为何感到快乐进行因素分析,发现与朋友在一起的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是主要原因之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幸福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之前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亲密关系对人类幸福感的影响。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一个人吃饭的老年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其中,单独吃饭的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40%,男性则增加170%。2012年,英国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对4万多个家庭进行长期跟踪后发现,经济改善对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多大帮助。相反,经常在家做饭,和家人一起吃饭的人,普遍感觉更快乐。幸福。
2.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金钱是我们社会中的一般中介。在当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它几乎可以给人们带来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因此,很多人将主观幸福感与金钱联系在一起,认为金钱是导致生活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不过,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金钱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Chiksentmihai(1999)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金钱可能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数据链:年收入 25,000 美元的人认为年收入 50,000 美元会让他们快乐,年收入 50,000 美元的人则认为年收入 100,000 美元会让他们快乐,年收入 100,000 美元的人期望年收入 200,000 美元让他们更快乐,等等。
这项研究表明,财富不一定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至少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富人比一般财富的人更幸福。当然,财富并不能决定主观幸福感,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富与主观幸福感无关。研究表明,虽然财富不会带来幸福,但贫困确实会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因此,有人认为财富和幸福只是相关的爱的十个条件,并不能成为保证。财富所能带来的快乐,可能主要在于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增长),而不在于财富的总量。
有时候工作不是为了钱。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作与一个人的自尊有关。有一份工作就意味着你被需要,这会给人一种自尊感和获得感。
3、有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业余活动可以使人感受到心流(Flow),这是人特有的一种情感。是指人们沉浸于某项活动或行为时的情感体验,类似于生活中所谓的痴迷。感觉(或迷恋)。不仅如此,体育活动或适当的锻炼还能促进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下丘脑和垂体中的关键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受精神因素的影响。效果,理论上,增加这种物质可以让人兴奋、快乐、快乐,有时甚至会让人上瘾。
4、身体健康。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以往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会通过影响免疫系统来影响身体健康。与缺乏主观幸福感的个体相比,主观幸福感体验较强的个体具有较高的免疫系统功能。也更有效,身体素质更高。反之,个体的身体健康(包括主观健康和客观健康)也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体验。一般来说,良好的身体健康会使个体体验到更强烈的幸福感(Carr,2004)。
5、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甚至为此花费一定的金钱)。一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自由度,与这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总的来说,感觉自己处于掌控之中的人比那些感觉不到的人更快乐、更乐观。
哈佛商学院的 Ashley Whillans 和其他人于 2017 年 6 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一个研究小组对美国、丹麦、加拿大和荷兰的 6000 多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发现如果一个人愿意花一些钱为自己买一些闲暇时间(比如支付清洁费,做饭或做家务),将显着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研究还发现,花时间获得的快乐实际上等于赚更多钱的快乐。调查结果不仅限于富人,同样的结果也发生在富人身上,无论收入如何。但是,虽然按时花钱可以缓解一个人的日常压力并改善幸福感,绝大多数人似乎都不愿意按时花钱,即使是百万富翁也是如此。超过一半的百万富翁不愿意花钱请人做家务等)。
以上五个方面都属于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的外在条件。
6、喜欢迎接未来。开放是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之一。一般来说,经常着眼于未来的人,具有相对更开放的特点。愿意并善于拥抱未来的人,对于现在面临的问题,总会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为他们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没有时空界限的世界,让那些原本立足于现实的当下重心这个问题将被边缘化,从而失去对生活的影响。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将原本会被及时边缘化的未来积极事件吸引到当前的生活重点中。
美国学者金在2001年的一项研究中,要求受试者主动想象未来最有可能发生的所有幸福的事情,比如想象10年后幸福的爱情或婚姻生活,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 4天。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这些想象增加了受试者的积极情绪爱的十个条件,而且锻炼还降低了受试者的患病率。
7. 帮助别人。心理学上有一句话:要想快乐一个小时,就打个盹;想开心一整天,就去钓鱼;想要幸福一个月,就结婚;如果你想一辈子快乐,那就去帮助别人吧……多项心理学研究证明,帮助他人可以显着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例如,邓等人。(Dunn, et al., 2008) 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这项以 632 名美国人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如果受访者将每月预算的 10% 左右用于社交互动,例如为他人购买礼物或向慈善机构捐款,他们会相对更快乐。. 虽然这些人的总收入与幸福感无关,但花在其他人身上的钱却与幸福感相关。此外,
8、善于宽容。宽恕是通常所说的非报复性性格。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对我们很好,但在某个时间或某个场合,一定会有一些人对我们不好。当有人对我们做坏事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积极心理学提倡:在生活中,与他人比较记住幸福的时间,而不是记住仇恨。一个时刻想着报复的人和国家,绝对不会是一个幸福的人和国家。人在大多数时候应该是宽容的,把惩罚或惩罚留给法律,而不是留给我们自己的心。饶恕包括宽容和饶恕。人们通常所说的宽容,其实就是一些心理学研究中所指的宽容。宽恕不是简单的“宽容他人的行为”,而是承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用关怀代替冷漠和蔑视,用理解代替盲目、无知和歧视。
9. 有同情心或同理心。同理心或同理心(Empathy)有时译为“同理心”,是指一种能将自己设身处地为他人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他人情绪的特质。善于同理心的人更愿意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更愿意考虑对方的处境或心情,从而表现出更恰当的行为。
10.学会感恩。感恩是指对他人或社会给予自己善意和善行后的一种正反馈。在早期的心理学研究中,感恩被视为一种情绪状态,但现在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它更像是一种积极的品质。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阿奎那曾认为,它是仅次于正义的人类第二重要的品质。
作为一种品质(类似于人格特质),感恩必须是跨情境的,表达对任何外部利益的感激(而不是对特定的人或特定的对象)。感恩被视为一种恶习。从临床上看,忘恩负义的行为可能伴随着过度自恋(Narcissism)心理疾病,而个体越是忘恩负义,他的自恋就越有可能加重。
在为期4周的纵向研究中,对照组每天简单回忆并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而实验组则被要求记录一些他们每天需要感恩的事情(无论大小)和他们未来理想的生活。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具有更高水平的幸福内在动机,这种动机和相应的行为使个体能够长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因此,只要个体不断努力完成一些美好的事情(这实际上是一种情绪控制策略),就会获得持久的幸福状态(Sheldon & Lyubomirsky,2006)。
生活中有些人的坏习惯就是总是夸大坏事的严重程度,对每个人倾诉,却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感到不满。记住:生活不能用来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