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树妈妈
小树妈妈(ID:tree2050)
1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说: 爱与规矩并行,才是最好的家教。
要我说,养孩子就如同放风筝,既要它飞得高,又要它不断线。
父母用爱奋力托举换得孩子“飞得高”,同时又要用风筝线约束他“不出圈”。
规矩,就是那根线。
从小不被这根线束缚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漠视规则,即便对法律也没有一颗敬畏之心。
“精英教育”让他飞得越高,就越容易在“断线”后,一头栽倒在泥坑里。
前不久,爆出211优秀大学生掐死女友被判无期,减刑出狱后再度杀人的新闻。
这个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后,被誉为“北京版孙小果”的凶手郭文思连同他的父亲,一起被推上风口浪尖。
郭文思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家里条件优渥,从小顺风顺水。
2002年,郭文思20岁,在北京工业大学读大二。
由于第一年成绩优秀,大二开学的第一天就当了班长。
作为家中独子,郭文思从小被全家人过度宠溺。
父母平日比较忙,对他疏于管教,没有告诉过他要讲规矩、守规则。
留给他最多的就是钱,所以在郭文思看来,什么都可以用钱摆平。
没有被正确引导、约束过的郭文思,从小非常骄纵跋扈。
在他的认知里,没有规则,也不会解决矛盾冲突。
这让他处理问题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即使对待女友,发生矛盾时也会使用暴力。
在交往2年后,女友实在忍受不了暴力提出分手。
谈不拢的郭文思一时气上心头,抱着“宁愿得不到也要毁掉”的心态,直接把女友按倒在床,活活掐死了。
每次触犯了规矩界限后,父母都会帮他收拾残局,让他免于受罚。
这次也不例外。
因从小常替儿子收拾烂摊子有了“经验”,所以事发后郭文思父母思路格外“清晰”。
他们知道儿子杀人后在劫难逃,就开始为儿子“铺路”。
父亲先是陪儿子自首,又一次性筹集40万元补偿受害者家属恳求谅解。
而后来到郭文思学校郭文思,请求开具“郭文思在校表现优异”的证明。
庭审时为博得同情,母亲又对记者说,
“我儿子人缘特别好,他是个非常努力的孩子,毕业后本打算继续读研,他却找了工作,一心想挣钱供女友考研!”
郭文思从轻处理,以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
郭父人脉非常广,他想方设法“托人”、“打点”多名工作人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儿子当上质检员和监区班长,如此就顺理成章地拿到更多积分,加快了减刑。
从2007 年到 2018 年间,先后 9 次减刑郭文思,直到 2019 年刑满释放。
一个花季少女无辜被害,他却只付出了14年的代价,如此的崭新生活来得太容易。但是他却不思感恩、不知收敛,更没有吸取教训。
2020年疫情肆意,郭文思在超市排队结账时摘下口罩,被一位热心的大爷劝阻。
郭文思一拳把大爷打倒在地,又对其太阳穴一通乱锤。
可怜的大爷颅内出血,经医院全力抢救还是没醒过来。
在8个月自由生活后再次杀人,郭文思迎来了他人生的终局——被执行死刑。
郭父因行贿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罚金40万元。
因为没有规矩,郭文思越过了法律底线,杀害两个人,最终也让自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看起来是两次意外的愤怒失手,但细细推敲起来,他的父母是难辞其咎的。
是父母从小到大对他的溺爱纵容,导致了他不知规矩和底线为何物,最终害人害己。
《家庭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
年幼时如果不给孩子立好规矩,等到他长大后再如何教育都是徒劳。
2
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立规矩最好的时间段3-6岁,为什么要早立呢,因为立规矩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越晚的话,他就会越反抗。
孩子上小学前,不满足他,顶多哭闹撒泼。
十几岁时,不满足他,他可能用自残威胁家长。
等到二十多岁以后,不满足,那么他可能无视法律、伤害他人。
那如果这个时间段错过了,怎么办?
我们只能“亡羊补牢”,但“未为晚也”。
01
“去中心化”的家庭,才会让孩子获得“边界感”
周国平说过:
“边界感是爱成熟的标志,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有特别多“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对孩子从来不懂拒绝。
在爱的掩护下,父母用实际行为一次次地告诉孩子——无论你如何“熊”,我们还是会无条件包容你。
曾经,一条“10岁男孩大骂店员”的视频,引发了全网公愤。
男孩在书店里大声朗读英语,完全不顾忌别人在看书。
书店人员上前礼貌提醒,却被男孩指着鼻子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