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培训心得 内容页

1942年河南的真实故事?

洛阳难民收容所

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刹时,黄水泛滥成灾。中牟、太康、扶沟、杞县、西华及安徽部分地区十几个县,顿成一片汪洋,人死畜亡。房舍田园被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此时百姓扶老携幼,四处逃荒,无人过问,有的投亲靠友,投奔异乡,有的无亲无友,只有束手待毙。大批灾民逃亡陕西。

1941年在河南省救灾会授意下,成立洛阳难民收容所。其任务是救济灾民,转赴陕西。这年河南省大旱,饿殍遍地,树皮吃光,灾民卖儿卖女以充饥肠,难民收容所之任务重大,不言而喻。难民收容所任务重而编制人员却仅有6人:主任1人、干事3人、录事2人。其工资按省级待遇定量发给。当时以实物为主,法币为辅。每人每月小麦一石二斗,约192斤。

收容所在贴廓巷东头火神庙及袁胡同一些群众家中,设有难民临时住宿。难民是流水式的,来来走走,没有固定。但每次向什么地方遣送,事先都向难民们开会动员,让难民们自动报名接受遣送。

每逢冬季,难民所舍衣舍饭,事先将所发放之赈衣、赈饭、印成票本,盖上公章。先向城区附近灾民作了解调查,按其人口多少一次发放。每票赈衣一件(赈衣就是军队发放多余的棉军衣)。赈饭一次,每次用大马勺盛稠米粥一马勺,以作救急之用。这仅是救急不救贫,每年一次。另外派人在东车站办理移民过路登记事宜,每日进行登记,发放口粮,交涉车辆。因敌机骚扰,收容所在架鸡沟有一窑洞,作临时仓库及临时办公之用。1943年日寇西进,侵犯洛阳时,难民收容所宣告结束。

(据《洛阳文史资料整理》)

灾年见闻:封街门

1942年,修武县农村发生了一种怪现象,有的村子所有农户全部用土坯把街门垒住,底下只留下一个小口。人若想出入,得像狗一样地爬进钻出,并且所有的小口都用石板或者木板等东西挡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据几位年长者说:“那几年修武连年遭灾,不是旱就是涝,后来又来了个蝗虫满天飞,把庄稼全吃光了。为了活命,穷人家要长年累月出外逃荒要饭,怕别人拆了自己的房屋把木料卖掉或者当柴烧。富人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土匪的绑票或者抢劫,故而也装出了一幅人离室空的可怜相。”

(据《修武文史资料》整理)

灾荒年的食物

1942年,许昌,夏秋连续遭灾后,有经验的老农知道要“滚”大年馑,于是千方百计节粮储菜备荒。农忙刚过,大多数农民就已改一天三顿饭为一天两顿饭,并把红薯叶、红薯秧、萝卜缨、谷糠、荞麦叶等掺入杂粮吃。这些东西吃完后,部分饥民就到地里挖大麦苗、豌豆苗、扁豆苗,拾雁粪充饥。麦苗纤维粗,难嚼不好消化,得切碎煮熟后才能勉强下咽。

次年春,地里野菜一发芽,饥民就挖来吃,野菜吃完后,就拔味道苦涩并带有毒性的“麦浪子”吃。这种植物洗的时候,一搓揉满盆白沫象放了洗衣粉一样,吃完不久,身上便会出现浮肿。

春暖树木发芽后,树头菜成了饥民的主要食物。杨穗、杨叶、柳絮、柳叶、榆钱、榆叶、槐花及椿树叶、梨树叶等都被采摘一光。有的农户家里树少,就偷采别家的树叶;有的上树采树叶,因四肢无力而从树上掉下摔死;更有因吃了树叶而中毒身亡的。

(据《许昌县文史资料》整理)

“舍饭”场

1942年,许昌灾荒严重的时候,首先在县城关帝庙和元丰蛋厂设立“舍饭”场,很多人都从十几里外赶来排长队领“舍饭”。每人一勺稠米饭,有的人就带回家掺点野菜一煮,作为一天的食物。城里开设粥场不久,乡镇也开始有办“舍饭”场的。做“舍饭”用的粮米,县政府拨发一点,主要是就地向富户筹措。

当时,官池乡李简村的舍饭锅设在村里的一处空场上,用的是两口做豆腐的大锅,每天上午烧两锅粥。开始几天,还像回事。村里人按人领取,一人一次可得一小瓢。没过几天,舍饭已经稀得不成样子。原因一是粮米不足,二是经办人从中克扣。没过多久,舍饭场就垮了。

(据《许昌县文史资料》整理)

打蝗虫

1943年秋季的一天,修武地区,突然一阵大风由西南方向吹来,呼呼作响,霎时间,遮天蔽日,像阴了天似的。定睛细看,原来是飞蝗,盖顶隔离天日,不一会蝗虫开始降落,落在树上像大鞭一样,粗大的树枝,压得一闪一闪,几乎要断折下来。地面和建筑物上,像下了一场黑雪似的黑压压一片,活蹦乱跳,令人毛骨悚然。飞蝗落在庄稼地里,发出“沙沙沙”的嚼噬声,不一会儿,玉米、谷子、高粱就都变成了光杆。

为了消灭蝗虫,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当飞蝗来临时,开始是各持工具,守在地边严阵以待,飞蝗一落地,人们便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多数农民用的是锅碗瓢盆及布单做成的大小旗帜),点燃烟火,鸣枪放炮,造成恐怖气氛,惊吓蝗虫不敢落地。

蝗蝻来临时,农民把自己的低头地边挖成沟壑,将蝗蝻赶进沟内扑打、烧杀、或放水溺死,但多数农民各自为战,只是将蝗虫从南地赶到北地,或由东村赶到西村。那时有的农民还将蝗虫视为“神虫”,所以更有巫婆神汉,烧香祷告,求蚂蚱神保佑自己的庄稼不受侵害,埋怨人们不该灭蝗吃蝻。

当时,河南省将造成灾荒的原因都归到蝗虫的头上,于是,为了消灭蝗虫,省政府也积极动员,并专门由政府人员分赴灾区,带领广大农民对蝗虫进行围剿。与此同时,还令建设厅赶紧写出治蝗措施。

建设厅凭着素日民间的传闻,综合总结出四条防治措施:挖沟掩埋法;围烧法;炮轰法;扑打围剿法。以上4条,经省政府委员会定为《河南省治蝗方案》,由省政府印发各专、县参照执行。

(据《修武文史资料》整理)

巩县救灾委员会

1941年秋到1942年夏,一场绝无仅有的旱、蝗灾害降临巩县。百姓在走投无路,乞讨无门的情况下,各村居民纷纷群聚集起来,到县政府群起请愿。为使事态不致扩大,县长李子俊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县府各科室分片负责向群众解释,随后,成了巩县救灾委员会,委员会成立后共办了六件事:

一、祈雨。李子俊邀请此前历任县长及各乡较有威望的士绅,一起到大巴沟龙王庙祈雨。从大巴沟回来后,又在南窑湾沟山头上的龙王庙内设道场,烧香上供,诵经祈祷,以安定民心。

二、开仓放粮。各乡镇统计灾民数目,将数字上报县府,救灾委员会将所存仓谷按比例发给各乡镇和救济院,再由各乡镇负责发给灾民。但发放多少,却无账可稽。

三、请赈。以县长名义向河南省及中央政府上折呈报灾情,请求赈济。折呈递上后,只听说中央将派大员前来视察,但始终未见人来,更未见有拨发赈款和赈粮。

四、办募捐。由救灾委员会向外省、外县经商或从事其他职业的本县人和县内富户发募捐信,动员他们以慈善为怀,慷慨解囊,资助灾民。当时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在西安义演,所得收入即买成杂粮运回巩县。

五、办舍饭场。当时巩县共有181保,县政府责成各保设立一个舍饭场,每日按灾户人口分给一顿稠米饭,所需粮食各保长自筹,不足由救灾粮内补助。经办人领多报少,从中渔利,半路克扣的情况十分严重。六、扩大救济院,收容儿童

除了这些救灾措施外,民间也有人提供了一些度荒办法。例如,当时有人将《灾荒备忘录》一本旧书中记载的“救灾不饥丸”一方,撕下函致救灾会。其方是将大豆、芝麻、红糖、大枣等研末混制为丸,如核桃大,吃一丸可保一日不饥。经试制服用,有效,但因当时购料困难而未推广。

(据《巩县文史资料》整理)

TAG标签: 河南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