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是新生收到的第一份“见面礼”。 为了给新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促进招生,不少学校开始在录取通知书上“动脑筋”。
镶嵌“宝石”和“筹码”、镂空烫金、“星空”抢劫、激光雕刻、立体成型……录取通知书逐渐演变成高校的“文化使者”。
面对高校录取通知书越来越“量”的情况,教育部第一时间发文对高校录取通知书提出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坚持从简原则”节约办录取通知书,避免铺张浪费。”
现象
“元界”与“通知箱”录取通知书花样百出
今年,多所高校各显神通,在录取通知书上耍花样。
南京林业大学的通知以“一百二十个南方森林”为主题。 六幅精美的国潮插画汇集成一幅《南林文化长卷》。 盲盒”。
南科大的录取“通知箱”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和“重”。 装满材料的“通知箱”重达2.7斤。
电子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突出学校特色方面首当其冲。 打开电子科技大学的告示,只见电线和电阻相连,组成了一张神秘的校园地图。 扫描电路板,即可进入“元宇宙”版校园。 附在日冕上的校徽,星辰大海的书签,八角形的学习尺,一颗未经打磨的硅粒镶嵌在星轨中央,熠熠生辉。 一位电子科大新生说:“这是理科生中的顶级浪漫。”
哈工大录取通知书上有钻石或蓝宝石,非常“硬核”。 预告主题为“瑶”。 不规则的造型犹如筹码,封面右侧镶嵌一颗钻石或蓝宝石,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严苛规范,精通功夫”相得益彰。
除了硬核,更有意义和永恒。 一罐来自云南省凤庆县的普洱茶附在2022年中山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上,见证了中山大学为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所做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录取通知书采用全新立体信箱设计。 信箱轻轻打开,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在陕北公学的题词和人大史的金罗盘。 罗盘转动,从1937年到2022年,85年来学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如潮水般涌入全场。
今年迎来第一届本科生的西湖大学,录取通知书最让人惊喜的是礼盒内那幅直径仅5厘米的小画,采用“飞秒激光无墨色”技术。
据该校研究人员介绍,晶圆上的薄膜是显色性的“秘密”,也是他们经过数百次反复调试得出的“秘方”。 翻转晶圆,还可以看到研究人员为每位本科新生定制的姓名和入学年份。
探究原因
包装“加码”有利于宣传
为什么大学录取通知书越来越“量”了?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一代大学生很在意“仪式感”,这与其成长环境有关。 高校在招收学生方面竞争激烈。 他们了解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录取通知书上做一些花样来吸引眼球,满足学生的期望。
高校行政管理教师王宇(化名)表示,录取通知书的“量”与优秀学生的竞争和自我宣传的扩大密不可分。 上热搜,提高大学本身的知名度。 对于学生来说,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一件值得纪念的物品,是一件可以珍藏一生的物品,所以它经久耐用,美观大方。 从这方面来说,这本“卷”是有意义的,也是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来说,一封漂亮的录取通知书不仅代表着自己个人的努力厦门大学录取分数线2022,更成为一种身份的彰显。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不少学生会在社交网站上分享自己的录取通知书,以表达归属感和自豪感。
“过去,录取通知书的信息只是在家庭、学校或社区内部传阅;而现在,录取通知书不仅是面向学生,也是面向社会。”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讲师曹昂认为,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最初功能应该是公布“金榜题名”的消息”。 收到通知的同学最关心的是它所承载的信息,那就是“录取”二字。
随后,2.0版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出现,各大高校都想在其中表达更多的信息,包括历史、文化、理想、精神内涵等,甚至地方特色和潮流元素。
越来越多的“体积”录取通知书可以体现出对3.0版本的探索,即增加包装和视觉方面。 例如,采用创意设计和意想不到的材料,或者扩展使用功能,包括添加食物和可穿戴设备。
高校对录取通知书进行包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学校的形象。 宣传的作用包括传递信息、强化认识、引起讨论、加深印象。 这或许有利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有利于今后招生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在更广泛的背景下,这也反映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开始利用商品营销进行宣传。 录取通知书的“包装”被认为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好处。
声音
体现高校热情,通知带来仪式感
精美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本质上是各大高校的“文创”产品。 他们代表着一段刻苦的学习,承载着一个学生新的开始。 它的意义值得珍惜。
对于应繁而简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2级新生田木希认为,高考录取通知书在选材上不应该铺张浪费,但不宜采用“极简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录取通知书能够带来的仪式感非常重要。
厦门大学2022级研究生新生“月过好望角”认为,没有必要所有学校都以“简单”为目标,高校应该“让百花齐放”。 有的学校追求“善与美”厦门大学录取分数线2022,有的学校崇尚“简朴”,这些理念也会在通知中有所体现。
今年被苏州大学录取的本科生小宇(化名)说:“通知信中的百花齐放意义重大,具有激励价值。”
小宇说,他理解教育部倡议的初衷:“倡议说‘杜绝浪费’,教育主管部门生怕录取通知书会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以寓意下功夫,彰显高校招生的热情和诚意,也响应了教育部“不浪费”号召的初衷。
北京某“双一流”大学行政管理教师王宇认为,教育部的要求是一个很好的指导,但录取通知书经济、简单、有纪念意义、美观。
在她看来,如果要更严格、更规范,可以把什么是“铺张浪费”具体化,因为在实践中更难落实,如何监管也是一个问题。 她建议,方向应该更加明确,比如推广使用新型环保材料等等。
也有观点认为,录取通知书追求一定的仪式感,并不意味着盲目跟风甚至随波逐流。 录取通知书越来越“量”并不是坏事,但这不应该是作秀,而是高校挖掘自身优势、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机会。
告示追求“颜值”忘记精神内核
收到上海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王定六(化名)说,上海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精致和丰富,符合他因历史、地理位置等因素日积月累形成的气质,没有什么炫耀自己的个性是错误的。
但他认为,上大学毕竟是一种进修,学校更注重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资源平台,才是更务实的做法。 录取通知书只是学校的一张名片。 作为准大学生,我们都明白“永远不要凭封面判断一本书”(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的道理。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认为,通知再精美,也只是通知,更重要的是学生入学后的培养。 既然被录取了,就是一段缘分的开始。 与其花大价钱制作“奢侈”的告示,还不如把钱存起来资助一些学生,“花钱见仁见智”。
也有观点认为录取通知书过于追求“颜值”,不符合大学教育精神; 通知的精神内核在于,真正让新生在进入校园前就感受到浓郁的校园文化和学术风采。 基于此,陕师大15年的手写录取通知书成了一股清流。 应邀一一写录取通知书的,总是堂堂正正的老教授、在校生或校友。 学校精神跃然于纸上,师生校友之间的传承也在字里行间。
文/记者 朱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