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学习心得 内容页

中央经济工作大会剖析:2023年宏观经济新政的几个预测

姚洋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曾表示,一些国际机构对于中国今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值比较低,多在4%-5%左右。我们提出5%以上的GDP增长建议,一个很重要的缘由是中国经济潜在下降率一直在5.5%-6%左右。

经济观察网记者杜涛宋笛12月16日开幕的中央经济工作大会为2023年经济发展定调,同时,也提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新政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大会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高和量的合理下降”。此前“六稳”的新政方向则愈发聚焦于三稳,“突出做好稳下降、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对于市场信心的指出放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大会反复指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端,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在这样的新政方向下,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几何?宏观新政将做出哪些样的调整?什么新政工具可能进一步突显?什么工作又是关键性的工作?

经济增速几何?

与2021年相比,“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新政目标出现在了公报后半段,但并不能借此觉得增长目标在2023年不重要或则重要程度有所减少。

实际上,公报也提出“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_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解读_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答案

公报中两次指出“稳下降”,要求“突出做好稳下降、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着力稳下降稳就业稳物价”,只有撑住了下降,就能撑住就业,稳下降高踞三稳之首,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信期货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此前就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大会内容接受经济观察网专访时曾表示,“三稳”的提法与国外经济形势变化、政策重心调整有关。一方面,经历两年疫情反复,市场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除了加重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市民消费也持续低迷,稳下降急迫性显著提高。为此,本次政治局大会将“稳下降”摆在“三稳”首位,通过稳下降实现稳就业。另一方面,防疫新政的持续优化,将扭转疲弱的市场预期,消费需求有望得到快速释放,但可能会推升国外通缩压力。为此,稳物价的表态,既透漏出新政层对未来加息升温的疑虑,也指向未来可能通过保障劳动力供给、稳定资源品价位等方法,稳定物价水平。

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怎样?

在中央经济工作大会开幕后一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韩文秀17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的“2022—2023中国经济峰会”上表示,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下降,优化疫情防治举措、存量新政和增量新政叠加加码,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基数效应也将对今年经济数据产生一定支撑。

韩文秀说,从一个完整过程看,优化疫情防治举措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形成类似“J曲线效应”,即短期会对经济运行导致扰动,但全年是重大利好,预计今年上半年非常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推动恢复,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

此前,由姚洋等六位经济学家联名发表的《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关键一条是建议将2023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以上。姚洋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曾表示,一些国际机构对于中国今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值比较低,多在4%-5%左右。我们提出5%以上的GDP增长建议,一个很重要的缘由是中国经济潜在下降率一直在5.5%-6%左右。中国的储蓄率特别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在45%以上,假如储蓄能转化为投资,据我估算,才能贡献3.75个百分点的GDP增速。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丰度即技术进步率对GDP增速的贡献,约占20%-40%。取个平均值,得出中国经济潜在下降速率在5.5%左右,因而把目标定在5%以上应当是很合理的。

姚洋觉得,由于2022年GDP增速的基数较低,假如今年经济活动放开得比较顺利,GDP增长在6%以上都是有可能的。

在上述“2022—2023中国经济峰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主任魏建国则给出了一个更为积极的预测: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_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答案_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解读

宏观新政预测:顺差率降低?专项债保持下降?贴息新政再启?

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大会相比,去年中央经济工作大会更指出“加力”,大会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新政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开支硬度,优化组合逆差、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权风险可控。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促使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在上述“2022-2023中国经济峰会”上,财政部副主任许宏才强调,“加力”主要彰显在,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逆差、专项转债、调入资金等保持适度总额硬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进财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逆差率和地方政府专项转债规模,适当扩大专项转债资金投向领域和运作资本息范围。今明五年持续产生实物工作量和投资带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三是持续降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做好困难群众待业人员动态建设和救治支助,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为经济运行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冯俏彬表示,财政开支保持必要硬度,意味着财政还是扩张态势,2023年的财政开支增长不会高于2022年。“优化组合顺差、专项债、贴息等工具”中,顺差是要解决财政开支中资金来源问题,不仅税收等收入,2023年有可能会降低顺差收入,也就意味着顺差率相比2022峰会增强;据悉,一方面专项债将会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还可能会调整通常债和专项债的结构,不排除专项债保持规模的同时,释放通常债的规模。

高瑞东曾对经济观察网预计,2023年财政顺差率或下调至3%以上,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额度将有所提升,但是发行非常国债的急迫性也在上升。

与专项债息息相关的是地方投资能力,虽然这次中央经济工作大会并未直接提到“适度超前举办基础设施投资”,但仍然指出了“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新政激励有效推动全社会投资,推动施行‘十四五’重大工程,强化区域间基础设施移动”。审视到投资仍是扩大内需中最有力和最直接的政策契机,要在2023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投资仍须要保持一定专项债规模。

2022年9月7日,国常会决定对部份领域设备更新改建按揭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强社会服务业个贷支持,9月28日,央行宣布筹建设备更新改建专项再房贷,额度为2000万元以上,利率1.75%,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低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建提供按揭。这一再按揭的时限截至2022年12月31日,综合这次中央经济工作大会的叙述,相关财政贴息支持下的再按揭新政仍有接续操作的可能。

综合多家券商研报和经济学家的研判,2023年财政新政力度仍有边际强化的可能,表现在逆差率的进一步提高、专项债规模的适度保持以及贴息、减税等其他财政新政的加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_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答案_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解读

扩内需:投资增长空间?教育、医疗等领域推进变革扩大开放?

“扩内需”的作用在中央经济工作大会中得到了进一步显现,公报中表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端,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而“纲举目张”的五条举措中,首要即是“着力扩大国外需求”。

中金在研报中觉得“提信心、扩内需”是理解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思路。从短期来看,“扩内需”是“提信心”的基本契机,从中常年来看,“扩内需”是逆全球化大背景下,发挥大国规模优势的必然选择。展望今年的经济新政,既要关注其连续性和稳定性,也要关注其创新性。

扩内需有两端:一端是投资、一端是消费。

2022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环比下降5.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环比增长8.5%,极大推动了2022年的“稳下降”,预计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维持一定硬度。

兴业期货预计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基建领先、制造振兴、地产持续调整的格局,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望达到7%左右;粤开期货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仍强,高基数造成增长或小幅下跌至8%,但2022-2023三年平均增长仍有10%左右;申万宏源在周报中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具体的投资方向或更聚焦两个方面,有项目利润基础的交通类基建,以及事关国家产业链安全的能源基础设施。公报中提出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外钻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推动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高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公报还提出“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弱项项目建设”。大岳咨询监事长金永祥觉得,此次大会的新政方向是清晰的,未来政府投资在重大工程投资上将起到推动作用,投资主体将是全社会投资,包括民间资本。

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大会相比,消费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显现,公报中反复提到“着力清除阻碍市民消费的不利诱因”,“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_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答案_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解读

消费是2022年宏观经济中表现较为弱势的一项。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产值399190万元,环比增长0.1%;前三季度,全省村民人均消费开支1787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3.5%,交纳价钱诱因影响,实际下降1.5%。

消费是一个慢变量。从常年看,消费的下降几乎只与市民收入的下降相关,短期内市民收入下降很难有大幅度提升,稳就业将会是新政在这一方面的首要目标,公报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新政,把推动青年非常是院校结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愈加突出的位置”,据悉,一些研究者也号召过的例如税改、消费补助等财政性举措,在2023年有施行的空间。

从短期看,目前有一些限制消费的新政有优化空间,例如房地产市场等,公报中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车辆、养老服务等消费”;有一些消费则受限于供给能力,在改善供给后,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2022年11月4日,《人民晚报》刊发国务院总工理刘鹤署名文章《把施行扩大内需战略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变革有机结合上去》,文中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诱因,供给和需求两边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表现在供给存在卡点、堵点、脆弱点。文中提炼了三个方面,其中包括“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即优质品牌商品,育幼养老、健康文化等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研制设计、会计审计等高档生产性服务业,红色生态产品等,文中觉得在那些领域要“深化变革扩大开放,尽早优化供给结构”。

上述领域的推进变革、扩大开放对于消费的提振可能有直接的提振作用,在“扩内需”的新政目标下,2023年教育、医疗等上述领域,有可能迎来新政方向的进一步明晰。公报中也在“更大力度吸引和借助内资”一条中提到“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据悉,还提到“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降低多元供给”等。

这与大的新政方向也是一致的。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即提到“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鼓励发展全科医疗服务,降低本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有效供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公办教育发展,全面规范校外教育培训行为,逐步推动公办教育分类管理变革,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等。

其实,“社会力量”并不仅仅包括民营企业和内资,也包括国有企业、国资,实际上,一些小型国企医疗集团早已产生了富有体量的医疗资源和能力。

提振信心:收缩性新政慎重、增量新政发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解读_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答案_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公报全文前后三次提到信心,“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端,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信心是贯串公报前后的关键词,而提振信心也可能是2023年全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高瑞东觉得,提振市场信心主要可能有两个思路。一方面,慎重颁布收缩性新政举措,近些年来,为了化解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遗留出来的问题和风险,新政层先后推出了降杠杆、反垄断和压降民企负债率等一系列收缩性新政举措,这种举措在化解风险的同时也对经济增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稳下降和提振市场信心压力较大的当下,预计相关新政举措将会更加温和。

另一方面,发力颁布做乘法的增量新政举措,一是,引导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行,减少实体经济部门的债权压力;二是,财政愈加积极有为,通过税改降费、留抵退税等多种措施减少私人部门负担;三是,推动国家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低端制造等重点领域,突破技术封锁,提升生产效率。

针对民营企业,公报提到“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心态,毫不含混”。“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私企国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出来,从新政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党员要为民营企业解困局、办实事,建立亲清政商关系”。

金永祥觉得,各方面新政信息都进一步确认了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新政。接出来,是采用哪些样的办法落实新政的问题。金永祥从自己所在的行业出发,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多宣传民营企业家、民间资本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案例,构建民营企业家的自豪感和信心;第二,地方政府要遵守高质量发展的规律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对于“十四五”规划之内的项目,也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论证,不断建立施行条件;第三,强化地方政府履约管理,巩固政府和各种社会投资之间的信用基础。

针对外资企业,公报提到“要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内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内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订,加强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针对平台型企业,公报提到“支持平台企业在推动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捉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蕴育的新机遇,敢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公报还提到“恪守契约精神”,提到“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规律”以及“坚持促进经济发展在法制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秉持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