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学习心得 内容页

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见贤思齐 品味成长

  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见贤思齐 品味成长

  3月24日、25日我参加了在z举行的z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早春的z城天气乍暖还寒,可是求知若渴的心情在会场却是感觉异常的温暖。

  一、三个课题十堂课中的收获

  每一堂课都代表了一种高度,一种我能听得懂却设计不出来的高度。于老师将我们市里的《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发给我时,我没有立马看教案,而是找到了电子课本和教参,认真研读之后,我自己设计了一个认为还比较完美的教案,然后再看于老师发来的教案,仔细看着,我不禁赞叹,与于老师和臧老师设计的相比,我的教案太浅薄了。邮件中于老师还诚恳地要求我们给看看哪些不合适的,随后又收到了二稿、三稿,其实,每一稿都是我现在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下面我将用我比较愚钝的思考将每一堂课“新知探究”环节做简单分析,但愿我的分析能解“其中意”。

  (一)《3的倍数的特征》,本次活动中共有4位老师演绎了这堂课,对于我来说仿佛是品尝了4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珍。

  1.z团队由臧老师执教的《3的倍数的特征》。(1)探究2、5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以分小棒为载体,不管是几个十还是几个百,两个两个的分,最终都能正好分完,得出结论: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不受它百位和十位上数的影响,所以在判断时,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2)教师提出疑问:3的倍数是不是也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呢?师生共同举出几个3的倍数进行分析,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个位上1至9的数都有,15是3的倍数,而25就不是3的倍数了。(3)探究为什么只观察个位不行,以前面探究2、5倍数特征时的方法为指导,课件演示利用小棒分一分的做法,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的原因,并且明白了判断其他数是不是3的倍数时要把这个数各位上的数加起来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4)设计理念中所要达到的“学生掌握了2、5、3的倍数的特征后,会独立探究其他数(如4、9)的倍数的特征。这正是于老师带领我们思考的:上完课后我们要给孩子们留下什么。从课堂效果上可以看出我们的设计目标的确是达到了。

  2.威海团队z老师执教的《3的倍数的特征》。新知探究环节中,z老师是利用传统的师生比赛的形式,使学生产生疑惑:老师为什么能判断的那么快?比我们使用计算器还快?小组依据合作探究表利用计算器和画小棒的方式研究,得出结论: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组成的数就是3的倍数。第二次的探究把摆小棒换为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得出结论:各个数位上珠子颗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第三个层次的探究是不摆也不拨了,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从而得出本课的最后结论。纵观整个探究的过程层次性很强,呈层层递进模式,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是另一种的精彩。疑问:“其所以然”要不要探究?

  3.烟台团队z老师执教的《3的倍数的特征》。在简单复习2、5的倍数分别有什么特征后,直接提出:你觉得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出示3的倍数记录单,学生合作找出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不是3的倍数,从学生的展示和汇报中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又多找了几个数验证了这个结论的确是对的,然后进行了巩固练习,练习了3道题后突然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个红红的苹果,由这个苹果讲了牛顿与万有引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学生的疑问回过头来分别研究了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就可以,而3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不行。这种倒推方法的教学设计很精巧,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过程,再加上理论知识的支撑以及老师的沉稳和大气,整节课的站位更高了。

  4.济南团队z老师执教的《3的倍数的特征》中米老师先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个位可能会是哪些数,借助“百数表”验证猜想,推翻了反例从而得出结论。在幽默风趣、轻松愉悦,相声式的风格中师生共同探究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二)《毫米、分米的认识》,共有4位老师向我们展示这一课题,在“新知探究”环节也是精彩纷呈。

  1.滨州的z老师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1)在测量小金箍棒的长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统一多长是1毫米的需要,接下来在有毫米刻度的尺子上认识毫米:指一指1毫米等。通过指、量、摸、比划、闭眼想等活动感知到1毫米的长度,两个1毫米的长度等,老师说:现在我们心中1毫米的尺子更丰富了。(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子量一量画的准不准,不准的话再依据尺子修正。老师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在学生充分感知了1分米的长度后,在身边找一找什么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或高度是1分米。(3)按顺序给米、分米、厘米、毫米排位。(4)老师说长度,学生闭着眼睛比划,再睁开眼睛验证。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学得很轻松,课堂也很高效。

  2.泰安z老师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1)在直尺上量一量变成最小的金箍棒有多长,当学生汇报,还不到1厘米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该怎样准确量出它的长度呢?此处张老师点出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2)通过学生自己在尺子上找、用铅笔尖指着1毫米让同桌瞧一瞧、量银行卡的厚度、借助这个厚度用手势表示1毫米、生活中哪些物品长(厚)大约是1毫米、画一条长为5毫米的线段等活动,使学生不仅感知了1毫米的长度,而且建立了关于毫米的表象,知道了1厘米等于10毫米。(3)由“金箍棒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老师的这句话,用大约是同样的方法探究了分米的知识。其中的一个小细节令我很感动,当学生展示用过的铅笔大约长1分米时,张老师很善意的提醒学生:铅笔只能削一头,像这样削两头有安全隐患。我高度赞扬张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与善意的提醒。

  3.青岛z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在这节课中,王老师借助“三量”孙悟空的金箍棒探究了关于毫米和分米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很好。

  4.莱芜z老师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1)引导学生估计小金箍棒的长度,老师直接告知后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2)由“你想知道毫米什么知识?”从而开始了对毫米知识的探索,并且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3)由第二根小金箍棒探究了分米的相关知识。我认为本课最大的亮点是合作探究的设计,合作因要求的具体而更有效。

  (三)《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题分别由枣庄和东营的两位老师演绎,在新知探究环节也是各有各的精彩。

  1.枣庄z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1)老师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3)用测量的方法研究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大约180度。(4)不用量角器,引导学生用撕、折等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