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体制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体制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微传网上搜索。
1、北京物资学院领导科学与艺术课程论文浅谈中西领导体制的差异专业 人力资源学号 151131022姓名 刘巍指导老师 李晓庆日期 2016 年 5 月 8 日目录摘要1 关键字1一、领导体制的内容、类型和特征1二、中国的领导体制22.1 中国领导体制的演变历程22.2 中国领导体制的特征22.3 中国领导体制存在的弊端3三、西方的领导体制33.1 初期西方领导体制的主要表现33.2 西方领导体制的特征4四、西方领导体制对中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启示5参考文献61浅谈中西领导体制的差异【摘要】 领导体制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
2、度体系。西方领导体制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建构既适应现代化一般要求又适应中国国情特殊需要的现代政府行政领导体制,提高中国政府的内部运作和外部治理效能、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领导体制的类型、演变和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各自的优劣,为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关键字】 领导体制 差异 类型 特征一、领导体制的内容、基本类型和特征所谓领导体制领导科学论文,概括说就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具体来说,领导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 (1)领导体制的核心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
3、分。 (2)领导体制的载体是各级各类领导机构的设置。 (3)领导体制的内容包括领导者的领导层次与幅度。 (4)领导体制的内容体现为领导者的管理制度,即狭义上的人事制度。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监督、轮换、培训、离退休等方面的制度规范。领导体制两种最基本的类型是委员会制和首长负责制。委员会制就是决策权力属于领导集体,委员会内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问题。委员会制的优点在于能集思广益,便于协调各方利益;缺点是决策慢。首长负责制是一个系统或单位将法定的决策指挥权集中于首长一人身上。首长负责制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效率较高;缺点是决策易受个人经验、才智等的限制。委员会制一般适用于
4、立法的、顾问性的和协调性的机构,以及有关方针政策、长远规划性的事务;首长负责制则适用于行政的、执行性的和事务性的职务。科学的领导体制应该具备以下特征:l、恰当的权力分配。一定的权力是领导的自然标志,也是实施领导的必要条件,因此领导体制科学化,首先在于权力的分配要恰当。2.、合理的机构设置。这是领导工作合理有序运转的条件。合理的机构设置必须符合精简、统一、效能三方面的要求。3、有力的法律保障。这就是实现领导体制法律化,增强领导体制的权威性和约束力。24、灵活的自我调节。科学的领导体制应具有适应形势变化、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随着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不断从组织上保证领导的成功。二、中国的领
5、导体制1、中国领导体制的演变历程我国领导体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49 年一 1955 年) 建立阶段。此时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央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9 55 年中央批准企业实行一长制。第二阶段 (1956 年一 1965 年) 探索和调整阶段。对中央集权的弊病有所认识,强调了“应当在下,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 。甚至就此提出过一些原则,八届三中全会还通过改进体制的规定,但并没从根本上解决党的一元化领导、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和企业自主权问题。企业的一长制受到批评,改为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第三阶
6、段 (1966 年一 1978 年) 破坏和混乱阶段。一方面在“大民主”的口号下,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另一方面又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进一步发展了集权过多的领导体制。第四阶段 (1978 年至今) 系统改革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领导体制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改变了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中国领导体制的特征我国行政领导体制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领导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体来说:它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人民群众
7、的主人地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不仅表现在对于一切社会财富的支配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劳动人民都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最根本的权利,是得到宪法的确定和保护的。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我国的行政领导体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级领导机关受同级党的领导机构领导。二是一切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行必须由同级党的领导机构批准。三是党的领导机构成员在特殊情况下,兼任行政领导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以保障党对行政的领导。3第三,中央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即对社会经济、政
8、治、文化等实行中央集权的领导和管理。首先,从纵向领导关系来看,我国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领导体制领导科学论文,形成自上而下的行政领导系统。其次,从横向领导关系来看,我国实行的是统一的一元化的行政领导体制,在政治上、思想和组织上,一切行政领导机关都要服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这些特点充分地显示了社会主义领导体制的优越性。事实表明,它不仅体现了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的本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代表人民利益的愿望,而且基本上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体制。3、中国领导体制存在的弊端在我国现行的领导体制中还存在着妨碍甚至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1、权力过分集中。在
9、集权和分权问题上,过分强调中央集权,忽视地方的适当分权,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问题上,过分强调统一和集中,忽视了科学的分工和民主。2、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在党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上党委往往过多地干涉和代替了应由政府部门独立进行的工作。在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上,政府对企业不是服务.而是参与,对企业统得过死使企业丧失了活力。3、领导体制不健全。在机构设置上臃肿重益和残缺不全同时并存缺少严格的自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千部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方法。上述种种弊端导致了官僚主义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改革已势在必行。三、西方的领导体制1、初期西方领导体制的主要表现在西方,政府行政系统中领导
10、体制是整个行政系统得以顺利运转的关键:选民、利益集团和政党的利益要求只有通过领导体制的转换,才能最后形成国家或政府政策;同时,立法机关的大部分政策选择,也只有通过行政领导体制的转换,才具有操作价值。而行政领导的行政行为有时也成为改变立法和司法行为的实际结果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19 世纪后期、20 世纪前期西方行政领导体制的初级集权,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行政职能和行政领导职能的扩大。如果说,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职能基本不包括“市民社会”的私人经济、文化和其它大部分社会事务,因此,政府行政的范围相对较窄;那么,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府职能日益卷人私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行政 的
11、职能 范围不断扩大,行政管理的事4务越来越复杂。这就迫使指挥、命令、控制、协调行政部门的行政领导的职能相应扩大。第二,政府行政领导的首长制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逐渐确立。虽然总统、首相、总理之间的行政领导权限在各国并不一致,然而,这一时期各国,特别是英、美等国的“内阁制度”逐渐完善。英国于 1937 年颁布“国王的大臣法”,才使内阁和首相真正有了法律依据。美国在 F罗斯福任内,现代意义上的美国式的拥有巨大权力的行政部门正式确立。第三,政府行政领导体制与其它体制的改革配套进行。19 世纪后期各国“文官制度”的逐渐确立和政党制度的完善,使行政官员的产生已基本摆脱“个人赡徇制”和“政党分赃制”的影响,而有
12、了一套较严格的任用方法和制度。这为行政领导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第四,各国内阁制的确立使行政领导机构及其运转方式渐趋定形。即以行政首脑及其顾问、助手和内阁成员为行政领导机构及其运转的中心。不仅如此,整个政府机构也围绕行政首脑及其行政部门来运作了。整个国家的权力中心已从议会位移至行政部门。第五,法治理念进入行政领导体制的建构和完善过程。各国基本上都颁布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组织法,以后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权限划分工作已不再仰仗行政领导个人的意志了。这说明,法治理念已从行政部门外部进人到行政部门内部。各国行政领导体制中的非法定部分,即习惯部分也逐步法制化,如美国的总统立法权限的扩大、英国的内阁
13、连带责任制等。这就使政府体制的运作更为规则化。2、西方领导体制的特征西方领导体制从宏观角度来看,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领导体制,也就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其含义是指统治阶级平等地掌握政权,并对其他阶级实行统治的一种政治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一方面以不平等为内容,即有组织地对被统治阶级施行专制和暴力,另一方面又以平等为形式,即统治阶级内部都有治理国家的平等权利。新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平等形式而言,它同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相比,无疑啥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实行统治阶级内部的平等以及防止权力过分集中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进而使民主制不断得到完善。它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
14、点:第一:经过政党来集中统治阶级的意志,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各个不同集团的矛盾与利益,指导政府机构的活动。第二:实行议会制,议会由公民普选出来的代表组成,负责制定法律,决定国事。第三:政府和行政首长的权力,仅限于执行议会的决议案,并受议会以及5司法机关的约束。第四: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种不同职能的机关行使,并且相互平衡与制约。第五:实行政党竞争制,全国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自治机构,进行分级分权的管理 四、西方领导体制对中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启示现代西方国家行政领导体制是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适应西方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政府体制的结果。西方国家之间行政领导体制既
15、有适应现代化进程需要的共性,也有契合本国社会特定要求的个性,因此,对于目前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讲,对西方的行政领导体制应采取批判与借鉴并存的态度。一方面,西方行政领导体制中仅适合西方各国自身社会要求的个性大多对中国并无直接借鉴意义,但它们的有些具体做法对中国仍具有启发意义。另一方面,西方行政领导体制中适应现代化进程需要的某些共性,虽然也有应当批判的资本主义制度特性,但其现代性的方面对于中国实现政府体制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第一,不能简单搬用后现代西方政府的权能结构模式,而要根据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去调整中国政府的权能结构模式。目前对中国国家权能与社会权能的调整来
16、讲,只能是把“计划经济”时期过多集中于国家机关,包括行政部手中的某些权能下放给公民社会,但并不等于可以要求中国政府照搬后现代时期“小政府、大社会”中的西方政府那样的权能结构,去一步到位地减少中国政府的权能。这既不符合现代化规律的要求,也不利于中国政府提高政府效能第二,与政府权能的上述发展规律相适应。目前中国政府还不能过快地放弃对政府管理权能的强化,过快地盲目扩大政府服务权能。因为,政府是否可以大规模地将权能结构的重心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服务,主要取决于政府能够支配和利用的社会资源总量的数量和质量。而在现代化前期,一般而言整个社会资源的总量不可能很大,因此,此时若盲目扩大政府的社会服务权能势必造成
17、政府权能过重而影响其实际社会治理效能的下降。对于中国整体而言只有到现代化中后期政府权能结构的重心才有可能开始从社会管理权能移向社会服务权能。第三,努力吸取西方国家现代化前期行政过分集权的种种弊端的教训,积极争取实现中国政府“集权”与“分权”的基本平衡的目标。现代化初期中央政府,特别是行政部门较多集权是不可避免的,但若集权过多、过重,就有可能使中央政府,特别是政府行政部门走向“专制” 、 “腐败”,影响行政效能。这里所谓的“集权”与“分权”的基本平衡,既指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分配的大体平衡,也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大体平衡,既指国家机关内部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分配的大体平衡,更指行政部门内部各层级之
18、间、各个部门之间、各种人员之间权力关系的大体平衡。第四,借鉴各国现代化规律和政府行政领导体制调整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6自己的国情特点,建构中国现代政府行政领导体制国家主席制。从现代各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行政领导体制的发展大势看,实行以“行政单头制”或曰“总统制”为特征的政府行政领导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原先实行典型的议会内阁制的国家也在逐渐走向“首相或总理民主制”和“半总统半议会制”政府行政领导体制。这是现代化发展对政府行政领导体制强化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中国,改虚位国家元首制一一荣誉性国家主席制为实位国家元首制实权性国家主席制,是中国历史和现实决定的一种比较明智的政府行政领导体制形式
19、的选择。第五,中国新的政府行政领导体制必须既重视强化又注意监控。所谓重视强化主要是指,强化最高行政领导的咨询、参谋或日顾问、助手机构的力量,特别要注意强化“政治行政” 。 “专家行政”的有机结合,将一批来自政党或社会机构,真正有治国才能,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于一批精通行政业务,熟悉政府技术问题的“行政专家”(职业公务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各自的长短,成为“集权”的政府最高领导人决策的得力助手。将“政治意志”与“行政技术”相结合,不偏废一方,是后现代行政的重要特征。所谓“注意监控”主要是指,对日益增长中的中国政府行政权能要有得力措施加以有效监督和控制,否则,扩张中的政府行政权能将会
20、走向专制和腐败。如果注意了上述主要问题,那么,我们相信,一个体制顺畅、结构合理、运作高效的现代中国政府行政领导体制将会给 21 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注人新的巨大的活力。参考文献:1 施雪华. 现代西方行政领导体制的特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2 期).2 欧海燕, 李世权. 浅议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12 月.3 高永芬 , 童少红, 秦卫红.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年 5 月.4 美古德诺. 政治与行政M. 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第 10 页.5 美R诺齐克.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