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学习心得 内容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组图)

目录一、框架设计二、培养目的1.帮助学生完成学习阶段转变2.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能力三、培养过程1.心理指导:主要发生在大学一年级2.专业指导:主要发生在大学二年级3.科研指导:主要发生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和大学三年级4.就业指导:主要发生在大学四年级四、效果评价对学校实施导师制持赞同态度,但导师制仍需完善导师时间紧和学生不积极是导师制面临最大问题五、激励与约束建立完善导师制激励机制一是给予导师物质激励建立完善导师制选拔与考核制度一是完善导师的选拔制度注释梁鹏.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再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雷秀雅.大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刘慧.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正文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一:题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摘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一项重要任务,而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章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构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框架,详细阐释本科生导师制培养目的及培养过程,并从学生视角评价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提出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关键字:本科生;导师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导师制最早由英国教育家于14世纪提出,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于17世纪开始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运用于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逐渐被沿用到本科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中。

2002月北京大学开始在本科新生中实行导师制,由此拉开了我国当代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序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育人环境的变化,将掀起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热潮。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东北林业大学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本专业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林业院校中开设最早、最具影响力的专为此学校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试点,先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因此,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对于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及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框架设计导师制的具体培养模式有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全员导师制和英才导师制。每一种模式都各自优缺点,全程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但需要耗费导师大量时间和精力,若在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不宜采取此培养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是每年有2~3个自然班,随着大类招生的实施,今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数量大概是在2个自然班,也即60人左右,也就是学生的数量不是很多,而本专业有14任教师,指导学生的平均数量大约为4~5规模适中,不会给导师带来较大的压力,也能够保证指导质量。因此,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讲,适合选择全程导师制+全员导师制培养模式,也即为所有学员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大学期间的全程指导,具体导师制培养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二、培养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在各年级实行导师制,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学术导师,2012级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实施导师制,2015级从大一开始实施全程导师制,学生在撰写学术论文、学术竞赛、实践活动、学习方法、生活情感、专业知识等方面获得导师的指导,本科生导师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期达到目标。

经济与<a href=http://www.16fw.com/gzzd/xzg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行政</a>管理专业描述_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_经济管理论文

1.帮助学生完成学习阶段转变。本科生导师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业进展情况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情况,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学生切身利益。2.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为目的的制度。这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满足个性发展的要求。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导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科学精神。导师是学生培养者,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研究和回答,并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独立思考。三、培养过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首先由导师提出申报计划,包括导师的研究方向、科研课题名称和所需学生的具体要求,然后由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和兴趣爱好及课题内容选择导师。未能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的导师或学生则由教研室统一协调和安排。学生进入毕业班后,可调整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原则上每名导师指导本科生5~6名左右,负责本科生的学业、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受聘导师不得随意更换学生,学生也不得随意更换导师。确因特殊情况须更换的,须经学院领导班子研究同意后更换。导师的具体培养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_经济管理论文_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描述

1.心理指导:主要发生在大学一年级,导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和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同导师还要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面对面、电话、MSN、QQ、Email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激发求知欲,从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导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施赏识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质。2.专业指导:主要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对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特别是随着大类招生的实施,学生有了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对于选专业更多了一份了解和热情,同时导师应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特点、优势、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由于导师比较掌握学生的性格、特长、潜质和兴趣,导师应因人而异地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制定学习发展规划,通过科创大赛、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质。每年暑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指导教师都带学生到林区和农场参加社会实践,感受真是的农林业;每年组织一次学生参加国家、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大创”项目和科研训练项目,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大学生林研会定期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如到林区调研、组织学术论文作品比赛等。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_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描述_经济管理论文

3.科研指导:主要发生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和大学三年级,指导教师以研究型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课题项目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主动钻研、拓展知识领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 践能力, 最终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共 14 名专业指导教师, 其中教授5 依托较为雄厚师资力量,学生积 极参加指导教师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学生的科研能力较其他专 业有很大的提高。“大创”项目通过老师的指导, 学生认知能力、分 析能力、科研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很多优秀的学生以此申报国家奖学 金、获得一流大学的免推资格。另外, 大学四年级学生要进行毕业论 文撰写, 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 特别是对于那些即将读研的同学来说, 为今后研究生毕业 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良好基础。 4.就业指导:主要发生在大学四年级, 通过前三年的心理指导、专 业指导和科研指导, 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创业计划,校方应拓展校外实践和实训基地建设, 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习计划, 为学生搭建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平 台。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描述_经济管理论文_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

同时, 把学生引入到市场中去, 建立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使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的实用性。通过更多地建立实训基地、与企业签 署共同培养计划等措施, 实现了学生和企业共同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 的改革、建设与发展, 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效果评价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评价是指依据导师制的预先工作目标, 在收集 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其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括从导师视角和学生视角两方面,从导师视角进行评价, 即根据导 师的具体工作要求和目标制定评价指标, 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分解、量 通过问卷设计和座谈方式对导师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两方面评价均不可少, 只是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应弱化行政管理部门对导师评 而应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用学生投票更科学、更客观。本文 从学生视角对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 过程及结果如下。 问卷设计和发放由于大学一年级入学时没有分专业, 只是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 大类, 而到大学二年级时学生开始分专业, 即使在一年级为每位学 生都分配了指导教师, 但到二年级时可能学生选择的专业并非是指导 教师所在专业, 因此,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以心理指导为 专业指导、科研指导、就业指导还未见到显着效果,故未将其 作为调查对象, 而将大二至大四全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作为调查 对象, 其中大二学生55 占比29.0%,大三学生63 33.33%,大四学生71 有效回收率为100% 对本科生导师制度总体满意。

经济管理论文_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_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描述

有47.09%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很好或较好, 有35.98%的学 生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一般, 13.2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有53.44% 的学生对导师制的实施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对指导教师评价高于对制度本身评价。有69.31%的学生对导师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有75.13%的学生对 导师评价较高, 其中, 41.27%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工作态度认真、 要求严格, 33.86%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工作态度比较认真。学生对指 导教师的评价高于对制度本身的评价, 说明在导师制的实施中, 指导教师是主要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对学校实施导师制持赞同态度,但导师制仍需完善。 有75.13%的学生对学校实施导师制表示赞同, 大多数学生认为导 师制可以更好的培养科研动手能力, 辅助学业和培养团队意识;但有 62.44%的同学认为管理制度略不完善或需要改进, 7.94%的同学认为 有点形式主义,没必要试行。制度建设对于导师制的推行非常重要经济管理论文, 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导师制实施的制度保障。 导师时间紧和学生不积极是导师制面临最大问题。导师时间紧, 一学期与学生平均只能交流1~2 而学生与导师交流中只有33.33%的学生表现积极, 这两方面因素影响了导师制实施 效果, 是非常值得关注和重视的, 应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五、激励与约束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对激励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表明:如果没 有激励, 人的能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施以恰当激励, 力可以发挥到80%~90%,二者存在60%的幅度差距, 因此, 我们需 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同理, 约束机制也至关重要, 导师制的实施 要激励与约束并重, 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建立完善导师制激励机制为了提升导师指导活动的效果, 让导师愿意投入到指导本科生的 工作中去, 必须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给予高度认可, 承认导师指导工 作的价值, 这里的价值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通过对导师进行奖 励、提升导师的威望、给予导师更多的发展机会等手段, 来激发教师 参与到本科生的指导工作中去。 一是给予导师物质激励, 导师在受聘期间, 享受导师津贴, 贴包括基础津贴和奖励津贴。基础津贴与指导学生的数量挂钩,目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础工作量与整个学院相同经济管理论文, 即每学期指导1 学时工作量,工作量较少, 与一些老师的实际付出不成比 例。奖励津贴与指导本科生的质量挂钩, 根据学生的成果给予指导教 师适当奖励, 对于指导优秀学生的老师应当得到报酬。二是给予导师 精神激励, 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往往使得他们兢兢业业于 教学、科研工作之中, 指导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 有所建树, 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 为了激发导师指 导本科生的热情, 把导师业绩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进修以及晋职等 方面的重要参考。

建立完善导师制选拔与考核制度一是完善导师的选拔制度, 导师应具有优良师德, 爱岗敬业, 治学严谨, 作风正派等方面基本素养;要熟悉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和 教学规律, 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就业要求, 熟悉教学管理制 具备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程和发展方向的能力;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 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丰富教学经验。二是明确导 师职责, 对学生的专业和品德进行具体指导, 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 出建议, 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科研实践、课程论文、社会调查等必修 课的学习任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在整个经济管理学院科研能力 最强, 承担了多项国家林业局、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省自 然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 指导教师依托自己的科研项目, 指导学 生参加大学生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项目, 且在每年的全院评比中, 国家级项目的获得者均为农林经济管理的学生;优秀学生参加大学生林 研会的各项组织活动, 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较其他 专业获得研究生免推的学生数量多。三是制定导师考核制度, 采用学 生评议与学院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每学年考核一次。 注释 沈月琴,林建华.基于自主学习目标的本科生导师 制的实施及其成效——以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3 梁鹏.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再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7 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李微.大学生成长规律及创新人才成长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 雷秀雅.大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胡佳.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模式创新——基于宁波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4 罗爱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 2014,30 刘慧.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