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教师中,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师当中,我是幸运的,大学毕业工作多年后经学校、市教育局、人事局推选,自治区人事厅批准,有幸入选国家人事部西部少数民族科研骨干培养对象,成为广西第一批特培人才到东华高师中心脱产进修一年。
东华高师中心设在东华师大,是教育部东华地区的培训中心,承担着为全国各高校培训师资的重任,把中学教师视为大学教师来培养,在高师中心是第一次,因此,我们一行5人(云南3人,广西2人)受到了中心特别的关注,从院系的选择到导师的确定,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和研究,这是我们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体悟到的。
我被分在东华师大教科院的课程理论与教学系,这里是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前沿指挥所,是我们透视世界教育的一个窗口,是中外教育思想交汇、新旧教育理论撞击的学术殿堂。老师们做研究的方法态度和教学作风无一不让我们感到亲近而又耳目一新。我的导师聂幼犁先生是一位博士生导师,在研究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教学测量与考试方面多有建树,在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性学习方面硕果累累,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我深知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一年中,在重温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上,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一些现代教育教学书籍,不但进修了《当代教育理论》、《教育名着选读》、《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中国近代史前沿问题研究》、《历史教育心理学》、《历史学业测量与评价》等6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参加“上海市优秀建筑对公众开放”的社会调查;参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课题研究;现场观摩“上海市中学优质课大赛”;学习分析教育教学现象、评析教育教学案例,进一步领会新课程观、新教学观的内涵,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课程改革前沿的上海浓郁的改革氛围;撰写《“体验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上发表;还参加了国内外着名教育教学专家、学者在东华师大、复旦大学举行的各种培训班和报告会,广泛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扩大视野,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在这里,我不仅接受了很多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思想,身临其境地触摸了地处课程改革前沿的上海市教育教学实际,尤其对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而改变教学方式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是改革的焦点,于是,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就成了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关键。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研究性学习倡导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较为令人担忧的倾向:一是教师仍然充当权威,事事包办代替,学生只是证明教师教学技艺高超的道具和摆设,课前准备的教案中连学生要说的每一句话都预设好了,教学过程中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教师都是“以不变应万变”,按照教案上准备的处理;双边活动的呈现方式是一些数字统计:一堂课提问多少次,有多少个学生回答了问题,老师讲课用了多少分钟,学生讨论了多少分钟……。老师眼里看不见学生在课堂中生动的表现,或是缺乏对学生在意料之外的举动应变的智慧,课堂上只见预设不见生成,本质上不过是在旧的教学方式外面加了一层新包装,没有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二是教师走向另一极端:一味迁就学生,授课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讲,学生的意见不论对错一律肯定,一团和气;教师在课堂上话越少越好,学生的活动时间越多越好,越自由越好。这种放任自流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表面上获得了自主地位,实际上却丧失了求知的权利;对教师而言,表面上尊重学生,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抑制,是对教学工作的不负责任,这样的课堂不见预设也没有有效的生成,当然不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结果。
勿容质疑,以上做法都有悖于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缺一不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学习者、实践者,还是学习内容的生发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变成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对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在于表面形式的热闹,更不能用教师和学生所用时间的比例来量化,教师的平等参与和及时的引导,是对学生求知热情的肯定,是学生求实态度的楷模。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推出的新教学方式,不仅是形式上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更强调的是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尊重教与学的主体地位,以达到科学性、人文性、实效性的统一。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理念上的认识误区和实施过程中的惯性使然之外,更主要的是受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指标和社会评价方式驱使,因此,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认同作支撑。
一年的学习对于长期埋头于实际工作的中学教师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而对于今天这个学习化社会来说是短暂的,只是诸多学习方式之一,但它却是我生命历程的一个新的起点,它让我不仅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大师们求真务实、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和认真负责、诲人不倦的教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