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毅滨校友是我院遗传学系1995年专科结业生,现今是日本知名学府耶鲁学院分子生物学系的终生正院士,也是该系有史以来最年青的讲席院士。
1995年清华学院结业仪式代表生命科大学结业生发放结业证书(右2)
因为他在肿瘤研究领域里取得了重要突破,入选了许多荣誉,包括于2011年入选的维尔切克创新奖生物医学奖。维尔切克创新奖颁授给在澳洲以外出生的38岁以下的杰出艺术家和生物医学科学家,奖励其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诠释出的非凡创意和做出的对英国社会的原创性贡献,康毅滨校友是中国出生的科学家首次获此佳绩。
康毅滨校友从北方小镇的懵懂少年到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大连陆军学院,他经历了如何的故事?又走过了如何一条参杂着挑战与荆棘的公路?他对清华的学弟学妹有着如何犀利中肯的建议?带着这种问题,我们清华学院生科院全球校友会记者采访了康毅滨校友。
Vilcek奖颁奖仪式讲演
一、良好的家庭学习气氛
康毅滨校友1973年出生于安徽漳州,在老师及其母亲的教育培养下,自幼便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当被问起从哪些时侯对生物科学形成兴趣的时侯,康毅滨校友追忆说“我的母亲1972年曾经在上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作,从我记事开始,家里每位月就会订《海洋》杂志,上面有好多科普知识,再加上小时候我在河边一个小岛上长大,有好多机会接触到大自然,因而从小就对昆虫、植物形成了浓烈的兴趣”。
康毅滨校友的母亲是中学的物理老师,有时上课前后会让康毅滨跟随去实验室打算一些物理演示实验的材料。这一切,小小年龄的康毅滨都看在眼中,形成了浓郁的科学实验兴趣。十岁左右,他在家里用瓶瓶罐罐开始混和碱液,进行中级的物理实验。“实验科学学科,倘若能有机会亲手实践,远比看课本上灌输的知识更有趣”。
与妻子的合照2011年日本柏林
辛运的是,康毅滨就读的广东漳州三中也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小学开始,中学生就可以接触各类各样的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等,例如组织培养的实验,动动物解剖等,正是这种实验锻练了康毅滨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89年,15岁的康毅滨获得全省高中物理大赛银奖并荣获国家科委委托清华中学组办的理科实验班物理班,“这个理科实验班只办过两届,有数学班、数学班、化学班三个班,每位班20个中学生,通过全省大赛选拔上来。”康毅滨于1990年获得全省物理大赛银奖并被选入第2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国家冬训队,同年被免试保送清华学院生命科学大学遗传学系。当时的理科实验班结业生,可以选择国外任意一所院校任何一个专业,“当时没有选择物理专业,而是生物专业,是觉得生物方面未知的东西更多,自己更想步入生物的领域一探究竟。至于选择清华遗传学系,是由于90年代初,清华的遗传学系无疑是国外最好的”。
1990年第2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中国国家冬训队合照第二排左一
二、一年军训锻练出严格的纪律性
1990年步入清华后,作为清华军三届的一员,康毅滨校友在上海海军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军训。(所谓清华军三届,是指90级(95届)、91级(96届)、92级(97届)三届大专生入学前均在上海或南京空军大学接受过为期一年的军政训练,因而,这群拥有特殊经历的中学生又被称为“军三届”。)“我们是清华第一批军训学员,那时侯每晚早晨六点早起出操,西南又很冷,中午通常会上文化课,包括学院数学、英语、思想政治,而临近中午前一节课一定是军体训练,有时侯饿得双脚发软。排队去饭堂喝水,也是在规定时间内马上吃完,傻乎乎喝水的人常常会吃不饱。射箭训练和单兵战术是其中比较有意思的环节,女孩女孩都很喜欢”。
1991年军训拉练郊游---南京空军大学左下角朋友下方第一人
康毅滨校友感叹说:“对我来说,初入学院,是女孩到女人蝶变的重要阶段,一年的军训生活极大地锻练了我的干劲,也培养了我的纪律性。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纪律性是很重要的,做研究时,有些实验又苦又累,结果还未能预测,但若果要解决问题大连陆军学院,关键的实验就必须去做,没有托词回避或责怪。军训还让我们学到了团队的重要性以及让你们意识到时间的急迫感,好多人会认为这一年没有学习专业课,回中学之后抓紧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军训这一年,我抓紧时间学习德语,为之后阅读加拿大教材文献及GRE、托福考试打下了良好基础。假如有机会让我重来,我就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军训一年”。
三、复旦培养出忘我的实验精神和因地制宜的实验能力
回到清华后,有了在理科实验班打下的坚实基础,康毅滨在生科院仍然名列前茅,甚至在大二念书期在因打球时意外摔伤造成严重骨折而几乎半学期没有上课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全A的成绩。
在学业上游刃有余的康毅滨在大专二年级开始步入实验室做实验,“当时实验室带着我们做实验的研究生师弟是我们眼里的“神人”,他可以好几天甚至几周不出实验楼,夜晚就在两个沙发搭成的“床”上睡着,饭都是请我们从饭堂打回去的。”正是师弟这些对科研的迷恋精神感染了康毅滨,自此他也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实验室生活。
“当时的实验室条件比较简单,好多进口仪器都还没有,但恰恰这些情况锻练出我们因地制宜、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当时师弟带我们做PCR实验,在实验室还没有PCR仪的条件下,就是采用三个不同水温的水浴锅,一手拿着秒表计时,另一手按量把微离心管在三个水浴锅之间联通,这么无趣无比的实验一做就是三四个小时。”回忆起当初,康毅滨校友很感激清华给大专生提供开放、自由的实验平台。正是在这么相对狭小的条件下,培养出了他的基本科研素质和永不灰心的硬度。康毅滨也觉得清华生科院的实验课课程对于大专生的训练是非常成功的,对于他后来出国后在科研上迅速步入状态很有帮助。
1994年大三,柴建华院士实验室(左起徐颖之,魏勇,康毅滨,吴晓晖)
“到了美国,我还是很喜欢呆在实验室里,在杜克学院读博士的时侯,每晚晚上十点去实验室,下午三点回寝室,常常为了早点开始下一步实验而迫不及待地工作到深夜时分。我尤其喜欢夜里做实验,由于早上一个人可以独享整个楼层的所以实验仪器,例如所有的小型离心机,可以推动实验的进度。”
康毅滨校友给我们讲了一件他初到杜克时的轶事,“做实验常常会错过饭点,我于是决定去商场买一些可以临时拿来果腹的乳品。在商场的面包部,见到货架上不少袋子里面有着迷人的面包纹样,并且拿上去很重,我想这个面包一定很能果腹,于是买回家放到实验室里。有三天半夜,在实验里饿肚午时,我就想起有这个面包可以填饱腹部,结果掀开包装才傻了眼,发觉原先这不是面包,而是做面包的面包粉。”
四、永不舍弃,坚强的心攻入一个个科研难关
康毅滨校友2000年博士结业后加入加入史隆.凯特林疾病研究中心(MemorialSloan-KetteringCancerCenter),在法国科大学教授琼.马萨戈(JoanMassague)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探求癌细胞恶性扩散的分子机理,并作出开创性研究成果,并于2004年被耶鲁学院聘为分子生物学系助理院长。
在科学探求的公路上,康毅滨校友未曾止步,在提到感慨最深的一个研究课题时,康毅滨谈起了MTDH基因从发觉到机理研究到抗生素开发的10余年的研究历程,“为了发觉一个在肿瘤扩散转移过程中的重要基因,我们从估算生物学角度入手,借助临床样品的抒发图谱剖析找到了预后不良的甲状腺癌中重复扩增的片断,之后借助大鼠模型筛选相关片断上与肿瘤转移和抗药性相关的基因,”
“利用这一手段,我们经过5年的研究,于2009年找到人类8号染色体上(8q22)的Metadherin(MTDH)基因。但发觉这一基因时现有文献对MTDH基因功能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先是借助基因敲除和转基因大鼠模型否认MTDH对于卵巢癌和前列腺瘤的发生和转移,非常是对肿瘤干细胞的生存至关重要。再借助生化手段找到与MTDH结合的SND1蛋白,并与我在清华中学和清华的朋友邢咏娜(现为威斯康辛学院院长)合作解析了MTDH-SND1的晶体结构,于2014年基于这方面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MTDH的开创性论文。目前我们还在继续进行MTDH蛋白的分子功能研究,并基于MTDH-SND1的结构特征开始筛选小分子抑制剂以开发可能的全新防癌抗生素。关于MTDH的研究已经历经10余年,途中经历了无数的摸索,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实验室合照
康毅滨校友在专访中不断提起科研过程中总会有高潮和低潮,当遇到磨难的时侯,不要这么轻易地舍弃,这种所谓的失败中常常能找到突破点,“出色的中学生常常能从失败的实验小学到最多的东西。拥有一颗永不灰心,坚强的心是做科研的必备条件。”
五、科学研究须要哪些样的中学生
作为耶鲁学院分子生物系中国招生工作的负责人,康毅滨校友在中学生培养上有独到的看法。“目前耶鲁每年招收20名大专中学生攻读博士,2015开始,在我的协调下,耶鲁学院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达成一个专项奖学金项目,因而把分子生物学系中国中学生投档名额从每年2个提升到每年5个。清华学院以前有5名中学生被投档到耶鲁分子生物学系,在博士研究期间都有出众的表现,所以我也希望清华生科院的朋友们继续积极报名耶鲁学院。”
至于选择中学生的标准,成绩以外的诱因也很重要,“我们要选购的是真的热爱科学的人。现今的大专生都有许多暑假到海外学院实习的机会,实习期间导师的推荐信较能客观反映一个中学生在实际科研中的表现,因而也就愈发重要。”
康毅滨校友告诉我们他投档过的一个中学生,“前几年,我招过一名清华中学生,我几乎是在申请截至前的最后一刻才收到了一个他的材料,条件挺好,我就给他打电话。他老老实实告诉我,尽管他很早就进实验室,工作也很努力,但不晓得为何,实验总不是很顺利。但他可以很清楚地描述他在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和为解决问题所做出的种种尝试。表面上看,他的科研并不成功,但我能体会他的认真、诚实、努力,这早已具备了一个科学家、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这位中学生目前已从耶鲁博士结业,在博士期间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指导研究生
六、幸福的家庭是事业坚强的后盾
康毅滨校友在事业上取得这么成就,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他温情的家庭。母亲的言传身教对他的成长形成了深远的影响,父亲的慈爱也仍然是他在拼搏途中取之不竭的动力。他的母亲对于他早出晚归的科研生活毫无怨言,但是竭力支持他的研究。三个开朗甜美的儿子也让他在繁杂的科研之余享受天伦之乐。“我会带孩子和母亲们打网球,踢橄榄球,欣赏她们的花样溜冰和书法作品”。在提到是否会像母亲推动自己走上科学公路一样教育小孩,康毅滨院长笑着说“还是看儿子们的兴趣吧,我们作为母亲,只要做到给她们的兴趣提供宽广的平台,倾力支持她们就可以了”。
幸福的一家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