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 本文关键词:材料科学,科学家,领域,世界,TOP100
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 本文简介: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依据2000-2010年间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引用率,汤森路透集团在上月初发布了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共有15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榜单前6位均为华人。本期报告以表格的形式,对这100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基于ESI统计数据,汤森路透集团于3月2
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 本文内容:
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
依据2000-2010年间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引用率,汤森路透集团在上月初发布了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共有15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榜单前6位均为华人。本期报告以表格的形式,对这100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基于ESI统计数据,汤森路透集团于3月2日发布了2000-2010年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依据过去10年中在材料科学领域(基于汤森路透集团ESI的学科分类体系)所发表研究论文(包括Article和Review)的篇均被引次数,这一榜单选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材料学家(入选者文章数不低于25篇)。共有15位华人科学家入选这一榜单,其中榜单前6位均为华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杨培东教授位居第一。
按国别分布,这100位材料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有48位来自美国,11位来自德国,8位来自英国,4位来自法国、荷兰,来自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和瑞士的有3位,来自比利时、俄罗斯、瑞典的有2位,奥地利、加拿大、丹麦、爱尔兰、以色列、日本、葡萄牙、中国台湾各1位。
从所属机构看,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有5人、帝国理工学院4人、麻省理工学院4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3人、斯坦福大学3人、剑桥大学3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3人、马尔堡大学3人、密歇根大学3人。
表1对这100位材料科学领域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做了简单介绍。
表1材料科学领域TOP
100科学家的研究方向
排名
科学家
(所在单位)
文章数
总被引次数
研究方向
1
杨培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36
13900
半导体纳米线、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太阳能转换为燃料用纳米线、纳米线热电学、纳米线电池、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等离子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学、无机化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
2
殷亚东(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32
6387
纳米结构功能材料、纳米器件、无机纳米胶体合成与表面改性、自组装方法、纳米电子和光子器件、复合纳米材料、生物医用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催化剂、胶体与界面化学、纳米加工利用方法、光子晶体结构磁响应、可回收的复合纳米催化剂、生物相容性纳米晶制备、生物分离用纳米团簇等
3
黃暄益(台湾清华大学)
34
5439
无机纳米结构控制合成、金纳米粒子、氧化物纳米线、氮化镓空心球、金属氮化物纳米棒、有机硅薄膜、新型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纳米结构、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结构自组装等
4
夏幼南(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83
11936
纳米材料合成化学与物理、纳米材料在电学、光学催化剂、信息存储、光纤传感器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光学成像用金纳米笼造影剂、纳米材料集成与智能聚合物、空间/时间分辨率控释相变材料纳米胶囊、静电纤维在神经组织工程、药物释放、干细胞、肌腱、现场修复插入骨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提高太阳电池、燃料电池、催化转换器和水分离设备中的应用
5
孙玉刚(阿贡国家实验室)
37
5231
由金属、半导体、氧化物和复合材料组成的功能性纳米结构设计和合成;燃料转换用低成本稳定等离子光学催化剂和非负载型催化剂设计和合成;低成本高性能光伏器件用铜铟镓硒纳米粒子设计与合成;太阳能、薄膜和高容量电池、柔性电子产品和传感器、新一代锂电池中非常规技术开发等
6
吴屹影(俄亥俄州立大学)
74
9590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燃料电催化剂
7
Jan
C.
HUMMELEN(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38
4643
富勒烯化学、光化学、分子材料在光伏技术中应用
8
Alan
J.
HEEGER(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49
5788
半导体和金属聚合物,主要关注聚合物场效应管中的栅诱导绝缘体-金属相变,以及低成本塑料太阳电池。当前研究领域还包括用于探测具体DNA序列、特异性蛋白质以及生物小分子的生物传感器
9
Oomman
K.
VARGHESE(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28
3021
钛基纳米管阵列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10
Catherine
J.
MURPHY(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31
3313
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与功能化;基于金纳米棒的细胞成像、化学传感和光热治疗;纳米颗粒的环境影响
11
Michael
D.
MCGEHEE(斯坦福大学)
26
2651
有机半导体、纳米结构、太阳电池
12
Christoph
J.
BRABEC(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
43
4242
有机和混合半导体、太阳电池、半导体器件及其印刷和涂层技术、可再生能源用光电子器件、非破坏性成像方法
13
Stephen
R.
FORREST(密歇根大学)
25
2417
有机电子、光子集成电路、光子学材料
14
N.
Serdar
SARICIFTCI(奥地利约翰开普勒林茨大学)
74
6444
塑料太阳电池、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原位光谱电化学、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15
Herbert
GLEITER(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29
2440
纳米晶材料
16
Rodney
S.
RUOFF(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25
2060
全球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及碳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纳米操作与纳米机器人、生物医学新工具与方法等
17
Frank
CARUSO(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74
5589
粒子表面修饰、多层聚合电解质及复合膜、生物传感器、反蛋白石及大孔材料、密闭生化反应、空心球、粒子生物测定、药物释放系统等
18
Philippe
DUBOIS(比利时蒙斯大学)
36
2628
聚合物和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转化、加工及应用等
19
Taeghwan
HYEON(首尔国立大学)
37
2685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尤其是生物医药和电子领域的应用
20
段镶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39
2825
纳米材料、器件及其在电子、能源、生物中的应用。特别是纳米级多组分、多结构、多功能的异质集成
21
Rachel
A.
CARUSO(墨尔本大学)
27
1948
多孔结构与光电纳米材料、环境化学材料以及组织工程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表征等
22
Galen
D.
STUCKY(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72
5095
有机/无机界面化学如材料系统的功能分子的组装;无机物种和表面用于定义生物分子组件(如跨膜蛋白)和生物系统过程(如血液凝血级联化学和止血);化学品和燃料的制备;光催化纳米复合系统以及梯度材料等
23
Igor
V.
ALEXANDROV(乌法国家航空技术大学)
38
2555
纯金属、铜合金和复合材料在不同结构层次塑性变形过程的实验研究与计算机模拟
24
Nicholas
A.
KOTOV(密歇根大学)
36
2388
纳米技术、复合材料与薄膜、组织工程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研究
25
Craig
A.
GRIMES(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55
3626
在宏观、微观以及纳米层面上寻找合适的、低成本的材料来进行传感器设计与制造
26
Ullrich
SCHERF(德国乌帕塔尔大学)
64
4099
高分子化学(共聚物光伏材料)
27
Andreas
STEIN(明尼苏达大学)
47
2985
胶晶模板法制备三维有序大孔材料、纳米颗粒形状控制、中等孔径材料和分层多孔材料、光子晶体、生物活性玻璃和羟磷灰石结晶、锂材料和传感器、基于多酸有机衍生物的中孔分子筛、假形相变、方钠石和沸石
28
Subra
SURESH(麻省理工学院)
64
4024
生物细胞和分子纳米力学、纳米材料、微纳压痕技术
29
Shaik
M.
ZAKEERUDDIN(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分校)
27
1670
染料光伏电池
30
Ray
H.
BAUGHMAN(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25
1503
纳米材料、光子晶体、铁电材料、材料表征、电化学过程及设备
31
Paul
W.M.
BLOM(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37
2,176
有机半导体物理
32
Jenny
Nelson(帝国理工学院)
31
1821
分子半导体物理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33
David
J.
MOONEY(哈佛大学)
43
2512
生物材料在治疗性血管新生、肌肉骨骼组织的再生以及癌症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34
邹祖炜(特拉华大学)
33
1915
材料科学、应用力学、纤维复合材料、压电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35
Iain
MCCULLOCH(帝国理工学院)
30
1725
高性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开发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
36
Andreas
GREINER(德国马尔堡大学)
30
1716
单体及聚合物合成、功能聚合物材料、聚合物金属催化、气相沉积聚合、聚合物结构和性能关系、液晶聚合物、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管、聚合物纳米纤维、传感器用聚合物、先进聚合物加工等
37
Ferdi
SCHüTH
(德国马普学会煤化学所)
60
3395
无机材料制备与表征,尤其是多相催化,高孔隙率控制表面材料、纳米结构催化剂;反应研究包括模型反应、能源相关转换、甲烷活化、生物质转化、氨催化分解和氢气存储等
38
Henning
SIRRINGHAUS(剑桥大学)
39
2173
自组装有机分子和聚合物电荷传输、有机半导体显示、电荷运输分子尺度实验技术(电子传输、光纤光谱仪和扫描探针技术)、高分辨率印刷设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电池
39
Samson
A.
JENEKHE(华盛顿大学)
27
1490
聚合物中的电子、光电、光子现象;共轭聚合物激发态和基态复合物的形成;高性能,高耐用的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有机和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自组装纳米结构、分子识别功能介观结构定向大分子自组装等
40
C.
SURYANARAYANA(中佛罗里达大学)
33
1801
纳米结构材料、非平衡材料加工和性能、机械合金化、材料表征等
41
James
R.
DURRANT(帝国理工学院)
31
1669
太阳能光化学转换、太阳电池、纳米材料、太阳能转化为燃料和光催化、柔性电子等
42
Guillermo
C.
BAZAN(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55
2960
可控聚合反应有机金属指示剂、聚烯烃合成与控制、有机半导体、共轭高分子聚电解质及其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等
43
万梅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9
1557
导电高聚物微管或纳米管的研究:分子设计和合成、微管或纳米管的结构表征、制备微管或纳米管的方法探索,尤其是无模板自组装法、微管或纳米管的形成机理、微管或纳米管的物理性能(光、电、磁)与结构关系;电磁功能材料在电磁屏蔽和隐身技术上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44
Pierre-Antoine
ALBOUY(巴黎第十一大学)
28
1503
凝聚态物质组织和动力学、软物质、物理生物学交叉、X射线衍射和散射、聚合物、隔膜、有机薄膜等
45
Dietmar
W.
HUTMACHER(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
39
2092
生物材料、生物力学、医疗设备和组织工程;软骨、骨移植、三维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等
46
Anders
HAGFELDT(乌普萨拉大学)
26
1385
介孔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主要关注不同类型光电器件的介孔电极的物理化学表征
47
Dago
M.
DE
LEEUW(荷兰格罗宁根大学、飞利浦研究实验室)
32
1704
有机半导体器件
48
Michael
GR?TZEL(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52
2763
介观材料中能量和电子转移反应及其在太阳能转换系统、光电器件和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49
任志峰(波士顿学院)
37
1963
纳米结构热电材料、热电能源转换;太阳能采集、碳纳米管、场发射、陶瓷
50
Mark
E.
THOMPSON
(南加州大学)
28
1482
有机光电、有机发光二极管、纳米生物传感器、生物/非生物界面
51
Andrey
L.
ROGACH(香港城市大学)
34
1781
胶体半导体(量子点)和金属纳米晶体
52
Rinat
K.
ISLAMGALIEV(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
37
1926
塑性变形处理后的纳米结构金属与合金的强度和延展性研究以及结构表征
53
Mats
R.
ANDERSSON(查尔姆斯理工大学)
28
1449
高分子化学,特别是聚合物在太阳电池方面的应用
54
Mietek
JARONIEC(肯特州立大学)
54
2771
气/固和液/固界面吸附过程的传统热力学和热力学统计;能量不均匀纳米多孔固体表面产生的吸附和色谱过程的计算机建模;多组分气液混合体(包括含水稀溶液)的吸附平衡预测;气液色谱法理论;表面异质性、吸附剂的纳米多孔性和分形性质、催化剂和其他材料的先进数值分析方法;碳黑、活性炭、活性炭纤维、聚合物吸附剂、沸石、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锆等多孔材料的表征;通过热处理、注入、涂覆以及化学键接等方法对固体粒子进行改性研究
55
Fujio
IZUMI(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
25
1277
无机材料、晶体材料的应用物理特性、中子粉末衍射研究
56
Simon
R.
PHILLPOT(佛罗里达大学)
29
1481
核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热传导性、铁基材料的表面性能以及非晶体材料等的研究
57
Neil
COOMBS(多伦多大学)
25
1269
设计、合成、制造与加工纳米、中观和微观结构材料,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
58
Terry
C.
LOWE(曼哈顿科学公司)
28
1416
金属纳米粒子的研发与商业化
59
Wolfgang
J.
PARAK(马尔堡大学)
27
1365
胶体粒子的合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以及表面化学和胶体粒子的生物耦合
60
Marie-Paule
PILENI
(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
32
1612
纳米材料合成、表征、物理性能与自组装特性;生化酶的化学修饰;凝聚态中的物理化学;胶体科学;太阳能;气相中的光物理、光生物和光化学等
61
Jonathan
N.
COLEMAN(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
30
1507
碳纳米管、聚合物-石墨复合材料、机械加固强韧化塑料、导电复合材料以及纳米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2
鲍哲南(斯坦福大学)
38
1907
能源、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等
63
Dieter
NEHER(波茨坦大学)
30
1499
充电各向异性层状聚合物装置,光活性无机/有机复合材料,聚合物薄膜的光电性能等的研究
64
Dieter
WOLF(爱达荷国家实验室)
26
1285
界面与界面材料的计算材料学、材料微结构及辐射效应的多尺度模拟、纳米材料塑性变形的原子模拟、材料库仑效应的理论和模拟
65
Kornelius
NIELSCH(汉堡大学)
27
1322
多功能纳米材料的形状、结构与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在磁性材料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66
Yet-Ming
CHIANG(麻省理工学院)
26
1254
无机材料设计、合成和表征,包括锂电池阴阳极材料、电活性材料相位转换、电化学设备设计、电化学-力学能量转换、胶体自组装等
67
Joachim
H
WENDORFF(德国马尔堡大学)
30
1430
液晶材料和共混聚合物材料的结构和表征、聚合物界面、分子强化、受限高分子、纳米结构纤维等
68
Antonios
G.
MIKOS(莱斯大学)
95
4507
生物材料、基因疗法、组织工程、纳米技术
69
John
R.
REYNOLDS(佛罗里达大学)
45
2131
应用于氧化还原以及光电领域(特别是电致变色、光伏、电荷传输以及发光等)的共轭聚合物
70
David
GROSSO(巴黎第六大学)
55
2548
自组装纳米结构材料、薄膜椭圆偏振表征、纳米材料和器件自下而上的制备方法
71
Richard
H.
FRIEND(剑桥大学)
60
2775
共轭聚合物、时间解析光谱技术、分子导体和磁体
72
Paula
T.
HAMMOND(麻省理工学院)
42
1927
高分子设计与合成、采用表面模板直接组装技术、纳米生物材料设计、嵌段共聚物以及非对称形态、液晶高分子材料
73
Richard
W.
SIEGEL(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
31
1419
纳米结构材料(包括陶瓷、金属、聚合物和生物材料)的合成、加工、表征及应用
74
Fred
WUDL(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25
1141
共轭聚合物的光学、电光学特性以及自愈合聚合物
75
Craig
J.
HAWKER(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34
1548
聚合物合成化学、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应用于光伏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共轭聚合物、下一代微电子及存储设备
76
马晓龙(密歇根大学)
30
1352
高分子生物材料、相位分离和自组装、纳米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生物活性支架、仿生材料、组织工程、控释
77
Karine
ANSELME(法国上阿尔萨斯大学)
25
1122
骨细胞/表面相互作用、细菌/表面相互作用、蛋白质/表面相互作用、胶体纳米颗粒表面吸附纳米结构模型
78
David
L.
KAPLAN(塔夫茨大学)
77
3408
半晶质聚合物研究、生物物理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79
Donal
D.C.
BRADLEY(帝国理工学院)
57
2522
分子电子材料及器件的物理学和应用
80
梁锦荣(杜克大学)
45
1991
生物材料设计、基于DNA疗法的纳米颗粒合成、再生医学纳米结构生物材料
81
Yeshayahu
LIFSHITZ(以色列理工学院)
25
1097
半导体材料多功能纳米传感器、硅纳米线和其他半导体材料的电气和光学应用,无定形碳薄膜弛豫过程中新型碳结构的纳米形态,新型纳米结构硅和其他半导体材料的控制增长、增长机制和特性
82
John
A.
ROGERS(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61
2671
纳米和分子尺度制造基础和应用、生物集成和仿生系统中电子和光子器件材料和图形技术
83
Michael
GIERSIG(柏林自由大学)
36
1570
固体物理学
84
Jean-Luc
BRéDAS(佐治亚理工学院)
50
2177
有机光伏太阳电池
85
Thomas
E.
MALLOUK(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35
1523
纳米无机材料化学、太阳能光化学和电化学、纳米线、功能无机分层材料、纳米级试剂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现场修复中的应用
86
Caroline
A.
ROSS(麻省理工学院)
27
1174
磁性薄膜及多层以及微小磁性结构的制备、磁光氧化物、嵌段共聚物自组装(主要用于纳米光刻)
87
John
W.
HUTCHINSON(哈佛大学)
42
1824
工程材料及结构的固体力学
88
David
BELJONNE(比利时蒙斯大学)
25
1085
超分子结构与共轭材料光电性质相互作用的经典及量子化学方法建模、及其在有机电子和光子中的应用
89
Horst
WELLER(德国汉堡大学)
25
1082
纳米材料
90
Frederik
C.
KREBS(丹麦科技大学)
48
2077
太阳电池材料
91
Linda
S.
SCHADLER(伦斯勒理工学院)
42
1817
纳米颗粒-聚合物界面、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92
René
A.J.
JANSSEN(荷兰爱因霍芬科技大学)
61
2633
聚合物太阳电池
93
Young-Woo
HEO(韩国庆北国立大学)
30
1294
电子材料与器件(P型半导体和N型透明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及透明电子元件、氧化物纳米线和纳米器件、太阳电池氧化物材料)
94
Alan
H.
WINDLE(剑桥大学)
36
1552
碳纳米管(为主)
95
Andrew
I.
COOPER(利物浦大学)
30
1284
有机材料化学
96
Markus
NIEDERBERGER(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36
1537
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97
Antonio
FACCHETTI(美国西北大学、Polyera公司)
37
1579
塑料电子、光电材料与器件、多光子有机材料、有机光伏、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98
Nicola
PINNA(葡萄牙阿威罗大学、韩国首尔大学)、
25
1057
利用新型非水溶胶-凝胶路线合成金属氧化物纳米晶、混合材料和薄膜,及其表征
99
孟祥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31
1309
低维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
100
William
D.
NIX(斯坦福大学)
49
2065
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微处理器和相关设备使用的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异质外延薄膜的应力松弛机制、衬底上金属薄膜的塑性变形机制、纳米结构的力学特性、应变梯度和尺寸对晶体材料的力学特性的影响
表2列出了材料科学领域TOP
100科学家中,华人的简介情况。
表2、2000-2010年世界TOP
100材料科学家中的华人
排名
科学家
所在研究机构
文章数
总被引次数
本科毕业院校
1
杨培东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36
139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
殷亚东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32
638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黃暄益
台湾清华大学
34
5439
纽约城市大学
4
夏幼南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83
1193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孙玉刚
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
37
52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
吴屹影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74
959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
段镶锋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39
28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
邹祖炜
特拉华大学
33
1915
国立台湾大学
9
万梅香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9
155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任志锋
美国波士顿学院
37
1963
四川工学院
11
鲍哲南
美国斯坦福大学
38
1907
南京大学
12
蒋业明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26
1254
麻省理工学院
13
马晓龙
美国密歇根大学
30
1352
清华大学
14
梁锦荣
美国杜克大学
45
1991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15
孟祥敏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31
1309
兰州大学
从科学引文数据索引数据库中(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中对华人科学家的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1000次)进行了检索,检索时间为4月15日,如表3所示。
表3
华人材料科学家高被引论文(>1000)
排名
科学家
被引
次数
论文作者
代表作
期刊
年份
1
黃暄益
吴屹影
杨培东
4184
Huang
MH,Mao
S,Feick
H,Yan
HQ,Wu
YY,Kind
H,Weber
E,Russo
R,Yang
PD
Room-temperature
ultraviolet
nanowire
nanolasers
Science
2001
2
夏幼南
杨培东
孙玉刚
吴屹影
殷亚东
3720
Xia
YN,Yang
PD,Sun
YG,Wu
YY,Mayers
B,Gates
B,Yin
YD,Kim
F,Yan
YQ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and
appl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2003
3
孙玉刚
夏幼南
2049
Sun
YG,Xia
YN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Science
2002
4
段镶锋
1770
Duan
XF,Huang
Y,Cui
Y,Wang
JF,Lieber
CM
Indium
phosphide
nanowire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nanoscale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Nature
2001
5
杨培东
1429
Law
M,Greene
LE,Johnson
JC,Saykally
R,Yang
PD
Nanowir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Nature
Materials
2005
6
黃暄益
吴屹影
杨培东
1392
Huang
MH,Wu
YY,Feick
H,Tran
N,Weber
E,Yang
PD
Catalytic
growth
of
zinc
oxide
nanowires
by
vapor
transport
Advanced
Materials
2001
7
邹祖炜
任志锋
1248
Thostenson
ET,Ren
ZF,Chou
TW
Advances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composites:
a
review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8
段镶锋
1187
Huang
Y,Duan
XF,Cui
Y,Lauhon
LJ,Kim
KH,Lieber
CM
Logic
gates
and
computation
from
assembled
nanowire
building
blocks
Science
2001
9
夏幼南
1136
Li
D,Xia
YN
Electrospinning
of
nanofibers:
Reinventing
the
wheel?
Advanced
Materials
2004
10
夏幼南
1080
Xia
YN,Gates
B,Yin
YD,Lu
Y
Monodispersed
colloidal
spheres:
Old
materials
with
new
appl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2000
11
段镶锋
1042
Huang
Y,Duan
XF,Wei
QQ,Lieber
CM
Directed
assembly
of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into
functional
networks
Science
2001
篇2: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本文关键词:材料科学,教学大纲,导论
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本文简介:“材料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roductionto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课程编号:2578180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学时:32学分:2.0面向对象:材料类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任务)《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本文内容:
“材料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2578180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0
面向对象:材料类本科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任务)
《材料科学导论》是面向材料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以材料“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使学生建立从材料设计、组织控制、制备加工到性能评价与工程应用的概念体系,在掌握材料共性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学会分析材料问题的方法。以案例的形式,介绍典型金属、无机非金属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究规律,强化学生对“四要素”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
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2]
1.2
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
1.2.1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
1.2.2
材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1.2.2
.1
新材料是工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先导
1.2.2
.2
新材料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
1)
21
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的进展和趋势
2)
新材料技术是高技术发展的基础
1.2.2
.3
新材料技术是一切工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基础
1.3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形成和发展
[3]
1.3.1
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1.3.2
我国材料学科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章
材料“四要素”是材料研究与应用的共性基础
2.1
什么是材料的“四要素”?
[1]
2.1.1
材料的性质
2.1.1
.1
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质:强度、硬度、刚度、塑性、韧性。
2.1.1
.2
材料的主要物理性质:电学、磁学、光学、热学性质。
2.1.1
.3
材料性质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2.1.2
材料的成分结构
2.1.2
.1
材料成分结构的分类
2.1.2
.2
材料结构的特点
1
)多尺度效应-从微观、介观到宏观
2
)有序与无序
3
)稳定性
4
)材料中的缺陷
5
)材料的表面和界面
2.1.2
.3
材料成分结构的表征方法
2.1.2
.4
材料成分结构数据库
2.1.2
.5
材料成分结构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2.1.3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2.1.3
.1
什么是材料制备与加工?
2.1.3
.2
材料制备与加工的主要内容
2.1.3
.3
材料制备加工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2.1.3
.4
材料制备加工的主要发展方向
2.1.4
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2.1.4
.1
什么是材料性能?
2.1.4
.2
材料使用性能与材料性质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2.1.4
.3
材料使用性能的设计与实际应用
2.1.4
.4
材料使用性能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2.1.4
.5
材料与环境的关系
2.2
材料研究手段和方法
[3]
2.1.1
试验手段
2.1.2
材料设计
2.3
材料“四要素”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2]
2.3.1
钢铁材料
2.3.2
铝合金材料
第三章
结构材料
3.
1
钢铁材料
[2]
3.
2
有色金属材料
[2]
3.
3
陶瓷材料
[2]
3.
4
玻璃材料
[2]
3.5
水泥材料
[2]
3.6
高分子材料
[2]
3.7
复合材料
[2]
第四章
功能材料
4.1
超导材料
[2]
4.2
纳米材料
[2]
4.3
能源材料
[2]
4.4
热电材料
[2]
4.5
功能陶瓷材料
[2]
4.6
功能高分子材料
[2]
4.7
生物材料
[2]
第五章
国内外材料领域发展新动向及战略部署
5.1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材料科技的重大需求
[3]
5.2
世界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动向
[2]
5.3
世界新材料技术发展态势
[1]
5.3.1
纳米科技研发形成国际浪潮
5.3.2
新型结构材料应用广泛,发展前景乐观
5.3.3
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面临新的突破
5.3.4
计算材料学的快速发展
5.2
主要国家材料领域的战略部署
[2]
5.2.1
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和战略部署
5.2.2
我国材料领域的发展重点和战略部署
注:
[1]
:掌握;
[2]
:理解;
[3]
:了解;△:自学或粗讲。
三、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和考试。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授课为主要形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材料“四要素”的知识,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讨论、指定或推荐教学参考书等主要方法进行教学。
本课程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学会分析材料问题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强化对材料“四要素”的理解。作业数量:第二章,
1
题;第三、四章,
1
题。
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四、实践环节
本课程未安排实践环节。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先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先修课所讲授的数学、力学等知识是本课程讲授材料“四要素”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着重于材料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和材料“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学会分析材料问题的方法,为后续的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前后知识的学习产生更合理的互补性。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
《材料科学概论》,许并社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5
参考书:
1.
《材料科学导论》,冯端、师昌绪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5
2.
《材料科学基础》,张钧林等,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
《工程材料科学与设计》,
James
P.
Schaffer
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
《
90
年代的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著,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2.5
5.
两院咨询报告《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李恒德、师昌绪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
七、学时分配
规定出本课程的各种教学环节(习题课、课程设计、实验、上机、课程作业等)恰当学时。
章节
学
时
分
配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1
4
4
2
12
12
3
8
8
4
4
4
5
2
2
讲课30学时
复习2学时
篇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本文关键词:材料科学,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本文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拥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具有博士、硕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本文内容: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拥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为代表的强大的师资队伍。依托教育部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表征和材料制备加工两大实训平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二、培养目标
贯彻“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拥有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
1.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2.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相近专业基本知识。
3.
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
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技术文献,并具有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
6.
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不断拓展自身知识面和终身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7.
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有效地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并初步具备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8.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开展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
9.
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四、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加工原理、材料结构分析、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材料化学基础、金属物理、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特色课程:相图与合金设计、计算材料学、表面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性能、材料成形过程装备与控制、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锻造冲压工艺与模具制造、熔炼与铸造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材料连接、金属压力加工车间设计。
特色实践环节:大学生走进科研实践,创新实验室科学研究,企业与社会实践。
五、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毕业合格标准
大类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193学分(其中必修146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七、各类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表
课程模块类别
必修课
选修课
合计
占总学分
比例(%)
学分
学时(周)
学分
学时(周)
学分
学时(周)
通识教育
理论教学
39
644
10
32
49
676
25.4
实践环节
4.5
7周
4.5
7周
2.3
学科教育
理论教学
49.5
792
49.5
792
25.6
实践环节
8.5
112学时
+5周
8.5
112学时
+5周
4.4
专业教育
理论
教学
专业核心类
18.5
296
9
144
27.5
440
14.2
专业类
20
320
20
320
10.4
实践环节
26
26周
26
26周
13.5
个性培养
课外研学
8
8
4.1
总计
146
1844学时
+38周
47
496
193
2340学时
+38周
100
其中:实践环节
39
112学时
+38周
8
47
112学时
+38周
24.4
八、课程设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
性质
学
分
学时
(周)
其中
开课
学期
备注
实验
上机
习题
课外
390001T1
体育(一)
必修
1
32
1
Physical
Education(Ⅰ)
410001T1
军训
必修
1.5
3周
1
含入学教育
Military
Training
410002T1
军事理论课
必修
1
36
4
1
Military
Theory
Course
060001T1
新生课
必修
1
16
1
Introductory
Course
for
Freshmen
130701X1
高等数学A(一)
必修
5
80
1
Advanced
Mathematics
A(I)
210101T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必修
3
48
1
Moral
Education
and
Foundation
of
Law
210501T1
形势与政策
必修
1
16
1-4
第4学期计学分
Situation
and
Policy
180502T1
英语读写译(一)
必修
2
32
1
English
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ng(I)
180501T1
英语视听说(一)
必修
2
32
1
English
View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I)
091201T1
大学计算机基础
必修
2.5
40
16
1
The
Fundamental
of
Computers
091215T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
必修
1
1周
1
Computer
Practice
080202X1
工程图学(一)
必修
3
48
4
1
Engineering
Graphics(Ⅰ)
150201X1
工科大学化学——无机结构基础
必修
3.5
56
1
Academic
Chemistry—Structural
Chemistry
of
Molecular
and
Crytal
150213X1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基础数据测定方法
必修
0.5
16
16
1
Experimental
Academic
Chemistry—Basic
Chemical
Experiment
Methods
第一学期必修28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28学分
390001T2
体育(二)
必修
1
32
2
Physical
Education(Ⅱ)
140302X1
大学物理B(一)
必修
4
64
2
University
Physics
B(I)
130701X2
高等数学A(二)
必修
5
80
2
Advanced
Mathematics
A(II)
130703X1
线性代数A
必修
2
32
2
Linear
Algebra
A
210102T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必修
2
32
16
2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80502T2
英语读写译(二)
必修
2
32
2
English
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ng(II)
180501T2
英语视听说(二)
必修
2
32
2
English
View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II)
091202T1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
必修
3
48
16
2
The
Fundamental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C++)
091216T1
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C++)
必修
2
2周
2
Practi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C++)
080202X2
工程图学(二)
必修
2
32
6
2
Engineering
Drawing(Ⅱ)
150207X1
工科大学化学——有机物及有机反应
必修
2
32
2
Academic
Chemistry—Fundamental
of
Organic
Chemistry
150215X1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有机物合成A
必修
0.5
16
16
2
Experimental
Academic
Chemistry—Synthesis
of
Organic
Compound
A
第二学期必修27.5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27.5学分
390001T3
体育(三)
必修
1
32
3
Physical
Education(Ⅲ)
140302X2
大学物理B(二)
必修
3.5
56
3
University
Physics
B(II)
140402X1
物理实验B
必修
1.5
48
48
3
Physics
Experiment
B
130704X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必修
3.5
56
3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A
180502T3
英语读写译(三)
选修
2
32
3
English
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ng(III)
180501T3
英语视听说(三)
必修
2
32
3
English
View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III)
120706X1
工程力学
必修
4
64
6
3
Engineering
Mechanics
080402X1
制造工程训练B
必修
2
2周
3
Manufacture
Engineering
Training
B
091110X1
电工学A
必修
4
64
12
3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
第三学期必修21.5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21.5学分
390001T4
体育(四)
必修
1
32
4
Physical
Education(Ⅳ)
210401T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必修
5
80
16
4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50205X1
物理化学B
必修
4
64
4
Physical
ChemistryB
150218X1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B
必修
1
32
32
4
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B
091115X1
电工电子实践
B
必修
1
1周
4
Practice
in
Electrics
and
Electronics
B
060002Z1
认识实习
必修
2
2周
4
专业
核心课
Understanding
Practices
060214Z1
科学计算与MATLAB语言
选修
3
48
4
Scientific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TLAB
060215Z1
MATLAB程序设计实践
选修
1
1周
4
Practi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MATLAB)
060101Z1
材料科学基础
必修
3.5
56
4
4
I、II
专业
核心课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060201Z1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塑性加工力学)
必修
3.5
56
4
4
I、II
专业
核心课
Principles
of
Plastic
Deformation
in
Metal
Processing
(Plastic
Deformation
Mechanics)
060301Z1
晶体学基础(前8周开课)
必修
1.5
24
4
III
专业
核心课
Fundamentals
of
Crystallography
060302Z1
材料热力学(第9周开课)
必修
2
32
8
4
Thermodynamics
of
Materials
060303Z1
量子力学与统计物理导论
必修
3.5
56
4
Quantum
Mechan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060301Z1
晶体学基础(前8周开课)
必修
1.5
24
4
IV
专业
核心课
Fundamentals
of
Crystallography
060302Z1
材料热力学(第9周开课)
必修
2
32
8
4
Thermodynamics
of
Materials
060401Z1
材料化学基础
必修
3.5
56
4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Chemistry
第四学期必修21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21学分
390002T1
体育课外测试(一)
必修
0.5
5
Physical-Fitness
Test(Ⅰ)
210301T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必修
3
48
5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180201T1
第二外语(日语)
选修
4
64
5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Japanese)
080301X1
机械设计基础A
必修
4
64
8
5
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Design
A
080351X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必修
2
2周
5
Course
Project
for
Mechanical
Design
060304Z1
材料结构分析
必修
2.5
40
6
5
专业
核心课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of
Materials
060101Z2
材料科学基础
必修
2.5
40
5
I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060201Z2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
必修
4
64
4
5
Principles
of
Plastic
Deformation
in
Metal
Processing
060102Z1
熔炼与铸造技术
选修
1.5
24
4
5
Melting
and
Casting
Technology
060103Z1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5
Testing
Technology
f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104Z1
电子信息材料
选修
2.5
40
5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terials
060101Z2
材料科学基础
必修
2.5
40
5
II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060201Z2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
必修
4
64
4
5
Principles
of
Plastic
Deformation
in
Metal
Processing
060102Z1
熔炼与铸造技术
选修
1.5
24
4
5
Melting
and
Casting
Technology
060103Z1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5
Testing
Technology
f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305Z1
金属物理
必修
4.5
72
5
III
Metal
Physics
060306Z1
固体物理
必修
2
32
5
Solid
State
Physics
060102Z1
熔炼与铸造技术
选修
1.5
24
4
5
Melting
and
Casting
Technology
060103Z1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5
Testing
Technology
f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305Z1
金属物理
必修
4.5
72
5
IV
Metal
Physics
060401Z2
材料化学基础
必修
2
32
5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Chemistry
060402Z1
电化学原理
选修
3
48
5
Principles
of
Electrochemistry
第五学期必修18.5学分,最低选修3学分,合计21.5学分
390002T2
体育课外测试(二)
必修
0.5
6
Physical-Fitness
Test(Ⅱ)
060003Z1
生产实习
必修
4
4周
6
专业
核心课
Manufacture
Practice
060304Z2
材料结构分析
必修
2.5
40
6
6
专业
核心课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of
Materials
060105Z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I
选修
5
80
6
6
优先
I
Metal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I
060202Z1
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选修
4
64
10
6
优先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Technology
060403Z1
金属腐蚀与防护
选修
2
32
4
6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Metals
060307Z1
材料物理性能
选修
2.5
40
6
6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308Z1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6
Testing
Technology
f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309Z1
计算材料学
选修
2
32
6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060404Z1
无机非金属材料
选修
2
32
6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060203Z1
金属材料压力加工
选修
6
96
10
6
优先
II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Technology
060204Z1
锻造冲压工艺与模具制造
选修
3
48
6
优先
Forge
Technology
and
Die
Manufacture
060106Z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II
选修
2.5
40
6
6
Metal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II
060205Z1
材料成形过程装备与控制
选修
2
32
6
Material
Forming
Process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ling
060206Z1
金属压力加工车间设计
选修
1.5
24
6
Workshop
Design
for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060310Z1
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
选修
1
16
6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060308Z1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6
Testing
Technology
f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307Z1
材料物理性能
选修
2.5
40
6
6
优先
III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106Z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II
选修
2.5
40
6
6
优先
Metal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Ⅱ
060202Z1
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选修
4
64
10
6
优先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Technology
060311Z1
材料制备技术
选修
2
32
6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Materials
060310Z1
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
选修
1
16
6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060309Z1
计算材料学
选修
2
32
6
III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060404Z1
无机非金属材料
选修
2
32
6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060403Z1
金属腐蚀与防护
选修
2
32
4
6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Metals
060405Z1
结构化学
选修
4
64
6
优先
IV
Structural
Chemistry
060406Z1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选修
2.5
40
6
优先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060407Z1
高分子物理
选修
2.5
40
6
优先
Polymer
Physics
060310Z1
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
选修
1
16
6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060408Z1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
选修
2.5
40
6
Polymer
Processing
060404Z1
无机非金属材料
选修
2
32
6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060409Z1
材料制备化学与实验
选修
2
32
24
6
Materials
Preparation
and
Experiments
060308Z1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6
Testing
Technology
f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202Z1
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选修
4
64
10
6
IV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Technology
060106Z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II
选修
2.5
40
6
6
Metal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Ⅱ
060403Z1
金属腐蚀与防护
选修
2
32
4
6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Metals
第六学期必修7学分,最低选修17.5学分,合计24.5学分
390002T3
体育课外测试(三)
必修
0.5
7
Physical-Fitness
Test(Ⅲ)
210201T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必修
2
32
7
Modern
Chinese
History
060004Z1
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实践
必修
2
2周
7
专业
核心课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060005Z1
综合实验
必修
2
2周
7
分散
进行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060107Z1
表面科学与技术
选修
2
32
7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rface
060108Z1
相图与合金设计
选修
1.5
24
7
Phase
Diagrams
and
Alloys
Design
060109Z1
材料连接
选修
2
32
7
Joint
of
Materials
060110Z1
功能复合材料
选修
1.5
24
7
Functional
Composites
060111Z1
非平衡材料
选修
1.5
24
7
Non-stable
Materials
060112Z1
环境与材料
选修
1
16
7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s
060113Z1
合金与相变
选修
1.5
24
7
Alloys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060204Z1
锻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选修
3
48
7
Forge
Technology
and
Die
Design
060207Z1
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
选修
1.5
24
7
Metal
Matrix
Composit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060208Z1
金属压力加工测试技术
选修
2
32
10
7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for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060209Z1
摩擦与润滑
选修
1.5
24
7
Friction
and
Lubrication
in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060210Z1
钢铁材料加工概论
选修
1.5
24
7
Introduction
to
Iron
and
Steel
Processing
060212Z1
粉末冶金概论
选修
1.5
24
7
Introduction
to
Powder
Metallurgy
060213Z1
航空航天材料加工技术
选修
1.5
24
7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060312Z1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选修
2
32
7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060313Z1
功能材料
选修
2
32
7
Functional
Materials
060314Z1
材料失效分析
选修
2
32
4
7
Materials
Failure
Analysis
060315Z1
电工电子材料
选修
2
32
7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Materials
060410Z1
复合材料
选修
2
32
7
Composite
Materials
060411Z1
纳米材料
选修
2
32
7
Introduction
to
Nanomaterials
060412Z1
现代功能陶瓷
选修
2
32
7
Advanced
Functional
Ceramics
060413Z1
高分子材料
选修
2
32
7
Introduction
to
Polymer
060414Z1
高分子材料分析技术
选修
1.5
24
7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for
Polymers
060415Z1
新型材料制备技术
选修
2
32
7
Fabrication
Techniques
for
Advanced
Materials
060006Z1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选修
1.5
24
7
Literature
Searching
and
Scientific
Writing
060007Z1
专业英语
选修
1.5
24
7
Professional
English
410003T1
创新创业导论
选修
2
32
7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roduction
第七学期必修6.5学分,最低选修10.5学分,合计17学分
410004T1
毕业教育
必修
0
1周
8
Graduation
Education
060008Z1
毕业论文(设计)
必修
16
16周
8
Graduation
Project
and
Thesis
第八学期必修16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16学分
注:I:材料学方向;II:材料加工方向;III:材料物理方向;IV:材料化学方向
九、课外研学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学分
时间
备注
990001G1
社会实践
990002G1
竞技竞赛
990003G1
技能考试
990004G1
科研训练
990005G1
创业实践
990006G1
论文成果
990007G1
素质修养
十、其他要求
1.全校性选修课程至少修读8学分,分散在全学程中完成。
2.课外研学至少取得8学分,其中社会实践不少于2学分,具体见《中南大学本科课外研学管理办法》。
3.修读时必须按照课程之间的先修、后修顺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