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

日期:2021-03-18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 本文关键词:材料科学,科学家,领域,世界,TOP100

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 本文简介: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依据2000-2010年间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引用率,汤森路透集团在上月初发布了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共有15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榜单前6位均为华人。本期报告以表格的形式,对这100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基于ESI统计数据,汤森路透集团于3月2

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 本文内容:

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

依据2000-2010年间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引用率,汤森路透集团在上月初发布了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共有15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榜单前6位均为华人。本期报告以表格的形式,对这100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基于ESI统计数据,汤森路透集团于3月2日发布了2000-2010年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依据过去10年中在材料科学领域(基于汤森路透集团ESI的学科分类体系)所发表研究论文(包括Article和Review)的篇均被引次数,这一榜单选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材料学家(入选者文章数不低于25篇)。共有15位华人科学家入选这一榜单,其中榜单前6位均为华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杨培东教授位居第一。

按国别分布,这100位材料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有48位来自美国,11位来自德国,8位来自英国,4位来自法国、荷兰,来自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和瑞士的有3位,来自比利时、俄罗斯、瑞典的有2位,奥地利、加拿大、丹麦、爱尔兰、以色列、日本、葡萄牙、中国台湾各1位。

从所属机构看,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有5人、帝国理工学院4人、麻省理工学院4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3人、斯坦福大学3人、剑桥大学3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3人、马尔堡大学3人、密歇根大学3人。

表1对这100位材料科学领域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做了简单介绍。

表1材料科学领域TOP

100科学家的研究方向

排名

科学家

(所在单位)

文章数

总被引次数

研究方向

1

杨培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36

13900

半导体纳米线、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太阳能转换为燃料用纳米线、纳米线热电学、纳米线电池、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等离子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学、无机化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

2

殷亚东(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32

6387

纳米结构功能材料、纳米器件、无机纳米胶体合成与表面改性、自组装方法、纳米电子和光子器件、复合纳米材料、生物医用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催化剂、胶体与界面化学、纳米加工利用方法、光子晶体结构磁响应、可回收的复合纳米催化剂、生物相容性纳米晶制备、生物分离用纳米团簇等

3

黃暄益(台湾清华大学)

34

5439

无机纳米结构控制合成、金纳米粒子、氧化物纳米线、氮化镓空心球、金属氮化物纳米棒、有机硅薄膜、新型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纳米结构、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结构自组装等

4

夏幼南(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83

11936

纳米材料合成化学与物理、纳米材料在电学、光学催化剂、信息存储、光纤传感器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光学成像用金纳米笼造影剂、纳米材料集成与智能聚合物、空间/时间分辨率控释相变材料纳米胶囊、静电纤维在神经组织工程、药物释放、干细胞、肌腱、现场修复插入骨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提高太阳电池、燃料电池、催化转换器和水分离设备中的应用

5

孙玉刚(阿贡国家实验室

37

5231

由金属、半导体、氧化物和复合材料组成的功能性纳米结构设计和合成;燃料转换用低成本稳定等离子光学催化剂和非负载型催化剂设计和合成;低成本高性能光伏器件用铜铟镓硒纳米粒子设计与合成;太阳能、薄膜和高容量电池、柔性电子产品和传感器、新一代锂电池中非常规技术开发等

6

吴屹影(俄亥俄州立大学)

74

9590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燃料电催化剂

7

Jan

C.

HUMMELEN(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38

4643

富勒烯化学、光化学、分子材料在光伏技术中应用

8

Alan

J.

HEEGER(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49

5788

半导体和金属聚合物,主要关注聚合物场效应管中的栅诱导绝缘体-金属相变,以及低成本塑料太阳电池。当前研究领域还包括用于探测具体DNA序列、特异性蛋白质以及生物小分子的生物传感器

9

Oomman

K.

VARGHESE(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28

3021

钛基纳米管阵列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10

Catherine

J.

MURPHY(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31

3313

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与功能化;基于金纳米棒的细胞成像、化学传感和光热治疗;纳米颗粒的环境影响

11

Michael

D.

MCGEHEE(斯坦福大学)

26

2651

有机半导体、纳米结构、太阳电池

12

Christoph

J.

BRABEC(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

43

4242

有机和混合半导体、太阳电池、半导体器件及其印刷和涂层技术、可再生能源用光电子器件、非破坏性成像方法

13

Stephen

R.

FORREST(密歇根大学)

25

2417

有机电子、光子集成电路、光子学材料

14

N.

Serdar

SARICIFTCI(奥地利约翰开普勒林茨大学)

74

6444

塑料太阳电池、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原位光谱电化学、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15

Herbert

GLEITER(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29

2440

纳米晶材料

16

Rodney

S.

RUOFF(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25

2060

全球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及碳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纳米操作与纳米机器人、生物医学新工具与方法等

17

Frank

CARUSO(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74

5589

粒子表面修饰、多层聚合电解质及复合膜、生物传感器、反蛋白石及大孔材料、密闭生化反应、空心球、粒子生物测定、药物释放系统等

18

Philippe

DUBOIS(比利时蒙斯大学)

36

2628

聚合物和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转化、加工及应用等

19

Taeghwan

HYEON(首尔国立大学)

37

2685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尤其是生物医药和电子领域的应用

20

段镶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39

2825

纳米材料、器件及其在电子、能源、生物中的应用。特别是纳米级多组分、多结构、多功能的异质集成

21

Rachel

A.

CARUSO(墨尔本大学)

27

1948

多孔结构与光电纳米材料、环境化学材料以及组织工程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表征等

22

Galen

D.

STUCKY(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72

5095

有机/无机界面化学如材料系统的功能分子的组装;无机物种和表面用于定义生物分子组件(如跨膜蛋白)和生物系统过程(如血液凝血级联化学和止血);化学品和燃料的制备;光催化纳米复合系统以及梯度材料等

23

Igor

V.

ALEXANDROV(乌法国家航空技术大学)

38

2555

纯金属、铜合金和复合材料在不同结构层次塑性变形过程的实验研究与计算机模拟

24

Nicholas

A.

KOTOV(密歇根大学)

36

2388

纳米技术、复合材料与薄膜、组织工程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研究

25

Craig

A.

GRIMES(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55

3626

在宏观、微观以及纳米层面上寻找合适的、低成本的材料来进行传感器设计与制造

26

Ullrich

SCHERF(德国乌帕塔尔大学)

64

4099

高分子化学(共聚物光伏材料)

27

Andreas

STEIN(明尼苏达大学)

47

2985

胶晶模板法制备三维有序大孔材料、纳米颗粒形状控制、中等孔径材料和分层多孔材料、光子晶体、生物活性玻璃和羟磷灰石结晶、锂材料和传感器、基于多酸有机衍生物的中孔分子筛、假形相变、方钠石和沸石

28

Subra

SURESH(麻省理工学院)

64

4024

生物细胞和分子纳米力学、纳米材料、微纳压痕技术

29

Shaik

M.

ZAKEERUDDIN(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分校)

27

1670

染料光伏电池

30

Ray

H.

BAUGHMAN(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25

1503

纳米材料、光子晶体、铁电材料、材料表征、电化学过程及设备

31

Paul

W.M.

BLOM(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37

2,176

有机半导体物理

32

Jenny

Nelson(帝国理工学院)

31

1821

分子半导体物理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33

David

J.

MOONEY(哈佛大学)

43

2512

生物材料在治疗性血管新生、肌肉骨骼组织的再生以及癌症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34

邹祖炜(特拉华大学)

33

1915

材料科学、应用力学、纤维复合材料、压电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35

Iain

MCCULLOCH(帝国理工学院)

30

1725

高性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开发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

36

Andreas

GREINER(德国马尔堡大学)

30

1716

单体及聚合物合成、功能聚合物材料、聚合物金属催化、气相沉积聚合、聚合物结构和性能关系、液晶聚合物、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管、聚合物纳米纤维、传感器用聚合物、先进聚合物加工等

37

Ferdi

SCHüTH

(德国马普学会煤化学所)

60

3395

无机材料制备与表征,尤其是多相催化,高孔隙率控制表面材料、纳米结构催化剂;反应研究包括模型反应、能源相关转换、甲烷活化、生物质转化、氨催化分解和氢气存储等

38

Henning

SIRRINGHAUS(剑桥大学)

39

2173

自组装有机分子和聚合物电荷传输、有机半导体显示、电荷运输分子尺度实验技术(电子传输、光纤光谱仪和扫描探针技术)、高分辨率印刷设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电池

39

Samson

A.

JENEKHE(华盛顿大学)

27

1490

聚合物中的电子、光电、光子现象;共轭聚合物激发态和基态复合物的形成;高性能,高耐用的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有机和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自组装纳米结构、分子识别功能介观结构定向大分子自组装等

40

C.

SURYANARAYANA(中佛罗里达大学)

33

1801

纳米结构材料、非平衡材料加工和性能、机械合金化、材料表征等

41

James

R.

DURRANT(帝国理工学院)

31

1669

太阳能光化学转换、太阳电池、纳米材料、太阳能转化为燃料和光催化、柔性电子等

42

Guillermo

C.

BAZAN(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55

2960

可控聚合反应有机金属指示剂、聚烯烃合成与控制、有机半导体、共轭高分子聚电解质及其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等

43

万梅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9

1557

导电高聚物微管或纳米管的研究:分子设计和合成、微管或纳米管的结构表征、制备微管或纳米管的方法探索,尤其是无模板自组装法、微管或纳米管的形成机理、微管或纳米管的物理性能(光、电、磁)与结构关系;电磁功能材料在电磁屏蔽和隐身技术上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44

Pierre-Antoine

ALBOUY(巴黎第十一大学)

28

1503

凝聚态物质组织和动力学、软物质、物理生物学交叉、X射线衍射和散射、聚合物、隔膜、有机薄膜等

45

Dietmar

W.

HUTMACHER(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

39

2092

生物材料、生物力学、医疗设备和组织工程;软骨、骨移植、三维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等

46

Anders

HAGFELDT(乌普萨拉大学)

26

1385

介孔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主要关注不同类型光电器件的介孔电极的物理化学表征

47

Dago

M.

DE

LEEUW(荷兰格罗宁根大学、飞利浦研究实验室)

32

1704

有机半导体器件

48

Michael

GR?TZEL(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52

2763

介观材料中能量和电子转移反应及其在太阳能转换系统、光电器件和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49

任志峰(波士顿学院)

37

1963

纳米结构热电材料、热电能源转换;太阳能采集、碳纳米管、场发射、陶瓷

50

Mark

E.

THOMPSON

(南加州大学)

28

1482

有机光电、有机发光二极管、纳米生物传感器、生物/非生物界面

51

Andrey

L.

ROGACH(香港城市大学)

34

1781

胶体半导体(量子点)和金属纳米晶体

52

Rinat

K.

ISLAMGALIEV(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

37

1926

塑性变形处理后的纳米结构金属与合金的强度和延展性研究以及结构表征

53

Mats

R.

ANDERSSON(查尔姆斯理工大学)

28

1449

高分子化学,特别是聚合物在太阳电池方面的应用

54

Mietek

JARONIEC(肯特州立大学)

54

2771

气/固和液/固界面吸附过程的传统热力学和热力学统计;能量不均匀纳米多孔固体表面产生的吸附和色谱过程的计算机建模;多组分气液混合体(包括含水稀溶液)的吸附平衡预测;气液色谱法理论;表面异质性、吸附剂的纳米多孔性和分形性质、催化剂和其他材料的先进数值分析方法;碳黑、活性炭、活性炭纤维、聚合物吸附剂、沸石、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锆等多孔材料的表征;通过热处理、注入、涂覆以及化学键接等方法对固体粒子进行改性研究

55

Fujio

IZUMI(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

25

1277

无机材料、晶体材料的应用物理特性、中子粉末衍射研究

56

Simon

R.

PHILLPOT(佛罗里达大学)

29

1481

核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热传导性、铁基材料的表面性能以及非晶体材料等的研究

57

Neil

COOMBS(多伦多大学)

25

1269

设计、合成、制造与加工纳米、中观和微观结构材料,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

58

Terry

C.

LOWE(曼哈顿科学公司)

28

1416

金属纳米粒子的研发与商业化

59

Wolfgang

J.

PARAK(马尔堡大学)

27

1365

胶体粒子的合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以及表面化学和胶体粒子的生物耦合

60

Marie-Paule

PILENI

(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

32

1612

纳米材料合成、表征、物理性能与自组装特性;生化酶的化学修饰;凝聚态中的物理化学;胶体科学;太阳能;气相中的光物理、光生物和光化学等

61

Jonathan

N.

COLEMAN(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

30

1507

碳纳米管、聚合物-石墨复合材料、机械加固强韧化塑料、导电复合材料以及纳米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2

鲍哲南(斯坦福大学)

38

1907

能源、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等

63

Dieter

NEHER(波茨坦大学)

30

1499

充电各向异性层状聚合物装置,光活性无机/有机复合材料,聚合物薄膜的光电性能等的研究

64

Dieter

WOLF(爱达荷国家实验室)

26

1285

界面与界面材料的计算材料学、材料微结构及辐射效应的多尺度模拟、纳米材料塑性变形的原子模拟、材料库仑效应的理论和模拟

65

Kornelius

NIELSCH(汉堡大学)

27

1322

多功能纳米材料的形状、结构与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在磁性材料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66

Yet-Ming

CHIANG(麻省理工学院)

26

1254

无机材料设计、合成和表征,包括锂电池阴阳极材料、电活性材料相位转换、电化学设备设计、电化学-力学能量转换、胶体自组装等

67

Joachim

H

WENDORFF(德国马尔堡大学)

30

1430

液晶材料和共混聚合物材料的结构和表征、聚合物界面、分子强化、受限高分子、纳米结构纤维等

68

Antonios

G.

MIKOS(莱斯大学)

95

4507

生物材料、基因疗法、组织工程、纳米技术

69

John

R.

REYNOLDS(佛罗里达大学)

45

2131

应用于氧化还原以及光电领域(特别是电致变色、光伏、电荷传输以及发光等)的共轭聚合物

70

David

GROSSO(巴黎第六大学)

55

2548

自组装纳米结构材料、薄膜椭圆偏振表征、纳米材料和器件自下而上的制备方法

71

Richard

H.

FRIEND(剑桥大学)

60

2775

共轭聚合物、时间解析光谱技术、分子导体和磁体

72

Paula

T.

HAMMOND(麻省理工学院)

42

1927

高分子设计与合成、采用表面模板直接组装技术、纳米生物材料设计、嵌段共聚物以及非对称形态、液晶高分子材料

73

Richard

W.

SIEGEL(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

31

1419

纳米结构材料(包括陶瓷、金属、聚合物和生物材料)的合成、加工、表征及应用

74

Fred

WUDL(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25

1141

共轭聚合物的光学、电光学特性以及自愈合聚合物

75

Craig

J.

HAWKER(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34

1548

聚合物合成化学、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应用于光伏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共轭聚合物、下一代微电子及存储设备

76

马晓龙(密歇根大学)

30

1352

高分子生物材料、相位分离和自组装、纳米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生物活性支架、仿生材料、组织工程、控释

77

Karine

ANSELME(法国上阿尔萨斯大学)

25

1122

骨细胞/表面相互作用、细菌/表面相互作用、蛋白质/表面相互作用、胶体纳米颗粒表面吸附纳米结构模型

78

David

L.

KAPLAN(塔夫茨大学)

77

3408

半晶质聚合物研究、生物物理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79

Donal

D.C.

BRADLEY(帝国理工学院)

57

2522

分子电子材料及器件的物理学和应用

80

梁锦荣(杜克大学)

45

1991

生物材料设计、基于DNA疗法的纳米颗粒合成、再生医学纳米结构生物材料

81

Yeshayahu

LIFSHITZ(以色列理工学院)

25

1097

半导体材料多功能纳米传感器、硅纳米线和其他半导体材料的电气和光学应用,无定形碳薄膜弛豫过程中新型碳结构的纳米形态,新型纳米结构硅和其他半导体材料的控制增长、增长机制和特性

82

John

A.

ROGERS(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61

2671

纳米和分子尺度制造基础和应用、生物集成和仿生系统中电子和光子器件材料和图形技术

83

Michael

GIERSIG(柏林自由大学)

36

1570

固体物理学

84

Jean-Luc

BRéDAS(佐治亚理工学院)

50

2177

有机光伏太阳电池

85

Thomas

E.

MALLOUK(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35

1523

纳米无机材料化学、太阳能光化学和电化学、纳米线、功能无机分层材料、纳米级试剂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现场修复中的应用

86

Caroline

A.

ROSS(麻省理工学院)

27

1174

磁性薄膜及多层以及微小磁性结构的制备、磁光氧化物、嵌段共聚物自组装(主要用于纳米光刻)

87

John

W.

HUTCHINSON(哈佛大学)

42

1824

工程材料及结构的固体力学

88

David

BELJONNE(比利时蒙斯大学)

25

1085

超分子结构与共轭材料光电性质相互作用的经典及量子化学方法建模、及其在有机电子和光子中的应用

89

Horst

WELLER(德国汉堡大学)

25

1082

纳米材料

90

Frederik

C.

KREBS(丹麦科技大学)

48

2077

太阳电池材料

91

Linda

S.

SCHADLER(伦斯勒理工学院)

42

1817

纳米颗粒-聚合物界面、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92

René

A.J.

JANSSEN(荷兰爱因霍芬科技大学)

61

2633

聚合物太阳电池

93

Young-Woo

HEO(韩国庆北国立大学)

30

1294

电子材料与器件(P型半导体和N型透明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及透明电子元件、氧化物纳米线和纳米器件、太阳电池氧化物材料)

94

Alan

H.

WINDLE(剑桥大学)

36

1552

碳纳米管(为主)

95

Andrew

I.

COOPER(利物浦大学)

30

1284

有机材料化学

96

Markus

NIEDERBERGER(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36

1537

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97

Antonio

FACCHETTI(美国西北大学、Polyera公司)

37

1579

塑料电子、光电材料与器件、多光子有机材料、有机光伏、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98

Nicola

PINNA(葡萄牙阿威罗大学、韩国首尔大学)、

25

1057

利用新型非水溶胶-凝胶路线合成金属氧化物纳米晶、混合材料和薄膜,及其表征

99

孟祥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31

1309

低维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

100

William

D.

NIX(斯坦福大学)

49

2065

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微处理器和相关设备使用的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异质外延薄膜的应力松弛机制、衬底上金属薄膜的塑性变形机制、纳米结构的力学特性、应变梯度和尺寸对晶体材料的力学特性的影响

表2列出了材料科学领域TOP

100科学家中,华人的简介情况。

表2、2000-2010年世界TOP

100材料科学家中的华人

排名

科学家

所在研究机构

文章数

总被引次数

本科毕业院校

1

杨培东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36

139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

殷亚东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32

638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黃暄益

台湾清华大学

34

5439

纽约城市大学

4

夏幼南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83

1193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孙玉刚

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

37

52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

吴屹影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74

959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

段镶锋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39

28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

邹祖炜

特拉华大学

33

1915

国立台湾大学

9

万梅香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9

155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任志锋

美国波士顿学院

37

1963

四川工学院

11

鲍哲南

美国斯坦福大学

38

1907

南京大学

12

蒋业明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26

1254

麻省理工学院

13

马晓龙

美国密歇根大学

30

1352

清华大学

14

梁锦荣

美国杜克大学

45

1991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15

孟祥敏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31

1309

兰州大学

从科学引文数据索引数据库中(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中对华人科学家的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1000次)进行了检索,检索时间为4月15日,如表3所示。

表3

华人材料科学家高被引论文(>1000)

排名

科学家

被引

次数

论文作者

代表作

期刊

年份

1

黃暄益

吴屹影

杨培东

4184

Huang

MH,Mao

S,Feick

H,Yan

HQ,Wu

YY,Kind

H,Weber

E,Russo

R,Yang

PD

Room-temperature

ultraviolet

nanowire

nanolasers

Science

2001

2

夏幼南

杨培东

孙玉刚

吴屹影

殷亚东

3720

Xia

YN,Yang

PD,Sun

YG,Wu

YY,Mayers

B,Gates

B,Yin

YD,Kim

F,Yan

YQ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and

appl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2003

3

孙玉刚

夏幼南

2049

Sun

YG,Xia

YN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Science

2002

4

段镶锋

1770

Duan

XF,Huang

Y,Cui

Y,Wang

JF,Lieber

CM

Indium

phosphide

nanowire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nanoscale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Nature

2001

5

杨培东

1429

Law

M,Greene

LE,Johnson

JC,Saykally

R,Yang

PD

Nanowir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Nature

Materials

2005

6

黃暄益

吴屹影

杨培东

1392

Huang

MH,Wu

YY,Feick

H,Tran

N,Weber

E,Yang

PD

Catalytic

growth

of

zinc

oxide

nanowires

by

vapor

transport

Advanced

Materials

2001

7

邹祖炜

任志锋

1248

Thostenson

ET,Ren

ZF,Chou

TW

Advances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composites:

a

review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8

段镶锋

1187

Huang

Y,Duan

XF,Cui

Y,Lauhon

LJ,Kim

KH,Lieber

CM

Logic

gates

and

computation

from

assembled

nanowire

building

blocks

Science

2001

9

夏幼南

1136

Li

D,Xia

YN

Electrospinning

of

nanofibers:

Reinventing

the

wheel?

Advanced

Materials

2004

10

夏幼南

1080

Xia

YN,Gates

B,Yin

YD,Lu

Y

Monodispersed

colloidal

spheres:

Old

materials

with

new

appl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2000

11

段镶锋

1042

Huang

Y,Duan

XF,Wei

QQ,Lieber

CM

Directed

assembly

of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into

functional

networks

Science

2001

篇2: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本文关键词:材料科学,教学大纲,导论

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本文简介:“材料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roductionto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课程编号:2578180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学时:32学分:2.0面向对象:材料类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任务)《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本文内容:

“材料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2578180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0

面向对象:材料类本科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任务)

《材料科学导论》是面向材料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以材料“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使学生建立从材料设计、组织控制、制备加工到性能评价与工程应用的概念体系,在掌握材料共性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学会分析材料问题的方法。以案例的形式,介绍典型金属、无机非金属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究规律,强化学生对“四要素”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

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2]

1.2

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

1.2.1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

1.2.2

材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1.2.2

.1

新材料是工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先导

1.2.2

.2

新材料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

1)

21

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的进展和趋势

2)

新材料技术是高技术发展的基础

1.2.2

.3

新材料技术是一切工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基础

1.3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形成和发展

[3]

1.3.1

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1.3.2

我国材料学科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章

材料“四要素”是材料研究与应用的共性基础

2.1

什么是材料的“四要素”?

[1]

2.1.1

材料的性质

2.1.1

.1

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质:强度、硬度、刚度、塑性、韧性。

2.1.1

.2

材料的主要物理性质:电学、磁学、光学、热学性质。

2.1.1

.3

材料性质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2.1.2

材料的成分结构

2.1.2

.1

材料成分结构的分类

2.1.2

.2

材料结构的特点

1

)多尺度效应-从微观、介观到宏观

2

)有序与无序

3

)稳定性

4

)材料中的缺陷

5

)材料的表面和界面

2.1.2

.3

材料成分结构的表征方法

2.1.2

.4

材料成分结构数据库

2.1.2

.5

材料成分结构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2.1.3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2.1.3

.1

什么是材料制备与加工?

2.1.3

.2

材料制备与加工的主要内容

2.1.3

.3

材料制备加工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2.1.3

.4

材料制备加工的主要发展方向

2.1.4

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2.1.4

.1

什么是材料性能?

2.1.4

.2

材料使用性能与材料性质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2.1.4

.3

材料使用性能的设计与实际应用

2.1.4

.4

材料使用性能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2.1.4

.5

材料与环境的关系

2.2

材料研究手段和方法

[3]

2.1.1

试验手段

2.1.2

材料设计

2.3

材料“四要素”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2]

2.3.1

钢铁材料

2.3.2

铝合金材料

第三章

结构材料

3.

1

钢铁材料

[2]

3.

2

有色金属材料

[2]

3.

3

陶瓷材料

[2]

3.

4

玻璃材料

[2]

3.5

水泥材料

[2]

3.6

高分子材料

[2]

3.7

复合材料

[2]

第四章

功能材料

4.1

超导材料

[2]

4.2

纳米材料

[2]

4.3

能源材料

[2]

4.4

热电材料

[2]

4.5

功能陶瓷材料

[2]

4.6

功能高分子材料

[2]

4.7

生物材料

[2]

第五章

国内外材料领域发展新动向及战略部署

5.1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材料科技的重大需求

[3]

5.2

世界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动向

[2]

5.3

世界新材料技术发展态势

[1]

5.3.1

纳米科技研发形成国际浪潮

5.3.2

新型结构材料应用广泛,发展前景乐观

5.3.3

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面临新的突破

5.3.4

计算材料学的快速发展

5.2

主要国家材料领域的战略部署

[2]

5.2.1

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和战略部署

5.2.2

我国材料领域的发展重点和战略部署

注:

[1]

:掌握;

[2]

:理解;

[3]

:了解;△:自学或粗讲。

三、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和考试。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授课为主要形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材料“四要素”的知识,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讨论、指定或推荐教学参考书等主要方法进行教学。

本课程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学会分析材料问题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强化对材料“四要素”的理解。作业数量:第二章,

1

题;第三、四章,

1

题。

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四、实践环节

本课程未安排实践环节。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先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先修课所讲授的数学、力学等知识是本课程讲授材料“四要素”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着重于材料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和材料“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学会分析材料问题的方法,为后续的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前后知识的学习产生更合理的互补性。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

《材料科学概论》,许并社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5

参考书:

1.

《材料科学导论》,冯端、师昌绪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5

2.

《材料科学基础》,张钧林等,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

《工程材料科学与设计》,

James

P.

Schaffer

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

90

年代的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著,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2.5

5.

两院咨询报告《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李恒德、师昌绪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

七、学时分配

规定出本课程的各种教学环节(习题课、课程设计、实验、上机、课程作业等)恰当学时。

章节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1

4

4

2

12

12

3

8

8

4

4

4

5

2

2

讲课30学时

复习2学时

篇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本文关键词:材料科学,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本文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拥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具有博士、硕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本文内容: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拥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为代表的强大的师资队伍。依托教育部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表征和材料制备加工两大实训平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二、培养目标

贯彻“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拥有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

1.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2.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相近专业基本知识。

3.

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

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技术文献,并具有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

6.

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不断拓展自身知识面和终身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7.

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有效地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并初步具备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8.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开展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

9.

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四、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加工原理、材料结构分析、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材料化学基础、金属物理、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特色课程:相图与合金设计、计算材料学、表面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性能、材料成形过程装备与控制、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锻造冲压工艺与模具制造、熔炼与铸造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材料连接、金属压力加工车间设计。

特色实践环节:大学生走进科研实践,创新实验室科学研究,企业与社会实践。

五、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毕业合格标准

大类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193学分(其中必修146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七、各类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表

课程模块类别

必修课

选修课

合计

占总学分

比例(%)

学分

学时(周)

学分

学时(周)

学分

学时(周)

通识教育

理论教学

39

644

10

32

49

676

25.4

实践环节

4.5

7周

4.5

7周

2.3

学科教育

理论教学

49.5

792

49.5

792

25.6

实践环节

8.5

112学时

+5周

8.5

112学时

+5周

4.4

专业教育

理论

教学

专业核心类

18.5

296

9

144

27.5

440

14.2

专业类

20

320

20

320

10.4

实践环节

26

26周

26

26周

13.5

个性培养

课外研学

8

8

4.1

总计

146

1844学时

+38周

47

496

193

2340学时

+38周

100

其中:实践环节

39

112学时

+38周

8

47

112学时

+38周

24.4

八、课程设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

性质

学时

(周)

其中

开课

学期

备注

实验

上机

习题

课外

390001T1

体育(一)

必修

1

32

1

Physical

Education(Ⅰ)

410001T1

军训

必修

1.5

3周

1

含入学教育

Military

Training

410002T1

军事理论课

必修

1

36

4

1

Military

Theory

Course

060001T1

新生课

必修

1

16

1

Introductory

Course

for

Freshmen

130701X1

高等数学A(一)

必修

5

80

1

Advanced

Mathematics

A(I)

210101T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必修

3

48

1

Moral

Education

and

Foundation

of

Law

210501T1

形势与政策

必修

1

16

1-4

第4学期计学分

Situation

and

Policy

180502T1

英语读写译(一)

必修

2

32

1

English

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ng(I)

180501T1

英语视听说(一)

必修

2

32

1

English

View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I)

091201T1

大学计算机基础

必修

2.5

40

16

1

The

Fundamental

of

Computers

091215T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

必修

1

1周

1

Computer

Practice

080202X1

工程图学(一)

必修

3

48

4

1

Engineering

Graphics(Ⅰ)

150201X1

工科大学化学——无机结构基础

必修

3.5

56

1

Academic

Chemistry—Structural

Chemistry

of

Molecular

and

Crytal

150213X1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基础数据测定方法

必修

0.5

16

16

1

Experimental

Academic

Chemistry—Basic

Chemical

Experiment

Methods

第一学期必修28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28学分

390001T2

体育(二)

必修

1

32

2

Physical

Education(Ⅱ)

140302X1

大学物理B(一)

必修

4

64

2

University

Physics

B(I)

130701X2

高等数学A(二)

必修

5

80

2

Advanced

Mathematics

A(II)

130703X1

线性代数A

必修

2

32

2

Linear

Algebra

A

210102T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必修

2

32

16

2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80502T2

英语读写译(二)

必修

2

32

2

English

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ng(II)

180501T2

英语视听说(二)

必修

2

32

2

English

View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II)

091202T1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

必修

3

48

16

2

The

Fundamental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C++)

091216T1

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C++)

必修

2

2周

2

Practi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C++)

080202X2

工程图学(二)

必修

2

32

6

2

Engineering

Drawing(Ⅱ)

150207X1

工科大学化学——有机物及有机反应

必修

2

32

2

Academic

Chemistry—Fundamental

of

Organic

Chemistry

150215X1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有机物合成A

必修

0.5

16

16

2

Experimental

Academic

Chemistry—Synthesis

of

Organic

Compound

A

第二学期必修27.5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27.5学分

390001T3

体育(三)

必修

1

32

3

Physical

Education(Ⅲ)

140302X2

大学物理B(二)

必修

3.5

56

3

University

Physics

B(II)

140402X1

物理实验B

必修

1.5

48

48

3

Physics

Experiment

B

130704X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必修

3.5

56

3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A

180502T3

英语读写译(三)

选修

2

32

3

English

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ng(III)

180501T3

英语视听说(三)

必修

2

32

3

English

View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III)

120706X1

工程力学

必修

4

64

6

3

Engineering

Mechanics

080402X1

制造工程训练B

必修

2

2周

3

Manufacture

Engineering

Training

B

091110X1

电工学A

必修

4

64

12

3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

第三学期必修21.5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21.5学分

390001T4

体育(四)

必修

1

32

4

Physical

Education(Ⅳ)

210401T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必修

5

80

16

4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50205X1

物理化学B

必修

4

64

4

Physical

ChemistryB

150218X1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B

必修

1

32

32

4

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B

091115X1

电工电子实践

B

必修

1

1周

4

Practice

in

Electrics

and

Electronics

B

060002Z1

认识实习

必修

2

2周

4

专业

核心课

Understanding

Practices

060214Z1

科学计算与MATLAB语言

选修

3

48

4

Scientific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TLAB

060215Z1

MATLAB程序设计实践

选修

1

1周

4

Practi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MATLAB)

060101Z1

材料科学基础

必修

3.5

56

4

4

I、II

专业

核心课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060201Z1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塑性加工力学)

必修

3.5

56

4

4

I、II

专业

核心课

Principles

of

Plastic

Deformation

in

Metal

Processing

(Plastic

Deformation

Mechanics)

060301Z1

晶体学基础(前8周开课)

必修

1.5

24

4

III

专业

核心课

Fundamentals

of

Crystallography

060302Z1

材料热力学(第9周开课)

必修

2

32

8

4

Thermodynamics

of

Materials

060303Z1

量子力学与统计物理导论

必修

3.5

56

4

Quantum

Mechan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060301Z1

晶体学基础(前8周开课)

必修

1.5

24

4

IV

专业

核心课

Fundamentals

of

Crystallography

060302Z1

材料热力学(第9周开课)

必修

2

32

8

4

Thermodynamics

of

Materials

060401Z1

材料化学基础

必修

3.5

56

4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Chemistry

第四学期必修21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21学分

390002T1

体育课外测试(一)

必修

0.5

5

Physical-Fitness

Test(Ⅰ)

210301T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必修

3

48

5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180201T1

第二外语(日语)

选修

4

64

5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Japanese)

080301X1

机械设计基础A

必修

4

64

8

5

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Design

A

080351X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必修

2

2周

5

Course

Project

for

Mechanical

Design

060304Z1

材料结构分析

必修

2.5

40

6

5

专业

核心课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of

Materials

060101Z2

材料科学基础

必修

2.5

40

5

I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060201Z2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

必修

4

64

4

5

Principles

of

Plastic

Deformation

in

Metal

Processing

060102Z1

熔炼与铸造技术

选修

1.5

24

4

5

Melting

and

Casting

Technology

060103Z1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5

Testing

Technology

f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104Z1

电子信息材料

选修

2.5

40

5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terials

060101Z2

材料科学基础

必修

2.5

40

5

II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060201Z2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

必修

4

64

4

5

Principles

of

Plastic

Deformation

in

Metal

Processing

060102Z1

熔炼与铸造技术

选修

1.5

24

4

5

Melting

and

Casting

Technology

060103Z1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5

Testing

Technology

f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305Z1

金属物理

必修

4.5

72

5

III

Metal

Physics

060306Z1

固体物理

必修

2

32

5

Solid

State

Physics

060102Z1

熔炼与铸造技术

选修

1.5

24

4

5

Melting

and

Casting

Technology

060103Z1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5

Testing

Technology

f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305Z1

金属物理

必修

4.5

72

5

IV

Metal

Physics

060401Z2

材料化学基础

必修

2

32

5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Chemistry

060402Z1

电化学原理

选修

3

48

5

Principles

of

Electrochemistry

第五学期必修18.5学分,最低选修3学分,合计21.5学分

390002T2

体育课外测试(二)

必修

0.5

6

Physical-Fitness

Test(Ⅱ)

060003Z1

生产实习

必修

4

4周

6

专业

核心课

Manufacture

Practice

060304Z2

材料结构分析

必修

2.5

40

6

6

专业

核心课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of

Materials

060105Z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I

选修

5

80

6

6

优先

I

Metal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I

060202Z1

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选修

4

64

10

6

优先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Technology

060403Z1

金属腐蚀与防护

选修

2

32

4

6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Metals

060307Z1

材料物理性能

选修

2.5

40

6

6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308Z1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6

Testing

Technology

f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309Z1

计算材料学

选修

2

32

6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060404Z1

无机非金属材料

选修

2

32

6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060203Z1

金属材料压力加工

选修

6

96

10

6

优先

II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Technology

060204Z1

锻造冲压工艺与模具制造

选修

3

48

6

优先

Forge

Technology

and

Die

Manufacture

060106Z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II

选修

2.5

40

6

6

Metal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II

060205Z1

材料成形过程装备与控制

选修

2

32

6

Material

Forming

Process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ling

060206Z1

金属压力加工车间设计

选修

1.5

24

6

Workshop

Design

for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060310Z1

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

选修

1

16

6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060308Z1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6

Testing

Technology

f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307Z1

材料物理性能

选修

2.5

40

6

6

优先

III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106Z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II

选修

2.5

40

6

6

优先

Metal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060202Z1

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选修

4

64

10

6

优先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Technology

060311Z1

材料制备技术

选修

2

32

6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Materials

060310Z1

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

选修

1

16

6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060309Z1

计算材料学

选修

2

32

6

III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060404Z1

无机非金属材料

选修

2

32

6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060403Z1

金属腐蚀与防护

选修

2

32

4

6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Metals

060405Z1

结构化学

选修

4

64

6

优先

IV

Structural

Chemistry

060406Z1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选修

2.5

40

6

优先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060407Z1

高分子物理

选修

2.5

40

6

优先

Polymer

Physics

060310Z1

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

选修

1

16

6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060408Z1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

选修

2.5

40

6

Polymer

Processing

060404Z1

无机非金属材料

选修

2

32

6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060409Z1

材料制备化学与实验

选修

2

32

24

6

Materials

Preparation

and

Experiments

060308Z1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选修

1.5

24

6

6

Testing

Technology

f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060202Z1

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选修

4

64

10

6

IV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Technology

060106Z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II

选修

2.5

40

6

6

Metal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060403Z1

金属腐蚀与防护

选修

2

32

4

6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Metals

第六学期必修7学分,最低选修17.5学分,合计24.5学分

390002T3

体育课外测试(三)

必修

0.5

7

Physical-Fitness

Test(Ⅲ)

210201T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必修

2

32

7

Modern

Chinese

History

060004Z1

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实践

必修

2

2周

7

专业

核心课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060005Z1

综合实验

必修

2

2周

7

分散

进行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060107Z1

表面科学与技术

选修

2

32

7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rface

060108Z1

相图与合金设计

选修

1.5

24

7

Phase

Diagrams

and

Alloys

Design

060109Z1

材料连接

选修

2

32

7

Joint

of

Materials

060110Z1

功能复合材料

选修

1.5

24

7

Functional

Composites

060111Z1

非平衡材料

选修

1.5

24

7

Non-stable

Materials

060112Z1

环境与材料

选修

1

16

7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s

060113Z1

合金与相变

选修

1.5

24

7

Alloys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060204Z1

锻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选修

3

48

7

Forge

Technology

and

Die

Design

060207Z1

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

选修

1.5

24

7

Metal

Matrix

Composit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060208Z1

金属压力加工测试技术

选修

2

32

10

7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for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060209Z1

摩擦与润滑

选修

1.5

24

7

Friction

and

Lubrication

in

Metal

Plastic

Processing

060210Z1

钢铁材料加工概论

选修

1.5

24

7

Introduction

to

Iron

and

Steel

Processing

060212Z1

粉末冶金概论

选修

1.5

24

7

Introduction

to

Powder

Metallurgy

060213Z1

航空航天材料加工技术

选修

1.5

24

7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060312Z1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选修

2

32

7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060313Z1

功能材料

选修

2

32

7

Functional

Materials

060314Z1

材料失效分析

选修

2

32

4

7

Materials

Failure

Analysis

060315Z1

电工电子材料

选修

2

32

7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Materials

060410Z1

复合材料

选修

2

32

7

Composite

Materials

060411Z1

纳米材料

选修

2

32

7

Introduction

to

Nanomaterials

060412Z1

现代功能陶瓷

选修

2

32

7

Advanced

Functional

Ceramics

060413Z1

高分子材料

选修

2

32

7

Introduction

to

Polymer

060414Z1

高分子材料分析技术

选修

1.5

24

7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for

Polymers

060415Z1

新型材料制备技术

选修

2

32

7

Fabrication

Techniques

for

Advanced

Materials

060006Z1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选修

1.5

24

7

Literature

Searching

and

Scientific

Writing

060007Z1

专业英语

选修

1.5

24

7

Professional

English

410003T1

创新创业导论

选修

2

32

7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roduction

第七学期必修6.5学分,最低选修10.5学分,合计17学分

410004T1

毕业教育

必修

0

1周

8

Graduation

Education

060008Z1

毕业论文(设计)

必修

16

16周

8

Graduation

Project

and

Thesis

第八学期必修16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16学分

注:I:材料学方向;II:材料加工方向;III:材料物理方向;IV:材料化学方向

九、课外研学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学分

时间

备注

990001G1

社会实践

990002G1

竞技竞赛

990003G1

技能考试

990004G1

科研训练

990005G1

创业实践

990006G1

论文成果

990007G1

素质修养

十、其他要求

1.全校性选修课程至少修读8学分,分散在全学程中完成。

2.课外研学至少取得8学分,其中社会实践不少于2学分,具体见《中南大学本科课外研学管理办法》。

3.修读时必须按照课程之间的先修、后修顺序进行。

    以上《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世界材料科学领域TOP100科学家》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