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精选题】2015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第3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 本文关键词:课时,稳定性,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总复习
学优精选题】2015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第3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 本文简介:第3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训练?知能提升限时式检测梯级式提升(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及难易度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及作用1,2,4,8(中),11(中)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3,5,6,7(中),9(中),10(中)3.综合考查12(中)一.选择
学优精选题】2015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第3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 本文内容: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课时训练?知能提升
限时式检测
梯级式提升
(时间:40分钟
分值:90分)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及难易度
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及作用
1,2,4,8(中),11(中)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3,5,6,7(中),9(中),10(中)
3.综合考查
12(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只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B.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D.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解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动物可以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但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而且也有物理信息。
2.(2013成都外国语学校检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B.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物理信息只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
传递
C.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解析: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食草动物的采食降低了牧草的种内竞争,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因此信息传递对双方都是有利的,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既可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传递,也可在不同物种间传递,还可以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传递,B错误。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D错误。
3.(2014西安质检)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B
)
A.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B.草原上羊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羊的数量增长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
发生
D.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
解析: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共生关系。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泥石流发生,没有体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废弃的耕地上出现小灌木林是群落演替。只有B选项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是(
D
)
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2013四川资阳模拟)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作用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B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
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表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解析: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及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y的大小反映了被干扰的程度,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的时间越长;x,y值的大小不仅与生物种类有关,还与数量有关;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大。
6.(2013四川攀枝花模拟)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水蚤以藻类为食,早期藻类大量增加,水蚤增多,而水蚤大量繁殖,又使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过程;而后期因污染导致水蚤死亡,水蚤的死亡又加重了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7.(2013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
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
C.地点3溶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污染导致河流中有机物含量增加,分解者活动旺盛,消耗了大量氧气,因此地点3溶氧量减少。
8.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山坡上生长着一种灌木,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被雨淋溶到土壤中去,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当火灾烧尽了此类灌木,其他草本植物便乘机生长繁盛,直到该种灌木再次出现时,这种化学抑制作用又再次出现。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内关系
C.灌木与它抑制的草本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动物
解析: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由题意“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被雨淋溶到土壤中去,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可推断调节的是种间关系;灌木和它抑制的草本植物是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动物,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9.如图是一个密封的养鱼缸,它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
B
)
①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②各类生物数量相对稳定
③植物(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能为动物的生活提供氧气和养料
④动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CO2能够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⑤微生物能利用和转化动物粪便和动植物残体,为植物生活提供营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③④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要保持平衡状态,则要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日光照射,则有能量来源,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物进入生物群落,而微生物则使有机物分解返回到无机环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10.(15分)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
和
。
(2)图A中,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
;该生态系统的
和
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其稳定性的维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请以文字、箭头构建一个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以水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的主要生物有水稻、食虫鸟与
害虫)。
(4)图B中,该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这种调节呈正反馈状态,导致的最终结果是
。为减缓其污染,应该控制哪些污染源?
(至少两点)。
(5)当我们通过标志重捕法对种群甲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时应该注意两次捕捉间隔时间不能太长以及
等。
解析:(1)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部分组成。(2)由图A知:乙增多导致甲增多,而甲增多又导致丙增多,丙增多又导致甲减少,甲减少又导致乙增多,所以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3)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其稳定性的维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4)图B所示调节属于正反馈,其结果是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为减缓其污染可控制含N、P等的污染物的排放;对农药、化肥进行合理减量使用等。
答案:(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乙→甲→丙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如图
(4)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控制含N、P等的污染物的排放,如妥善处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对农药、化肥进行合理减量使用
(5)两次捕捉地点相同、两次捕捉工具相同(标记物不容易脱落、两次捕捉时间点相同)
11.(15分)蜜蜂是一种群聚的益虫,蜜蜂的筑巢、“语言”以及采粉酿蜜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1)蜜蜂的侦查蜂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
。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卉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包含种间互助和,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实验材料为蜜蜂100只,1朵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的植物花卉,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实验设计见下表:
组别
假设
操作步骤
预测结果
结论
1
通过花的味道识别
2
通过花的颜色识别
3
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①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
、
。
②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等方面的要求是
。
③如果将第3组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a:
;
b:
。
④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
。
解析:(1)跳舞是蜜蜂的一种特殊行为,属于行为信息。(2)蜜蜂采集花粉属于捕食,为植物传粉属于种间互助。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①花的味道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花的颜色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②第2组是通过花的颜色识别进行实验的,因此“模拟花”除颜色外均应与花卉不同,即白纸要染成黄色,不要有味道,形状不能与花卉的形状相同。③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均要保持一致,以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④实验测定的指标是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上的蜜蜂的数目。
答案:(1)行为信息
(2)捕食
调节种间关系
(3)①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
②用白纸染成花卉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卉不同
③“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
晴天无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④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数目
12.(2013四川雅安三诊)(15分)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
回答:
(1)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属于
。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
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
。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
。
(3)下表是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千焦/(m2·a)]。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均为
%(保留一位小数)。
A
B
C
D
E
Pg
15.9
870.7
0.9
141.0
211.5
Pn
2.8
369.4
0.3
61.9
20.1
R
13.1
501.3
0.6
79.1
191.4
(4)有人认为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氮和磷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
A.静置4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蒸馏水。如此重复3次;
B.再加蒸馏水至1
000
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0.3
g洗衣粉(含P);在乙烧杯中
;在丙烧杯中加0.15
g洗衣粉和0.15
g尿素;丁烧杯中
;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天,取得水样。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
。
②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理由是
。
解析:(1)蓝藻是生产者,在食物链中为第一营养级。鲢鱼主要以蓝藻、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在水体中投放鲢鱼可解决水体发绿问题。(2)增加生物多样性,可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3)据Pg值可知,D为第二营养级,A为第三营养级,两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00%≈11.3%。(4)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氮和磷引起的,应设置4组实验:空白对照、只含P、只含N、含P和N,既含N也含P烧杯中营养物质丰富,因此藻类密度最大。
答案:(1)第一营养级
鲢鱼
(2)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11.3%
(4)加0.3
g尿素
不加任何物质(或加0.3
g蒸馏水)(注意乙和丁所加物质可互换)
①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②丙
藻类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N、P等含量丰富
【教师备用】
1.(2013青岛模拟)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A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化学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解析:该实验不能说明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光对生物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
2.回答下面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Ⅰ.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同。下图反映了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不同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
(1)对于甲、乙两个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是
(填“甲”或“乙”)生物群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的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就越高。请分析生物多样性增加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的关系
。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能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的协调。
Ⅱ.在气候条件苛刻、生态位较宽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少数的“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这些“关键种”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它们的生物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比例。
(3)北美洲的黄石公园中,至关重要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马鹿→灰狼”。其中,食物链中的关键种是
。在一段时间内,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该关键种在黄石公园中消失了,请问,在随后的一段岁月中,该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应该是
。
解析:在环境条件变化时,甲生物群落的变化更明显,表明其生物多样性较低,抵抗力稳定性低。在黄石公园中,灰狼的存在直接或间接调控马鹿和草的数量,因此灰狼是黄石公园中的关键种。灰狼的消失使马鹿数量大增,进而草地被破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答案:(1)甲
抵抗力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
(3)灰狼
马鹿的数量大量增加,草地被破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