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进入教育行业。 一般由学校所在地的教育局负责具体安排。 你的学历和学校都不错,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应该不难。 但如果是男人,就没有当老师的希望。 老实说,不介意。
有用 (21)
你真的有很多问题。 学院会安排接待,然后给你宿舍的位置号码。 学姐学长带你去。 一般都是按部门分的,也有混住宿的情况。 总部条件比较干净。 每月的住宿条件比较差,但也不是为了吃苦。 没有人知道学校有没有积极的想法来改善它。 估计这几年都是这样。 在外面租房既不安全又昂贵。 如果不是你家庭条件特别好,不建议在外面租房 著名的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位于美丽的北方春城长春市。 主校区位于人民大街中段,净月校区位于风景如画的净月潭旅游开发区。 学校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主校区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净月校区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
学校原名东北大学。 始建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49年设在长春。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政委副主席、张学良将军之弟张学思为该校首任校长。 张儒新、程仿武、丁浩川等著名教育家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职务。 现任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校长史宁忠教授。
学校现有全日制各类在校生22221人,其中本科生1519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599人,外国留学生431人。
学校现有19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1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研究生院1个。 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设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与地理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1个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设有教育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学硕士、国际汉语教学硕士4个专业学位点,以及高校教师在职硕士点。 有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国家高等教育重点学科。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若干重大问题、区域文明重大问题、东北地区信息化建设、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松嫩平原草原湿地可持续发展、多酸与发光材料等。 6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历史学、中文、生物学三个学科是国家文科和基础科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草原生态工程实验室是国家级专业实验室。 植被生态科学实验室、多酸科学实验室、应用统计实验室、分子表观遗传学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实验室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学校还拥有教育部农业与医学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在建)、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农村教育研究所和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中国留日学生预备学校、教育部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东北高等学校教育部教师培训中心等国家级培训研究机构设在我校。 学校还设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实验幼儿园和出版教育图书全国知名的大学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全校专任教师1294人,其中教授354人,副教授431人,博士生导师272人。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1人,学科带头人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级院士。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中科院“*”入选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近年来,学校把教育教学作为立校之本。 通过实施“中学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流程。 2001年,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东北师范大学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东北师范大学怎么样,“优秀教师工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3年,学校启动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突破以专业教育为主线的传统课程结构,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推行以课程为中心的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学分制; 本科招生改革 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新闻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按一级学科招生,两年后分流; 文学、历史、哲学按二级学科招收联合培养; 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修订培训规范和课程计划,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加大新专业建设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同时,学校与英、美、日、澳、韩等多所高校合作,通过“3+1”或“2+2”培养模式,培养部分领域人才。我的国家短缺。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思想、厚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教育质量、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领域享有盛誉。 毕业生供大于求。 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成为我校硕士研究生。 多名毕业生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就业,部分学生出国深造。 2004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全国四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之一。
学校把科研作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的方向发展。 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3.9亿余元。 目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等40余项。 96 项。 自2001年以来,已发表CSSCI论文3000余篇。 2004年学校SCI论文255篇,全国高校排名由2000年的第58位上升到第28位。 2001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奖励330余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6项。 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 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科技部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自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原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等特色研究领域逐步形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为代表的优秀学科,在我国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地位。 细胞遗传学、草原生态学、应用数学、多元酸化学、功能材料学、环境科学、世界古物学、中世纪史等学科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 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原生态学、细胞遗传学等优势领域取得可喜进展,逐步形成信息化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东北师范大学被誉为“花园式”学校。 夏天的校园,绿草如茵,柳树成荫; 冬日校园,祥雪银妆。 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怎么样,学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新建净月校区,对主校区进行全面修缮改造,建成一批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设施,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 学校建成了现代化的校园计算机网络。 学校拥有图书馆2座,总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藏书约300万册(不含电子书)。 有4643个阅览席位和近900台电脑供学生搜索、浏览网上资料。 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中藏书丰富、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型图书馆之一。 学校建有自然博物馆一座,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 是一座面向社会开放,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知识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2007年5月被吉林省科技厅认定为吉林省科普基地。 学校还拥有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旱冰场、游泳池、国内高校一流的塑胶田径场、室内田径馆等综合性体育馆,总建筑面积为23,000平方米在建。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系列化、专业化的二级学院校园文化格局。 其中,“双百论坛”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文明修身”德育、“炫亮东施”原创艺术、“激情岁月”精品展等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职业素质竞赛等,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丰富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 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持续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007年1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这在国内尚属首次由高校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开幕式。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实现了吉林省近20年来该奖项的零突破; 在“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连续两年上榜; 东北师范大学的红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也具有全国影响力。 优秀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助残先进集体”。
学校注重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开展了一系列重要交流合作项目。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了300余名外国专家学者长期来校任教,先后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80余名外国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师出国留学学习,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近年来,举办了30余次国际和地区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学校先后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设立孔子学院。
60年来,已有18万多名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
进入新世纪,东北师范大学围绕校党代会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努力践行“尊重教育”理念。 学校正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