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讲话 >> 发言稿 内容页

教学研讨会发言稿:数学课堂教学预设及生成体会

  教学研讨会发言稿:数学课堂教学预设及生成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忐忑、不安,不安、忐忑,是我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内心的七上八下从接到学校要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的任务时就开始了。作为一个一直战斗在初中数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说教学经历还是有,说经验就无异于鲁班门前弄斧、关公面前耍刀了……在升同的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经历,给了我太多的感动、感触,也有了些许的感悟,今天在这里给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作一个汇报,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恳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享有盛誉的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用一生备一节课”,足见课前预设的重要。

  “用一生备一节课”,我的理解是将“预设”分为两个层面。狭义来讲,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广义则是指教师的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我们平常谈到的预设更多的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课堂的精心预设固然重要,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我们,自身的个性特征、综合素质以及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更为重要。我经常反思,自身有没有具备完成大“预设”的能力,自身有没有具备完成每课小“预设”的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经典的语句成为我教书育人的指南针——“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 ; “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学生不断地在你身上有所发现。”如今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面广,接受的信息快,学生要“有所发现”,老师就得时常“充电”,加强继续教育,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人格魅力。

  我熟悉的一位青年教师曾对我说:我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成为一部吸引学生的“连续剧”,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成为“连续剧”的精彩片断。

  确实,课堂就像节目和小说一样,没有节目设计和情节安排就不会有好的节目与吸引人的小说。同样,没有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情节,就没有一个流畅而又起伏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不仅要深入理解教材,还要全面了解学生。为了设计好一堂课,我常常是反复斟酌,开头怎样做、提什么样的问题、用哪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与理解的方式、会有哪些情景、学生会有什么反应、设置什么样的情境会达到什么效果,甚至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是否可以设置同样的情境?等等。

  精心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如果说“预设”是“生成”的基石,那么“生成”则是对“预设”的回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好的预设往往能带来精彩的生成,相反,则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回顾我的数学课堂,我特别重视每一节课的引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引入,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比如,最近我在初三(2)班上课,考虑有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于是针对上课起立时学生还处于课间松散状态的状态下,我讲了一个陶行知的故事。一次,陶先生在武汉大学讲学。走上讲台,他先从皮包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都愣住了,不知陶行知要做什么。陶先生接着掏出一把米放到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逼着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大公鸡拼力挣扎,当然还是不肯吃。于是陶行知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到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这时,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我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鸡怕人。”一个响亮的声音传过来,我一听就知道是全昕的声音,在学生窃笑声中旋即又听到了雷林的声音:“因为鸡不愿意被强迫着吃米。”对,我说,学习亦如此。强迫着学反倒有逆反心理,那如何才能做到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呢?你要觉得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自然就想学习了,我们今天就保持一份愉悦的心情进入我们的新课学习吧。通过这样一则故事,自然而然地做了课前预设,不仅使学生的精力得到了较好地集中,而且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了他们较好地启示启发。

  归结自己进行课堂预设的做法,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但体会最深的,应是把握了下面几种方法:

  精心预设,自主生成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学生的数学成绩差,往往是从对数学的厌倦开始的。如果我们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所教授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进而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应用》那段时间,适逢秋游时节,学生们早就在打听我们班什么时候行动。课间师生间的一次不经意的交流便成了我数学课堂的一个情境引入:同学们盼望秋游活动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我这里有一个在秋游时遇到的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记得我带以前所教的一个班级的27名学生去南郊公园秋游,南郊公园的门票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以少收1元,当班长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数学课代表喊住了他,提议买30张票。有的学生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究竟数学课代表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了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分组讨论。接下来,我把关键的数量关系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读题、思考。几分钟后,各小组开始积极发言。有同学发表了见解:“买27张票,要付款5×27=135元;买30张票,要付款4×30=120元。显然120元<135元,所以买30张票比27张票付款要少。表面上是浪费了三张票,但实际是节省了钱”。其他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时,我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去公园的人数较少,只有几个人,是不是也买30张票呢?思考后,学生给出一致答案,不能买30张票,因为那样多花钱,还是按实际人数买票好。“那至少要多少人去公园,才可能实现表面上多买票,但实际反而合算呢?”我又给出了第三个问题。四五分钟后,有学生发表看法:“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设有x人进公园,如果x小于或等于30,则按实际人数买x张,付款为5x元。如果买30张票合算,应该有120<5x,当x=29、28、27、26、25时,上式都成立,当x=24时,上式不成立,再代入更小的数都不成立。所以我们的意见是至少有25人进公园买30张票才合算。”

TAG标签: 教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