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命题中,关键是怎样设计出“好的数学问题”,下面举一例来说明。
例:张大叔准备搭建几个大棚用来种植香瓜。(如图1)每个大棚长20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请你帮他算一算:
(1)搭建大棚时每0.5米要用一根竹条支撑,那么搭建这样一个大棚共需要多少根竹条。
(2)覆盖在一个这样的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大约要多少平方米?(含两端的横截面)
(3)这样的一个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4)像这样一个大棚可种植香瓜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预测一下,如果每平方米收香瓜15千克,每千克售价3元,那么一个大棚种植的香瓜可卖多少元?
在一个主题情境的统领下,精心设计一些有坡度、有联系的题组练习,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展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突出了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上述习题具有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某一主题情境由浅入深安排的题组练习,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
2.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积极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将各部分有关联的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强调和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以上这道题的设计,就巧妙地将侧面积、表面积、容积、面积等概念融合在一起,并且要通过适当的“转化”思想才可以解决问题。学生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只有通过邻近知识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而分清所求实际问题究竟是运用什么数学知识,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这样的习题设计,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了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程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对比分析,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3.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以某一主题情境由浅入深安排的题组练习,可以有效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的策略,充分发挥了习题的多种发展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让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习题设计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测量、计算等各项实践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注意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必要的技能,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上这道题,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那么,“好的数学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
笔者结合郑毓信教授所著的《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一书的学习,认为“好的数学问题”的标准一般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