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⑷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 加强朗读训练,让同学充沛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同学读诗的趣味。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志向。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协助同学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同学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同学的想象进行发明,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同学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一起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同学自读《过零丁洋》。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示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一起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生齐背)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志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禹锡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他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身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示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教师指导同学朗读,力求使同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⑵ 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同学听读并点评。
   ⑶ 教师指导朗读:
     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kē)”的读音。
     掌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⑷ 同学练读。
   ⑸ 全班齐读。
  3、同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同学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同学明确:首联写自身长期遭贬的际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谪居在那里已23年了。颔联悼念受害的战友,写自身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闻笛赋”这个典故表示对已去世的好友们的怀念,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化的感叹。颈联写自身的沉沦、新贵的得势。“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身,而“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尾联写酒席上的赠言,“让我们干一杯,振作起精神来吧!”这是对白居易在席间赠送他的诗的回答。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深思,明确: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有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颔联借叙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哀迷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示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教师总结: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难过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示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6、同学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括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同学考虑,自由发言
    生1:这两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沉船旁边仍有很多船继续驶过,在病树前面仍有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事物总是不时发展的,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伤感,我们应把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正在发展的事物身上,并热情地歌颂它们。
    生2:这两句借用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
  
    生3:这两句说明了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们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真理而战斗的精神。
    ……
  8、同学齐背诗歌。
 
三、师生一起赏读《赤壁》
  1、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志向,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经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气,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绩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2、同学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同学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韵律和感情基调。
  3、同学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考虑题,指导同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自身的话概述诗意。
   ⑵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示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同学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⑴ 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⑵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自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识别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⑶ 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经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保守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胜利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干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身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5、同学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同学自读《过零丁洋》
  1、导入新课: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表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作──《过零丁洋》。
    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2、同学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
    注意掌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粗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
  3、同学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考虑题,指导同学自读。
    (多媒体显示)
   ⑴ 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⑵ 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⑶ 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⑷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同学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⑴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⑵ “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⑶ “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记过去,表示自身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身倒霉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