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堂教学类型:综合课
三.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n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主要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讨论法,分小组抢答等,配合老师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n说教法、学法
一.重难点及如何突破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难点是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分析。
为突出这一重点,用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在学生观看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难点,老师出示一道动脑筋的题目,即课后的活动建议题,让学生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最后再总结。
二.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
三.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自主探究,课前分小组搜集资料,总结答案,课堂上发表意见。
2、通过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
3、师生互动,探究互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4、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5、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讲述法、讲解法、分小组抢答、纲要图示法、讨论法和用漫画导入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帮学生开拓思维,使其对该课的线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n说教学过程
u导入新课
显示一幅漫画:一个腐烂了有虫子的苹果,通过提问学生:造成苹果腐烂的原因有哪些?再引入正题:如果把这个苹果比喻成19世纪末的清政府,它的寓意上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讲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反抗情况,从而导入本课。
u讲授新课
一.背景(约14分钟)
(一)清政府的内忧外患
通过刚才的这幅漫画引入本课的背景,只简单地讲。结合后面讲讲预备立宪的骗局使立宪党人绝望和分化。
(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通过阅读课本,再通过启发式的谈话法,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一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出下面的知识点。
1.组织领导:(1)兴中会(2)中国同盟会
显示一个表格,要求学生阅读后,看谁能最迅速填此表格(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宗旨、刊物)
2.思想论战:革命派对改良派
用讲解法点明两派论战的中心问题以及由论战产生的影响。
3.武装斗争:(1)皖浙起义
(2)黄花岗起义
启发学生回答两次起义,显示起义烈士或参加者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烈士的这种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二.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约10分钟)
1.概况
让学生认真观看一段《辛亥革命》的视频,看后看谁脑筋转得快,抢答老师的问题,加深认识。
2.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
结合刚才的那段视频,再强调黎元洪的上台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的一些情况强调政权组成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3.影响:各地响应,清朝统治瓦解
要求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和平光复”?(讨论法)
三.成果:(约10分钟)
1.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
强调新课程标准中的重点: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显示成立时全国的形势图。(讲述法)
显示约法的一些内容,让学生思考,再由老师说明其中体现出的原则。
[补充材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自由平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三权分立
2.帝制终结(1912.2)
3.袁世凯夺取中华民国政权
通过显示当时复杂情况和三方关系示意图(纲要图示法),分析袁世凯上台的原因。
同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