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三课、西南音韵
第一课时云南音乐之旅说教材
一、说内容:
1、本课知识树结构:四个教学领域
2、新课标对本学段、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音乐课程标准》及《教材教法达标(音乐)试用稿》对六年级提出的学段目标和基础知识,基本要点中在感受与鉴赏、表现方面指出:通过学习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舞,感受音乐与相关文化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综合,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从而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
3、教材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教法达标》对三至六年级得学段目标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表现民族音乐的魅力是本学段的一个重点,而本单元就是以西南音韵为主题,介绍了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汉族民歌和苗族、布依族民歌以及傣族歌舞等,充分展现了我国西南地区绚丽多彩的音乐风格以及相关的文化艺术特色。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南边陲的风土人情及灿烂得文化,感受西南民歌音乐的风格特点、韵味,从而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本课云南音乐之旅是本单元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综上所述,本课被设计为一堂将歌、舞、乐融为一体得音乐综合活动课。
4、教材内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单元分为三个版块,以西南三省的音乐特点,组织教学内容。
第一是云南版块,安排了演唱《猜调》、听赏《金风吹来的时候》和活动《云南音乐之旅》三个教学内容。
第二个版块是贵州版块,安排了听赏最具有贵州苗族民歌特色得《飞歌》、为贵州布依族民歌《久不唱歌忘记歌》填词以及唱一唱《吉吆》三个内容。
第三个是四川版块,安排了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对比听赏三首同名作品、演唱与演奏《采花》以及活动《考考你自己》。
这三个版块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每个版块的设计都能突出的体现本学段感受与鉴赏的理念及要求。以歌、舞、乐、活动得形式呈现给学生。特别是本课活动综合了云南的地理、民歌、乐器等知识,突出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音乐与相关文化、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综合。
5、教材内容分析及相关资料链接:
(1)《猜调》:这是一首表现儿童生活的地方性小调,它是云南儿童在游戏时对唱的歌曲,能帮助儿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全歌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结构短小,旋律比较简单,节奏鲜明,单纯质朴。歌曲由一个具有呼唤性得音调开始,接着就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句什么长,长上天......向对方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全曲从最高得1音开始,一直到最低音5结束,九个小节一气呵成,似乎不给对方一点思考的机会。但是对方并没有被难倒,脱口而出,对答如流。整首歌曲明快、活泼。
(2)乐器:
巴乌,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的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贵州省黔东南和黔南等地。 有单管、双管之分。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巴乌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于伴奏舞蹈、独奏等。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傣族舞
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得傣族是个能歌善舞得民族。每当泼水节或丰收季节时,歌舞彻夜不停,素有谷子黄、傣家狂之说。傣族舞可分为模拟性舞蹈、生活舞蹈、自娱性舞蹈、仪式性舞蹈、歌舞五类,教材中介绍得就是大家熟知得模拟性舞蹈中得孔雀舞。
二、说教法:
1、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需要,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将歌曲《猜调》、听赏《金风吹来的时候》、活动云南音乐之旅及学跳傣族舞融合成一课时进行教学。
(1)教材中给出的歌曲《猜调》是一首童声对唱,在设计时,我搜集了三种版本得《猜调》,通过不同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云南枫叶演奏的独特,云南民歌得俏、亮、净得特色,并通过听赏活动加深学生对歌曲旋律得感知,为后面得歌曲教学做了很好得铺垫。
(2)教材中给出的是听赏葫芦丝与小乐队版《金风吹来的时候》,并认识了解芦笙、葫芦丝两种乐器,作为云南音乐之旅之乐器的延伸,我巧妙地将巴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