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到河师大附中听了任云峰老师的作文教学观摩课,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与借鉴机会,任老师的感知作文教学理念以及初中阶段三年一贯的作文训练模式也确实给我一定的启发。
所谓“感知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走近观察对象,调动全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从视、听、嗅、触、味等多个角度将所观察的对象用文字表达出来。它强调的是学生实际体验的获得与表达、注重的是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是建立在上述两种能力之上的涉及语文教学本质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就这一节的课堂作文教学而言,可以大致看出任老师作文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这一节要感知的对象是橘子,即要写一篇描写橘子的状物类作文。同学们都将课前准备的形态各异的橘子带到了课堂上,任老师首先让大家自由写你自己所观察到的橘子,限时5分钟。此环节结束,任老师让同学们依据字数的多少、是否从视、听、嗅、触、味多角度描写,对自己的小练笔进行打分。这个环节是立足于学生实际的写作为其指明方向的,虽说“文无定法”,但对于初中生而言适时地、适当的作文方法的指导往往是较有效力的。
接着,进入了自主发言环节。任老师让大家从各自手上橘子的形状、颜色、气味、手感等角度描述它,不但要说出它是怎样的,还要说出像什么。这个阶段可谓是“感知”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但同学们表现甚好。至少从大家的参与积极性上看得出他们是喜欢这一环节的,我似乎看到了区别于令学生们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和几百字的文章软磨硬泡的另一种活泼的有生气和热情的作文课。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回答是极为丰富的并且时有出彩的妙答,这对初一的孩子而言的确已属不易。再者,这样一个过程正是观察力和生活体验的交融过程。比如让说橘子是什么样子,这是体现学生观察力的,而又要问像什么,这就需要他们去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所熟悉的形象来描述眼前的事物。同时,不同学生的各异的对于橘子的描述都被大家所分享,看似热闹的交流背后就隐含着学生间的借鉴,再次动起笔来不愁无话可说。
任老师谈到,状物和写人是他所预设的初一阶段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他所说的“感知物”与“感知人”。初二阶段进入“感知事”的专项训练,重点写记叙类文章。初三是一个综合提升阶段,重点放在作文结构等方面的练习。尤其值得我思索的是他提倡的作文取材,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易寻、易得也就易感。他提到要将校园内乌桕、海棠、枇杷树等可写的全部让学生写上一遍,要走出课堂走到这些事物“身边去”零距离地接触它们尽而写好他们。
确实如此,作文写的无非是生活,传达的更多的是体验。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精心设计让学生乐于去表达,当他们善于去观察,欢快地拿起笔来“谈谈”我们的世界,作文也就不再是什么“老大难”的问题,甚至反倒成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