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一流范文网课件fontsize="6">从支玉恒老师的教学语言看课堂激励语的有效性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0从支玉恒老师的教学语言看课堂激励语的有效性
东越河小学教师吴畏
我乡正在研究课堂语言的有效性,针对这一研究专题我留心查阅了一些特级教师在公开课中的教学语言。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别了,我爱的中国》为例,支玉恒老师特别注重恰如其分的运用激励语言,构建有效的一流范文网课件。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片段中得到许多启示:
师:“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章中开头、中间和结尾处写了三次,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吗?
生:反复强调表达他的爱国之心。
师:原则上讲当然是对的。大家还得仔细想一想,这句话放在三个地方,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特别还要想一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的地方是它们共同表达了作者的一片爱国热情,连用三次这种感情更加强了。不同的地方是这三次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师:你怎么看出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生:最后一次把“别了”后面的逗号换成了叹号。
师:你读得很仔细。但只说一次比一次感情更强烈,我觉得太简单。
生:我觉得三次写这句话,从感情的基本点来看当然都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但仔细一想,这三句话虽然内容相同,可是他们所含着的情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也可以说是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心情。
师:你说的很深刻,有道理,但还没有说透。现在请大家再从头到尾看以下课文,看看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特别要注意当时他的情感是什么样的。好,开始看课文。
……
从以上这个不太完整的教学片断实录中,我们虽不能完全体会到支老师挥洒自如、入情入境的启发、点拨、引导和示范的教学艺术,但我们还是能从中窥视到支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特别是评价语言运用上的一些名道来。
一、仔细地倾听。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创生过程,语文素养的生长点往往来自学生。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发言,捕捉教学的契机。在支老师的课堂上,没有“话语霸权”“情感霸权”“价值霸权”,教师完全蹲下身来,平视学生,用真诚的心灵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敏感的心灵。
为此,在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成果的时候,教师不是囿于自己的教案机械地按自己的预设走,也不是以笼统的、漂亮的激励语言来替代必要的评价和引导,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地倾听。首先,教师要善于听出“杂音”,分辨出对与错。其次,教师要能够听出“高音”,分清认识水平的高与低。再次,教师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问题的认识也会有许多差异。在学生众多的“声音”中,教师必须仔细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耐心地体会学生讲的每一句话,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亮点或偏差,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加以判断,作出赞赏或引导;也只有如此,才能够避免忽略或错过许多可以成为亮点的地方,促进课堂生成精彩。
二、真诚地鼓励。
教师课堂的激励语言,不是廉价的溢美之词,更不是连接前后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而应该是真诚地鼓励。教师以肯定的、欣赏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用眼睛看着他,用微笑鼓励着他,用真诚的语言说着“你说得不错”“你的发言很精彩”“就照你说的试一试”等,一定能进一步激燃起学生的热情,发挥出创造的潜力。
三、恰当地点拨。
面对文本,学生自然比较稚嫩,这就需要较为成熟的读者——教师来进行恰当的点拨。在支老师的课堂上,点拨之语随处可见——“你怎么看出?”
“你说的很深刻,有道理,但还没有说透!”“我觉得太简单。”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吗?”“大家还得仔细想一想。”“特别还要想一想。”这些语言或启发,或引导,或纠错……学生在这样的点拨之下,就能使阅读理解更上一个层次。细读支老师的一些课堂实录,我们能够发现他课堂“点拨”的策略:
1、在学生困惑时点拨。
在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学生对“草塘”究竟是什么东西无法理解:有的说“草塘就是草原”,有的说“草塘就是池塘”……学生一时产生了困惑。此时,支老师联系实际巧妙地点拨:我去过东北,从哈尔滨往东走,过了牡丹江海往东,在这么一大片的地方,除了乡镇,有许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上面长满了芦苇、蒲草。有的草就长在水中。你们想,这和内蒙古的大草原是一回事吗?这和人们挖一个塘,用它养鱼或种荷是一回事吗?经过这么一点拨,学生终于明白“水塘”、“池塘”、“草原”和“草塘”的不同之处。
2、在学生理解肤浅处点拨。
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领悟课文的真谛。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有学生认为西门豹是鄴这个地方的大官,下一道命令不许在给河伯娶媳妇、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来砍头就行了,不必那么费劲装着去送新娘。针对这个问题,支老师采用了“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进行主动的学习,组织了一场精彩的学生间的互问互答,而教师则在关键之处点点拨拨,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迸发出极大的创造性,焕发出无限的积极性。
3、当学生理解有误时点拨。
小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阅读时对课文产生错误的理解,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如何点拨引导。如教学《暮江吟》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之后,让学生画一画月亮。结果,有很多学生画得月亮是弯口朝右,此时,支老师及时地进行了点拨:弯月份为新月和残月,农历每月月初几天是新月,月末几天是残月。残月的“残”字的拼音是“can”,拼音的第一笔是个“c”就像个残月,弯口朝右;那么,弯口朝左的就是新月。所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月儿应该是弯口朝左的新月了。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的错误得到了纠正,信息得到了增量。
仔细地倾听,真诚地鼓励,恰当地点拨,支老师就这样一点点激发起学生的信心,一点点激燃学生的热情,引着孩子渐入佳境,使课堂高潮迭起,学生萌发出智慧之花,洞开了思维的空间。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牢记这一句话,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有针对性地运用激励语,营造一个优化的、有效的课堂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文章录入:杨玉玲文章来源
一流范文网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