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教学反思 内容页

支玉恒《歌声》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考

文章来源
一流范文网课件fontsize="6">支玉恒《歌声》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考--查永刚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4

推荐《歌声》写于1921年,是朱自清先生第一篇抒情散文作品。文章篇幅短小,但语言秀丽雅致,富有诗意,特别是对音乐的描写别具一格,是引导学生品赏美文、学习语言及表现手法的极好凭借。
作品题目为“歌声”,实际上是写作者聆听丝竹乐器演奏三曲轻音乐后的感受。朱先生写音乐,并不注重摩写乐声,而着力写音乐的象征,写自己的主观印象。我们无缘欣赏那次音乐会,但从作者的感受中,可以想见:三曲清歌的旋律应该是舒缓、安详,悠然、闲适的。先生把听到的乐声,运用通觉、移感的手法,化为各种感官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意境——淡彩水墨画般“暮春柔雨润花园”的境,一个清新恬静的天地之中。正如先生在文章末段中所说,他是“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所以,他对音乐的感受始终是“全身心”的。
文章分五个自然段,写了三大块内容。文章首段干脆利落,一笔就道出了对“歌声”的总感受——“神迷心醉”,极具引人入胜之效;第二、三、四段,细写品赏音乐、体味意境;末段进一步深化感受,首尾呼应。通观全文,浑然一体。
文章重心是第二大块。
第二自然段,作者从触觉上感到了毛雨洒在脸上,微风吹拂衣袂,又如脚踏经雨的石路,有润泽、轻松、滑腻之感。这样的感觉,非常形象地表现了三曲清歌温润、轻柔、舒展从容的艺术特色。第三自然段,他似乎看到了“甜软”的光泽。音乐对于作者,产生了视觉的映像,但作者却用味觉(甜)、触觉(软)来表现。下文,写了“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则都渗透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从音乐中“听”出来的光泽和色彩,深刻地表现出三曲清歌足以涤荡浮世“尘垢”的清静;文中的“深藏”、“冷落”、“苦笑”、“黯淡”,表现了音乐的含蓄、委婉和淡远,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虽然心境宁静、淡泊,却又难免有些许为“暮春”将要停止、消失(销歇)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第四自然段,作者又写音乐唤起人的嗅觉:“因那濛濛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只有草丛的气息、泥土的滋味和新秧壮麦与绿柳的蒸气。即使写那一缕香气,也是“饿了似的花香”。这“饿了似的花香”是绝妙的一笔——虽然花香并不浓重,但却似饥渴般“袭人”。在这种情境中,作者“愉快的倦怠之感”,无疑是对音乐的深深陶醉。在作者笔下,耳朵听到的个个音符都变成了一幅花园小景,看得到,摸得着,闻得见,尝得出。以具体的感觉表现抽象的音乐,表达心灵的被俘获感,意境深远,字字珠玑。
结尾一段照应开头进一步深化内心感受。如果说第一段的“令人神迷心醉”是一般化的概括,这里就写得出神入化了:“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作者的身心完全被音乐吸引了,统治了,占有了,浸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我们欣赏《歌声》,不仅和先生一同被三曲清歌所迷,也为先生的美文所醉了。
学习本篇文章,依然像学习所有课文一样,要紧紧抓住文本相对于教学情境的特点,即文本所提供的语文信息。为此:
一、语言特色,特别是文章的表现手法是本篇文章所提供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通过诵读,体会作者不疾不缓、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欣赏文本清新雅致、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要着力创设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潜心阅读,体会、感悟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感受事物并诉诸笔下的表现手法。
二、文本中,朱先生未曾着一笔一墨去描述音乐的声音,他没有一句拟声,没有像白居易描写琵琶弹奏声那样运用“私语”、“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博喻”来表现声音状态。他只着墨于自身的内心感受。先生把探讨音乐旋律的事情,完全交给读者去做。这就产生了“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期待空间。这一点,也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去体会、想象。
三、文本的人文涵义深藏在全篇的字里行间,不熟读精思,不易体会感悟。“情感是散文的灵魂”,阅读学习散文,一定要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在本文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那份真挚的爱。朱先生主张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是“意在表现自己”。他的散文生动地抒写了他的禀性、气质、灵感、情思和修养,表现了他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他的人格。对小学生来说,不必牵涉过多,但应该引导他们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与美。
四、本课用六年级学生,两课时讲完。
查永刚
文章来源
一流范文网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