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一流范文网fontsize="6">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王菘舟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
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王菘舟
我来自上虞,语文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对我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我的故乡有许多教育界名人。搞语文的人一定知道有一个人叫夏尊,夏尊先生,《文心》的作者,“我的语感教学思想”就是夏尊先生第一个提出来的,他是个教育家,是我们上虞人。
陈鹤琴先生,搞学前教育,搞幼儿教育的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典型,
搞“活的教育”理论和实验。这是第二个教育家,是我们上虞人。
第三个教育家经亨颐先生,他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校长,后来回到上虞创办了春晖中学,解放以前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南有春晖,北有南开”。春晖中学和南开中学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中学。这是第三位教育家,是我们上虞人。
第四教育家是竺可桢先生,他是原来我们浙江大学的校长,是中国人文生物史观理论的创始人,第四位教育家也是我们上虞人。
如果往小里说,还有很多小的教育家,我就不再展开说。因为有那么多的教育家都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跟我们相距的时间也并不会太远,前后也不过100年时间,所以这个文化的熏染和文化的血脉自然能影响到生活在这个家园的人们。
然而,我还有另外一个家园,那是我的精神家园,我把我的精神家园建筑在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上,所以我的标题的后半句是,“在语文的家园安身立命”。作为敏感的老师就已经能看出将人生,生命跟我的语文融合在一起。
当这个标题一打出来,我就发现有的老师在窃笑,因为还有个“剑气合一”,“剑气合一”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小语界有人戏称有“三剑客”,网上有人说:一个是江苏的孙双金老师,一个是北京的窦桂梅老师,还有就是浙江的我。戏称“三剑客”。
我今天的“剑气合一”是受卢真金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型的影响。今年暑假,我请卢教授到我学校讲课,请他谈教师的专业成长。他打出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是一个三角形,立足篇,理论篇,实践篇,把理论篇富有创意地称为作为“气宗”,把实践篇称为“剑宗”,认为教师的成长,特别是名师的成长,当他通过了立足篇的发展之后,一定有一方面的偏向,有的是走“剑宗”的发展,有的是走“气宗”的发展,还有就是特殊的“剑气合一”的发展。
后来,我又重温了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实际上“剑宗”和“气宗”是华山派来的,岳不群讲“剑宗”和“气宗”恩怨的时候,有一段话,我把岳不群这段话抄下来,念给大家听听,我整理了下,一共四句:第一句,“我派上代前辈之中,有些人练功时误入歧途,一味勤练剑法,忽略了气功。”这是第一句话,什么叫误入歧途,一味勤练剑法,忽略了气功。第二句话,他说:“殊不知天下上乘武功,无不以气功为根基,倘若气功练不到家,剑法再精,终究不能登峰造极。”很明显看出他是偏向于“剑宗”还是偏向于“气宗”。华山派把岳不群作为“气宗”的代表,风清扬是“剑宗”的代表。“独孤九剑”是“剑宗”的登峰造极之作。但是很显然,岳不群是看不起“剑宗”的。第三句话:“可叹这些前辈们执迷不悟,自行其是,居然自成一宗,称为华山剑宗,而指我正宗功夫为华山气宗”。这句话的后面,他并不主张把华山派分为“剑宗”和“气宗”,真正意义上就是气宗。(岳不群的这个看法就好比王尚文认为语文就应该是人文性的。)最后一句话,他说:“气宗和剑宗之争,迁延数十年,大大阻挠了我派的发扬光大,实堪浩叹。”他很遗憾,他为这种分门别类的,对这种分类感到实在很遗憾,他认为这样做,会极大影响华山派的发展。把岳不群这样的话仔细一琢磨一体会,很有道理,真正获得发展的往往是练“气宗”的人,练剑中的人大概十五年处在一个高原期,如果他没有转换自己的发展思路,他可能就永远难以突破,有的人可能在高原期徘徊一辈子,有的人可能耐力不足在高原期掉了下来,从此默默无闻。但是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完成立足之后,走的往往是“剑气合一”的人,但是第一,这样的人很少,第二,这样的成长依然还有他的局限,尽管走得是“剑气合一”的道路。
我当时听了卢博士的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式,我心头一颤,我反思自己成长过程,我84年开始工作,到今年,我整整工作了20年,我在回想自己专业成长,我在专业成长方面,我究竟走的是什么路?如果用卢教授这个模型来解读的话,我想我没有单独走“剑宗”,也不是“气宗”,我走的路就是典型的“剑气合一”。
现在的教育研究有个比较时髦比较前卫的方法就是教育的叙事研究,所以下面我从叙事研究的角度来简单说说我的教育成长。
正好前不久北京教育报的记者-雷玲女士来专访我,她在做一个专题就是:名师教育成长访谈。她给我列了采访的提纲,雷玲一共给我15个问题,要我一一交代。因为前段时间,我非常忙,所以她急了,连着给我发了两个邮件,叫我答复。前几天,我把这个提纲做好了。我发现其中有7、8个问题是涉及到我自己成长,所以我的叙事研究采用雷玲女士采访我,我回答。希望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这20年的成长历程。
雷玲女士为我的采访起了个题目叫《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朝圣者》。下面是她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您是怎么样走向教师岗位的,您想当教师吗?如果不当教师您想当什么?
我回答,答:我是糊里糊涂走向教师岗位,1981年我初中毕业的时候,考上了诸暨师范学校,三年毕业以后就参加工作,当时才19岁,我走向师范,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纯粹是因为家境的贫寒,没有其他原因,因为我那个时候读师范两个好处,第一是不要钱,不但不要钱而且还能拿到5块钱,这五块钱正好可以满足早餐,我们每天早上买油条,那时候我印象当中这五块钱正好可以买油条,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就是师范毕业不存在就业问题,这个的确不用担心,我1984年毕业,我记得我们班的同学分配都非常好。一开始,临毕业之前,我初中的一个英语老师,他在下面一个叫冰雁学校做校长,他找我,他说:崧舟啊,你要没有地方去就到我这里来。他觉得我还可以,比较听话,我说:“好的好的好的。”我正愁没地方可去,我家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父母都是一介布衣。我暑假的时候还在学校参加绍兴市书画作品比赛的准备。回到家以后,我父亲告诉我:“你不得了,你被分到百官。”我那时候对百官是什么概念也不是很清楚,被分配到上虞市师范附小。一家人乐的,没有任何关系。想想那时候教育局长真是清正廉洁。(笑声加掌声。)把我分配那么好的学校,到了县城,到了上虞师范附小,所以我就那么稀里糊涂的,当时我父亲也和我说啊,“因为家里穷啊,你早点出去吧。”当时班主任也说:“可以的,可以的。”于是就考到了诸暨师范。但是现在回头看,我觉得当教师就是我的天命。《中庸》开头的三句话:第一句是天命之谓性,第二句是率性之谓道,第三句是修道之谓教。这《中庸》就这三句,我回头看,做老师,特别是做语文老师绝对是我的天命,我认命。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我是四十而知天命,比他早十年。呵呵。(掌声)
认识我人都认为我是做教师的料,当老师。殊不知,我在读初中的时候,读师范的时候,是很木讷的人。君子讷于言敏于行。所以不当教师的假设是不存在,这是历史的逻辑,或说这是命运的归宿,你想抗争也抗争不了。教育,教语文对我的诱惑力太大,一开始,我跟语文谈恋爱,后来就是语文跟我谈恋爱,现在紧紧跟我缠在一起,我想离也离不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现在回忆您的从教经历,哪一个阶段对你的影响最大,为什么?哪一个阶段让你最感自豪,为什么?哪一个阶段或哪件事让你最失望,为什么?请回忆几件记忆深刻的事。
这个记者很厉害,采访过周国平,采访过季羡林,很厉害,出的问题很刁钻,一针见血。我说你可以说没有哪一个阶段不重要,哪一个阶段最重要,因为在我看来,生命是一条河,时间是一股流。上游的一切他都会罗集内在到中游和下游,而上游中游的一切都会罗集内在到下流。这是不可分的,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所以我说截取你生命当中的任何一瓢,你截取生命之流的任何一瓢。任何一瓢都是你生命的全息境象。一朵野花是一个世界,一粒沙是一个世界。你的整体你的全息都在这个世界中,但是生命本身是有节律的,所谓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因为有节律,所以人对生命的感知有两种状态,第一是渐进的状态,第二是突变的状态,所谓渐进的状态,那是一种人不需要有意识去对待调整你的生命状态,不需要你充分升起你的意识和警觉来,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渐进的状态是平稳的,平淡的,平常的,所以常常被我们熟视无睹,我们并不感到我们在变化,但是事实上在变化,有个著名的心理学试验把青蛙在水里煮慢慢煮,等到青蛙发现温度受不了想跳出来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听使唤了,面临死亡。把青蛙放在烧开的水里,青蛙就“迸”地跳出来。前面一个就是渐进状态,渐进状态当中的人最容易麻木,最容易忘记,最容易在生命场当中不出场。而后面的突变状态,因为突如其来,突飞猛进,突出重围,所以就是常常让人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所以石中英先生在讲“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时候,他认为人的发展存在突变状态,他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的突变就是他初中老师给他看手相,他的初中老师给他看了手相后说:“说你将来必成大器。”就这么一句话在他那成长历程中是一次突变,彻底改变了他的自我评价,使他对自我生命的价值作出了重新的认识。
那么我发现我毕业以后,在成长当中有几件事情带有突变的行为。第一件事情就是85年的4月份,我才工作一年,我闯五关斩六将,我连着被评为百官镇的教坛新秀,上虞市教坛新秀,绍兴市的教坛新秀。特别是在评绍兴市教坛新秀的时候,我上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那时候用了一个还很时髦的方法就是“中心突破法”,就是抓住“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样一句话。上好课,专家、同行都刮目相看,当时我在实验小学借班上课。上好后,人们都傻了,为什么都傻了?因为第一:听说这个人不教语文。(下面老师窃窃私语。)我当时不教语文,我分配上虞的时候,不教语文,叫我干什么呢?叫我当大队辅导员,教什么呢?美术、音乐、地理、历史等等,这些在别人看来都是下三滥的课,然后时刻准备为别人代课。(笑声)哪个老师生病了,去,哪个语文老师生小孩了,去,代一个月的课。我就是这么个角色,但是那时候校长就是特别看好我。他说:要参加教坛新秀评比,非你莫属。(掌声)就这么一步一步上来了,这是第一。第二:这个人教书时间一年也不到。却拿了绍兴市教坛新秀,而且在当时,百官师范附小还是比较差的学校。所以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就是那一次教坛新秀的评比,却给了我工作成长中的一个激励,一个极大的震撼,使我猛然意识到教学经历教学经验在教师成长当中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你只要是有心人,只要你肯学习肯钻研肯思考,…一句诗我不知道,是完全可以实现,这件事情,到现在讲起,我还引以为荣。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1996年,那一年,我因为健康的原因,没有参加绍兴市首届小学语文青年阅读的赛课,但是绍兴市教研组最终还是决定让我去代表绍兴参加浙江省第一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很多人都不服阿,人家不服阿,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是参加赛课,合了结果,你们都不能参加,我上《飞夺泸定桥》,这节课前半堂是非常顺,非常亮,但是后半堂课因为一个小小的环节,僵持了六分钟,一败涂地。我记得很清,当时我有一个我认为极有亮点去思考,就是红军为什么非夺不可?当时讲究语言训练阿,我用了:只有怎么样,才有怎么样,让学生说,学生说得很好,第二个就是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学生也说得好。我说,把这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如果怎么样,只有怎么样,就怎么样,才能怎么样,结果完了。(笑声)纠缠来纠缠去,纠缠到最后谁也说不清,当时总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眼花了,腿也软了,恨不得前面有个地洞钻进去。(笑声)最后宣布结果,我拿了三等奖,三等奖是什么概念呢?三等奖就是所有参赛的人都有奖。(笑声)我当时压力不小,你想想我的后面,谁望着我阿?上虞的父老乡亲望着你,(笑声),绍兴市人民望着我阿,还有那批参加比赛的人望着我,那是什么样的望,那是虎视眈眈的望。(笑声)我不仅没有拿到奖,等于就是没有拿到奖,还丢绍兴人的脸那。后来才知道先前上课的班级被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给调换了,大概组委会调换的就是那个退休的,我还知道,我当时抽到的班级是当时金华环城小学最好的班级,而调的那个班级是小学五年级里最差的班级,而且那个学期那个老师还请产假。我当时气得,那个火阿,我真他*的想揍他一顿。(这样想有男人味道,如果这样做就是不明智了。)后来一想:算了,算了,结果都出来了。事后,我反思:千怪万怪怪自己功夫不到家。你遇到这样的学生就不教了吗?你有水平化险为夷吗?你没这个水平阿,说明我还需要努力阿。所以这个课很好刹住我的傲气,让我心静起来,沉潜下去。那一刻与我同台献技拿第一名的就是虞大明,(笑声。)这是第二件事情。
第三件就是在98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我真的没有想到,那时我才32岁,成了浙江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而且还进了教育报,怎么回事,我到现在还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笑声)省厅规定小高必须满三年,我那时才两年零八个月,我也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后来听说报上来的人年纪大,xx提出45周岁以下的人要有一定比例,当时我也算一个,我是充数的料,报上去后,于是就报上去了。谁也不知道,结果成为特级教师,结果出来后,很多人说:他怎么就成了特级教师哪?王崧舟是谁,他怎么可以评特级,他才32岁阿。这落差太大了,98年前评上特级的都是白发苍苍,大名鼎鼎的人阿。这件事情,确确实实做梦没有想到。后面紧接着一个事情还是做梦没有想到。就那一年,我应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邀请上课《万里长城》,没有想到我这个课是12个特级教师中最受欢迎的课。上完课马上有桂林的老师,温州的老师邀请我上课,我生平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欣喜若狂,受宠若惊。所以这个课是我的成名课,那一刻《万里长城》开始一炮走红。这个课深深落在了我专业成长的生命历程上。
第四件事情发生在2004年,在上海浦东,我应《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邀请,在庆祝这个创刊200期的大会上,我做课《一夜的工作》,上完这课台上台下一片哭声,我也哭,这一幕终身难忘,因为就是这课让我深深感受到周总理无限的人格魅力,我体认到一个人的精神生命的确可以永恒存在的,时光流逝20年,流逝50年,流逝100年。有人担心我们的孩子还会不会知道周恩来,我说不用担心这个。这一课的独特体验让我体会到他的精神的确像宇宙一样浩气长存,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同时也是这一刻开始让我开始走进诗意语文,诗意课堂,诗意人生。那个课堂上的高峰体验,全然进入,人课一体,人课为一。那种感觉非常幸福又非常美妙。这里我反思语文已经成为我精神生命的图腾,正是那时开始我扯起了中国小学诗意语文这面大旗。当我们在网络发了这个帖子,短短两个月,这个帖子的点击数超过了3万人。
这是第四件事情。第五件事情就发生在前不久,又是应中国小学语文邀请,在江苏无锡上全国首届中华古诗文经典教学观摩会,上《长相思》,这是人教社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一课,第一篇是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第二是张籍的《秋思》,第三首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很喜欢纳兰性德,因为我非常喜欢红楼梦,红学里的索引派,其中有一派是认为贾宝玉原型是纳兰性德。我非常喜欢,我做课,引起全场轰动,当时就被专家誉为当代小语界的经典之作。在网上,有人誉为当代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第二座高峰,其实,我们谁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上课之前,连教案也没有,这个教案没有就是意味着没有思路。我接到任务是放暑假之前,7月份,接下任务后,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琢磨,说老实话,一直到去无锡之前,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有思路。那天晚上,主办方请我吃饭,吃完后,广东几个老师请我喝茶,我说:我累了。其实我不是累了,我是担心,我明天上课,还没有备好教案。我回到房间,我傻乎乎地想,就睡着了,醒来,还没有脱衣服,于是赶紧脱衣服,洗澡,洗好再想。第二天上午,大会主持人说:“下面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为大家做精彩的献课《长相思》。”就是在没有连成一贯的思路当中,我走向舞台开始教学,但是没有想到,这个课上着上着这个课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这是一次非常奇妙的教学体验,以前我每一堂课都会做非常细致的准备,我的设想我可能遇到的总总问题,我都统统写下来,这一课没有,思路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且是那么畅,那么亮,那么活。事后,我回想,我还是苦苦琢磨了三个月时间,怀胎三月,尽管像难产,其实这三个月我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上有所突破,我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比如说我写了文本细读。等会我会讲到这一招,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我把所有的感觉都写下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把所有的感觉都写下来,旁批,我写了大量旁批。第二,我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只有一等侍卫才能*近康熙皇帝,可见这个人非常了得,武功非常好,才情横溢,纳兰性德的词是继北宋之后古典诗词的第二个高峰。尽管他是一满人,还有就是他有一个特殊的经历,他的妻子卢静若在19岁和他结婚,生活了五年,24岁因为难产而死。所以他和他的妻子感情特别深厚。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是当时清朝大学士,是明珠的长子,过着物质生活非常优裕极尽奢侈豪华的生活,钟鸣鼎食、金阶玉堂之家。但是他轻视那种俗世的功名,视富贵如浮云,他寄情于山水,这一点很像贾宝玉,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第三查找大量的资料,我认真研读了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诗论》,到最后什么感觉呢?就是想法很多,思路很多,感受很多,就是理不出思路来,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可是第二天就要上课了,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体验,于是我惊奇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变化,我的课堂教学正在由原来的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我过去需要强有力驾驭的课堂模式和构架已经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整体生命之中的自然教学行为。所以,那一刻,标志着我由教学习性走向了教学率性,这样印象很深刻。
一共五件事情,想想也可怜,活了20年也就这么五件事情。
下面一个问题,总结您作为名师的历程,您的主要是什么因素起主导作用,您付出了哪些努力,背地里流泪流汗的经历当中,有哪些事情还记忆犹新。
我答:事实上不同的成长阶段,其主导作用的因素并不相同,我回忆自己从教的20年,粗粗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是每五年一个阶段,前后大概误差一两年。
第一个五年,我叫“崭露头角”阶段。在这个阶段,你想,绍兴市教坛新秀也拿到了,我第二年就去实验小学做教导主任。靠什么?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机遇,主要靠机遇。实际上这不是我的个案,全省都是这样的情况,全省普师毕业的前三届,84届,85届,86届,这批人现在都非常好,那么是不是后面毕业的都不行呢?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我们仅仅比他们早先,这是机遇,没有办法,那个时候前面是民办的老师,他们必定先天不足,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初中毕业后最好的学生考到诸暨,以后都是读重点大学的料,而且读师范的三年,我非常荣幸诸暨师范的三年里有那么好的老师来教我们,投了那么好的师资,比如说我的班主任xx老师,现在是浙江省xxx。还有又一个班主任xx老师,我毕业后,他成了诸暨的教育局局长书记,我的xxx老师xxx老师是大名鼎鼎,德高望重的人物。我们的文学老师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才生,xxx先生,都厉害到什么程度,他们一口气把……背给你听,(笑声)他现场背给我们听,把我们唬得一愣一愣的,(笑声)。还有很多老师,诸暨师范把最好的老师都融入在这里,我们这些就是这样被熏陶的,被感染的,你想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黑也得黑。(笑声)又是当时最好的人在这里读,我们毕业的时候,各界都在抢这批人。所以当时分配都是非常好的学校,不要“研究研究”的,都是进入最好的学校,这是机遇。85年是浙江省第一届评教坛新秀被我赶上了,第二年我到实验小学做教导主任,当时实验小学的老师说:我们学校的人死光了,也轮不到他来做教导主任。(笑声)但是没办法,教导主任硬是把我拉到学校,这一切是什么,机遇,当然和自己水平有关系,但是没有机遇统统白搭,这是我成长的第一阶段。
第二个五年我把它叫就是“孤独沉潜”阶段。这个成长的阶段是我最低迷最孤独的阶段,生命的成长是有节律的,所谓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你有高潮必然有低潮,所以你对生命的成长完全可以看淡,一切都没有意义,我从90年到95年,我翻开自己的档案,发现自己除了埋头教书,除了埋头课题研究,我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抛头露面的机会都给了别人,自己一直处在都在徘徊彷徨的阶段,而且有那么一两年,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我甚至动过弃教从政,弃教经商的念头,什么原因,穷,房子买不起,老婆也讨不起。(笑声)你说教什么呢?度过这两年,但是后来作罢,我想这五年对我的发展起主导因素的是什么?我想是志趣。因为事实上,这五年我干了什么,这五年我读了大量的书,没有干扰,没有诱惑,心静下来,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书都读,当时读书的动机也非常单纯,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文凭,读书只是为了读书。我读什么书?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的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可能现在年轻教师不知道什么是“老三论新三论”的书。当时“老三论新三论”的书是最最时髦的教育理论。老三论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就是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读人物传记类的书,读种种红学的书甚至读中国古代素数类的书。什么奇门遁甲阿,周易看相啊,什么书我都读。而且这样读书不携带任何功利,任何外在的干扰,纯粹是自己志趣所致,因为我从小就爱读书,小时候,我家里穷,母亲给我两分钱,五分钱,我不买零食,我省下来买《聊斋志异》阿,买《三国演义》,后来买《儿女英雄传》,买《薛仁贵征东》。(我小时候看薛刚反唐,呵呵。)我特别喜欢看这些书。而且这五年我听了大量的课,各种各样的课,每年累计不少于200节,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课我都做到有记录有反思,这是职务所逼。因为我是教导主任,你去听课不能没有交流阿,我现在已经有个习惯就是一边听一边写反思,我反应很快的,我现在也是这样。听完了马上就和你交流意见,这一半也是被逼的。一半也是我喜欢思考的缘故,包括当时听名师的课,我不喜欢跟风,人家说好,我不一定说好,人家说坏我也不一定说坏,我很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无论多么稚嫩多么肤浅,我都记下来。所以那时候,我一年听两百节课就这么记录的,于是我开始对当时的课堂进行微格研究,没有人逼你,纯粹是自己的喜欢。研究导入研究点拨研究表达研究训练研究结课,而且所有这些研究结果当时都发表在《浙江教育》上,可惜现在《浙江教育》没有了。所以你想阿,五年的沉潜,肚子里装了成千上百的课,慢慢发酵,慢慢融入你生命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所以表面的确很平静,没有一次抛头露面,没有谁来关注你,但是在平静的底下,生命的能量却不断贯注不断加大。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这五年时间的沉潜,那么就不可能有后面的一鸣惊人。
第三个五年我叫“一鸣惊人”阶段。就在这个阶段,我以我的名义第一次举办了“王崧舟语文艺术教育展示周”的活动,搞了整整一个星期。面向全市老师开放。这个阶段,我成了全省的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我的《万里长城》一炮走红,声名远播。那么这个阶段,既有机遇的因素更有才气的因素,我认为是才情阿,因为听过我的课我的讲座我的报告的老师都认为我特别有才情。我这个人生性孤独,我到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我讲的是在灵魂层面上的朋友。我很孤独,高处不胜寒。我喜欢孤独,我喜欢独立,我喜欢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万里长城》,我前前后后不下于12次改动,大家可以看小学语文教师给我出的一个专期,记录了这个改动。我总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儿,喜欢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的才情就是这样流着,我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创新开拓着,从《万里长城》到《威尼斯小艇》,从《鸬鹚》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从《荷花》到《草船借剑》,从《小珊迪》到《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不断出新出奇出彩。这是第三个阶段。
第四阶段,我把它叫做“开创流派”阶段,这个阶段,我跑遍了全国二三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除了的确很穷的那些省,比如像西藏,青海,宁夏等等。开过观摩课500多课,讲座120多个场次,在实践里逐渐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并在中国小语界扯起了“诗意语文”这面大旗,前不久我们刚刚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诗意语文教学观摩大会”。那么这个阶段,机遇已经不再起任何作用,因为机遇太多,我现在都害怕机遇光顾我。(笑声,下面有老师曰:分我一点吧。呵呵)这个阶段发展主导因素是使命。天使的使,天命的命。我对语文的感言,写过这样的话: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语速加快。)这种使命,有来自外界的期待,赏识和苛求。都在期待我为中国小语教学别开天地,能够扯起语文教学的另一番天地,包括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先生。对你有苛求,你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但是这种期待,赏识和苛求,更是来自于内在的转化为使命,而是内在的抱负,内在的感恩和追求完美。所以这个阶段开始,我对语文有了庄重的承诺,有了道义的担当,有了价值的坚守以及浪漫的追寻。所以我的标题是“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你生命的发展走到了这一步,你自然就会出来。
下面她又问,她说:你在xxxx年十月份参加了华东师大国家骨干教师的培训,曾经答过一个问卷,今天再答一次。呵呵,很厉害,这个记者,叫我再次作答。
下面是我在xxxx年的华师大所做的问题和答案。第一个问题,对您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三句话?
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现场作答,我当时写下的三句话是:第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第二句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是第二句。第三句是:心无挂碍。来自般若波罗密多的《心经》。她问我改不改,没变,不改,依然这样。
第二个问题,它说:在您的教学理念形成过程中,哪三部书对您的影响最深?
我列了三部书,第一部是孔子的《礼记学记》。我说:一切教学论思想,迄今无出其右。我们有些老师不熟悉学记,学记到底什么玩样儿?其实礼记是四书五经,五经中的一记。四书里就有两部书出自礼记,《大学》和《中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庸刚才说过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两篇都是出自《礼记》,实际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篇就是《学记》,实际上《学记》在我看来,包含着现代教学论学习论的全部思想,比如说,我们耳闻目熟的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出自哪里呢?《学记》,人不学,不知道。那时候所讲的知道和现在所讲的知道是不一样,那个知是知道,掌握,领悟,了解,道是举重天地之根本,所以你不要轻易说我知道,实际上你根本就是不知道。(笑声)在比如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是谁说的?《学记》。再比如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谁说的?《学记》,你看这些思想是在两千年以前说的。再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观摩会,观摩哪里来的?《学记》里有这么一段话,它说:相观而善之谓摩。什么意思呢?就是同道之人相互学习,学人家的长处,好的地方,这就是摩,摩者,切磋之意也。相互切磋,再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思想,叫师道尊严,师道尊严哪里来的?《学记》来的,但是实际上,后人无知阿,数典忘祖阿,师道尊严,绝对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肤浅的理解的师道尊严,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学记》上是这样说的:为学之难,严师也。这是第一句话,为学之难,严师也。严什么意思?就是尊敬,就是一个人求学,最难的就是对老师的尊重。后面第二句话就是:师严然后道可以尊。就是尊敬了老师,你才会尊敬那个大道。第三句话: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也。就那个道就是知识,知识受到尊重,老百姓才会敬学。我们不是建学习型组织吗?所以儒家的文化在农村叫跟读全家。所以师道尊严是古代帝王的治国方略,他让学生从尊重老师开始,然后推及到尊重学风,推及到让民众都来尊敬教学。所以《学记》都得看。第二部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真正的实践教育学,所以我到拱宸桥小学送给老师的第一份见面礼就是人手一本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跟老师说:“这个学期我和你们一起读这本教育书籍。”实际上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第三本书是叶圣陶的《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山祖师,我的感受就是不读此书,无以为语文教师。这个改不改,不改,已然不改。
第三个问题是您平生最崇拜的三位教育家是哪三位?
孔子:至圣先师,万代师表。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家。叶圣陶: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
对您启发最大的三句教育名言是哪三句?
第一句: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话哪里来的?《学记》当中来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什么?就是这么三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什么叫道而弗牵,你要去引导他,去点拨他,你要去点化他,而不是牵着他。什么叫强而弗抑,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来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启发、唤醒、鼓舞。”开而弗达,开就是要开启,启发他,不要提高。如果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谁说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第三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说的,这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一直对我影响很深。改不改?不改!
第五个问题,请列出您的语文教学观中最基本的三点。
我当时写了这样的三点:第一、为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而教。第二、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第三、语文是功利的,那是学生的立身公器;语文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语文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改不改,不改。
第六,您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教师是怎样的,请列出最重要的三条。
第一点,语文老师应该是儒雅的,他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第二点,语文老师应该是睿智的,他有高超的教育智慧。第三点,语文老师应该是悲悯的,他应该有远大的职业境界。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一句话: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第七,您心目中理想的学生是怎样的,请列出最重要的三条。
第一条,像阳光一样灿烂。第二条,像大海一样宽容。第三条,像空谷一样纯真。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没有童年,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是小大人,不是儿童,因为他们失去了纯真,童真。这些都不改。
第八,您上过的最满意的三堂语文课?
我原来的回答是:《万里长城》、《我的战友邱少云》、《荷花》。现在得改一改,我改成这样的:第一节是《一夜的工作》,因为这节课引发了我对诗和思的深入思考。因为xxx教授曾经以他的理性语文和我的诗意语文抗争,批驳我。我没有争,因为我不喜欢争。第二是《二泉映月》,这节课是我诗意语文教学的代表作。第三《长相思》我的语文教学逐渐进入自由率性的境界。
第九,您写过的最满意的三篇语文教学论文是?
我原来的三篇是:《“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研究》、《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阅读课评价标准新探》。这个我改一改,改成这样三篇:第一篇,《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这是我对教学思想的终极追寻。第二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是我教学思想的哲学体会。第三篇,《诗意语文的基本教学建构》这是我实践智慧的专题。
最后一个问题,很沉重,很痛苦,我为了答这个问题一直从晚上7点到一直到12点,后来一直睡不着觉,差点失眠。她问:在您的笔记本上记着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的LEG公司为商界精英提供一种“灵魂训练”的课程。课程时间仅为3天,收费却高达3000美金。第一天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给每个学员发一份问卷,要他们认真思考并真实回答以下五个问题:您注意听啊,这五个问题很沉重很沉重。
第一个问题,假如你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不沉重?死神就在你的眼前,准备对儿孙说出你一生中懂得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它们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在你的生命中,哪样事物能让你感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第三个问题,没有了工作,没有了钱,你是什么人?第四个问题,你愿意在生活中增加哪项活动,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快乐?最后一个问题,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
我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思考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很有价值,一分钟以后我回答自己的思考题。(教师安静思考一分钟后,王崧舟老师发话。)好,我开始回答,说老实话,当时回答这五个问题,内心真是非常非常沉重,我甚至假想,我明天就不会醒来了。生命是非常脆弱的,说走就走,你不想走也得走,从本意上来说,我觉得这几个问题都是直指人生究竟的问题,所以要你抽身而出,在你的头上升起警觉反省,你要进行人格分裂,你把要自己变成两个人,一个要栖居在大地上,另一个要抽身而出,在上空看着另一个的“我”,所以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充满生命问题,它高就高在你通过这五个问题的追问让你生产出什么是生命的学问,而我认为教师的专业生长最需要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因为没有生命的学问,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所以我们的校长才会跳楼自杀,才会有老师答卷的时候说星期天最想干的是睡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人生永远充满劳绩,不管你生活在十年前还是十年后,只要你活着,你永远充满劳绩和烦恼,问题是你没有关注生命的学问,你不会抽身而出,你不会诗意地栖居。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假如我走到生命尽头,开始了阿。(笑声)我的女儿就在我的旁边,我会告诉我女儿这样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来自我爷爷,我会告诉女儿,我的爷爷九岁的时候双目失明,因为家里很穷,看不起病,所以最后彻底成为瞎子,无依无靠,我们的祖籍不在绍兴也不在上虞,在绍兴的旺塘,有一个村叫上旺村,我爷爷九岁那年从上旺村讨饭出来,后来到了上虞,到了章镇那个地方,有个好心人收留了他,他以自己的坚韧不屈学会给人算命,靠着算命术挣起了一份家业,所以到18岁最后置满家产,在朋友的帮助下,娶了我奶奶,(笑声)我知道,你们现在觉得好笑,但是我回想起来,我的父亲和我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掉眼泪,王家的血脉就是这样延续下来,不容易的。所以我会跟女儿说:以后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你要学会忍,学会坚忍,只有忍才会看到一切。这是我要告诉她的第一件事情。
我想告诉她的第二件事情来自我的父亲,很遗憾,我的女儿没有看到过她的爷爷。因为我的父亲英年早逝,在我2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我底下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参加工作才第二年,我是长子,你爷爷在去世之前在弥留之际说了最后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照顾好你的母亲和弟弟妹妹。第二件事情是你的伯父伯母是好人,不要忘记他们。这件事情告诉我的女儿,因为一个人要学会感恩,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和禽兽区别开来。人要活得有情有义,这是你爷爷告诉我的。这是第二件事情。
第三件事情是来自我自己的切身体验。因为1994年我得一场大病,差点没命。住院住到95年,我永远也忘不了的在1994年,在上虞人民医院传染病房,四层楼的病房,诺大的一个病房只有我一个人,旁边是山,上面都是坟墓,那个夜晚,寒风凛冽。我躺在床上就是感觉:生命怎么会那么脆弱,然后深深体会到除了健康,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一个人到了病的时候,谁也帮不了你,这样的体验没有生过病的人没有体会的,所以那一刻我感觉到生命的可贵。这件事情,我会告诉我的女儿,活着要好好活着,珍惜生命,佛陀告诉我们人生难得阿。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她问:在你的生命中,哪样事物能让你感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我的回答是在生命中只有读书是让我感觉最快乐和满足的,我甚至觉得读书能满足我一切的精神需求,我把书看成第二个女儿。我有很多书,大概有一万多了,所以最麻烦的就是搬家的时候书太重了,但是买书藏书我依然乐此不疲。就像吸毒一样,不吸毒难受,我不去买就难受。
第三个问题,很难回答,没有了工作,没有了钱,你是什么人?
所以我说,我只能假设没有了工作,没有了钱,我会是一个出家人。(笑声,此笑声乃不懂人生啊,须知一个人能真正出家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祖宗有德。)
第四个问题,除了教书,你愿意在生活中增加哪项活动,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快乐?
除了教书,我很想去开一家书屋自己做老板。(笑声)我设想我退休后,去开一家书屋自己做老板,这家书屋自己设计,集多种功能,包括藏书展览,我有很多书,现在已经买不到了。图书借阅,经典颂读,读书启蒙馆,如古代私塾,这个很好玩,包括组织一批同道好友,搞创作。这是我退休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情。那种风格应该是明清建筑的风格,古色古香,点柱香,放点轻音乐,要有古筝音乐,要散发出淡淡书香和茶香。(人生最大的美事莫过此!)
第五个问题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
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信仰佛教,所以我没有最崇拜的人!
好,前面权且作为我教育叙事的研究,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希望大家体会到我的成长经历走的是一条剑气合一的道路,那么下面,我分开来,先跟大家谈谈我的剑宗,再谈谈我的气宗,最后谈谈我的剑气合一。
我想谈的第一点,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
有一个禅话,有些老师听过,一个刚刚剃度的小沙弥,早上起来很兴奋,不停问他的师父,和他的师父唠叨:师父阿,人真的有灵魂吗?不会吧,真的有灵魂阿,人要投胎转世吗?不会吧,前世记忆哪里去了?师父啊,人学禅真的能帮助我们脱离苦海吗?我拜你为师是前世有缘,还是今世有缘?(笑声,这个小沙弥像我。呵呵)师父说:别说了,你的早餐已经凉了。这是一个禅话,所有的禅话都要用心去悟,都很简单,就是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禅?赵州说:你去背吧,你去读吧。很简单的禅够你悟一辈子了,像这样的禅话足够你用一辈子去悟了。我悟到就一句话,一句西方的话,谁离上帝最近,行动着的人。我们现在很多老师不是没有思想,思想太多了,千奇百怪的思想,玲珑剔透的思想,花里胡哨的思想,很多,谈起这些教学理念,这些教学思想可以滔滔不绝,但是一进入课堂一面对学生一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他就趴下了。他没招,他缺的就是面壁参禅的功夫。所以禅简单说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口头禅,耍嘴皮子,那没有用,你耍一辈子嘴皮子,到时候眼睛一闭,一片抹黑。这一世白活了,你无法体认到生命的沉冥,你不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你也不知道你将要到哪里去,这就是口头禅的最终结果。但是还有另一种禅,就是实质禅,实实在在修正,南怀谨写过一本书就是《如何修正佛法》,佛法理念要靠修正,你不去修正,没有用。你只有再闭关的时候,你才会体认生命的意蕴。有些老师在问,课程改革到底是尊重文本呢?还是超越文本?到底是要感悟呢?还是要训练呢?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到底是如何调和呢?调和来调和去调不出所以然,为什么?因为他想啊,他要光有思想没有实践。所以我说剑宗非常重要,我们很多老师缺的是什么,就是剑宗没有很好学。令狐冲最受益的就是风清扬教给他的“独孤九剑”,岳不群都不认识,招招走偏锋,招招不知来路和去路,厉害。
要学就学真功夫。我谈几招自己修炼的方式,是葵花宝典,一般不外传。(笑声)但是这几招绝对管用。
第一招叫“实录还原法”。
实录,教学课堂实录,我是不太喜欢看杂志上豆腐干似的文章,我不要看的,看这样的文章纯粹浪费时间,这样的文章看多了,只会越看越笨,越看越傻,越看越弱智,就会浅薄。(笑声)我喜欢收集课堂教学实录,特别是名师的实录,有代表性的实录,收集了干什么?把实录还原教学设计,必须整体关照实录,条分缕析教学实录,很吃功夫,然后进一步,把教学设计还原教学理念,很累,但是非常管用。第一个来回,把理念还原成自己的设计,把设计还原实录,看看别人怎么实践的。
我举个例子,我研究支玉恒先生的课堂,支玉恒先生上《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拿到实录,二十页,是他儿子整理的,一共两万五千多字,支玉恒先生的实录百分百的原汁原味。我还原成教学设计,最后还远成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用心灵颂读,第二句话是用心灵倾听,第三句话用心灵表达。就三句话,很简单。
但是你注意了,我说很简单,你真以为就是很简单,那么你就是傻瓜了,(笑声)。可不简单了。用心灵颂读就用了整整一个课时时间,这节课就是引导孩子朗读文本,颂读文本,我提炼出十招:比如,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先导后读,边导边读,先读后导,对比范读,先点拨后读,先读后点拨,情境颂读,反复引读。而且这些都是大雪无痕,大象无形,看不出来什么招。然后再往上还原,还原成一句话,还原成一个字。支玉恒先生的语文课就是一个字:读书的读。所以你一旦掌握了这把钥匙,你去解读支玉恒先生的课,很容易,你学支玉恒先生只学三招,学到了,你不得了。
第一招就是提问,支玉恒先生的提问是中国第一人,不得了啊。第二招是朗读指导,极尽变化之能事。第三招就是点拨,要学提问要学朗读指导要学点拨。我研究了他整整二十堂课,这是剑宗,我称它为独孤九剑的第一剑,(笑声),我相信你们是没有听过的,也没有人会告诉你。看家的功夫一般不外传。
第二招,我把它叫做“情境填空法”。
什么叫情境填空法,我举个例子,我研究过于永正先生的《新型玻璃》,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好,到这个地方,你不能再看了,你要做情境填空法,假如你是于永正先生,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境,你怎么办?你带着这样的想法看那个实录和光盘,你却什么你补什么?这招很管用,我们来看于永正先生怎么做: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这句话很重要的,第三句话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然后,和于永正一比,就比出差距来,什么叫大师。接着看:
生:(该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好,你别看了,情境填空,你什么反应?是不是,你如果在这里定格,你想:如果是我,你什么反应?看于永正先生: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少说了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你就和他一比吧,你简直就是垃圾。(笑声),这就是大师级的人物啊,他怎么跟孩子进行对话的,这个就是情境填空法。这个绝招,我一般就对我自己的贴身徒弟讲。(掌声)你最缺少的什么就填什么,练个三年五载,你不成功都困难。(笑声)
第三招,“微格结构法”。
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整体的关照,有一招不够的,有时候就是一个细节出问题,结果哗的一声一落千丈,全完了,要做精细的理解和分析,剖析,你可以研究候课,研究导入,研究提问,研究范读,研究导读,研究讨论对话倾听训练结课拓展,研究很多微格。比如说我们诗意语文,有人说诗意语文太玄,我的回答是:玄没有什么不好,玄可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境界。第二,诗意语文并不玄,诗意语文有很多管用的招,但是你只是在门口徘徊,比如我们在研究诗意语文的课的复沓,而且你的复沓技术一用,你的场就出来了,比如说课的层递技术,课怎么一层一层推进,比如课的渲染技术,课的通感技术。有些技术很简单,就是一层窗户纸,不捅破你不知道,一捅破,哦,原来如此。但是你千万不要把简单当臭蛋,比如说,渔人拿竹杆一抹,这一抹抹出了什么?这就是通感技术,这一抹抹出了什么?这个课一下子就升华了,小珊迪一课:我握住什么?我握住的仅仅是珊迪的手吗?不,我还握住了什么?这个课一下子就上来了。还有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个流字:仅仅只是长江水在流吗?不,还有什么在流?一点,诗意就出来了,简单吧,简单。比如课的比照技术,升华技术,拓展技术等等诸如此类。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对话,对话,很多对话,你以为你说的话就是对话了,最难就是接话头,教师是师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如果不去总结和体验就难以升华。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策略:一、针对学习状态的敞开。(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冲着这一点,我就要大书特书的表扬你。)二、针对学习方法的敞开。(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轻,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啊。)三、针对学习质量的敞开。(那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念错一个地方,还读得这样通顺,这样字正腔圆,可见平时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四、针对学习内容的敞开。(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也听到了作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你真的读懂了。)五、针对思维方式的敞开。(你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你的读,与张晓娴不同,与王健不同,你的读,思念中饱含着感激之情啊。)六、针对情感体验的敞开。(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呀,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向自己的母亲倾诉啊。)还有没有可能继续展开呢?还有可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阿,那么就不一一举例了。
第四,课感奠基法。
学音乐的人要有乐感,学美术要有美感,打球要有球感,学语文要有语感,上课要有课感。课感是剑宗修炼的最高境界,什么是课感呢?就是你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你能不假思索的,迅速的果断的作出反映,而且这样的反映是有效的,是巧妙的。举个例子,二泉映月,听完音乐,让孩子谈谈感受,你听出了什么?一个孩子说,太悲伤了。一个孩子说,太可怜了。一个孩子说,太美妙了。课感不好的老师会说:不会吧,我怎么没有感觉到美妙?或者说:是吗?(笑声)。弄得那个孩子下不了台,我说:“你能从凄惨和可怜中听出美妙来,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不假思索,这*什么?*课感。第一,化解了这种氛围里的不协调。第二,小心翼翼保护了孩子的发言。第三,把这样的感觉整合到了其他孩子的感觉中。这是课感,上《威尼斯小艇》,让孩子读这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那孩子站起来读: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孩子读得全是翘舌的,于是老师说:这几个字不翘舌,你听老师读一次。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再请孩子读:他总是……(老师范读孩子读错的。)(笑声)你们也笑了,当时其他孩子也笑了,你知道这对站起来的孩子多么伤害,于是我说:孩子,这时候,他最需要的不是你们的笑声,是你们的掌声。这就是课感,课的协调感。还有很多,比如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协调感,课的风趣感,课的风格感,都需要去练阿。关注学生,促发课感,品味得失,领悟课感,反复实践,习得课感。积累经验,培养课感,精益求精,升华课感。降龙十八掌,(笑声)这就是剑宗,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十年面壁突破壁。
下面谈谈气宗啊,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无墙便是门。
气宗要融合的就是剑宗后面的那个精、气、神。如果剑宗是技能,那么气宗就是那个学涯;如果剑宗是技术,那么气宗就是思想;如果剑宗是策略,那么气宗就是智慧;如果剑宗是才情,那么剑宗是形而下,看得见摸得着的,气宗是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再打个比方,剑宗是躯体,气宗是灵魂。
我在华东师大做过的题目曾经也让我带的名师研修班的学员做,查一查他们的情况,我们增加最后一道题是:做完这份试卷,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摘录一部分,很有意思,前面很多都是空的,写不出来。最后一道题回答满满的,摘录一部分,比如:书到用时方恨少。(笑声)第二个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笑声)可以说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第三个说:这份试卷如果五年前让我做,我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也有说:教了十年书,我都积累了什么呀?有的说:做完这份试卷,我才知道什么叫肚里有货,什么叫肚里没货。有的说:该是静下心来,读些书的时候了。还有的说:从这张卷子里知道了出卷人真厉害。(笑声)还有的说:做过那么多问卷调查,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么尴尬过。最后一个说:为什么成不了名师,我知道我最缺少什么了。
最缺少什么?最缺少的是气宗。缺底蕴,缺灵魂,关云长的那把青龙堰月刀耍得多么美,给别人耍耍不起来,为什么,因为他没力气,没力气。我是怎么练气宗的?
第一招,“案例鉴赏”法,对案例一定要学会鉴赏,你一定要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要看出作者写案例的时候价值取向,他之所以写这个案例,就是无非两点:第一就是他觉得这个案例很有价值,或者他认为这个案例是失败的,从失败中寻找这个价值。举例就不举了。
第二招就是“文本细读”法,你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汉语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这是修炼气宗的很重要的一招,我带徒弟,有个要求,每周写一篇文本细读,你过了这一关,你上任何课都不害怕。
第三招,“主题研究”法,做一个主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收集各种材料,充分分析梳理他,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每一次主题的梳理研究,你的能量就上升,你身上的血阿,就能增加。(笑声)。我研究感悟,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发现很多写感悟的文章简直都是垃圾,都是扯蛋。有的把感悟和体验混为一谈,有的把感悟和想象混为一谈,更有的把感悟和理解混为一谈。以为感觉就是理解,理解就是感悟,感悟和理解风牛马不相及。理解是理性的,感悟是感性的,水火不相容的,居然扯在一起。你说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这样的文章还公开发表,我当时写感悟,我手头收集的文章和专著不下于100万字,我花一个月时间做这个事情,一做完,你会有一种感觉,什么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的能量就上去了。
最后一招,我叫“前提诘论”法,就不断追问自己,我和我的学员说,如果一个老师,在教学生涯当中,如果没有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那么,我遗憾告诉你,你不在场,第一个问题,语文是什么?你必须思考,尽管没有答案。你心目当中语文是什么样的,你必须回答,你要问,你一定要思考,这是语文的终极追寻,第三,你还要成为一名怎么样的语文老师?像这样的前提诘论法,你要一直在问,一直在问,一直到你不能问了为止。这个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到这个时候,你问到了什么?你问到了语文的究竟之问,语文到底是有用的还是没有用的,你还是会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你的生命存在究竟有没有意义?这就是气宗。
最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笑声),你必须学会剑气合一,这是《心经》里的话。
观世音菩萨因为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于是他告诉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用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套用他的话叫做剑不异气,气不异剑,你要达到这个境界,那要到禅宗里讲个故事,禅宗到第六祖,佛祖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传以衣法,神秀为众中上座,仅次方丈,即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修到了“有”的最高境界,就是剑宗的最高境界,所以他发展了禅宗的另一派,北宗的渐修派。而六祖慧能是白丁,不识字,他听了后,就叫个小沙替他把他的偈写在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进入了“无”的境界,“空”的境界。有跟无应该融为一体,我刚才说了,还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是知的境界阿,知道的知,登高望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境界?行。由知而行,由气而剑。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什么境界,悟,觉悟的悟。所以“剑气合一”的最高境界是悟,我把它叫做生命的觉着,一个人只有觉着的时候,生命才会彻底全然敞开,才能进入沉冥这个境界,他才能深深体认到生命“在场”。到这个时候,高峰体验,只有幸福,天人和一,所以剑气合一就是你活在“觉着”当中,生命的当下之意就是“觉着”,我希望老师在当下中,在课堂中,不断得“觉着”。谢谢!
源一流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