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教学反思 内容页

靳家彦-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章来
源一流范文网fontsize="6">靳家彦: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5

靳家彦: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者:靳家彦文章来源:《人民教育》
名师简介:靳家彦,男,河北徐水人,1944年月日2月生于北京,毕业于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天津市南开小学校长。40年来,靳家彦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是“导读式教学”的创立人之一。在课堂教学上,倡导“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的导读法,主张“生活—认识—表达”的作文训练程序,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曾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主要著作有《导读式教学新探》、《导读原理与艺术》、《导读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导读论》等。
常有青年教师问我:“您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积我
40余年教师生涯的体会,我坦诚回答:“我既未成功,更无秘诀。要说体会,两个字就能概括——刻苦。”
锤炼,不怕吃苦
我9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姐弟三人。我深知生活的艰难,刻苦读书,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师范都是保送的。俗话说:“有钱难买少时贫。”儿时吃些苦,对一生都有益。
我上师范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等各种物资都极其匮乏。我正是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几乎天天吃不饱。有一次到农村劳动,用铁锹掘地,天亮出工,天黑收工,每顿饭只有一个窝头,一碗稀粥,一小盘盐水萝卜缨,饿得大家下地时找野菜嚼,挖草根吃。生活确实非常艰苦。但我能忍受,从小吃过苦,再难也要咬住牙。我把苦难当作磨炼意志的好时机,只要空闲下来我便读书,以此转移肠胃的感觉。古人说:“尝得草根,百事可为。”许多中外文学名著,我都是在这段时间读完的。
“xxx”十年浩劫,想读点书实在太难了。一是无书可读,二是即使弄到书也不敢公开看。有一次在学校操场烧书,在搬书时我发现一些很有价值的《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如获至宝,偷偷把它们藏起来。此后,利用夜里写“大批判”稿的时间,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一共抄了3大本。这些资料都是许多老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对我这个刚刚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真如同久旱之甘霖。我拼命吮吸着前辈教师教学精华的乳汁,渐渐摸索到一些教育教学规律。须知这样做一旦被人发现,将会带来什么后果!轻则批判斗争,重则打成“xxx”。感谢我的爱人(当时我们还没有结婚),她支持我,信任我,顶住那些威胁利诱,帮我抄写了不少好文章,后来,她也成了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感谢”那一段的“重压”,磨炼了我不屈不挠的斗志。“艰苦”是难得的财富,只要你能以坚忍的意志、高尚的精神去战胜它,就会获得胜利的喜悦。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我住的仅6平方米的小房也被震损,只好在一所中学的操场搭一个“临建棚”安身。窝棚太小,住不下全家人,我就睡在露天地。两把课椅,一件雨衣,在蒙蒙细雨中入睡。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对教学工作依然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备课,苦心孤诣地钻研教材,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我敢说,40多年来,我没有一节课是马虎应付的,没有一课书不是精心准备的。学生的作业我都认真批改,抓紧辅导每一位学生不断上进。我以这种无声的示范,熏陶感染着我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们。
生活的艰苦,环境的艰难,工作的艰辛,是我们这一代教师人人经历过的。以苦为乐,以苦为安,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与奋斗目标,是人生意义之所在。“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拿起课本,一走上讲台,一看到学生,一想到未来,一切苦和累都化作清冽的甘泉,心中的甜美很难用语言表达。
钻研,付出辛苦
我的恩师,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老专家、特级教师王企贤先生对我的一生影响非常大。拜师之后,他对我的要求愈加严格,从师德到教艺,从钻研教材到了解学生,从课余生活到身心健康成长,他都言传身教,堪称楷模。以钻研教材为例,他常以“一词未解烟受难,半句不通茶遭瘟”的苦钻苦研精神,要求我做到:“字求其训,句求其旨,言出有据,烂熟于胸。”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以花甲之年学习研究大胆实践,与时俱进不甘人后。我字逐句认真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仔细研读《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等书籍,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课程结构,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管理、资源与组织推进等方面,树立全新的理念,力求融会贯通。我深感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高,都是以前的教改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认真学习与钻研这次课程改革的一系列理论并将之付诸行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我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在不断探索中加深对这次课程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以《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的教学为例,到目前为止,我已在全国
20余个省、市、自治区做公开教学超过百场,并多次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示范教学,得到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和领导的鼓励与支持,更加坚定了我努力钻研下去的信心。我执教的《跳水》、《田忌赛马》、《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课例曾分别获得天津市一等奖、全国一等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一等奖,我的科研成果《小学语文导读法》获得天津市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录像多次在中央及地方电视台播放。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我也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了。近年来,我带了不少徒弟。例如李卫东老师,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位。他一米八几的大个子,瘦削身材,朴实憨厚。他能够在窄小阴暗的陋室里刻苦读书,以囊萤映雪的精神读遍他所能搜罗到的书籍,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披荆斩棘,求索教学改革之路,真可谓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他在一所普通小学,踏踏实实地进行教改实验,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出版了40万字的专著,受到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赞誉。在付印之前,我应他之约认真审读,那正是酷暑难熬的日子,我挥汗写下了数千字的述评,既是我钻研的心得,也是我向青年同志学习的小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向师傅学,也向徒弟学,更向一切人学,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时间是多么宝贵。我认为,时间再紧,也不能挤掉钻研的时间。鲁迅先生赞扬“海绵”特色,雷锋同志提倡“钉子”精神都启示我们要学会吸纳,善于挤钻。40多年来,我抓紧点滴光阴,无论寒暑,不管多忙,我总是在读书、思考、钻研、探索中度过我的业余时间。钻研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付出的是汗水,换来的是甘泉。
实践,以苦为乐
我第一次做公开课是刚参加工作那年,为全区的老师上研究课。讲的是《夜莺之歌》。至今回忆起来,我都不知道是怎么糊里糊涂地讲下来的。只记得上完课我回到宿舍,一个人蒙头躺在床上,脑子里一片空白。老校长郑资颖先生热情地肯定我这节课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教学设计也不错,只是缺少驾驭课堂的经验,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要好好总结一下成败得失,不断改进,相信你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
“实践”,成为我教学生涯中不断向上攀登的阶梯。40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脱离三尺讲台,在教学第一线“实践—再实践—再总结”,不停地向前走。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参加了全国统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在袁微子先生的指导下,我试教了五、六两册教材。当时这两册教材每册12组45篇课文,三年级又是五年制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识字、阅读、习作的任务都比较重,如何进行“段”的教学又是新的研究课题。我一课一课地探索,一次又一次地实践,一组一组地总结。那时刚刚xxx,新教材怎么教大家都没底,研究风气十分浓厚。我教每一课书都有十几人、几十人甚至数百人听课,节节如此。那一年,我真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夜以继日,反复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我总结了“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加强段的训练”的体会心得,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文集》中,我还陆续在各地教育杂志上发表了10余篇研究文章。试教结束,我便开始咯血,有时大口大口吐血,但我只休息了一个月便又投入了新的工作。这一年是我工作最紧张的一年,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艰苦的实践过程,也是加速成长的过程。我体会到,实践,苦在其中,乐在其中,苦中求乐,其乐无穷。
40多年来,我教过23届毕业班,做过600多场次公开教学,规模大时在体育馆上课,听课老师超过5
000人。工作量大时,我一个人教两个毕业班的语文课,还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教研组长,我把这些都看作是难得的实践机会,直至我担任了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主持全校工作,仍然为毕业班授课、辅导,从不放弃实践的机会。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学是一个永恒的动态范畴,认识不会穷尽。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而实践是一切创造的源泉。
由于年龄的增长,加之积劳成疾,我身患肾病综合症、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医嘱必须全休。在新课程改革刚刚启动的形势下,我怎么闲得住呢?我抓住每一次机会学习、请教、取经、觅宝,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中去,全然顾不得自己是个重病号。我要做一枚两头点燃的红烛,把自己生命的光和热,毫无保留地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
我的书房悬挂着一位朋友书写的对联,联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想,即使在飞速发展的新世纪,这种精神仍不能丢。
文章来
源一流范文网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