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一流范文网fontsize="6">《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22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散两依依,聚亦欢喜,散也美丽。因而,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常常描绘到送别的场面:有的令人荡气回肠,有的令人悲痛欲绝,有的令人依依不
舍,有的令人勇往直前……不管它激起了观者的何种情怀,但它总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将在此系列活动中畅谈这一主题,描画此
种美丽。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以文包诗为体裁以话别为内容的文章。它再现了李白在黄鹤楼边,给自己敬佩的老师兼心目中的兄长——孟浩然饯行,
与孟夫子话别的感人情景。
通过查找送别的方法,赏析送别的诗词,体验送别的情愫,抒发送别的感受,绘画送别的场面,参与以送别为题材的语文课——《黄鹤搂送别
》的教学,设计一张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等系列活动,希望能初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对美
的创设能力,对生活的实践能力等。
实施过程:
25黄鹤楼送别
目的要求:
1、通过文与诗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实际生活的情感体验,优美音乐的感染,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进一步学习,初步练习运用这种体裁进行创作。
4、教学拓展,设计一份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
重点:
1、理解文与诗的意思,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学习,练习创作。
2、小报的刊头与排版的设计。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录音机、资料、小黑板。
铅化纸、颜料、图片等。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暮春三月,柳丝细长,长江岸边,黄鹤楼旁,烟雾迷漫,繁花似锦。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景此时此地分别,他们
是谁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2、分别即在眼前,他们是如何话别的呢?
二、新授。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李白和孟浩然是如何话别的?
2、指名回答。(回答要完整)
3、再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对话。(同座)
4、你们能表演一下吗?指名表演,要求其他学生当好观众,仔细看,认真听;当好导演,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当好演员,演出你的设想
。并能说出为什么这么演?
5、交流,再次表演。
6、告别的话言犹未尽,随着一声“客官,开船了!”孟浩然登上了小船,伴着江风渐渐远去。(略作停顿)这种离别送行的场面,在影视剧
等文学作品中常能见到,我们自己也经常有切身体会。你能说说你见到的、读到的或经历过的场面吗?(学生畅所欲言)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令人十分感动,李白又是如何送行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李白送行时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句中的那些词给你感悟最深?
2、交流。你感悟到了什么,并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好。
3、过渡:“依然”、“伫立”、“凝视”直接描写了李白送友人远去的心情,而“白凡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衬托出李白送
友人的时间之长,从而生动地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惜别深情,令我们身临其境。我们的心与李白一样,随着友人而去。(略作停顿)让我们一
起带着这份情来读读这一段,好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4、过渡:李白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脱口而出,吟唱出了脍炙人口的送别名篇,它就是:(生答)(帖出古
诗)
四、解诗
1、李白的这首诗你懂了吗?你是如何懂的?
2、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交流。我国古诗中还有许多描写送别的,你能念一些给大家听听吗?老师也找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送别诗,请大家拿出
资料,轻声读读,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3、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吗?过渡:(指板书)文美,诗美。文生动再现了话别送行的场景,诗凝练概括了话别送行的情景。我们通过文包诗这
种体裁形式理解了这首诗,读懂了这篇文。
五、拓展
1、文包诗这种体裁真是不错,他可以帮助人们读懂诗。现在有一位小朋友想读懂一首诗,你能创作一篇文包诗来帮助他理解诗意吗?
2、出示题目:采用文包诗这种体裁,创作一篇童话故事。题目自定。诗: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
花。
3、讨论创作
(1)读诗说说诗意。
(2)设想故事中有那些角色。
(3)编写故事。
第三课时
一、导入小报设计
二、确立小报的刊头
1、交流刊名,提出要求。
(1)、有新意。
(2)、有深度。
(3)、言简意赅。
2、小组汇报刊名。
(1)、同学互议。
(2)、修改、创新、确立。
3、刊头字体设计。
(1)出示各种美术字。
(2)自我创设美术字。
三、组织材料
1、交流材料内容。
(1)、交流各地区、各时期人们送别的风俗。(出示准备的图片或绘画)
(2)、汇报收集到的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歌赋。
(3)、畅谈亲身体验。
(4)、描绘影视剧中的送别场面。
2、选定自己喜欢的各类作品。
四、练习排版
1、勾画轮廓。
学习用铅笔勾线,划分版块。
2、大胆着色。
练习绘插图、刊头画、边框。
3、认真抄写内容。
尝试运用各种字体、不同格式抄写。
五、总结
舒缓的音乐,热烈的氛围,缤纷的色彩,稚嫩的笔触,我们充满兴奋与新奇,喜悦与自豪,创编了自己的小报。虽说它没有变成铅字,虽说它
没有许多读者,但是它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智慧的起点,实践的展示台,成功的第一步。
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境美故人西辞黄河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情深孟浩然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反思:
有效教育实施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高耗低效”的问题,提升教育的质量内涵,准确地把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
的功能。有效教育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实施为背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释放教师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效能。
国家教育部也早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强调指出: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的作业。《语文课程标准》
中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
作业应以布置量少、质高、有趣、灵活的内容为主,既减轻过重的负担,又使能力得以培养,知识得以传授,习惯得以养成,信心得以树立,
心灵得以美化……
此次以送别为主题的语文系列活动在学生的查找资料、阅读欣赏、描绘摹画中得以升华;课文中蕴涵的深情得以进一步理解,动手实践的能力
得以进一步培养;变被动的获取为主动的汲取,变繁重的抄写为鲜活的设计;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尝试了实践的喜悦,受到了美学情感的
熏陶。同时,教者也确立了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点,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将生活
与课堂衔接,拓展课堂,激活生活。通过教学中的多样化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地选择活动,能更
深刻地去领悟教材,能更准确地去体会情感,能更深沉地去感悟艺术,能更机智地去挖掘生活。
虽然此次活动受到了学生的青睐,但终因学生的阅历有限,文学功底不足,绘画技能较低,所以小报的质量不够高,仍需进一步的训练与培养
。(一流范文网课件www.16fw.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文章来源一流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