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简书App
图片来自简书App
当我关闭《额尔古纳河右岸》时,是一个明媚的秋日午后,阳光像母亲的柔情一样,蔓延到我注视她的每一个地方。 如果不是享受这两天在断断续续的秋光中读书的美好,我一个下午就可以一口气看完这本小说了。
因为她的故事很短:从黎明,到中午,到黄昏,到半月升起的晚上结束。 她的故事,一天就可以说完:那些重复的山脚、野营、狩猎,那些仿佛永远不会消失的风、河、山、细楞竹。
然而,她的故事实在是太长了,我不忍匆匆说完。 从懵懂的少女到明朗的少年,从两个人相爱相杀的正午,到生死攸关的黄昏,哪怕只发生在一天之内,也像这条额尔古纳河,让人望而生畏. 尽尽世间之事,见沧桑永恒。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离不开风和流水,离不开日月星辰,是无法理解和体验的。 鄂温克人的生活,以及陪伴他们的驯鹿,都发生在山水之间,风月之下。 迟子建笔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依然和她北方故乡的一切山水一样亲切,没有隔阂,充满柔情,醉人,字里行间透着青草的清香。 虽然我一直与大兴安岭的森林和大海有着不解之缘日月星辰的故事,但我也曾在额尔古纳河上游短暂漫步,呼吸过额尔古纳湿地的微风。 那里的太阳和大地,留下了我的心魂,让我毫无疑问,迟子建笔下的山河松树白桦林世界,一定有一种让人永驻的神奇力量。 即便有生死磨难,有外界的侵扰和吸引,鄂温克人也不会真的离开那里。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没有“我”——这个民族末代酋长的女人的叙述,无法动人——总觉得女人的柔韧和敏感,让她们仿佛支撑着我们的脚步犹如大地,记载着最广博的事迹,对万物有着最深刻的理解。
当“终于”这个词被用作形容词时,几乎没有什么好事发生。 “我”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也是这个民族最后一个坚持留在山上的老人。 听起来像夕阳西下一样凄凉凄凉。 但“我”讲述的永远不会是这个民族最后的故事——我坚信这一点,因为这些故事,除了风水日月星辰,都是关于爱与爱的永恒主题。恨与聚与别。
林克与达玛拉,“我”与拉吉达……男如山女如水自然而纯粹的爱与吸引:
当他看着我的时候,我感觉一阵风钻进了我的心底,我的身体很温暖,我想哭。
他说,我的眼神虽然忧郁,但很清澈。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样的眼睛就像是休憩的湖水。
“我”与他在河边的森林里因缘际会,自然结合,孕育新的生命,看着他们散落在各自的土壤/河流中,最终还来不及说再见就离婚了。 虽然生死离别似乎破坏了白头偕老的安定圆满幸福,但我的生命里,曾有过如此绽放的爱情,如此一心一意的伴侣。 我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无怨无悔。
“我”也见证了没有爱的苦难所造成的仇恨的蔓延。 伊芙琳深深痛恨昆德的懦弱,但其实,她痛恨的是,她没有更多的勇气去拒绝这个心不在他处的他。 伊芙琳说:“我看透了,你所爱的,到头来还是要失去;你不爱的,会长长久久地跟着你。” 但我想,所有仇恨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爱,以及不能爱的痛苦和无奈:如果你不曾怀揣着灵魂与肉体结合的期待,只有你,你怎么能冷酷无情地拒绝任何误解和妥协? 伊芙琳的仇恨和苦涩,是所有渴望爱情却又错过爱情的女人共同的漫漫长夜。 她对身边人的一言一行挥舞的尖刀,不过是一个可怜人对命运的徒劳宣泄。 在清澈的山水画和浓郁的情歌之间,她的存在虽然带来了浮云,却更加可怜,让人感叹人在无常面前笨拙顽强的挣扎。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半月升起的夜晚结束。 半月很有意义。 快满的时候,正是月亮最美的时候——最美的时刻,总是在到达美丽的巅峰之前,充满想象,避免衰退和颓废。 像艾草一样,地上长满了短小的芦苇芽,就像豆蔻的顶端。 二月初有半月,让人既不愁缺月挂书通,也不愁满月。 这个月这辈子都不太好过。 环视四周。 所以,读了半个月,相信迟子建对书后面的鄂温克人的故事充满希望,他们终究会回到大山里的故土。
而我比她更乐观的是,即使没有肉体的归来,但心灵的支撑,足以让他们和我们不至于漂泊异乡。
书末附言“从高山到大海”,池子建字里行间讲述了她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写下的故事,伴随着大自然的清新浪漫之美,以及她对现代文明的理解,凝固了丛林侵蚀大自然之心的多愁善感。 这种伤感是背井离乡进城人的共同情感。 我想推测,这种对城市和人造物体的排斥是一种进化和基因排斥——毕竟在漫长的亿万年里,我们的祖先伴随着微风、日月星辰. 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在现代都市对于现代人来说不过是指甲盖长的体验,没有近乎漫长岁月的积累,人又怎能产生与自然的自然依恋和共鸣呢? 然而,时间会帮助我们,我们最终会习惯并流连于新的家乡。
而且,正如我之前所说,我乐观地认为,钢筋丛林也可以看作是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边之声,眼底之色,是取之不尽的宝藏的创作者。 .
我的思念是鹰飞骏马,野草野花,我能飞越高山日月星辰的故事,随风而生;
我的医生是风和水,是太阳、月亮和星星,永恒在所有的天空中;
只要你有心灵的归依,世间其他地方其实都可以是你的故乡。
鄂温克族博物馆-海拉尔-呼伦贝尔
图片来自简书App
额尔古纳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