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诗歌的两个高峰,一个大胆,一个简单。 每个中国人从小都能背诵几句李白和杜甫的诗。 即使我没有读过李杜的诗,我也不好意思说我是中国人。
2020年上半年,BBC发布了一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作家》。 这部纪录片其实是日本人拍的,镜头和叙事节奏都很好。
日本人是怎么看杜甫的? 您如何看待中国文化?
伟大的作家
纪录片的文案特别贴合对杜甫的理解和定位:如果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可能会限制他的文化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没有人像他那样体现了整个文明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为什么他如此受到中国人的尊敬? 因为他对中国价值观的创造,超越了任何一个皇帝。 他用英语中最伟大的词来展示什么是中国人。
作为中国人,我们可能对杜甫的意思理解得不是那么清楚。 有时候真的很有必要站在外人的角度来评价自己。
纪录片开篇就说:杜甫一出生,唐玄宗就迎来了自己的皇位,唐朝也迎来了鼎盛时期。 这是一个伟大的散文时代。 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历史,杜甫的诗歌就是诗歌的历史。
唐玄宗在杜甫出生的那一年即位,所以杜甫的诞生与开元的繁荣是对齐的,这是很有历史感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外国人创造自己国家的历史,肯定会挑剔很多,就像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一样。 不过,纪录片中也有不少值得敬佩的镜头。
杜甫的性格
那么作为中国人,我们真的了解杜甫吗?
至于杜甫的性格,《新唐书·杜甫传》中有“夕恒败向”之说,意思就是杜甫心胸狭隘,偏激,言行放荡,有不是什么好词。 这似乎与我们阅读杜诗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作家性格怪异的情况并不少见。 很多作家都是这样,也合情合理。
杜甫是唐代名将杜宇的继任者,父亲是文学家杜审言。 很多人都说,杜甫的疯狂和杜审言很像。 杜甫二十四岁时开始寻诗寻远。 那是清朝的鼎盛时期。
杜甫曲折的仕途也与他的性格有关。 他拒绝妥协和妥协,具有绝对的道德感,是典型的作家性格。 所谓“言无不尽,说不完”,作家的性格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能含糊其辞。
所以,李白和杜甫有着共同的命运,那就是他们都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当作自己的能力,以散文教化天下,把自己想做的当作自己已经做过的,想遍天下欠自己一个解释。
杜甫晚年变化不大。 他投靠了他在成都最好的朋友。 杜甫倒是没事,酒后在饭桌上胡说八道,差点害死自己。
一生都在痛苦中挣扎的杜甫,始终不甘心,经常酗酒狂谈也无可厚非。 正是因为他有这样一颗不安分的灵魂,才有了这些伟大的句子。
读懂杜甫
捡起来。 来看看如何读杜诗。 著名诗人顾绥对此评价说:说起杜诗,说的是神韵,但杜诗最重要的是他的力量感。 有了这些权力,元曲革命就完成了。
像那首完全抒情的诗,初读会喜欢,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有深度的杜甫诗更胜一筹,就像听歌一样。 所以很多人长期读诗,喜欢杜甫胜过喜欢李白。 杜甫的力量不是蛮力,而是一湖撞江岸的元气。
杜甫的诗中,欢乐中有哀伤,孤独中有慰藉旧唐书杜甫传,情感复杂。 读杜诗,最好先读五绝,再读诗文七言。
读杜甫的《七录》,言词比喻犀利,背后的情感是热烈而真挚的。 先积而后倾旧唐书杜甫传,这就是杜甫与众不同的地方。
比如杜甫题诸葛亮七律的诗中,有一句是“三司按计谋,万古长空一羽”。 最后一句话很普通,说诸葛亮苦心策划三分天下。 可下一句“万古长空一羽”,一下子就激发出了积蓄的力量。
顾绥认为中国诗歌的最高形式是规诗。 现在人们认为五个字太少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造句和酝酿。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中,唯有杜甫写出开篇自如,用最朴素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诗句。
他在折腾中写下的诗,不是明快欢快,而是有热情和力量,如“万岁万岁,四周寂寞万物”,里面有一种力量,永不言败。人们走负高速公路。
关于杜甫作为最伟大的文学家的地位,是在宋朝之后定论的。 这部BBC纪录片体会到,中国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是散文和历史。 这个路口,印证了杜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