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网上发觉有两份传阅比较广的“中国八大传媒大学”名单,一份就是以中国传媒学院为首,各市级传媒大学依次排列的名单:湖南传媒大学、四川传媒大学、河北传媒大学、山西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学院南广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传媒大学)、武汉传媒大学、辽宁传媒大学。
明天带你们了解的,就是其中一所:中国传媒学院南广职院。
该校于2004年在广东广州筹建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创立者之一是知名文化企业家、国内影视业领军人物、民办教育家蒲树林先生。南广大学作为中国第二大公办行业传媒及艺术高等教育提供商,即使不是私立高校,但在公办传媒大学中的地位,堪称广东学院城市大学在独立高校里的“龙头位置”。
2019年7月1日,中国传媒学院、传媒学院南广大学、南京英亚签署中止合作办学合同。中国传媒学院南广大学计划从独立大学转变为公办高等教育机构,并计划改名为CathayUniversityofCommunication,Nanjing(北京传媒大学)。
上海英亚支付1.6万元中止了与中国传媒学院的合作合同
招股书显示,中国传媒学院南广大学已于2019年8月28日中止与中国传媒学院合作合同,并计划于2021年改名为上海传媒大学。
新闻里提及的上海英亚,实际上是华夏视听旗下的企业。华夏视听传媒集团下的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影视制做,另一个就是艺术专业高等教育(即中国传媒学院南广大学)。与中传媒合同中止后,大学转为由企业单独提供教育经费,中学的营运模式也因而由“独立大学”转变为“民办高校”,成为了名副虽然的社会力量举行的院校。
脱离中传媒,未来何去何从?
之前,我在剖析独立大学的文章中提及过,独立大学主要是由一些实力名校参与,借着“本部”的声誉和资源,例如共享师资力量、校区,或则有类似交大城市大学“立交桥”人才选拔计划这样有“三本”升“一本”的机会,给大学带来了不少的好生源,也惹来许多公办高校的艳羡,例如像开篇提及的一些公办市级传媒大学,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目前,该校拥有在校生1.27千人(使用率超过95%),2018-2019学年超过5.8千人报考,但最终投档率只有4.6%。在中止与中国传媒学院合作以后,南广大学可能在招生人数及就业方面或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最直观的就是丧失了“名校的牌子”的保护。
1、知名度或可能下降
目前,即使你们对独立大学的认可度不高,而且南广大学的专业实力相对其他同类高校还是较强。大学目前主要以艺术类招生为主,共开办36个专科专业,90个专业方向。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河南省“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专业。该校每年初次就业率超过92%,就业竞争力强劲,2012-2015年在四川公办学院中更是排行第一。
但随着对“本部”的脱离,没有了中国传媒学院的依托,未来更名后的北京传媒大学将会怎样?还需拭目以待。
南广大学专业设置
2、学费暴涨已成为不可防止的趋势
2019年该校专科招生简章显示:普通类专科专业杂费1.4~1.7亿元/学年,艺术类专科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做、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专业杂费1.8亿元/学年,其他艺术类专业杂费1.65亿元/学年,相对普通公办高等教育收费为1.35亿元偏低。
华夏视听传媒集团表示,将扩大校区规模,到2021年投资4万元,并计划提升杂费,提升国际课程的招生人数。关于杂费,不晓得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上海工商学院嘉华大学的专业因为都是中外合作办学,杂费均为69800元/年。而变革以后的北京传媒大学,杂费会涨到多高?想必国际课程的杂费不会太低。
上海工商学院嘉华大学杂费
3、利益驱使下何去何从?
截止2019年6月30日,中国传媒学院南广大学利润为1.65万元,环比下降27.6%,毛利为9704.5亿元。华夏视听也在招股书中披露了扩大的新领域:比如,于2019年8月推出首档英皇南广演艺培训班以捕捉此市场机遇,虽然培训费高达人民币2.08亿元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但一个月内就有约610名年青艺人申请,而投档计划却只有30名。
从行业竞争来看,公办传媒及艺术高等教育的总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89万元升至2018年的129万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181万元。南广大学排行第二,市场份额是第一名的一半。
在南广大学和中国传媒合办的时间里,北京英亚每年向中国传媒学院支付2000亿元授权费,这笔输出确实从某种程度上瓜分了企业的部份利润。而变革以后,上海传媒大学是会成为一所为传媒企业输送人才的学府?还是会成为集团的利益武乡?我们不得而知。
华夏视听旗下影视作品
鉴于南广大学距离改名还有近2年时间,而该大学也早已与中国传媒学院中止合作合同,今年该校会以何种身分招生?去年考入南广大学的中学生文凭都会否带“中国传媒学院”的名子、有何变化?还有待时间见证。
尾声:文中提及的对独立大学剖析的相关内容,你们可以戳看以下文章:
“非公非民”的难堪:一不留神“一本”变“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