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幼儿教师《教会与学会》短文读书心得

日期:2019-07-21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幼儿教师《教会与学会》短文读书心得的相关参考范文,幼儿教师《教会与学会》短文读书心得那天我用心细读了《上海托幼》2014年第6期中应彩云老师的一篇《教会与学会》的短文,文字给我很多启示。文中应老师以她组织的一堂绘本教学活动ld......

  幼儿教师《教会与学会》短文读书心得

  那天我用心细读了《上海托幼》2014年第6期中应彩云老师的一篇《教会与学会》的短文,文字给我很多启示。文中应老师以她组织的一堂绘本教学活动“换一换”为素材,与我们分享她在活动中和活动后的感悟,她说:习惯了让老师“教会”的孩子,但凡遇到难题便定势会“没办法”,而经常靠自己的孩子,哪怕遇到困难也会凝神静气地“想办法”。我想,这便是“教会”与“学会”的不同了。于是“让孩子自己学会”便成为了应老师的教育追求。当然应老师还说:在让孩子“学会”自主成长的同时,有一些又是必须“教会”的,如礼貌习惯等。

  读了应老师的这些话,我自然联想到了身边的年轻老师们,我不禁再次思索:是需要先 “教会”她们还是再引导她们“学会”?这似乎与我们在教学或管理中常用的“先收后放”或“先紧后松”策略有相似的道理。再联想实际工作,我发现现在我们的很多指导目标在于“教会”她们。为什么会选择“教会”她们呢?根本的指导思想是基于她们的实际能力。这群教龄只有1-3年的年轻老师,因为年轻,所以缺乏经验;因为工作环境与要求的变化,所以难以很快适应;因为有些理念的陈旧,所以教养行为不够规范;因为习惯了被动,所以不够积极主动……所以选择了“教会”。可是有时候也会有一种矛盾的声音在提醒自己,很多时候的“教会”会不会产生“依赖”?一旦有了依赖感就会直接影响“学会”,因为思想与行为会变得不够勤快。没有一颗“勤思”的心和一双“勤干”的手,那再“教”也“学”不会!

  读了应老师的文字,我一下豁然开朗。“教会”与“学会”应该相辅相成,这两种方法应结合着运用。孩子的学习需要已有经验的铺垫,他们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是原有经验的探索与提升。在幼儿建立新经验的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尺度,就能顺利推动幼儿新经验的生成。对于年轻教师,何尝也不是这样的呢!

  在实际的教科研与师训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找到老师们教养行为中的“问题球”,然后以一个个的“问题球”作为教研与师训活动的切入口,运用参与式讨论、案例分析、观看视频或者小组研讨等方式,怀着“教会”的目的引导老师们“学会”。虽然,“教会”的理念听上去有些“陈旧”,但运用的方法却是引导她们“学会”的好方式。现在我发现,今后的指导与引领策略需要针对教师的发展而改变,真正地把握好在“学”中“教”和在“教”中“学”的尺度与技巧。

  最后引用应老师文中的结语:对富有专业自觉的幼儿教师而言,不断徜徉于“教会”与“学会”的疑惑与醒悟之间,才能真正做到让孩子的“教会”与“学会”相得益彰。对于乐于助年轻成长教师一臂之力的我来说,今后我也需要像应老师那样树立“让老师自己学会”的教育追求,让老师的发展随着我引领策略的逐步调整,真正做到让老师的“教会”和“学会”相得益彰!

  分享:

-- end --

篇2:《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赎罪轮回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赎罪轮回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足以概括《追风筝的人》一书中的所有内容。哈桑为了阿米尔,拼尽全力为他追风筝,为他承受着凌辱,为他保守秘密。而阿米尔为了救出哈桑的儿子,只身从安全的美国跑回战火连绵的阿富汗,并差点命丧于此。他们两人陷入了一个轮回,赎罪的轮回。

  但在表达这一主旨的方法上,小说与电影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在小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便是哈桑的兔唇。哈桑自出生起便是兔唇,在他生日那一天,阿米尔的父亲花钱给哈桑做了整形手术,但哈桑嘴唇上留下了一道了伤疤。然而在后文中,阿米尔为救出哈桑的儿子,遭到阿塞夫毒打,导致上唇撕裂,治愈之后,上唇处也会留下一道类似的伤疤。这处伤疤便是文章中的一个线索,它联系起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个人,同时也告诉读者,嘴唇上有着伤疤的哈桑一直保护着阿米尔,而在哈桑死后,嘴唇上有伤疤的阿米尔保护着哈桑的儿子。同时,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轮回呢?作者通过这条线索暗示了读者,使保护者与被保护者之间的调换更加明显,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但在电影中,这条线索被导演省略,此处自然是小说中描写的更加详细透彻,更进一步体现出了作者的写作水平。

  电影所省略的第二点便是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的爱的表达。在电影中仅仅是写了父亲在哈桑过生日的那一天带哈桑去随意挑选风筝,仅此而已。要知道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父亲的私生子,这根本不足以表达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甚至在自己的儿子要永远离开自己时,阿米尔的父亲都没有表现的那么悲痛,所以在电影中当拉辛格告知阿米尔这个真相时,显得特别突兀。而小说中,作者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参加聚会时,每每都会带哈桑一起去,总能准确的记住哈桑的生日并送去名贵的礼物,得知哈桑要离开时撕心裂肺的痛哭,在阿米尔大学毕业时说道:“要是哈桑在这里就好了”。随处可见的关心存在于每一个细节描写中,如此在文章后部交代哈桑其实与阿米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显得一点也不突兀,作者在此处高超的写作技巧,在文章前部为后文的内容做了很全面的铺垫。此处小说中处理的要比电影中要好的多。

  第三点是在结尾处索拉博因认为阿米尔要将自己送回恤孤院而自杀的情节。此处情节在电影中被省略。电影在此处进行省略,不排除是因为场面太过血腥,不想破坏所制造的温和的气氛的原因。然而,此处删减直接删减了一段感情的表达。如果说阿米尔之前做的一切是在赎清自己对哈桑的罪孽,那么在此处,我们就能看出,阿米尔真正对这个孩子有了责任感。在索拉博自杀的前一段时间,阿米尔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为索拉博取得移民签证。他此时已经不是仅仅想赎清自己的罪孽了,他是真真正正的想对这个孩子负责,他想站出来保护这个孩子。在此处,阿米尔彻彻底底的变了。从那个愿意逃避一切,要靠父亲和哈桑保护的孩子,成长为了一个顶天立地,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保护别人的男人;从那个不愿意付任何责任的男孩,成长为了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救出索拉博的男人;从那个做任何事都隐忍懦弱的男孩,成长为了一个愿意付出自己生命来解救别人的男子汉。索拉博的自杀,也很好的反映出了阿米尔对他的爱,爱的越深,越怕失去,此处很好的表现出了阿米尔的转变,就像是一场轮回一样。通过描写这一情节,作者很好的抒发了正篇文章的主旨,可以说这一情节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是不可省略的。省略了这一部分,则不能表现出索拉博的绝望,并且不能说明为什么索拉博会得那么严重的抑郁症。这段情节同时也连接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故此电影中将此段裁剪可以称之为失误。

  阿米尔的父亲一直亏欠阿里,他侵犯了阿里的妻子;阿米尔一直亏欠哈桑,是他使哈桑惨遭侮辱,并且使他蒙受不白之冤。哈桑年幼时保护阿米尔,成年之后的阿米尔亦拼尽全力保护哈桑的儿子。这便是轮回,赎罪的轮回。

  从总体上来说,电影的文学价值远不如小说的文学价值高。两者相对比,显然是小说更胜一筹。

篇3:《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读书心得

  许多经典、精彩的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余华的《活着》更是一部小说与电影都堪称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作品。电影与小说有诸多的不同之处,但都各有优点。

  从电影的整部作品来讲,与原著的出入很大,这是正常的,毕竟电影与小说所想要表达的手法、立意和角度都不一样。例如电影中福贵靠皮影戏养活一家,而整本书中没有任何提及皮影戏的地方。凤霞在小说中被福贵送给别人过一段时间,而在电影中并未提及。还有有庆的死法在小说和电影中也不一样。有庆在电影中是被春生开车撞倒了墙给压死的,而在小说中则是校长怀孕大出血,只有他的血型配得上,被人活活抽血抽死了。二喜和苦根(馒头)在电影中并没有死,而在小说里却相继去世……

  小说是一部纯粹的悲剧,而电影在最后给了人们一丝希望。我认为这是两种艺术表达形式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在小说中,无处不反映、讽刺解放前、解放后、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和xxx时期的种种黑暗面。解放前,国民党的连长毫无顾忌的对着要跑的县老爷的仆人开枪,仿佛是一只猎物,对他没有丝毫的怜悯,反而把他当成玩物。解放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把福贵一家赖以生存的五亩地分给了公社,砸了人民的锅,只为炼那一堆堆的废铁,人民所做的一切,都是被迫的,粮食是公社的,牲畜是公社的,只有人自己才是自己的。后来人民公社的戛然而止则更加讽刺,道出了瞎忙活,白忙活的事实。xxx时期,戴个红袖标,有一套毛选,语录不离身成了那个年代最风光的标签。相反的,就有被关进牛棚,被贴大字报,被挂牌xxx的人。受尽凌辱的人饱富知识,风光无限的人狗屁不是。这是对那个时代深深的讽刺,从凤霞大出血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全家经历了如此多的折磨之后,就仅仅剩下福贵一个人了。

  对比小说的情节,电影显得仁慈多了,电影删减了很多人物,而富贵身边的人离开的方式也有一些情节上的变动,也许是因为,两个小时的电影浓缩不了太多的人生起落,也可能因为,中国人大多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所以张艺谋最后没有狠心,没有像书一样把富贵的亲人一个个夺走。这样的结局虽然温情,但与小说相比,少了深可见骨的那份剖视,那份讽刺。电影与小说相比,更具有多种情感,喜怒哀乐样样俱全,而小说就是一个惨字,从头惨到尾,给人心灵的震撼与起伏更大,更深刻。

  尽管小说与电影有诸多不同,但是它想表达的真正意义是区别不大的。两种艺术表达形式都在控诉那些年代的残酷,残忍,不公。以福贵的视角,以一家人的视角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的现状。人们无力,无奈更无权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只能跟随着上级的脚步,随波逐流,没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思想。福贵所遭受的每一次灾难性打击都与时代因素挂钩,他一家的悲剧,与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而在余华笔下,福贵所经历的生离死别,虽然能感受到时代的因素,却是模糊的,对他的人生遭遇影响不大,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生命的本身的悲剧。

  艺术无可避免的有着戏剧性,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家庭能不幸到福贵这个地步,不过两部作品都表现出了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家境殷实的时候,是为快乐而活着;穷困潦倒的时候,是为子女而活着;举目无亲的时候,是为活着而活着,表达出了最真实,最纯粹的不同阶段的人活着的意义。

  对于福贵来说,年轻时活着就是挥霍,落魄后活着就是育子,到老了活着就是活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在世界上一个亲人都没有的话是如何孤独的活下去的,可福贵活的是如此的恬淡,平静,无悲无喜。也许只有经历了如此多的生离死别,才能彻底参悟人活着的意义。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以上《幼儿教师《教会与学会》短文读书心得》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幼儿教师《教会与学会》短文读书心得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幼儿教师《教会与学会》短文读书心得》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