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学副教授七级岗位基本岗位职责的相关参考范文,地质大学副教授七级岗位基本岗位职责副教授七级岗位基本岗位职责包括教学及人才培养、科研及学术成果、学科专业建设及社会服务等其他工作。(一)教学科研型教师基本岗位职责规定......
地质大学副教授七级岗位基本岗位职责
副教授七级岗位基本岗位职责包括教学及人才培养、科研及学术成果、学科专业建设及社会服务等其他工作。
(一)教学科研型教师基本岗位职责规定如下:
1.教学及人才培养
(1)服从学校和学院(单位)教育教学工作安排;每学年完成本学院人均教学课时的70%以上,其中为本科生授课不少于120学时或独立设置本科生教学实习不少于6周,教学效果良好。
(2)承担本科生学务指导工作;指导本科生的实验、课程设计、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不含无本科专业的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下同)。
(3)有硕士点的学科,指导硕士生的学习(若生源充足,每学年至少招收一名硕士研究生)。
(4)主持校级及以上级别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及以上,或主编、副主编公开出版教材、教学参考书,或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以上级别奖励(有获奖证书),或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前三名),或获省部级及以上教材奖(参编者),或作为骨干成员(前三名)指导的学生在全国(由教育部等中央部委组织)各类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等)中获全国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2.科研及学术成果(达到下列八项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1)在学校认定的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
(2)主编、副主编出版本专业领域学术著作1部,或被《SCI》、《EI》、《SSCI》、《A&HCI》收录论文1篇,或在学校认定的人文社科权威期刊(A类、B类)发表论文1篇。
(3)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及以上级别奖励(有获奖证书),或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前三名)。
(4)作为骨干成员(前七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或“863”国家级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作为骨干成员(前五名)参加地质调查项目、重大横向项目(单项到位经费100万元以上)。
(5)主持或作为骨干成员(前三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不含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或主持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均有经费资助)。
(6)主持部委或省市纵向项目(理工类项目单项经费10万元以上或累计经费2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项目(有经费资助)),或主持横向项目(理工类项目单项经费20万元以上或累计经费4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项目单项经费2万元以上或累计经费5万元以上)。
(7)课题研究成果或为县、市级及以上政府提供的规划、咨询、政策建言,被县、市级及以上政府采纳且作为决策依据,产生良好效益(需有详细成果材料并由政府提供证明)。
(8)承担社会服务工作,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个人在聘期内为学校创收(纯收益)达到80万元以上。
3.学科专业建设及其他工作
积极参与本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持或参与并协助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参与并协助指导本学科专业的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和参与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校及所在学院(单位)的各项活动;完成学校和学院(单位)规定的其他工作。
(二)教学型教师(指专职从事通识教育课、基础课及艺术类教学的教师,下同)基本岗位职责规定如下:
1.须完成教学科研型教师规定的教学研究及人才培养任务,其中每学年完成本学院人均教学课时的100%以上,其中为本科生授课不少于200学时或独立设置本科生教学实习不少于10周。
2.科研及学术成果(达到下列四项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1)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
(2)主编、副主编出版本专业领域学术著作1部,或在学校认定的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或学术论文被《SCI》、《EI》、《SSCI》、《A&HCI》收录1篇,或在学校认定的人文社科权威期刊(A类、B类)发表论文1篇。
(3)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及以上级别奖励(有获奖证书)。
(4)主持或作为骨干成员(前三名)承担部委或省市纵向科研项目(有经费资助),或主持完成校级以上级别(不含校级)科研项目(可不要求经费),或主持横向科研项目(理工类项目单项经费6万元以上或累计经费1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项目单项经费1万元以上或累计经费2万元以上)。
(三)科研型教师基本岗位职责规定如下:
1.教学及人才培养
每学年完成本学院人均教学课时的35%以上,其中为本科生授课不少于80学时或独立设置本科生教学实习不少于4周;其他教学及人才培养任务可适当放宽要求。
2.科研及学术成果(达到下列七项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1)在学校认定的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其中论文被《SCI》、《EI》、《SSCI》、《A&HCI》收录1篇及以上,或属学校认定的人文社科权威期刊(A类、B类)论文1篇及以上,或主编出版本专业领域学术著作1部)。
(2)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及以上级别科技成果奖励(有获奖证书),或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前两名)。
(3)作为骨干成员(前五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或“863”国家级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作为骨干成员(前三名)参加地质调查项目、重大横向项目(单项经费100万元以上)。
(4)主持或作为骨干成员(前三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不含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或主持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均有经费资助)。
(5)主持部委或省市纵向项目(理工类项目单项经费20万元以上或累计经费4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项目单项经费3万元以上或累计经费6万元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理工类项目单项经费25万元以上或累计经费5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项目单项位经费5万元以上或累计经费10万元以上)。
(6)课题研究成果或为县、市级及以上政府提供的规划、咨询、政策建言,被县、市级及以上政府采纳且作为决策依据,产生良好效益(需有详细成果材料并由政府提供证明)。
(7)承担社会服务工作,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个人在聘期内为学校创收(纯收益)达到80万元以上。
-- end --
篇2: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先进事迹:找准兴趣 做最真实的自己
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先进事迹:找准兴趣 做最真实的自己
见到z副教授的时候,是在一间略显拥挤的实验室中。z副教授笑着照呼我们坐下:“这是我和学生们平时做实验的地方,空间有点小,你们就随便坐吧。”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这位副教授出乎意料的年轻,面对如此谦和的教授,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我们也就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找准兴趣 把握优势
我们了解到,z副教授的本科就读于吉林建筑大学建筑系,我们不禁满腹疑惑,一个建筑学毕业的学生,为何会在计算机方面取得如此成就,并且成功申请了2015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因为我发现自己对建筑不是很感兴趣,当时计算机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又比较热门,而且自己喜欢逻辑较强、偏于计算的东西,于是就决定学习计算机。”z告诉我们,之所以会选择建筑系,是因为家人觉得这个专业比较好,也有前途,当她真正走上这条路的时候,却发现它并不适合自己。在那个还没有专业画图软件的年代,建筑制图要完全靠手工完成,当时画图所用的纸张也不允许出现一丁点错误,对于别的学生较容易完成的作业对z副教授来说却始终有困难。于是,逻辑思维较强、热爱数学的她在课余时间辅修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之后又专业学习了计算机,并考取了当时计算机专业排名全国第五的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北京工业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北京工业大学科技之星”、“IBM全球优秀学生”,z副教授用这些荣誉很好的诠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读博士到后续的研究生活,不论是写论文还是搞研究,z副教授都是以自己的优势专业为导向,在可信计算及信任管理等方面一直描绘着自己的研究生涯,她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其实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当初学计算机的时候,能稍带学习建筑学,现在的我应该会在建筑领域取得一番成就。”谈到这个话题,z副教授显得有一丝的遗憾。有些事情,虽然你不喜欢,但毕竟自己已有所涉猎,在保持自己兴趣的前提下,再去坚持一下,不管结果怎样,至少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人的一生,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那条路,但无论做什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它,不给自己的未来留下抱怨的机会,或许这正是z副教授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敢于突破 勇于创新
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云环境下的信任决策模型应用已十分广泛,然而对于多方动态交互的信任决策模型却几乎是一个空白。而z副教授却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与学生们一起交流探讨,共同进行此类课题的研究和突破,并成功申报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且获得资助。“因为当前对于一些云服务商和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都比较单一,所以我就和我的学生定下了‘多用户的情景化动态信任决策模型及算法的研究’这个课题。”z向我们介绍了这个项目的背景。然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审批也不能一蹴而就。z回忆了当时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了数年时间,必须考虑到项目的背景、应用前景以及创新性。之所以研究这个项目,她看重的是这个项目的创新的元素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配合。z副教授敢于突破云计算中传统的单一信任关系模型的约束,而转战研究多用户动态交互信任管理项目。在当下急需创业和创新的时代,这种创新的精神弥足珍贵。
把握自己 规划未来
在科研的路上,理所当然地会遇到诸多的困难与阻碍,z副教授告诉学生记者:“坚持很重要。做科研时,你会经历很多次的失败,当一个问题困扰你很久却又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妨先把它搁置下来,一段时间之后,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z副教授一直是这样做的。当你着手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多么艰难,始终不要放弃,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相比数年前,现在有了更多的方法去查阅资料,途径广泛、方便快捷,所以学生会显得更有主见、思维更活跃。但在这个快餐文化随处可见的时代里,我们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并能充分地利用实验室和图书馆资源。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身体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锻炼,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当谈到对现今的大学生有何寄语时,z仔细耐心地说出了大学生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缺点,也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看到的大学生该有的姿态。
z副教授认为,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当我们毕业走入工作岗位的时候,会面临很多新的内容和从未涉及过的东西,这个时候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大学时代,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社会,团队协作能力也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身边的社团和班级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团结协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这么拼命的自己。z副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记者,培养兴趣对自己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后期的拼搏与努力同样不可缺少,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方式,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篇3: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先进事迹:孜孜学者梦 不倦师者心
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先进事迹:孜孜学者梦 不倦师者心
“来的正好,快进来,来看下你们同级人的作业”,我们还没完全走进他办公室里,袁z副教授就已经开始热情招呼我们一同观看他的学生完成的视频作业,这一细小的举动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亲切的老师,开始讲起他的故事。
任教乡村 不甘命运
出生在农村的袁z副教授,大学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去了周至县第三中学教历史,当时的周至,在一般人眼里来看属于“山里”,可袁z副教授却说“当时没有因为分到山里而很懊悔,更重要的是,在山里面教书、写作,我更是把它当作一种历练,而且大山里头特别的清静,这种从大山里养成的清静也一直影响着我的未来,在周至的时光也是我非常怀念的时光。”他当时是班主任,从高一带到高三,刚刚毕业的他,还经常与学生一起早读。因为大学时期的英语基础不好,在学校时连报考四级的勇气都没有,但在教学期间,通过每日的晨读将考研的单词背完,最终成功考取西北大学研究生。
人选择不了自己的出生和身份,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路和生活。“如果说不忘初心的话,从1996年到现在,有一个念头是没有变的。我出生在农村,第一次就业也去了农村,但我对于城市的渴望并没有被磨灭,我心里想的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留在城市。”袁z副教授认为中学教师的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更加坚定了他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心。不要奢望人生中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就如天平的两端,一端的付出越多,另一端才能承载更多的希冀。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肩负家庭 放弃机遇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袁z副教授2005年研究生毕业时,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一直以来,去南京大学读博是他梦寐以求的事,而且彼时他面试已经取得第三的成绩,按照事情的发展走向,我们以为他去南京大学读博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不过,出乎我们意料,他最终选择了留在西安。
我们疑惑着看向袁z副教授时,他立马发现了我们的疑惑,笑着说,“当时啊,是什么念头让我没有去呢?我觉得,男人,在追求自身学业以及个人抱负的同时,也该为家庭负一些责任了,不能让家庭为我牺牲太多,这是让我放弃去南京的最重要的原因。我必须在能够照顾家庭的前提下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完成我的学业。”一番话,现在看来似乎不足一提,袁z副教授也云淡风轻的说着,但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勇于承担的男人在为家庭付出一份沉甸甸的爱。
放弃去南京后,袁z副教授选择与西安邮电大学签约,再次开始他的教学生涯,期间也有许多外地的大学给出待遇不低于西安任何一所大学的承诺,他都一一拒绝了,原因是为了照顾孩子。“那是一种责任感吧,一个人孤身奋斗,你还是不能忘了家庭。”是啊,责任感会纠正人们的狭隘性,当我们徘徊于迷途的时候,它会成为可靠的向导。
不忘初心 潜心学问
如果一开始,袁z副教授的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那到后来,则纯粹是钻研求学。初到邮电作为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始准备考博。其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并没有泄气,凭着内心里“学者梦”的信念,披荆斩棘,在四年后,终于取得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历。
“之所以去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主要是因为中国这段时间特别的动荡,充满了战乱与变革,可以了解到中国渐渐强盛的一个过程”说起他的研究,袁z副教授津津有味,娓娓道来,“我现在主要的一个方向是关于土匪的研究,这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方面。我在研究生的时候刚好杨虎城110周年诞辰,当时很多人写关于他的文章,而我写了关于杨虎城剿匪的文章,当时还受到了关注。”“我觉得历史的研究应该与现实结合,把握时代的主题。”这就是老师对于自己研究最真实的看法。
目前,袁z副教授在西邮主教的课程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个案社会工作》等,在他的学生口中,我们听到的是一位尽心尽责、颇具见解的老师。“老师上课肯定是不会无聊的,我觉得历史课上就是一种享受,老师寓教于乐,让本来很枯燥的东西变得特别有意思。”,“老师不会要求我们去背去记,但在课堂上经常要求我们说出自己想法,做出自己的分析,而不是枯燥地去背诵历史。”……在他们的话语中,《近现代史纲要》在袁z副教授的教学之下成了一门特别有趣的课程。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袁z副教授跟我们讨论了许多文学人物,其中唐僧的坚持让他很是欣赏,“我觉得自己是磕磕绊绊连滚带爬最终取得真经的苦行僧,几十年的人生里,我觉得不忘初心很重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慢慢向大师靠近,虽然达不到那种大师的境界,但这就是一种动力,促使你不断的向上,其次就是不要在意周围人的眼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好。”这是他送给我们的人生箴言。
踏平坎坷成大道,从中学教师到辅导员再到教授。年华流转,不变的是学者心;岁月如流,永恒的是师者魂。袁z副教授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如玄奘般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来,十几年如一日,深深印刻在西邮学子心中,不断向着新的人生高度挑战,斗罢艰辛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