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评价,方案,活动
《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简介:《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徐丽华一、课题的提出练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没有一节数学课能离开练习活动,“新授课”有各种类型的练习活动,如:准备练习、巩固练习等,“练习课”和“复习课”更离不开练习活动。通过练习活动设计及实施,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
《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内容:
《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徐丽华
一、课题的提出
练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没有一节数学课能离开练习活动,“新授课”有各种类型的练习活动,如:准备练习、巩固练习等,“练习课”和“复习课”更离不开练习活动。通过练习活动设计及实施,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通过练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练习活动还可以反馈信息,检查学生学习,评价教与学的水平。当前,对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在这种评价思想的引导下,教师设计的练习活动,大都机械重复,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师生教与学的负担,并有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
《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关于改革评价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数学学习评价理念。该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如何全面地贯彻这一理念,并发挥评价发展性功能,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科学的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评价体系,这是当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话题。因而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构建科学的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本校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并通过评价促进练习活动设计的改革与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1.小学数学练习活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练习练习活动”是指在为学习新知时而进行的准备性数学学习活动及学习新知后的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小学数学练习活动”应该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猜想、证明、概括、判断、推理等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通过这种活动,旨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应从数学练习活动的全局出发,建立一个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化评价,形成一个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统一的全面性评价网。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本,使评价与学生发展同步,充分体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过程动态性的特点。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导向、改进、形成、激励功能。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组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练习活动发展性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练习活动进行分析与反思,发挥教师在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通过实践研究,积累评价素材,提炼升华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突破过去形式单调、结构封闭、缺乏应用、以个人模仿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确立需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完成的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富于思考的开放的练习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使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会研究,通过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适合于学生的练习的形式与内容,使老师积极地将新理念落实于教学,有效促进数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达到推动学校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师群体水平的目的。
四、理论依据
1.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学习评价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帮学生找回失落和自信。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多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学生。
2.建构主义评价观。
以知识的建构为评价标准,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并获取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3.多重智力学说的评价观。
每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是多元智力之间不同的组合而导致的,每一个都有其潜在的潜能。
五、研究内容
(一)当前数学练习活动的现状分析;
根据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练习活动设计,调查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如何构建课程改革背景下练习活动的评价体系。即应该如何评价数学练习活动,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评价,初定为:
1.教学目标的评价研究
练习活动的设计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能抓准重点,突破难点,恰当培养数学能力;应突出体现目标多元化。
2.资源运用的评价研究
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教材,练习内容的展示能基本满足学生认知需求,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数学语言需准确严密,无科学性错误。
3.教学方法的评价研究
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问题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且有利于大多数学生成功达标;学习活动设计易于组织,交互性强,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的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智能活动。
4.学生数学练习活动过程的评价研究
练习活动的过程能以关注学生为重点,自然流畅;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能保证学生充分获取有效体验;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有较明确预期,又能恰当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练习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
5.教学特色的评价
处理教材独特,新颖,能驾驭教材,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材的编排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组织教学灵活,切合学生实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研究思路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②体现评价的时代特点;
③突出评价过程连贯性
;
④尊重评价的差异性;
⑤运用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⑥突出评价的主体性.
七、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所以,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是给学生排队,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2.过程性原则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过程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3.主体性原则
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4.差异性原则
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5.激励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起到激励进步的作用,所以建立小学数学评价体系,其价值判断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需要量化成分数的,尽量定得权重恰如其分,科学合理,使被评价者感到衡量自己的这把“尺子“是科学的、较准确的,而不是随意的、模糊不清的。其结果得到被评价者的认可,激起评价对象的认同感和竞争意识,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
6.可行性原则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必须处理好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关系,要在可行性基础上,注意科学性。尽量使评价指标简单、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尽量避免评价失真现象。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数学评价的先进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案例研究法:开展以学生数学学习“成长记录”的案例研究,教师“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滚动式推进,以行动研究为主。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建构科学的小学数学评价的运作范式。
5.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形式了解研究情况,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不断优化研究方法。
九、研究的步骤和保障措施
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7年9月——2007年11月)
(1)课题组成立,制定课题方案,做好成员分工。
(2)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12月——2009年9月)
(1)开展针对关于“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五大内容的专题研究,确立阶段研究重点,分步推进,使研究向纵深发展。
(2)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补充,使课题研究有效、顺利地进行。
(3)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构建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评价体系(分两大块:第一块是对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评价;第二块是对小学数学练习活动实施的评价)。
(3)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保障措施:
1.组织学习与培训,按课题进展要求为教师的研究创造学习提高的相关条件。
2.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3.围绕课题研究,聘请专家引领,并经常组织研究活动辅导和学术研究活动,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
4.争取上级研究部门和学校在资源、信息、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保证研究活动有序、高效进行。
5.加强总结与反思,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断调控、改进研究工作。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研究分工
姓名
职称
研究内容
课题组长
徐丽华
小教高级
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课
题
组
成
员
李继锋
小中高
课题指导顾问
尹美琴
小学高级
理论指导,组织管理
蒋菊妹
小教高级
组织实施,协助管理
张
丽
小教一级
具体实施,收集资料
王
丽
小教高级
具体实施,收集资料
刘玲玲
小教二级
具体实施,收集资料
篇2: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连云港市,课题研究,结题,规划,科学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连云港市“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C/2011/12/193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主持人王飞单位名称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二〇一四年九月《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内容摘要”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连云港市“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C/2011/12/193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主持人
王飞
单位名称
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
二〇一四年九月
《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巧寓数学美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展现数学美,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感受数学本质的美。
“关键词”
巧寓
数学美
课堂教学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政策依据
1.
课题研究背景
第五世纪著名数学评论家普洛克拉斯进而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近现代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对数学中的美更是赞叹不已。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常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如雕塑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认为:“不美的数学在世界上是找不到永久容身之地的。”近年来国内教育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我国著名数学家徐教授指出:“数学园地处处开放着美丽花朵,它是一片灿烂夺目的花果园,这片花果园正是按照美的追求开拓出来的。”吴振奎、吴昊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数学中的美》,张维昇、王秋海《数学美的结构层次分析
》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数学美与数学教学的探寻。
2.理论、政策依据
真中见美,是数学内在美的重要特征之一。真与美总是紧密相连的,而数学堪称真的楷模。正确性是数学中绝对的准则。但这种真,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从实践中得到的点、线、面就是高于生活的完美的、理想化的图形――理想直线只具有长度,两条理想的、完美的,准直的理想直线,相交于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点,而这个点除了位置以外竟压根儿就没有大小;数学中所定义的圆,比任何画家和文学家所能描绘的都更加完美无缺。正是这种真实与正确,使数学显示出它特有的美的魅力,使它能延续几千年乃至永久。
简洁性、和谐性与普遍性三者的统一,是数学内在美的另一重要特征。简洁是数学中引人注目的美感之一。通行世界的符号可算是最简洁的文字,精炼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述,可算是最简洁的语言。数学以其简洁的形式,从一组简洁明了的公理、概念出发而推证出各种令人惊叹的定理和公式,使人们洞察到其内在的和谐性和秩序性,从中产生一种崇高、博大,妙不可言的审美感受。正如绘图时用三种原色绘制出各种色彩缤纷的图画或简谱中凭借七个音符谱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所带给人们的艺术美的享受一样。从这一组定义、公理出发,演绎出一套逻辑体系,从而建成一座巍峨的数学大厦,这是众多数学家乐意玩的游戏。而欧几里德正是玩弄这种游戏的第一位大家。当他把欧氏几何的逻辑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世人为这一壮举所折服了、迷住了。爱因斯坦感叹道:这是人类一个可赞叹性的胜利。更有人断言:能觊觎美神真面目的,唯欧几里得一人而已。
二、
课题核心概念及课题的界定
巧寓:是指教师灵巧的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与融合数学美。
数学美:数学理论所具有的美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与其所包含的内容而标志的客观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
数学美于课堂教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展现数学美,帮助学生挖掘数学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能力。
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中将数学中的美学价值灵巧的寓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数学美、生成数学美,让课堂充满灵动性,形成有效课堂。
三、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课题研究目标
(1)以“美育教育”为主线,以“德育发展”为目的,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实践,探求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学美的数学、发展美的数学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2)在遵循、贯彻美育原则下,教师要积极挖掘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巧寓”与“数学美”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变数学的教学过程为数学的审美过程。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愉悦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此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促进实验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
研究内容
(1)对现在小学生课堂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和分析。
(2)研究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
(3)研究“巧寓”与“数学美”的关联性。
(4)研究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5)研究构建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3.
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2)如何构建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与每位数学教师的常态教学工作联系非常紧密,这为本课题研究的教师积极性与广泛参与性带来保障。为此课题运作的大体都能严格按照预期的规划得以顺利推进,达取预期的研究目标。
(一)准备阶段
2011年6月——2011年12月课题论证和申报立项阶段,主要是申报课题并进行理论准备、素材搜集。
1.有效管理,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中心小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和意见咨询反馈活动及。如:看一些优秀教学视频,给每位研究成员推荐了一批必读书目与文章。张奠宙与木振武先生的《数学美与课堂教学》、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走进数学美
感受数学美》青海教育2012年第21期等。从理论到实践,从面到点,从泛到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老师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效教学的要求,科研的基本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逐步树立效能观,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步调查,了解教与学状况,确定研究问题,为课题研究明确方向
有效教与学的研究范围很大,从何处下手开始研究?初始调查就是明晰问题的重要环节。我们做了大量的初始调查工作,逐步确定研究的方向,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⑴开展课例调查,了解教与学状况
在接触课题的初期,我们就学校的教学现状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听课摸查,从中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通过大量的课例观摩和研讨,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课题的初期主要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⑵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学生学习情况
2011年下半年,我们向教师发出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以及教师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使培训适应课题研究、教学研究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实效性。在对20名数学教师问卷调查活动中,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数学教师知道数学美的概念,20%的教师对数学美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但95%的数学教师能感悟到数学美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展现,不容易让学生感知,是数学美与其他学科美的基本区别。只有60%的教师正确答出数学美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和75%的教师明确数学的简洁于抽象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2月
为保障课题的有效实施,我们把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以有效课题研究为中心,以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整体规划教学和科研工作,让课题研究牢牢根植在教研这块沃土上,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1.针对学生调查问卷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在对四年级200人的调查统计中,其中男生占58%,女生占42%。统计结果表明:66%的同学对数学很感兴趣,36%的同学对数学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是数学有趣味。因老师教得好而产生兴趣的人数占58%。这足于说明:数学本身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学科以外之因产生的兴趣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而对数学兴趣的主要表现是:42%的同学选择了“喜欢上数学课”;42%的人选择了“喜欢做数学题”;15%的同学“能有计划地练习、复习”。可惜的是只有1%学生是因为“喜欢看数学课外书”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的,这表明各书店经销的数学课外书籍甚少,而习题集却泛烂成灾,大小书店内随外可见,垂手可得。从深层讲这不是书店的问题而是教育出了问题,我们负责教育的老师出了问题。难道只依赖课本就能教好数学吗?我们数学老师的教学视野要拓宽。要想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就必须将数学本身的美的东西挖掘出来,使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的真、善、美,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1.数学美的内容及形式进行探讨。
伟大的数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而且拥有非凡的美——一种像雕塑那样冷峻而严肃的美,一种不具有绘画和音乐那样富丽堂皇的装饰美,然而又是极具纯净的美,唯有伟大的艺术才是具有这样严格的完美。”而数学之美不像自然生长的鲜花那么显而易见,数学美的内容及形式主要体现在对称、统一、奇巧、新颖、意外、平凡中的不平凡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学生才能够发现、学会欣赏,进而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2.课堂教学中数学美的有机渗透进行探讨。
(1)教学环节设计体现数学美。
①认真钻研教材,提炼有效知识。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我们先要吃透教材,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再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教师着重挖掘数学自身规律,用于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数学美的因素使教学富于情趣,富于激励性;师生共同参与每项教学进程,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亲历发现数学美、感知数学美的过程。
②利用学生间真实的差异,挖掘层次美。
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他们的身上同样散发着不同的美。因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不但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同时表现出个性的差异。教师必须认清差异,学会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发掘学生的才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丰富数学美
①寻找合适的时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也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是在强调教师要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启发。
②把握感知的数学美的度
庞卡莱说:“所有的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时时刻刻体验数学的美感?关键是要向学生充分展示数学美,使学生感知数学美。首先,唤醒学生感知数学美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即教学重在激趣、激情、激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其次,留给学生感知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至少要等待3
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使更多的学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等。要给知识留下生长点,在课堂上,有些知识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吊学生胃口的作用,让学生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教学活动才会变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得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
教学艺术的美学核心是由方法美和启迪美构成的,方法美是体,启迪美是神,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多种教法。例如: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六因素单元教学法、三算结合教学法、引探教学法、纲要信息图表教学法、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台阶教学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最适合的往往也是最美的。
(3)实践课中创造数学美
正如布鲁纳说“探索与创造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追求和创造,就没有高层次的创美活动,也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是数学教学的最高目的。在实际活动课中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创造数学美的能力:
①孕育学生创造的动力点。对数学美感的追求是人们进行数学创造的动力来源之一。教师可以充分展示活动课教材中的数学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②开启学生创造的实践点。
数学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不竭源泉,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是为学生开启创新动点。如果学生的新思路、新想法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就不会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成就感,致使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去体验美,去欣赏美,形成对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再用这些规律去猜想、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数学审美的最高境界——创造数学美。
③培养学生创新的持久点。
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的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对学生创造性表现的赞扬,也可以是奖励。无论什么形式的支持,其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表现,激发他们创造的渴望和热情,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活动往往是枯燥、孤独的,我们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优秀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在实施阶段的过程中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展数学美蕴有效课堂》获市学科论文一等奖,《寓本质美,展有效教学》获县“未来杯”科学教育论文小学组一等奖。还在省级刊物发表了两篇论文。
(三)结题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9月
主要任务是对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完成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撰写等工作。
(1)整理过程性资料、积累研究成果。本课题目前已经有2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多篇论文在县级及以上单位获奖。
(2)进一步总结、提炼、筛选、整合,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研究的成果
近三年的研究,我们建立起了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科研——培训——教研工作一体化的教科研管理模式。学校以课题研究为重点,引领校本培训工作,并紧密结合教研活动开展扎实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学校教研、科研和培训等工作的效果。
(一)理论成果
1.形成“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
2.我们认为制约“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对数学文化数学美了解的匮乏、课堂教学任务的艰巨以及数学美自身的隐性影响难以量化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
⑴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⑵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美思想。
⑶加强教师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意识。。
4.论文。
《简约高效,展现小学数学课堂之数学美蕴》2012年8月发表于省级《数学学习与研究》。
《巧寓数学美于有效课堂》2014年3月发表于《基础教育研究》。
《展数学美蕴有效课堂》2011年12月25日获市教研室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
《寓本质美,展有效教学》2012年10月获县“未来杯”科学教育论文小学组一等奖。
(二)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审美能力,逐渐地学会欣赏数学美,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数学文化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数学美能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
六、研究中产生的疑惑
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总结出了有效的经验。但反思我们的研究,我们也看到很多不足:
1.课题研究还欠缺科学规范。在初始研究中,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因此对课题的成效验证还不够科学规范。
2.课题的研究成果显得较为散乱,不够集中。
3.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虽有一定的提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本课题的研究,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另外,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在课题的定位、课题的科学规范实施和课题的方案制定、实施落实方面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
《如何做最好的老师》[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穆日磊.
《数学的文化价值与中学数学教育》[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3.吴军.
《走进数学美
感受数学美》[J].
青海教育,2012,(21):
53-54
4.曹境.
《提高小学数学常态课中学生的参与度》[J].
《小学教学参考》,2010,(33):40-4
5.张奠宙和木振武.
《数学美与课堂教学》[J].
《数学教育学报》,2001,(4):
55-56
11
篇3:农村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农村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本文关键词:践行,研究成果,培育,课题,农村
农村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本文简介:农村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元江县龙潭乡探索为例羊婷婷摘要:以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弘扬真善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大力推行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大力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及讲座;利用端午节、火把节、七月半街、中秋节等各类节庆日开展
农村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本文内容:
农村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元江县龙潭乡探索为例
羊婷婷
摘要:
以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弘扬真善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大力推行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大力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及讲座;利用端午节、火把节、七月半街、中秋节等各类节庆日开展集中宣传,大胆创作生产出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文艺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弘扬民族文化,唱响中华文化主旋律,广泛吸引、动员群众参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农村、群众、精神
引言:
党的十八大倡导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价值诉求,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落细落小落实,使其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我国农村人口占50.32%,面对农村现行发展中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以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未婚大龄男青年继增等突出问题,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落地生根,成为农村群众的道德共识和行为准则,事关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传承和创新我国新时期乡村价值世界的重要理论。
(正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
一、充分认识在农村基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一)在农村基层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们所要建立的新农村,是“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建设新环境”的新农村,是城乡社会统筹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文明素质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农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高素质农民来实现,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道德状况存在个体差异,顽固的小农意识,农村中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去甚远,而且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涵盖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的主要领域或方面,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是先进的社会理论,是实现“中国梦”
的根本。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以强大的理论形成对群众强大的感召力和鼓动力,不断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将于,使广大农民自发投入到各项建设中,必将对新农村建设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在农村基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重大战略转型,社会思潮空前活跃,思想理论领域纷繁复杂,给中国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农村也补课避免地被波及。就农村现状来看,“重义轻利”、“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受到冲击,市场化取向和现实功利主义思想开始蔓延,农民科学信仰缺失。“信仰是关于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3]一旦信仰的金字塔崩塌,所有不良问题就会纷至沓来,乡村道德失范,社会责任感降低,男耕女织、宁静和谐的农村生活被打破,农民工犯罪问题开始凸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4]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才能成功化解农村思想领域和实际生活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弱化多元态对乡村文明的侵蚀,确保农村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三)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强化政治整合力
当前农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度的快速转型期,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农民贫富差距拉大,不同利益群体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而这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必然需要在政治上予以体现,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不利于党和政府形象的言论。我们历来是主张言论自由的,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怎么能逃避批评、禁止争论呢?难道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自己队伍中消灭言论自由吗?”[5]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解释,这些言论就有可能引发群众对党、对政府的误解和不满,再加有些居心叵测的不良分子挑唆,这种不满就有可能形成冲突,甚至影响党的形象和号召力。在这个关键时期,就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群众,让他们清楚党在做什么,政府在做什么,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建设中,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消除误会,增进团结,进而形成促发展、保民生的强大整治合力。
二、农村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和实践
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联系实际,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找准与群众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乐于参与的渠道,不断增进群众价值认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在工作中,龙潭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细、小、实上下功夫,持之以恒,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精细构建多样化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群众从感知、理解、接受到践行转化,离不开载体的创新和精细建构。在实践中,我们重点打造了“三类载体”:
1.开设“道德讲堂”。在乡一级开设“道德讲堂”总堂,并延伸至各村(社区)和学校。深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农民群众投身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去。针对当前农民普遍存在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以及不同程度存在的诚信缺失、信仰缺乏、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精心打造“道德讲堂”教育品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搭建思想道德建设新平台,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具体化、实践化。“道德讲堂”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主要形式,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主线,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宣传内容,弘扬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幼、敬业奉献、见义勇为精神,重点普及“自强、厚德、崇俭、尚义、守信、明礼、报国、尽孝”等道德规范。以点带面,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中认知、感悟、接受、提高,人人争做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和先行者,使“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讲堂内涵,提升功能,使“道德讲堂”逐渐成为基层干部群众议事、诉求反馈、社情民意收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
2.推行“善行义举”榜。把建立“善行义举”榜视为推进“四德”建设的有力抓手,在邑甲冲村委会高标准设立
“善行义举”榜,通过让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上榜,对涌现出的道德典型、先进事迹进行张榜公示和宣传表彰,一大批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的普通人成了村内的“明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在全社会营造起“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报”的浓厚氛围,文明之风蔚然形成。见贤思齐,比出崇德向善新风尚,来自身边的典型更有影响力。道德榜单,是光荣榜,也是监督的镜子。
以一种社会褒贬的公开形式,运用身边的正反事例,把思想道德建设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用鲜明的色彩直观地反映出来,引导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黄蓝榜”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凡人上榜,做好道德建设新主人榜单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以各种形式让道德建设走进百姓的心里,让群众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人。生动活泼的文化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到扑面清风,带动市民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人。创新管理,探索“以榜建德”新路径善行义举榜是中国传统教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人间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良好平台,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抓手。“四德榜”做到了润物无声,已成为公民道德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工作品牌,凝聚了人心。
3.搭建践行平台。“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平安家庭”。以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核心,组织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
“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平安家庭”等评选活动,用百姓身边的先进事迹感染群众,用先进楷模的实际感染群众,逐渐形成学模范、赶先进、讲道德的文明氛围。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道德实践活动,开展了扶弱济困、守卫家园等志愿者活动,培育了农村群众知而好德、富而有教、和乐共进的精神风尚。
4、道德模范事迹宣传。
(二)扎实搞好阵地建设
阵地和人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要让更多的群众接受、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摆脱抽象的说教,把各类阵地都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1、理论武装精神阵地。以“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不定期举办一些贴近群众生活的讲座,如农业科技培训、健康教育讲座等,引导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按照广大党员群众的不同需求,利用远程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重点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宣传致富能手、农村新风新貌等。充分利用“农村书屋”分门别类地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2、特色丰富文化阵地。在邑甲冲村委会建设村级文化文化广场及文化舞台,设施齐全、配置完善的文体设施。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途径。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大众文化艺术活动,定期在村内文化广场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活”起来,组建村级文艺队,创作了反映农村新变化、新发展的《斗脚》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3.道德引领美德阵地。为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依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健全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黑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围绕移风易俗、伦理道德等方面,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升了农民自治能力,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在龙潭街主要的街道创建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用通俗易懂的漫画、小故事,教育引导群众做道德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引领者。
三、营造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的熏陶影响。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
1.正面舆论导向。在新闻网、微信平台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和村村响广播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群众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依靠群众。组建“文明乡风”巡讲团,抓住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这一重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形式,利用农闲时节到各村开展“文明乡风进农家”巡讲活动,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摒弃生活陋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美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勤劳致富、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日益形成。
3.舆论监督。为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把精神文明纳入各村(社区)年度考核细则中,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年底综合排名的依据。在舆论的监督下,各村社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力度越来越大,逐渐改变了重物质轻精神的做法,文明程度大大提升。
三、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中的经验
通过今年课题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充分认识到,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必须抓实以下工作:
一.
强化服务
二.
强化创新
三.
传递正能量
四.
群众参与
五.
建立机制
参考文献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38.
[4]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EB/OL].http://news.www.16fw.com.2013-12-2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7-688
附录:
元江县龙潭乡距县城54公里。国土面积272平方公里,县内与甘庄街道、澧江街道、洼垤乡接壤,县外与红河州石屏县的宝秀镇相接壤。最高海拔2248米,最低海拔354米。全乡总耕地15888亩,其中田3902亩,旱地11986亩,人均耕地面积2.00亩。气候属温带、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农作物主要有稻谷、包谷、小麦、烤烟和甘蔗。全乡共辖7个村委会(社区),49个自然村,51个村(居)民小组,2313户,8214人。主要居住着彝族和汉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1.6%;有13个彝族支系山苏村民小组,共433户、149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8.27%。农民人均纯收入4168元。龙潭乡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