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归纳总结 本文关键词:古诗词,归纳,鉴赏,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归纳总结 本文简介: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归纳总结一、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归纳总结 本文内容: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归纳总结
一、
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鉴赏这类诗作还应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给予具体的分析。
在大量的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我们应对诗歌的字词句进行细细地品味。
二、
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
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三、
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四、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
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
再者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五、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六、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七、即景抒怀诗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
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再次,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
即景抒怀诗,往往是偶有所见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定特定的场合一挥而就的,不像许多诗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诗作,诗人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八、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
3、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小结
从1988年语文高考首次出现诗词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
分
一等(50——41)
二等(40——31)
三等(30——21)
四等(20——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什么内容
感情真切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病多
字体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潦草
字迹难辨
符合问题要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
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
展
等
级
1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1、透过现象深入本
质
4、材料丰富
7、语言生动,句式灵活
10、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2、揭示问题产生问
题
5、形象丰满
8、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11、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3、观点具有启发作
用
6、意境深远
9、文句有意蕴
12、有个性特征
3
篇2:在古诗词赏析中培养学生能力
在古诗词赏析中培养学生能力 本文关键词:古诗词,培养学生,赏析,能力
在古诗词赏析中培养学生能力 本文简介:在古诗词赏析中培养学生能力黄泥河镇第一小学文善平尊重学生对古诗词个性化的理解。我在教学白居易《忆江南》时,对于“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江花”理解,课堂上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我班的丽丽同学说,应该理解为“江中的浪花”因为通红通红的朝霞倒映在水中,看起来“红胜火。班级机灵鬼航航同学立刻反
在古诗词赏析中培养学生能力 本文内容:
在古诗词赏析中培养学生能力
黄泥河镇第一小学
文善平
尊重学生对古诗词个性化的理解。
我在教学白居易《忆江南》时,对于“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江花”理解,课堂上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我班的丽丽同学说,应该理解为“江中的浪花”因为通红通红的朝霞倒映在水中,看起来“红胜火。班级机灵鬼航航同学立刻反驳道:“早晨,江水宛如一面平镜,又怎能激起浪花呢?我认为应是‘江畔的红花在朝霞的映照下红胜火。’”这时强强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在课外书看到江水无风也起浪的说法。”宁宁同学又抢着说:“航航同学,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课本插图中并没有画出红胜火的江花。江水拍打着礁石,自然会激起浪花。”话音刚落,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课文插图议论纷纷,的确,江畔没有画出红胜火的江花……这时,我马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
师:太阳快升起来了,天边怎么样呢?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高。
生: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
师:江面会怎样呢?
生:水中到映着朝霞的影子。
师:水怎么样了?
生:通红通红,像红色的水。
师:岛上的一切,又会怎样呢?……
学生豁然开朗,这样景象不就是“日出江花红胜火”吗?我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天上的朝霞,水中朝霞的倒影,江岸的红花,一切火红鲜亮。
透过这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讨论源于书本,又跳出了书本,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如果我们备课着力点还放在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照教参,依然要求学生死扣字词——理解句意的教学形式,一定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动,古诗词所蕴含着的美感也会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趣,感受诗的意境也会荡然无存。因此,我认为古诗词的教学不必死扣这个词,那个字到底当何解释,无需字字句句都得“打破沙锅问到底”学生敢于向教材发问的思想应鼓励,课堂讲解不必拘于词语的解释和诗意的分析,要尊重学生对古诗词个性化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有深的体会是切不可用教参上出现的标准答案去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主宰学生的灵魂,使学生被动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让学生大胆想象,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自学古诗,积累语言。
整个古诗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授之以渔”的过程,学完古诗后,教师要检查“得之以渔”的情况。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综合训练,思想教育落到实处,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忆江南》新科结束后,我亮出《忆江南》其二,其三供学生自学。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峙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青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学生自学效果很好。
我们教师可出示与本课写法类似(题目相同)的课外古诗等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实际情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如果遇到不懂的可以与老师切磋,或自己查阅资料。在学习中学生能“得之以渔”那么他们将会终生受益,有永远吃不完的“鱼”。这样课堂向课外的开放,日积月累,学生学习会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同时,又符合新课标准的语文强调积累,感悟,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自信,学会赏识,鼓励创作。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教师要学会赏识,欣赏他人不仅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善意,是一种人品。人教版第十册《语文训练与指导》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试着把家乡的美景用一句诗表达出来。授课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完成,我亮出此题,出乎意料同学们注意力像磁石一样被吸了过来,各个跃跃欲试,情绪高涨,我原以为的畏缩、皱眉、叹气等学生会写什么呀想法根本没有。
从学生的高涨情绪来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写诗是很必要的,一会儿,一首首赞美家乡的美景诗句,跃然纸上,由于学生初次尝试,我没有强调古诗词的格式韵律,对仗工整等一些要求,而是发现诗中的闪光点,真诚而不吝啬地鼓励学生创作,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乐趣,带来干劲,增强信心,营造体验,我会写诗的氛围,下课铃声响过,学生兴趣依浓,有的学生写了两、三首,还不肯放下笔。现摘抄几首:
咏故乡
毕竟家乡四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柳吐新芽,
小草刚露头。
谁不念家乡?
无题诗
清晨公鸡喔喔叫,
一天到晚忙到底。
鸡飞狗跳孩子哭,
为了明天奔小康。
家乡
山翠绿,峰包围,绵绵细雨下满地。
田间绿,一大片,微风吹来像波浪。
尽管学生创作的诗显得幼稚,还不够成熟,有点“打油”,但也生动顺口,学生这种创作的火花已激起,创作成就感已极大地激发创作欲望和写诗激情,同时,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爱好写诗的积极性,为了增强他们继续写诗的欲望,我乘热打铁,宣布根据具体情况,允许学生的日记,作业大胆尝试写实的开放性作业。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给诗配画,把诗改成小短文,把《寻隐者不遇》等诗表演课本剧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写一写,练一练,还是画一画,演一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学习语言表达,发展个性,十分有益。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我对古诗词的教学深入也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古诗词是汉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丰,言少意深,言近旨远,言此意彼,词与词的联系极富弹性。又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与智慧,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多角度,多渠道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邮编:133704
地址: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第一小学
联系人:文善平
电话号码:13944369889
篇3:古诗词诵读方案
古诗词诵读方案 本文关键词:古诗词,诵读,方案
古诗词诵读方案 本文简介:大华小学校“古诗词诵读”活动实施方案一、建立“古诗词诵读”活动工作机构1、“古诗词诵读”领导小组组长:蔡光兴副组长:许钧组员:余绪亭何礼祥廖明伟王贵徐云峰2、“古诗词诵读”活动指导小组组长:许钧组员:何礼祥王贵李天斌李尧3、项目负责人:王贵二、活动措施(一)分发图书、规定“诵读”任务教导处统一分发“
古诗词诵读方案 本文内容:
大华小学校“古诗词诵读”活动
实
施
方
案
一、
建立“古诗词诵读”活动工作机构
1、“古诗词诵读”领导小组
组长:蔡光兴
副组长:许
钧
组员:余绪亭
何礼祥
廖明伟
王
贵
徐云峰
2、“古诗词诵读”活动指导小组
组长:许
钧
组员:何礼祥
王
贵
李天斌
李
尧
3、项目负责人:王
贵
二、活动措施
(一)分发图书、规定“诵读”任务
教导处统一分发“古诗词”图书,辅导教师在分发的图书中选择120—150首进行教学,一学期学生要能背诵30—50首古诗词,能熟练朗诵10首以上,高段学生能模仿写作5—10首古诗词(或现代散文诗)。
教导处分发的图书由辅导教师精心保管,届时统一收回,丢失照价赔偿。
(二)设置课程,考查“诵读”习惯
每周星期四下午第三节为“古诗词诵读课”,教师要用专用教案纸备好课交学校教导处备查,值周长考查教师诵读课的实效,学生准备一个“古诗词诵读”作业本,完成相关作业。学校将老师诵读课的教案和学生诵读作业本作为诵读活动过程管理的考核依据。
(三)课前三分钟诵读,培养“诵读”习惯
每节课(包括自习课)前3分钟采用优生领读、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古诗词诵读”,替代例行的唱歌活动。行政值周长考查上课教师执行情况,高段这一活动由值日生负责组织,上课教师辅导;低段必须由上课教师组织、辅导,因而,预备铃响上课教师必须进教室组织、辅导。
(四)每天推荐一首古诗,孕育“诵读”土壤
教室黑板右边留一块适当宽的区域为“古诗词诵读”推荐栏,每周由辅导教师为学生推荐二至三首古诗词书写在推荐栏内,教师可要求学生将推荐的古诗词熟记,促进每位学生多读多看,每两天积淀一首古诗词。
(五)定时广播诵读古诗词,营造“诵读”氛围
每天早间、午间各20分钟,红领巾广播站将诵读古诗词,替代例行的播音。诵读的篇数要多,次数多,拓宽学生古诗词诵读量。
(六)开展“古诗词诵读”研讨活动,探讨“诵读”策略
1、开展“古诗词诵读”专题研讨。由教科室和语文组组织,有古诗词诵读教学特长的老师就教学策略进行讨论(安排2—4人次讲座)初步形成“古诗词诵读课”的教学模式,初步具备“古诗词诵读课”的教学技能,初步形成“古诗词诵读课”的评价体系。
2、开展“古诗词诵读观摩课”活动。在相关理论初步形成条件下,选拔“诵读课”技巧超强的老师上“古诗词诵读观摩课”,全体教师参与评课,以示范带动全体,提高全体教师的诵读课教学技能。
(七)开展古诗词比赛活动,展示“诵读”成效
1、古诗词朗诵比赛。一二年级各班准备“儿歌诵读”,三至六年级各班准备古诗词朗诵,参与全校的评比。学校统一量化,评定奖次,按适当比例折算到期末的古诗词诵读考核中。
2、古诗词书法比赛
三到六年级在古诗词诵读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先进行班级比赛(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用钢笔或圆珠笔抄写),;优胜者参加全校的古诗词书法比赛(规定时间自选古诗词工整抄写),学校量化评奖次,按适当比例折算到期末的古诗词考核中。
教师自愿参加学校“教师古诗词书法比赛”(按教学楼橱窗大小用毛笔书写喜欢的古诗词),学校量化评奖次,并奖励一定的现金或物品,后将作品张贴于橱窗内。
3、
古诗词手抄报活动
一至六年级学生以手抄古诗词为主要内容办手抄报,将手抄报张贴于教室的墙壁两侧的栏内和学习园地中,营造古诗词学习氛围,学校将此项作为班务管理的重要项目考核。
(8)
期末“古诗词诵读”展评,彰显“诵读”特色
期末每个班级进行一次“古诗词诵读”展评活动(倒数第三周)。展示教师的古诗词诵读教案和学生的古诗词诵读作业;展示学生的古诗词熟记能力;展示学生的古诗词仿写能力。学校根据展示公平量化、考核平时工作并定等。优等的辅导教师奖现金100元,良等的辅导教师奖60元,中等的辅导教师不予奖惩,差等的辅导教师书写检查一份。
(九)整理“古诗词诵读”相关资料,形成“诵读”文化
倒数第二周项目负责人收集相关资料装订成册。装订成《教师古诗词诵读教案集》、《学生古诗词诵读作业集》、《学生诗词集》、《教师诗词集》,(教师撰写的诗、词、散文诗,每份学校予以作者5元的现金,但须评审合格,也必须是教师本人作品,抄袭无效),《师生古诗词诵读活动影集》、《学校古诗词诵读编集》(相关文件,措施等文字资料)。
二OO八年九月一日
“古诗词手抄报竞赛”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意义:
1、
培养学生积累古诗词的习惯,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2、
营造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氛围,丰富班级文化,构建书香校园。
活动要求:
1、
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2、
参赛时间:
(1)筹备时间:第二周
(2)评比量化时间:第三周星期一的班会课
3、参赛项目: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设计、制作
4、竞赛办法:
(1)由各班班主任老师组织开展
(2)各班将优秀作品分别张贴于教室两侧的方框(与星级学校验收时一样设计)中和学习园地中。
(3)学校组织考核人员届时量化考核
5、考核小组成员:
蔡光兴
余绪亭
廖明伟
许
钧
何
花
6、
考核标准(总分10分)
(1)整体布局新颖、活泼、颜色搭配适度(5分);
(2)手抄报形式多样、设计有创意、积累的古诗词面多量广(5分)。
说明:采用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求平均分的办法评比。
7、
奖励措施:
(1)
评奖办法:按考核分数分低、高段定等
低段(一至四年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高段(五六年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2)
奖品:
?奖状一张
?现金
仪陇县大华小学校
二OO八年九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