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交往和空间读书报告

日期:2021-01-01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交往和空间读书报告 本文关键词:交往,报告,读书,空间

交往和空间读书报告 本文简介:《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城规070110宋雨珈12魏妤静作者简介:扬·盖尔(JanGehl),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高级讲师。扬·盖尔先生曾在爱丁堡、维尔纽斯、奥斯陆、多伦多、卡尔加里、墨尔本、珀斯、伯克利、圣何塞、瓜达拉哈拉、北京、长沙、东京等地的大学讲学,并在欧

交往和空间读书报告 本文内容: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城规0701

10宋雨珈

12魏妤静

作者简介:

扬·盖尔(Jan

Gehl),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高级讲师。扬·盖尔先生曾在爱丁堡、维尔纽斯、奥斯陆、多伦多、卡尔加里、墨尔本、珀斯、伯克利、圣何塞、瓜达拉哈拉、北京、长沙、东京等地的大学讲学,并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设计咨询。他出版的著作包括《新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哥本哈根1996》等,并获伊德拉(Edra)场地研究奖。为表彰他对城镇规划的杰出贡献,国际建筑师联盟向扬·盖尔先生颁发了帕特里克·阿伯克罗姆比(sir

Patrick

Abercrombie)奖,爱丁堡的海里亚特一瓦特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时代背景:

本书最早于1971年出版,对斯堪的纳维亚及欧美其他地区的城市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产生了广泛影响。尽管在该书出版时人文价值的积极支持者还为数不多,但几十年间,建筑师以及其他人士对于扬·盖尔所苦心维护的这些价值越来越感兴趣并且重视。

先后被译成英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捷克文等多种文字,并在许多国家被列为建筑学及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著名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Ralph

Erskine)称本书为“有特殊重要性的著作”,他表示,本书对所有专修或者是涉猎建筑学和社区建设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的年纪和背景如何,阅历长短,都是一部经典的著作。

目录框架:

第一章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户外活动与户外空间的质量

户外活动与建筑取向

当代社会状态下的室外空间生活

第二章

规划的先决条件

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

知觉、交流与尺度

室外空间的生活——一种过程

第三章

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

集中或分散

综合或分解

吸引或排斥

开放或封闭

第四章

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步行空间——逗留场所

步行

驻足停留

小坐

观看、聆听与交谈

各方面宜人的场所

柔性边界

核心内容与思想

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在第一章讲述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时,扬·盖尔首先认为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他还认为被动式接触(仅以视听感受他人)是最广泛的社会性活动,这种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首要的先决条件就是相聚在同一空间。低强度的接触还是一种深化交往的可能方式,能保持业已建立起来的接触机会

(促进邻里交往,与同事建立保持友谊),此外还能帮助人们获取有关社会环境的信息。

扬·盖尔还认为户外活动的内容、特点受到物质规划很大的影响,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会具体影响到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数量、活动的数量、每一活动持续的时间以及产生活动的类型。

对于与户外活动有关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思想,扬·盖尔列举了中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发展的3个时期:重视物质与社会的中世纪、重视视觉形式的文艺复兴时期、重视生理及其功能的现代主义时期。中世纪时期的城市几乎没有被真正规划过,但正是因为如此,它们才能按照市民们自己的意愿自行建设,并在数百年的缓慢发展中不断调节最终使物质环境适应于城市的功能。这些自然形成的城市空间具有非常罕见的内在质量,至今仍能为户外生活提供极好的条件。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专业的规划师,在规划最强调的是城市和建筑的视觉表现;现代主义时期由于近代工业技术的作用,功能至上成为规划的主流思想,从而导致了心理及社会方面因素的忽视,出现了许多规整、空旷、没有生气的城市空间。中世纪城市的设计对户外活动的重视和之后的文艺复兴与现代主义时期对户外活动的忽视所造就的城市产物是截然不同的,从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的户外活动对城市的重要影响。

二、规划的先决条件

在这一章节中扬·盖尔认为规划应该是一个宏观微观因素交叉考虑的过程,简化来说可以是社会关系和个体感受,这两者都与建筑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扬·盖尔认为错误的空间布局形式会扼杀社会关系的发展,但空间形式对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但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社会状态。物质环境也可以设计来为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这样,社会关系就能和建筑布局相互协调起来。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才可能观察到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户外生活。这种可能性既可以受到抑制,也可以受到促进。杨盖尔以一些居住区进行实际调研考察,分析了社会结构与建筑布局的相互作用,并且提出各种类型公共空间之间应当有一个和缓、流畅的过渡区。社会交流活动的产生一部分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包括知觉、感知的方式和感知的范围,这些对于规划设计来说同样是重要的先决条件。书中总结了5种抑制和促进接触的形式,如上图所示。另一方面,每个人、每项活动都能影响和激发别的人和事。也可以通过两句话来概括户外活动发生的规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室外空间生活的激发要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环境质量来提高人和活动的数量以及户外逗留时间。

三、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

如果活动和人能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可以相互激发。在场的参与者也就有机会体验和投入别的活动,室外空间自我强化的过程由此而生。以此为基础,第三章着重讨论影响人与活动集中或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杨盖尔提出,应当集中人的活动,而不是集中建筑。从小、中、大三个尺度出发,通过街道、广场、公共空间、大学校区、居住区、交通结构等多角度的分析,阐述如何让“社会活动”集中起来。此外,杨盖尔还指出“集中”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追求集中,相反,在许多场合下都不应集中。例如,为了保证城市活动在城市中各个较大的地区更均匀地分布,以及作为繁华空间的补充而建立安宁、清静的空间时,就不必集中。

四、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在步行空间中安排人的步行流线、怎么设计逗留场所以及如何在细部上花心思做出人们热爱的形式。作者认为生活始于足下,几乎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深切的感受、交谈和关怀都是在人们停留、坐着、躺卧或步行时发生的。步行既是人们转换空间位置的方式,同时也是交往活动的开端和载体。作者还认为人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是任何事情发生的前提,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活动得以发展。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应的条件。

本章还给出了许多日常活动相关的数据和现象分析,对于实际设计中制定尺度等数理化问题有直接的参考作用,例如:为了考虑老年人上街步行一段距离需要坐下来休息,通常应每隔100米设置一张座椅;人们喜欢在有依靠物的地方停留;人们常常将自己置身于“观众”的位置来观看街道上他人的活动,因此沿建筑立面的地区和一个空间与空一空间的过渡区非常受欢迎;建筑物的凹处、门廊等可以提供局部隐蔽又有良好视野的场所也是人们乐于停留的地方。作者还强调户外环境的每一部分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每一处空间的设计直至最小细部的处理都是决定性的因素。设计师不能忽视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细节,它们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特色分析:

传统的城市研究通常从空间形态构成的角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而扬·盖尔在本书中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运用行为空间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知识,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书所传达的理念是:城市设计需要以人为核心,关注社会交往和环境质量的全面改进,并从艺术、文化和生态等方面进行设计,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景观形象艺术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空间与交往是紧密联系着的,空间是为人们的交往而服务的,这个理念也恰好与我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谋而合,也可以说,此类正确并且符合自然与人类活动规律的设计理念是无处不在的。

节点品读:

扬·盖尔在书中总结了许多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特征,并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步行空间布局营造的技巧,让人折服。例如在“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一章中,作者就步行距离、步行路线及空间的序列对行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提出能够积极引导人们展开社会交往的合理步行街空间布局。

对于步行距离他写到,大量的调查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400~500m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通常要短得多。而在特定条件下,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看上去平直、单调,而且毫无防护的一段500m小道会使人觉得很长、很枯燥。但是,如果这段路程能给人各种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长度就会使人觉得很短。例如街道可以稍有曲折,使空间更加紧凑,行走的距离就不会一目了然,从而为步行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合适的步行距离不仅与街道的长度有关,而且与道路的质量有关,包括道路的防护情况以及道路给人的感觉。

而在步行路线的设计上,他认为,当去远处目的地的路程一览无遗时,步行就会索然无味;但是,如果看得见目的地而又不得不绕行,则更令人扫兴和不悦。他还主张线路设计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但又要保持大方向朝着目的地。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该遵从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线路。

空间序列注重的是人在行进中对空间的感知和体会。具有变幻的街道空间和小型广场的步行网络常常能产生一种心理作用,使步行距离似乎变短了,步行的路程被自然地划分成若干很轻松就走过的阶段。人们关注于从一个广场到另一个广场的运动,而不是步行距离究竟有多长。此外,当采用小空间穿插,即在大小空间之间形成连续与对比时,就大大提高了体验大空间的质量。但是,如果从整体上看要使规划保持宜人的尺度,就要求小空间是真正的小空间,否则大空间就会变得大而无当。

应用衍生:

书中提到的许多设计出发点、设计手法、设计理念可以说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在传授经验的同时也能引发更多设计师对建筑“人性化”的思考。虽然欧洲和我国的情况有差异,但书中大多数说的是广泛性的问题,并没有带上欧洲的独有文化或地理特征,因而许多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参考。

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当今中国,建筑、规划设计已逐步沦为一种商品,许多设计都带上了“甲方意志”,然而甲方的意愿有好有坏,但大多数还是朝着经济效益或是宏伟形象看齐的,而本书中所说的许多人性的考虑就不一定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将这些更关注人文价值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也并非无用武之地。要增加社会性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交往可以从居住区的改造起步。居住空间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而对于它的概念,至今却很难形成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认识。现代主义建筑师沙里宁认为:“住房的含义应当是家园以及健康的环境,而不光是遮风避雨的墙壁和屋顶。”也就是说居住空间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社会空间。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社会结构的转变,邻里交往在居住社区中开始逐步衰退,促进邻里交往的空间环境设计是挽回这一局面的催化剂。结合本书中提到的如何积极引导人们展开丰富的社会性活动以及相应的空间设计技巧,提出以下建议:

1、在居住区中创造更多的柔性边界。在住宅建筑靠公共空间的一侧,多营造一些半私密半开放的休憩、交流空间,从而提高户外空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也能使许多滞留活动在室内外流动。

2、营造各级领域感,形成居民归属感。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营造,要给人以归属感和安全感归属感的强弱是衡量居住区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3、提供各级私密性的环境。不同层次的室外空间的存在,也为不同性质的室外活动提供可能:社会性活动多发生在公共空间里,自发性活动则发生在相对私密一点的空间里。

4、留出空间,引导居民参与设计。居住区的主体是居住在里面的人群,了解他们的想法对于空间的改造有直接的效用。

篇2:人际交往心理训练营计划书

人际交往心理训练营计划书 本文关键词:人际交往,计划书,训练营,心理

人际交往心理训练营计划书 本文简介:人际交往心理训练营计划书一、训练目的中学时期,学生身体快速发育,朝成年化迈进。心理也日趋独立,并逐步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成人世界固有的观念会有本能的排斥。因此,中学生交流自己观点很重要的一个途径便是朋友。朋友的支持和影响,对于一个少年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我校学生普遍缺乏主动交往意识现象,

人际交往心理训练营计划书 本文内容:

人际交往心理训练营计划书

一、训练目的

中学时期,学生身体快速发育,朝成年化迈进。心理也日趋独立,并逐步形成稳定

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成人世界固有的观念会有本能的排斥。

因此,中学生交流自己观点很重要的一个途径便是朋友。朋友的支持和影响,对于一个少年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我校学生普遍缺乏主动交往意识现象,特设计了本次训练营。

我们的宗旨是:一个朋友会为你打开一个世界!从朋友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可以减少偏激的现象。

二、训练框架

从人际交往需要的品质出发,共分五次进行。

第一次主题为:初相识,展示自我。预期作用:让大家认识彼此。

第二次主题为:体验交往的快乐。预期作用:让大家知道交往的好处,促进学生的

交往动机。

第三次主题为:主动出击,关注他人。预期作用:让学生体会建设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如要主动展示自己,同时要懂得关心他人。

第四次主题为:学会表达和宽容。预期作用:希望学生体会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如敢于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能宽容别人的一些不足。

第五次主题为:心灵雨,活动回顾。预期作用:对训练做一次回顾,引发学生思索五周来自己取得哪些改变和进步。

三、训练流程

每次训练流程如下:

致欢迎词→为主题服务的心理活动→活动后学生分享感受→教师点拨主旨

→布置生活中的作业→学生写训练感受→活动结束,相约下次训练时间。

四、训练时间

3月1日起,每周二下午4:40~5:30,连续5周。

人际交往心理训练第一篇

——初相识,秀出真我

一、欢迎词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能来参加我们心理室举办的“人际交往心理训练营”。

首先老师对大家的准时参加表示由衷的敬意。

训练营共分八次进行,每两周一次。原则上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每次都必须参加。如

果有紧急事情不能来参加,不必提前向老师请假。

好的,马上进入我们的训练旅程。

二、破冰游戏

因为训练营组员来自高一级各个班,对于陌生的群体,破除组员间的冷漠、害羞是

非常必要的。

因此,训练营选取“冲出重围”作为本次训练的破冰游戏,使气氛热烈融洽,形成较好的团体氛围,为后面的训练创造条件。

“冲出重围”游戏规则:

1、

将组员分为两组,采用比赛形式同时进行。

2、

每个小组组员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

3、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员到对方的圆圈中去。

4、

圆圈中间的人担任突围者,任务是冲出圆圈,可以采用任何方法。

5、

围成圆圈的同学应尽全力堵住突围者的进攻,防止突围者冲到圆圈外。但是围成圆圈的同学只能防守,不能进攻突围者。

6、

看哪个小组持续的久,后被突围的小组获胜。

游戏意义阐释:

1、

两名突围者分别发表感言,各1分钟。

2、

请获胜小组的组员发表感言,2分钟。

3、

请输的小组组员发表感言,2分钟。

教师总结:

大家做得都非常好,所以我们要给自己一次热烈掌声。

通过小小的游戏,我们和自己的组员有了一次并肩作战的经历,相信这种亲密感会

陪伴我们进行整个训练,当然前提是我们象这次一样投入。

三、左手旁边是你的右手

围成一个圆圈,左手旁边便是你的右手。

游戏规则:

1、

发给每位组员一张白纸,一支笔。

2、

请把白纸平均分成9个格子,建议用大大的“井”字来划分。

3、

请在格子上画出九种你热爱的活动(或用九幅图画描述你的一天),记住:是画画!

4、

请在画纸上签上你的大名。

四、找另一个自己

世界上有独一无二的一个你。

你是由许多个侧面组成,每个人都是有许多个侧面组成的。

看看你的组员中,你和多少人有相同的侧面?

游戏规则:

1、

跟组内所有人一起观赏你的爱好图。

2、

让跟你画相同的画的组员在你的画上签下他的大名。

3、

并做一个庆祝仪式:GIVE

ME

FIVE!

4、

看看,和自己有相同侧面的人多不多?

游戏感言:

1、

这个环节你有什么感受?

2、

本组内,找到最多与自己爱好相同的同学请出来分享自己的感受,并成为本组组长。

教师总结:

五、连环令

经过了这么多的游戏,我们似乎成为很亲密的伙伴了。

可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漏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呢?

你现在能叫出你亲密的组员的名字吗?

笑脸如此熟悉,却还不知道你的名字。

所以,马上进入连环令,大声说出你的名字。

游戏规则:

1、

由组长左手边的同学开始,按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游戏。

2、

第一位开始介绍,介绍格式:“我是……,我和某某(组内某同学)一样喜欢……。”

3、

第二位:“我是……旁边的**,我和某某(组内某同学)一样喜欢……。”

4、

依次下去,直到轮完一圈。

六、创意时间

1、

请每个小组为本组设计一个代号。

2、

请为小组设计一个LOGO,注意:LOGO必须用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来。

3、

到台前演示:集体大声叫出代号,并用身体完成LOGO。

4、

声音统一洪亮、LOGO造型漂亮者获胜。

六、成长记录袋

请写下本次活动的感受,200字。

人际交往心理训练第一篇

——体验交往的快乐

一、欢迎词

非常高兴,在第二次的训练中又看到你们熟悉的身影,可爱的笑容。

再次对大家的准时参与,以及坚持表示由衷的敬意。

第一次的训练,让我们有了最基本的认识。

第二次训练会带来什么呢?这次的主题是:体验交往的快乐!

二、大声叫出同伴的名字(1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也许一开始它只是一个代号,但是当它和你相连十多年后,名字对于你,是和自己的个性连在一起了。

所以,这个曾经的代号对于我们意义非同凡响。

我们马上进行一个关于名字的游戏:大声叫出同伴的名字。

游戏规则:

1、

每个小组站成一列。

2、

一人出列面对全体组员。

3、

组员和出列同学注视彼此的眼睛。

4、

组员大声的叫出该同学的名字。

5、

每个组员必须完成这个环节。

6、

声音整齐、洪亮,秩序井然、迅速的小组获胜。

游戏感言:

选1~2名同学分享。

三、火箭基地

上一个游戏,我们每位同学都感受过了团体或者说是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别人给自

己带来的感动。

现在就让我们每个人都对团体、对别人付出,看看共同付出是怎样的感觉。

这个游戏是“火箭基地”。

游戏规则:

1、

每个小组分发到6张同样大的报纸,一把剪刀、两卷透明胶。

2、

请用以上材料,不论用任何方法,把报纸做成可以站立的火箭。

3、

制作的火箭可以站立、较高、较美观的小组获胜。

4、

时间为10分钟。

游戏感言:

请1~2两名同学分享。

四、风流倜傥大诗人

你们觉得怎样的人可以用“风流倜傥”来形容呢?

对,无论如何提高“风流倜傥”,诗人这个群体是不能忽略的。

今天就让大家都作一回“风流倜傥大诗人”。

游戏规则:

1、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上来抽取诗作主题。

2、

组内讨论确定诗歌形式,如四绝、七言等。

3、

每个人就该主题写一句诗。

4、

从本组诗作中挑选文字优美、格律朗朗上口、寓意美好的出四句,组成一首诗。

5、

全组同学练习后在全班公演。

6、

评分标准:朗诵整齐、声音洪亮,诗歌美好。

游戏感言:

选1~2名同学分享。

五、课后作业:话剧表演

游戏规则:

1、

每组选一名组员上来抽取一个主题。

2、

每组就本组题编一个话剧。

3、

必须小组每位组员都参与演出。

4、

下次训练首先进行公演,演出时间各为20分钟。

六、成长记录袋

写活动感言200字。

人际交往心理训练第三篇

——主动出击,关注他人

一、欢迎词(1分钟)

每逢双周的星期二,已经是我们共同的约定。

再一次的相逢在这个教室,希望我们会有更多的快乐和进步。

再一次对同学们的准时出席和坚持表示由衷的敬意。

第一次训练初相识,第二次体验交往的快乐。

第三次,我们进入实质性训练环节:交往技巧训练。

二、贴橡树(4分钟)

经过了四周的共处,两个星期的一起排练,你们之间结下了怎样的友谊?

最受欢迎的人。

游戏规则:

1、

每位组员领取一张卡纸和一支笔。

2、

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写下你最喜欢的本组组员的名字,并著名理由。

3、

将写好的卡纸贴到你喜欢的组员身上,统计出得票最多的组员,即获“最受欢迎组员”。

4、

在后面环节收齐卡纸,让组员分享喜欢该组员的原因。

三、梦想剧场(16分钟)

第一组:演出主题《友情》,6分钟。

第二组:演出主题《梦想生活》,6分钟。

剧场点评:

1、

请每组各一位同学对另一组表演进行评价,各1分钟。

2、

每组一位同学进行自评,各1分钟。

四、木偶人(6分钟)

在前两期的活动中,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完成相同的任务。

我们心中都有了最受欢迎的人。

那么他是凭借哪些品质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呢?

引出,交往要主动,温和。

可能同学们会说这些说起来是容易,要做,唉~

那通过这个游戏,或许你们看会有什么感受?

游戏名称:木偶人。

游戏规则:

1、

将矿泉水瓶放成一排。

2、

每4个人为一组。

3、

选出一人为自由人,其余三人为木偶人。

4、

每个自由人站在离瓶子0.8米外的一条直线,想办法拿到对面的瓶子。

5、

自由人必须站在线外,身体不能碰触到瓶子与自己之间的空间。

6、

木偶人必须做一个木偶动作。

7、

当主持人宣布“木偶人,行动!”木偶人可以动。

8、

当主持人宣布“木偶人,归位!”,木偶人必须马上做出木偶人动作。

9、

最先拿到瓶子的小组获胜。

游戏感言:

1、

当自己独力拿矿泉水瓶,木偶人就在一边看时,感觉是怎样的?当他们可以行动给予帮助时,当木偶人忽然放手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请自由人发表感受,1分钟。

2、

当看到自由人独力拿矿泉水瓶,而自己只能一边看的感受是怎样?当在协助自由人却听到口令不得不放手时,请木偶人发表感想,1分钟。

教师总结:

五、冷口冷面(5分钟)

游戏规则:

1,

每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2,

每个人均以“我……”开始说话,不对对方的话作任何反馈。

游戏感悟:

1,

在游戏中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的,所以当自己总是得不到别人反馈时,是不是也会

感到愤怒?

六、战地记者(2分钟)

每个人必须从老师这里抽取一个采访名单。按照我们的采访格式去采访你抽取到的

人物。

两个星期后训练时间再交上来。

采访目录如下:

采访目录

2006/3/20

人际交往心理团体训练营

采访对象:

采访人:

1,小时侯最喜欢看的书

2,小时侯最要好的朋友

3,现在最要好的朋友

4,小时侯最大的愿望

5,现在最喜欢的歌

6,最感到得意的事

7,最大的遗憾

8,小时侯最希望得到的礼物

9,小时侯最崇拜的人

10,

最喜欢的格言

11,

最感骄傲的事

12,

至今认为最重要的事

13,

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14,

最想对朋友说的话

15,

对此次采访的感受

人际交往心理训练第四篇

——学会表达和宽容

四、欢迎词(让成员有归属感,并明确此次训练目标,2分钟)

首先欢迎大家回到心理训练营。

第一次初相识展示自己;第二次体验交往的快乐;第三次学会主动交往,关注他人;第四次,我们的主题是:学会表达和宽容。

五、作业分享时间(让成员体会付出后获得成功的快乐!5分钟)

1,

首先,各位组员上交自己的采访报告。

2,

采访的过程相信,有困难也有快乐,还有许多属于自己的感受,有没有谁愿意分

享一下?只有2个同学有机会,请把握好机会!

3,

作品展示

六、六盒冰红茶(体会敢于和能准确的表达,13分钟)

游戏规则:

1,

给每个大组准备了12盒冰红茶。

2,

每个大组各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各取6盒冰红茶。

3,

每个大组里的两个小组组员背对着彼此。

4,

请靠左边窗户的小组在1分钟内用六盒冰红茶摆好一个造型,停止后不能变动。

5,

现在,请靠左边窗户的小组成员向靠右边窗户的组员描述冰红茶的摆放。

6,

靠右边窗户的组员听描述,摆放红茶。

7,

2分钟后停止交流,看哪个小组摆得更接近第一组的摆放。

游戏感受:

1,

在游戏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2,

表达组,当别人表达的观点,你认为不是很准确时,你会怎样做?(引申:当朋友穿了一件新衣服,他自觉很漂亮,然而你却觉得不适合他时,你会怎样说?)

3,

摆放组,当听到七嘴八舌的声音时,你是怎样提取有用信息并行动的?

评析:

能够准确清晰的表达,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话,就会出现许多的麻

烦,比如造成误会等。有时自己表达清楚了,不同的听众也存在理解的差异,因此,沟通中误会是比较容易消除的,所以,除了准确表达,我们还要有一份宽容的心态。

七、轻解千千结(体会每个人都可能范错,包容才能更利于完成任务。20分钟)

游戏规则:

1,

两个小组分别围成一个圆圈。

2,

每个组员都伸出你的左手,握住不是你左右两旁的组员的左手。

3,

每个组员再伸出你的右手,同样,握住不在你左右两旁的组员的手。

4,

现在我们就形成了两张有千千结的网,这个网是一定能被解开为:一个大的圆圈,或者两个套着的圆圈。

5,

计时开始,先把圈子打开的小组获胜。

游戏感言:

1,

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小结一下你们刚才解手绳的过程。

2,

当有个队友出了观点,大家折腾了很久后,却发现行不通时,你的心情是怎样?

3,

当自己和其他几个同学提出了看法,但是团体没有选择自己的观点时,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

小结:

不一定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符合自己的愿望,那么是不是该怨恨他们呢?

八、训练后作业

给自己要好的朋友,或父母写一封信。

九、成长记录袋

学生写本次活动感受,200字左右。

七、活动结束

人际交往心理训练第五篇

——心灵雨,活动回顾

一、欢迎词(渲染最后一次训练的气氛,以使学生感悟更深,2分钟。)

再一次在人际交往心理训练营里相见,也是在本次心理训练营的最后一次相见。

五次来,老师非常感谢同学的坚持与积极参与。

唯一的愿望就是,在五次的训练里你们是快乐的,是有所收获的。

本次训练主题是:心灵雨,活动回顾。

虽然是回顾,老师仍希望这次活动能带给大家新的东西。

So,Let’s

go!

二、圆圈舞(让每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都有一次接触的机会,5分钟。)

每一次的训练,你们都是分两组,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但是另一个小组其实在五

次的训练里也一直陪着我们成长。

所以这一次,就让我们感受一下我们更大的集体,我们训练营的所有成员。

游戏规则:

1,

所有的组员围成两个同心圆。

2,

圈内的同学和圈外的同学一一对应,并相互牵手。

3,

唱“我们向左走,我们向右走,我们走,我们走,我们走不停,一个跟一个尖,一个半圆圈,一个跟一个尖,一个新朋友。”

4,

伴着歌声,通过舞步,使内圈的组员后退一位,跟下一位外圈同学牵手。

5,

依次,轮完一圈。

游戏感言:

1,

在这个游戏里,你们有什么感受?

小结:

转圈的过程,一起训练,一起成长的同学的脸在眼前一一闪过,心中是什么感受,

一种陪伴的温暖,还是将要离别的遗憾,都要告诉我们记住美好,学会珍惜。

三、活动回顾(加深历次感受,以对日后生活有更大影响,3分钟。)

活动安排:

1,

使用PPT,将同学们历次活动的图片展示出来,配以合适的音乐。

2,

教师予以简练语言评述。

四、携手人生(让成员相互帮助,结束活动)

游戏规则:

1,

三人为一个小组。分别有三种角色:健全人、瞎子、哑巴。

2,

三人相互扶持,完成一连串任务。

五、成长记录袋

请同学们把这次训练的感受以及五次来的训练感受写成文字,投放到心理室的信箱。

篇3: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本文关键词:交往,报告,读书,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本文简介:《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城规070110宋雨珈12魏妤静作者简介:扬·盖尔(JanGehl),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高级讲师。扬·盖尔先生曾在爱丁堡、维尔纽斯、奥斯陆、多伦多、卡尔加里、墨尔本、珀斯、伯克利、圣何塞、瓜达拉哈拉、北京、长沙、东京等地的大学讲学,并在欧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本文内容: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城规0701

10宋雨珈

12魏妤静

作者简介:

扬·盖尔(Jan

Gehl),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高级讲师。扬·盖尔先生曾在爱丁堡、维尔纽斯、奥斯陆、多伦多、卡尔加里、墨尔本、珀斯、伯克利、圣何塞、瓜达拉哈拉、北京、长沙、东京等地的大学讲学,并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设计咨询。他出版的著作包括《新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哥本哈根1996》等,并获伊德拉(Edra)场地研究奖。为表彰他对城镇规划的杰出贡献,国际建筑师联盟向扬·盖尔先生颁发了帕特里克·阿伯克罗姆比(sir

Patrick

Abercrombie)奖,爱丁堡的海里亚特一瓦特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时代背景:

本书最早于1971年出版,对斯堪的纳维亚及欧美其他地区的城市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产生了广泛影响。尽管在该书出版时人文价值的积极支持者还为数不多,但几十年间,建筑师以及其他人士对于扬·盖尔所苦心维护的这些价值越来越感兴趣并且重视。

先后被译成英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捷克文等多种文字,并在许多国家被列为建筑学及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著名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Ralph

Erskine)称本书为“有特殊重要性的著作”,他表示,本书对所有专修或者是涉猎建筑学和社区建设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的年纪和背景如何,阅历长短,都是一部经典的著作。

目录框架:

第一章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户外活动与户外空间的质量

户外活动与建筑取向

当代社会状态下的室外空间生活

第二章

规划的先决条件

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

知觉、交流与尺度

室外空间的生活——一种过程

第三章

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

集中或分散

综合或分解

吸引或排斥

开放或封闭

第四章

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步行空间——逗留场所

步行

驻足停留

小坐

观看、聆听与交谈

各方面宜人的场所

柔性边界

核心内容与思想:

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在第一章讲述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时,扬·盖尔首先认为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他还认为被动式接触(仅以视听感受他人)是最广泛的社会性活动,这种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首要的先决条件就是相聚在同一空间。低强度的接触还是一种深化交往的可能方式,能保持业已建立起来的接触机会

(促进邻里交往,与同事建立保持友谊),此外还能帮助人们获取有关社会环境的信息。

扬·盖尔还认为户外活动的内容、特点受到物质规划很大的影响,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会具体影响到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数量、活动的数量、每一活动持续的时间以及产生活动的类型。

对于与户外活动有关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思想,扬·盖尔列举了中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发展的3个时期:重视物质与社会的中世纪、重视视觉形式的文艺复兴时期、重视生理及其功能的现代主义时期。中世纪时期的城市几乎没有被真正规划过,但正是因为如此,它们才能按照市民们自己的意愿自行建设,并在数百年的缓慢发展中不断调节最终使物质环境适应于城市的功能。这些自然形成的城市空间具有非常罕见的内在质量,至今仍能为户外生活提供极好的条件。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专业的规划师,在规划最强调的是城市和建筑的视觉表现;现代主义时期由于近代工业技术的作用,功能至上成为规划的主流思想,从而导致了心理及社会方面因素的忽视,出现了许多规整、空旷、没有生气的城市空间。中世纪城市的设计对户外活动的重视和之后的文艺复兴与现代主义时期对户外活动的忽视所造就的城市产物是截然不同的,从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的户外活动对城市的重要影响。

二、规划的先决条件

在这一章节中扬·盖尔认为规划应该是一个宏观微观因素交叉考虑的过程,简化来说可以是社会关系和个体感受,这两者都与建筑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扬·盖尔认为错误的空间布局形式会扼杀社会关系的发展,但空间形式对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但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社会状态。物质环境也可以设计来为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这样,社会关系就能和建筑布局相互协调起来。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才可能观察到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户外生活。这种可能性既可以受到抑制,也可以受到促进。杨盖尔以一些居住区进行实际调研考察,分析了社会结构与建筑布局的相互作用,并且提出各种类型公共空间之间应当有一个和缓、流畅的过渡区。社会交流活动的产生一部分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包括知觉、感知的方式和感知的范围,这些对于规划设计来说同样是重要的先决条件。书中总结了5种抑制和促进接触的形式,如上图所示。另一方面,每个人、每项活动都能影响和激发别的人和事。也可以通过两句话来概括户外活动发生的规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室外空间生活的激发要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环境质量来提高人和活动的数量以及户外逗留时间。

三、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

如果活动和人能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可以相互激发。在场的参与者也就有机会体验和投入别的活动,室外空间自我强化的过程由此而生。以此为基础,第三章着重讨论影响人与活动集中或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杨盖尔提出,应当集中人的活动,而不是集中建筑。从小、中、大三个尺度出发,通过街道、广场、公共空间、大学校区、居住区、交通结构等多角度的分析,阐述如何让“社会活动”集中起来。此外,杨盖尔还指出“集中”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追求集中,相反,在许多场合下都不应集中。例如,为了保证城市活动在城市中各个较大的地区更均匀地分布,以及作为繁华空间的补充而建立安宁、清静的空间时,就不必集中。

四、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在步行空间中安排人的步行流线、怎么设计逗留场所以及如何在细部上花心思做出人们热爱的形式。作者认为生活始于足下,几乎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深切的感受、交谈和关怀都是在人们停留、坐着、躺卧或步行时发生的。步行既是人们转换空间位置的方式,同时也是交往活动的开端和载体。作者还认为人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是任何事情发生的前提,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活动得以发展。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应的条件。

本章还给出了许多日常活动相关的数据和现象分析,对于实际设计中制定尺度等数理化问题有直接的参考作用,例如:为了考虑老年人上街步行一段距离需要坐下来休息,通常应每隔100米设置一张座椅;人们喜欢在有依靠物的地方停留;人们常常将自己置身于“观众”的位置来观看街道上他人的活动,因此沿建筑立面的地区和一个空间与空一空间的过渡区非常受欢迎;建筑物的凹处、门廊等可以提供局部隐蔽又有良好视野的场所也是人们乐于停留的地方。作者还强调户外环境的每一部分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每一处空间的设计直至最小细部的处理都是决定性的因素。设计师不能忽视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细节,它们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特色分析:

传统的城市研究通常从空间形态构成的角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而扬·盖尔在本书中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运用行为空间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知识,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书所传达的理念是:城市设计需要以人为核心,关注社会交往和环境质量的全面改进,并从艺术、文化和生态等方面进行设计,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景观形象艺术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空间与交往是紧密联系着的,空间是为人们的交往而服务的,这个理念也恰好与我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谋而合,也可以说,此类正确并且符合自然与人类活动规律的设计理念是无处不在的。

节点品读:

扬·盖尔在书中总结了许多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特征,并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步行空间布局营造的技巧,让人折服。例如在“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一章中,作者就步行距离、步行路线及空间的序列对行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提出能够积极引导人们展开社会交往的合理步行街空间布局。

对于步行距离他写到,大量的调查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400~500m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通常要短得多。而在特定条件下,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看上去平直、单调,而且毫无防护的一段500m小道会使人觉得很长、很枯燥。但是,如果这段路程能给人各种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长度就会使人觉得很短。例如街道可以稍有曲折,使空间更加紧凑,行走的距离就不会一目了然,从而为步行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合适的步行距离不仅与街道的长度有关,而且与道路的质量有关,包括道路的防护情况以及道路给人的感觉。

而在步行路线的设计上,他认为,当去远处目的地的路程一览无遗时,步行就会索然无味;但是,如果看得见目的地而又不得不绕行,则更令人扫兴和不悦。他还主张线路设计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但又要保持大方向朝着目的地。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该遵从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线路。

空间序列注重的是人在行进中对空间的感知和体会。具有变幻的街道空间和小型广场的步行网络常常能产生一种心理作用,使步行距离似乎变短了,步行的路程被自然地划分成若干很轻松就走过的阶段。人们关注于从一个广场到另一个广场的运动,而不是步行距离究竟有多长。此外,当采用小空间穿插,即在大小空间之间形成连续与对比时,就大大提高了体验大空间的质量。但是,如果从整体上看要使规划保持宜人的尺度,就要求小空间是真正的小空间,否则大空间就会变得大而无当。

应用衍生:

书中提到的许多设计出发点、设计手法、设计理念可以说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在传授经验的同时也能引发更多设计师对建筑“人性化”的思考。虽然欧洲和我国的情况有差异,但书中大多数说的是广泛性的问题,并没有带上欧洲的独有文化或地理特征,因而许多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参考。

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当今中国,建筑、规划设计已逐步沦为一种商品,许多设计都带上了“甲方意志”,然而甲方的意愿有好有坏,但大多数还是朝着经济效益或是宏伟形象看齐的,而本书中所说的许多人性的考虑就不一定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将这些更关注人文价值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也并非无用武之地。要增加社会性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交往可以从居住区的改造起步。居住空间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而对于它的概念,至今却很难形成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认识。现代主义建筑师沙里宁认为:“住房的含义应当是家园以及健康的环境,而不光是遮风避雨的墙壁和屋顶。”也就是说居住空间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社会空间。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社会结构的转变,邻里交往在居住社区中开始逐步衰退,促进邻里交往的空间环境设计是挽回这一局面的催化剂。结合本书中提到的如何积极引导人们展开丰富的社会性活动以及相应的空间设计技巧,提出以下建议:

1、在居住区中创造更多的柔性边界。在住宅建筑靠公共空间的一侧,多营造一些半私密半开放的休憩、交流空间,从而提高户外空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也能使许多滞留活动在室内外流动。

2、营造各级领域感,形成居民归属感。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营造,要给人以归属感和安全感归属感的强弱是衡量居住区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3、提供各级私密性的环境。不同层次的室外空间的存在,也为不同性质的室外活动提供可能:社会性活动多发生在公共空间里,自发性活动则发生在相对私密一点的空间里。

4、留出空间,引导居民参与设计。居住区的主体是居住在里面的人群,了解他们的想法对于空间的改造有直接的效用。

    以上《交往和空间读书报告》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交往和空间读书报告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交往和空间读书报告》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