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精品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题型完美总结

日期:2021-01-13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精品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题型完美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题型,必修,定律,高中物理

精品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题型完美总结 本文简介:牛顿运动定律一.课前自主回顾知识点1: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把地面上的运动分为天然运动和受迫运动两类,他认为天然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持,如气、火等轻的东西向上运动,重的东西向下运动;受迫运动需要力的维持,如拉动水平面上的桌子和推动桌子上的书,有外力推它,才能运动,外力消失,受

精品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题型完美总结 本文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

一.课前自主回顾

知识点1: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把地面上的运动分为天然运动和受迫运动两类,他认为天然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持,如气、火等轻的东西向上运动,重的东西向下运动;受迫运动需要力的维持,如拉动水平面上的桌子和推动桌子上的书,有外力推它,才能运动,外力消失,受迫运动也就停止。

2.伽利略的观点

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力的缘故。

3.

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研究

(1)理想实验:

如图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减小右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达到同一高度,但这时它要滚得远些,继续减小右斜面的倾角,球达到同一高度时就会运动的更远。于是他想到:若将右斜面放平,小球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2)实验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例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

)

A.可以不必具体做实验,只通过抽象分析就能得出结论

B.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错误的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知识点2: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直到有

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的概念

物体本身要保持

不变的性质。

【注意】:

1.

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确定了力的含义: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3)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4)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它是在理想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对惯性的理解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物体的惯性是由物体的

决定的,

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3)惯性的表现形式:

①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以原来的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②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惯性表现为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物体的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易改变。

(4)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本身的属性,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例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与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例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

B.速度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C.已知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1/6,故一个物体从地球移到月球惯性减小为1/6

D.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例4】.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的足够长的小车上,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m1>m2),两个小球原来随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他阻力,则两个小球(

)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不一定相碰

D.无法确定

知识点3:牛顿第二定律

1.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

,跟物体的质量成

,加速度的方向跟

方向相同。

2.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1)公式中的F为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即合外力,而不是物体受到的某一个力或某个力的分力。

(2)公式中的a为物体实际运动的加速度,即合加速度。

【注意】:

如何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矢量性

公式F=ma是矢量式,式中F和a都是矢量,且它们在任何时刻方向都相同,当F方向变化时,a的方向同时变化

瞬时性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a为某一时刻的加速度,F为该时刻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同一性

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加速度a相对同一惯性系(一般指地球),二是指F=ma中F、m、a必须对应同一物体或同一个系统

独立性

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的加速度都遵从牛顿第二定律,而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则是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分力和加速度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关系也遵从牛顿第二定律,即:Fx=max,Fy=may

相对性

物体的加速度必须是对相对于地球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而言的

【例5】关于速度、加速度、合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推力的瞬间,物体立刻获得加速度

B.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总是一致的,但与速度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加速度与合力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D.合力变小,物体的速度一定变小

【例5】图中小球m处于静止状态,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烧断BO绳的瞬间,试求小球m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思路点拨]

求解该题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

【例6】.一个质量为20

kg的物体,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匀加速滑下,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斜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37°。求物体从斜面下滑过程中的加速度。(g取10

m/s2)

知识点4: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总是大小相等、方向

,且作用在

2.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达式

F=-F′,其中F、F′分别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负号”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注意】:

1.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进一步理解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关键是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其关系如下:

(1)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不能认为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2)同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性质相同的力,如作用力是弹力,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

(3)独立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在两个物体上各自产生作用效果,这两个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反向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反映了力的矢量性,也反映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

一对平衡力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不同点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两个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相互依存,不会单独存在,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各有各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例7】.关于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时,只有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时才能前进

B.物体A静止在物体B上,A的质量是B的质量的10倍,所以A作用于B的力大于B作用于A的力

C.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作用力

D.发射火箭时,燃料点燃后,喷出的气体给空气一个作用力,空气施加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

【例8】.如图所示,吊于电梯天花板上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绳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的重力与绳对物体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物体的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绳上

【例9】.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g,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

)

A.mg

B.2mg

C.mg

D.mg

知识点5: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1)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3)完全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的现象。

【注意】:

(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拉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不相等,但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

(2)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的速度大小、速度方向无关,只取决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

则超重,加速度方向

则失重。

(3)如果物体不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即ay≠0,就存在超重、失重现象。当ay方向竖直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ay方向竖直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4)在完全失重状态下,通常由重力产生的一切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比如物体对桌面无压力,单摆停止摆动,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等。靠重力才能使用的仪器,也不能再使用,如天平、液体气压计等。

【例10】.关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D.无论超重还是失重,物体所受重力都是不变的

【例11】.一质量为m=40

kg的小孩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电梯从t=0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在0到6

s内体重计示数F的变化

如图所示。试问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二.重点知识题型总结。

(一).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1.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物体质量相同时,受到的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受到的合外力越小,加速度越小。

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小,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大。

2.F与a的求法

F的求法:小车质量越大,则小车所受拉力越接近砝码的重力。

a的求法:在小车上连接纸带,利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通过测量纸带上的点迹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3.探究法——

加速度a和质量m、外力F都有关系。

先保持

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

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种先控制某些参量不变,研究另两个参量之间变化关系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三、实验器材

砝码,一端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细绳,纸带,导线,夹子,小盘,

,小车,

四、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盘(包括其中砝码)的质量分别为M0、m0,并把数值记录下来。

(2)按图

所示将实验器材安装好(小车上不系绳)。

(3)把

,以平衡摩擦力。

(4)将小盘通过细绳系在小车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用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取下纸带并在纸带上标上号码及此时所挂小盘的重力m0g。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盘(包括其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4)多做几次实验。每次小车从同一位置释放,并记录好相应纸带。

(6)保持小车所受合力不变,在小车上加砝码,并测出小车和放上砝码后的总质量M1,接通电源放开小车,用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取下纸带并在纸带上标上号码。

(7)继续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步骤(6),多做几次实验,并记录好相应纸带。

五、数据处理

(1)把小车在不同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填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加速度a/(m·s-2)

小车受力F/N

1

2

3

4

由以上数据画出它的a-F关系图像如图3-2-2所示。

通过a-F关系图像,我们可以得出

(2)把不同质量的小车在相同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填在下表中:

图3-2-2

实验次数

加速度a/(m·s-2)

小车质量M/kg

1

2

3

4

由以上数据画出它的a-M图像及a-图像,如图甲、乙所示。

通过a-M和a-关系图像,我们可以得出

六、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盘和砝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实验中必须满足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只有如此,砝码和小盘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

(3)各纸带上的加速度都应是该纸带上的平均加速度。

(4)作图像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地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离直线较远的点是错误数据,可舍去不予考虑。

(5)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先接通电源再放手。

七、误差分析

(1)质量的测量、纸带上打点计时器打点间隔距离的测量、细绳或纸带不与木板平行等都会造成误差。

(2)因实验原理不完善造成误差。本实验中用小盘及砝码的总重力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实际上小车受到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及砝码的总重力),存在系统误差。小盘及砝码的总质量越接近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大;反之,小盘及砝码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小。

(3)平衡摩擦力不准造成误差。

【例一】:“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平衡摩擦力后,将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N)

0.196

0.392

0.588

0.784

0.980

加速度a(m·s-2)

0.69

1.18

1.66

2.18

2.70

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中作出a-F的关系图像。

(3)根据提供的实验数据作出的a-F图线不通过原点。

请说明主要原因。

(二).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专题一.

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状况

1).基本思路

2).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4)结合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学量——任意时刻的位移和速度,以及运动轨迹等。

3).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答本类题目的关键。

(2)若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用合成法求加速度往往要简便一些;若物体受三个或三个以上力作用时,要正确应用正交分解法求加速度。

【例一】:如图所示,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

A.向右做加速运动

B.向右做减速运动

C.向左做加速运动

D.向左做减速运动

【例二】:如图所示,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把弹簧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下落。在小球下落的这一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刚接触弹簧瞬间速度最大

B.从小球接触弹簧起加速度变为竖直向上

C.从小球接触弹簧到最低点的过程,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从小球接触弹簧到最低点的过程,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专题二.

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状况

1).基本思路

???

2).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并画出受力图和运动草图。

(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4)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合力求出所需的力。

3).应注意的问题

(1)由运动学规律求加速度,要特别注意加速度的方向,从而确定合外力的方向,不能将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混淆。

(2)题目中所求的力可能是合力,也可能是某一特定的力,均要先求出合力的大小、方向,再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分力。

【例一】:质量为12.5

t的电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8

s速度达到14.4

km/h,电车所受阻力为2.5×103

N,求电车的牵引力大小。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在连接体问题中的运用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连接参与运动的系统称为连接体,与连接体有关的问题被称为连接体问题。

(2)整体法适用于系统中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相同的情况。隔离法对于系统中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或不相同的情况均适用。

(3)当连接体的各部分加速度相同时,求加速度或合力,优先考虑“整体法”,如果还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再用“隔离法”。如果连接体中各部分加速度不同,一般选用“隔离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先整体后隔离;

②先隔离后整体。

【例一】:如图3-2所示,两个用细线相连的位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物块,质量分别为m1和m2。拉力F1和F2方向相反,与细线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且F1>F2。试求在两个物块运动过程中细线的拉力T。

专题四

牛顿运动定律与图像问题

(1)求解该类问题的思路是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物理过程,利用图像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特点和运动性质,并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2)动力学中常见的图像有v-t图像、a-t图像、F-t图像、F-a图像等。

(3)利用图像分析问题时,关键是看清图像的纵、横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弄清图像中斜率、截距、交点、转折点、面积等的物理意义。

【例一】: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块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由此两图像可以求得物块的质量m和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分别为(

)

A.m=0.5

kg,μ=0.4

B.m=1.5

kg,μ=

C.m=0.5

kg,μ=0.2

D.m=1

kg,μ=0.2

专题五

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问题

(1)两种基本模型:

①刚性绳(或接触面):认为是一种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中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一般题目中所给细线、轻杆和接触面在不加特殊说明时,均可按此模型处理。

②弹簧(或橡皮绳):此种物体的特点是形变量大,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是不变的。

(2)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时刻在变化(大小变化或方向变化或大小、方向都变化),与某一时刻所对应的加速度叫瞬时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是由合外力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合外力就有什么样的加速度相对应。当合外力恒定时,加速度也恒定,合外力随时间变化时,加速度也随时间改变,且瞬时力决定瞬时加速度,可见,确定瞬时加速度的关键是正确确定瞬时作用力。

【例一】:如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

)

A.a1=0,a2=g

B.a1=g,a2=g

C.a1=0,a2=g

D.a1=g,a2=g

【例二】:“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等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19所示。将蹦极过程近似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据图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最大加速度约为(

)

A.g

B.2g

C.3g

D.4g

三:课后强化训练

1.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从某时刻开始,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假设物块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a表示物块的加速度大小,F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能正确描述F与a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2.如图所示,细线的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体顶端,细线与斜面平行。在斜面体以加速度a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小球始终静止在斜面上,小球受到细线的拉力T和斜面的支持力为FN分别为(重力加速度为g)

A.

T=m(gsinθ+

acosθ)

,FN=

m(gcosθ-

asinθ)

B.

T=m(gsinθ+

acosθ)

,FN=

m(gsinθ-

acosθ)

C.

T=m(acosθ-

gsinθ)

,FN=

m(gcosθ+

asinθ)

D.

T=m(asinθ-

gcosθ)

,FN=

m(gsinθ+

acosθ)

3.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地面的物块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F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设物块与地面的静摩擦力最大值fm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

)

A.t2~t3时间内物块做减速运动

B.t2时刻物块A的加速度最大

C.t2时刻后物块A做反向运动

D.t3时刻物块A的动能最大

4.如图26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一定为零

B.上升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C.下降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5.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m的物块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且M>m,将它们用通过轻而光滑的定滑轮的细线连接。如果按图甲装置在水平桌面上,两物块刚好做匀速运动。如果互换两物块按图乙装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它们的共同加速度大小为(

)

A.g

B.g

C.g

D.上述均不对

6.如图所示,一物体m从某曲面上的Q点自由滑下,通过一粗糙的静止传送带后,落到地面P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也随之运动,再把该物体放在Q点自由下滑,则(

)

图3

A.它仍落在P点

B.它将落在P点左方

C.它将落在P点右方

D.无法确定落点

7.如图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每根杆上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度为零),用t1、t2、t3依次表示各滑环达到d点所用的时间,则(

)

A.t1<t2<t3

B.t1>t2>t3

C.t3>t1>t2

D.t1=t2=t3

8.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与置于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接触(未连接),弹簧水平且无形变。用水平力,缓慢推动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长度被压缩了x0,此时物体静止。撤去F后,物体开始向左运动,运动的最大距离为4x0。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则

A.撤去F后,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减速运动

B.撤去F后,物体刚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C.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2

D.物体开始向左运动到速度最大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9.摩天大楼中一部直通高层的客运电梯,行程超过百米.电梯的简化模型如图1所示.考虑安全、舒适、省时等因素,电梯的加速度a是随时间t变化的,已知电梯在t=0时由静止开始上升,a─t图像如图2所示.

电梯总质量m=2.0×103kg.忽略一切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求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最大拉力F1和最小拉力F2;

(2)类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对于直线运动,教科书中讲解了由υ─t图像求位移的方法.请你借鉴此方法,对比加速度和速度的定义,根据图2所示a─t图像,求电梯在第1s内的速度改变量Δυ1和第2s末的速率υ2;

(3)求电梯以最大速率上升时,拉力做功的功率P;再求在0─11s时间内,拉力和重力对电梯所做的总功W.

图1

电梯

拉力

a/ms-1

1.0

0

-1.0

1

2

10

11

30

31

30

41

图2

t/s

32

10.某飞机场利用如图所示的传送带将地面上的货物运送到飞机上,传送带与地面的夹角θ=30°,传送带两端A、B之间的长度L=10

m,传送带以v=5

m/s的恒定速度向上运动。在传送带底端A轻轻放上一质量m=5

kg的货物,货物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求货物从A端运送到B端所需的时间。(取g=10

m/s2)

篇2: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八年级,单元,物理,新人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本文简介: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的测量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⑶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6μm;1m=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本文内容: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的测量

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⑶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6μm;1m=109nm

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

2、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3、换算关系是:1h=60min

1min=60s

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四、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

5、

速度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

速度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⑴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⑵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⑶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v

t

=

t

s

v

=

v

s

=

⑷计算公式:

变形

(

v=s/t

)

⑸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⑹换算:1m/s=3.6km/h

如: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是个恒量

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t

S

⑺速度图象:

Ⅱ: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3、常识:人步行1.1m/s,自行车5m/s,大型喷气客机900Km/h,客运火车140Km/h,光速3x108m/s,

声速340m/s

六、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

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注意事项:将斜面放的平一些,使小车运动速度不要太快,以方便测量时间;

篇3: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下册,八年级,物理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第六章欧姆定律一.电压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V;②0~15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V。3.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V;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V;③家庭照明电压为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第六章

欧姆定律

一.

电压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①0~3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

V;

②0~15

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

V。

3.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V;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V;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V;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⑤工业电压380V

电阻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通过它的电流的改变而改变)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三.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的大小而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同时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

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四、:欧姆定律

1.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公式:I=

U/R

3.

欧姆定律的应用:

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

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4.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5.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

(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n)

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方法:伏安法;

实验原理:R=U/I

)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根据数据算出每次的电阻值,再求出三组电阻值的平均数.

六:

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电压越高越危险.

第七章、电功率

一:电能

1:

电能:发电厂发电的过程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用电器工作的过程是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能的过程

2.电能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

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测量电能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电功计算公式:W=Pt=UIt=I2Rt=U2/Rt

二:电功率(p)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单位有:瓦特(W);常用单位有:千瓦(KW)

2.计算电功率公式:P=W/

t=UI(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V(V);

I→安(A)

3.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公式:P=UI=I2R和P=UI=U2/R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方法:伏安法;

原理:P=UI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四.焦耳定律:

1.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2.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3.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

五.生活用电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V,可用测电笔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3.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4.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5.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6.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第八章

电和磁

一.磁现象

1.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北极(N极)南极(S极)

②.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二.磁场

1.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2.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4.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5.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6.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

三.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四.电磁铁:

1.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2.电磁铁的特点:

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

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五.电磁继电器:

1.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六.电动机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左手定则)

3、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七.磁生电

1、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电路必须闭合;

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

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右手定则)

4、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6、直流电:方向不变的电流

交流电: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周期性改变的电流

(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表示电流每秒发生50个周期性的变化,方向改变100次。)

    以上《精品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题型完美总结》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精品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题型完美总结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精品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题型完美总结》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