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报告1-地貌模型(1)

日期:2021-01-27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报告1-地貌模型(1) 本文关键词:地貌,模型,报告

报告1-地貌模型(1) 本文简介: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土壤及地质学实验名称土壤剖面和地貌模型的识别系别生态姓名刘雨学号1107040034班级111实验地点农生楼215实验日期2014.05.05实验时数4指导教师文雪峰成员全班同学成绩一、实验目的及要求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以及通过模型的参观更加深刻地了解主要的地貌

报告1-地貌模型(1) 本文内容: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土壤及地质学

实验名称

土壤剖面和地貌模型的识别

生态

刘雨

1107040034

111

实验地点

农生楼215

实验日期

2014.05.05

实验时数

4

指导教师

文雪峰

成员

全班同学

一、

实验目的及要求

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以及通过模型的参观更加深刻地了解主要的地貌形态。

二、

实验环境及相关情况(包含使用软件、实验设备、主要仪器及材料等)

土壤剖面标本、地貌模型。

三、

观察到的内容(可附照片)

turang

poumian

(一)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垂直断面中土层(可包括母岩)序列的总和。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观察和研究土壤形态特征用。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称自然剖面。从土壤是一个三维实体的观点出发,一般把土壤剖面视为相当于一个最小体积的土壤(a

soil),即单个土体

(pedon);反之,自然界的土壤亦可视为由若干个单个土体所组成的聚合土体

(polypedon)。土壤剖面资料是确定土壤类型、制订土壤分类系统、野外勾绘土壤图、确定土壤界线,以及选择典型土壤剖面和试样的重要依据。

剖面的形成和层次

在各种成土因素的影响下,原来的母岩或沉积物中的矿物质发生各种变化,并开始出现有机质。这些物质的蚀变、分解、溶解、迁移、聚积,使原来的“断面”发生分异,形成若干与地表大致平行,彼此间在颜色、质地、结构、孔隙、结持性、湿度、新生体上有不同程度差异的层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非成土作用造成的层次则称为土壤层次。

传统上,按B.B.多库恰耶夫的划分,土壤剖面分为3个基本发生层,即A、B、C层。目前多分为O、A、E、B

、C、R等基本

发生层(见图——)O

层是中由枯枝落叶形成的、未分解或有不同程度分解的有机物质层。

A

层是受生物气候或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有机质积累和物质淋溶表层。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黑。

E

层是硅酸盐粘粒、铁铝等物质明显淋失的漂白淋溶层。

B

层是位于A层或(若有)E层之下,硅酸盐粘粒、氧化铁、氧化铝、碳酸盐、其他盐类和腐殖质等物质聚积的淀积层。

C

层是位于B层或

A层(在无B层时)之下的母质层。

R

层即基岩,或称母岩。虽非土壤发生层,但却是土壤剖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形成的基础。

A

层和B层合称为土体层(solum)。反映母质层在成土过程影响下已发生深刻的或一定程度的变化,形成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特征。

也有主张把长期为饱和的有机表层所形成泥炭层专门分为H层,以区别于无水分饱和情况下形成的森林土壤有机表层;把长期受地下水影响,导致土壤中铁、锰化合物还原为低价铁、锰而形成带蓝灰色的潜育层分为G层,也作为基本发生层。

基本发生层按其发育上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层。例如O层可分为O、O、O层;B层可分为B、B、B、层等。在两个基本发生层之间出现兼有两者特征的称为过渡层,其符号为AB、BC等。若两基本发生层犬牙交错,则称指间层,其符号为A/B、E/B等。

不同的土壤类型有其特征性的土壤发生层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土壤剖面构型。通常按A、E、B、C等土壤发生层的出现和序列(即剖面分异和发育阶段)分为AC剖面、

ABC剖面、AEBC剖面、BC剖面等类型。也可按剖面分异发育状况分为原始剖面、弱分异剖面、正常剖面、侵蚀剖面、异源母质剖面、多元发生剖面、翻动剖面等。

剖面还可按基本发生层在土壤形成上的分异进行细分,用小写字母作为后缀表示该发生层的类型,例如Ah表示腐殖质表层,Bh表示腐殖质淀积层,Bt表示粘粒淀积层,Ap表示耕作层等。用这种发生层序列反映的土壤剖面构造类型可作为鉴别成土类型和进行的依据。

现诊断层的概念已渐为人们所熟悉和采用。

剖面的设置、挖掘和观察

土壤剖面应设置在代表性较广的地形部位上。一般挖成

1×1.5~2米的长方形土坑,其深度因土而异。对发育于基岩上的土壤,一般挖至露母岩为止;通常深1~3米左右;对、潮土、盐土和水稻土等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壤以出现地下水为止。挖出的表土与心土要分别堆置于剖面坑的两侧。观察面上沿的地表不能堆土和走动,以免影响观察、采样.

土壤剖面的观察与描述记载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包括土体构型,各发生层次的颜色、质地、结构等,是野外鉴别和划分土壤类型的主要依据。因此,学习观察和正确地描述记载剖面特征,是土壤野外调查的重要基本功。

(1)

剖面发生层次及构型的观测与划分

土壤发生层次及其排列组合特征(或剖面构型),是长期而相对稳定的成土作用的产物。由于各类土壤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的差异,土壤发生层次及其剖面构型亦不相同。它是鉴别和划分土壤类型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例如,寒温带针叶林成土条件下的灰化层、腐殖质淀积层,就是灰化土的诊断层,温带草甸草原植被条件下的腐殖质化和钙化过程形成的暗色腐殖质层和钙和解层,就是草原土壤的诊断层。

根据土壤剖面发生层次的基本图式,结合实习地区剖面观察点的成土条件、各土层综合特性等来划分发生层次,并用符号加以标记。例如:用A代表腐殖质层;A0或0表示枯枝落叶层或草毡层;H表示泥炭层;E表示淋溶层;B代表淀积层;C代表母质层;D或R代表母岩层。根据各土层性状与成因的差异可进一步细分,并在大写字母的右侧加一小写字母的方式来表示区别,如:A层可细分为:Ah(自然土壤的表层腐殖质层);Ap(耕作层),Ag(潜育化A层),Ab埋藏腐殖层。E层可细分为:Es或A2(灰化层)、Ea(白浆层或漂洗层);B层可细分为:Bt(粘化层)、BCa(钙积层)、Bn(腐殖质淀积层)、Bin或Box(富含铁、铝氧化物的淀积层)、Bx(紧实的脆盘层)、Bfe(薄铁盘层)、Bg(潜充化的)。C层可细分为:Ca(松散的)、Cca(富含碳酸盐的)、Ccs(富含石膏的)、Cg(潜育化的)、Cc(强潜育化)、Cx(紧实、致密的脆盘层)、Cm(胶结的)。

土层划分之后,采用连续读数,用钢卷尺从地表往下量取各层深度,单位为cm,将量得的深度记入剖面记载表。最后将土体构型画成剖面形态素描图。

A、

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物质成分和内在性质的外部反映,是土壤发生层次外表形态特征最显著的标志。许多土壤类型的名称都以颜色命名,例如黑土、红壤、棕壤、褐土、紫色土等等。

土壤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含量。如土壤越深黑,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大;颜色越浅,有机质含量越小。土壤矿物质种类和含量也影响土壤颜色。土壤含氧化铁多时,呈红色;含水氧化铁多时,土壤变黄;氧化亚铁多时,就变青灰。石灰、二氧化硅和可溶性盐多时,土壤变白。此外,土壤含水量多时,会使土壤发暗发深。因此观察土壤颜色时,要注意土壤湿度。记载土色时,可反映自然状态的颜色。由于土壤是一个不均匀体,往往土色混杂,记载时主色在后,次色在前。如土壤以棕色为主,次色为灰色,可记为灰棕色。

土壤颜色的比色,应在明亮光线下进行,但不宜在阳光下。土样应是新鲜而平的自然裂面,而不是用刀削平的平面。碎土样的颜色可能与自然土体外部的颜色差别很大,湿润土壤的颜色与干燥土壤的颜色也不相同,应分别加以测定,一般应描述湿润状态下的土壤颜色。

B、土壤质地:

野外鉴定土壤质地,一般用目视手测的简便方法。此法虽较粗放,但在野外条件下还是比较可行的。鉴定者以过长期摸练,也可达到基本鉴别质地类别的目的。

土壤质地的鉴别应注意“细土”部分的鉴定和描述。鉴定质地时,先边观察,边手摸,以了解在自然湿度下的质地触觉。然后和水少许,进行湿测,再按表3的方法确定质地,填入记载表。

砾质土壤质地描述,要在原有质地名称前冠以砾质字样,如多砾质砂土、少砾质砂土等。1)少砾质:砾石含量1-5%。2)中砾质:砾石含量5-10%。多砾质:砾石含量10-30%。

砾石含量在30%以上的土壤属砾石土,则不再记载细粒部分的质地名称而以轻重相区别,如轻砾石:砾石含量30-50%。中砾石土:砾石含量50-70%。重砾石:砾石含量大于70%。

表3

田间土壤质地鉴定规格

散碎,几乎全是砂粒,极粗糙

不成细条,亦不成球,搓时土粒自散于手中。,主要为砂粒

砂壤土

疏松,砂粒占优势,有少许粉粒,能成土球,不能成条(破碎为大小不同的碎段)

砂粒为主,杂有粉粒

轻壤土

稍紧,易压碎,粗细不一的粉末,粗的较多,粗糙,略有可塑性,可搓成粗3mm的小土条,但水平拿起易碎断。主要为粉粒

中壤土

紧密,用力方可压碎

粗细不一的粉末,稍感粗糙。

有可塑性,可成3mm的小土条,但弯曲成2-3cm小圈时出现裂纹。主要为粉粒

重壤土

更紧密,用手不能压碎,粗细不一的粉末,细的较多,略有粗糙感。可塑性明显,可搓成1-2mm的小土条,能弯曲成直径2cm的小圈而无裂纹,压扁时有裂纹。主要为粉粒,杂有粘粒。

很紧密,不易敲碎

细而均一的粉末,有滑感。可塑性、粘结性均强,搓成1-2mm的土条,弯成的小圆圈压扁时无裂纹。主要为粘粒

C、土壤结构: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被手或其他取土工具轻触而自然散碎成的形状,即土壤的结构体。在野外常见的有:块状、核状、棱柱状、片状、团粒等。

块状结构——近立方体,纵横轴大致相等,边面的棱角不明显,按其大小又可分为大块状结构(轴长大于5cm)、块状结构(轴长3—5cm)和碎块状结构(轴长0.5—3cm),这种结构在土壤质地粘重,缺乏有机质表土中常见,特别是土壤过湿或过干时最易形成。

核状结构——近立方体型,边面的棱角明显,轴长0.5—1.5cm,在粘土而缺乏有机质心底土层中出现较多。

简介

土壤分为: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地球陆地表面土壤种类的分异和组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变化密切相关。

2

类型

1、砖红壤

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

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壤和黄壤

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

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5、棕壤

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6、暗棕壤

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7、寒棕壤(漂灰土)

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形成条件: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一般特征: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8、褐土

分布地区: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一般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9、黑钙土

分布地区: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形成条件: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一般特征: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10、栗钙土

分布地区: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形成条件: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一般特征: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11、棕钙土

Ⅰ、分布地区: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形成条件: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一般特征: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12、黑垆土

分布地区: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由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一般特征: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二、总结(包括心得体会、问题回答)

通过本次地质地貌学试验室认识土壤剖面和构造河流地貌、冰川地貌、构造地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

(1)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和过程;河流的袭夺过程;河谷的发育过程。

(2)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的冰斗、鳍脊和角峰的成因。

构造地貌:背斜、向斜与地下水的关系;褶皱和断层的类型、形态及辨别方法。

(3)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的构造,及其发生层,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

    以上《报告1-地貌模型(1)》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报告1-地貌模型(1)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报告1-地貌模型(1)》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