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项目总结报告

日期:2021-01-28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项目总结报告 本文关键词:溧阳,江苏省,总结报告,中等专业学校,项目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项目总结报告 本文简介: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2013.08.25)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创办于1985年。2011年1月,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经过两年的建设,对照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项目总结报告 本文内容: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

项目总结报告

(2013.08.25)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创办于1985年。2011年1月,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经过两年的建设,对照批复公布的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书》,至2013年7月,各项建设任务均已圆满完成。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办学基础建设

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学校完成了对溧阳市建工学校、职工学校等多个部门办学单位的资源整合;以政府全程代建方式,完成了三期工程建设;配套专业建设需求,加大了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表1: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学校占地面积

万平方米

22.96

31.73

8.77

38.20%

2

学校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12.006

18.021

6.015

50.10%

3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万元

3392

4428

1036

30.54%

2.专业与课程改革建设

学校以国示范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各重点专业的课程改革,开发与建设了系列化项目课程,并带动其他专业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表2: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省部级以上示范(重点、骨干、特色)专业数

3

6

3

100.00%

2

校本教材数

20

50

30

150.00%

3

教师主编公开出版教材数

10

14

4

40.00%

4

牵头开发国家共建共享计划课程数

0

3

3

5

参与开发国家共建共享计划课程数

0

29

29

3.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积极实施《优秀教师培养发展规划》,选送优秀教师到高校进修、到名企实践、赴境外学习,“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表3: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双师型教师数

138

193

55

39.86%

2

研究生数

24

53

29

120.83%

3

兼职教师数

36

52

16

44.44%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示范校建设要求,学校扎实进行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着力推进配套性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表4: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校内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数

台(套)

11470

11800

330

2.88%

2

校内实训室数

44

66

22

50.00%

3

校外顶岗实习(10人以上)基地数

36

51

9

41.67%

5.信息化建设

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搭建了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平台,并切实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配套改善了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改造教室、实验实训室等,极大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表5: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多媒体教室数

25

145

120

480.00%

2

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总量

TB

1

1.7

0.7

70.00%

3

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数

3

6

3

100.00%

4

CAI课件数

2500

3700

1200

48.00%

5

网络课程门数

6

28

22

366.67%

6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程比例

%

50

90

40

80.00%

6.校企合作

学校筹建了“溧阳市职业教育集团”,建成了3个“厂中校”和1个政校企共建的“园中校”;形成和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

表6: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校外实训基地数

42

51

9

21.43%

2

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数

72

82

10

13.89%

3

合作企业投入资金及设备总值

万元

218

359

141

64.67%

4

培训企业员工规模

人天

5800

7000

1200

20.69%

5

订单班数量

7

10

3

42.86%

6

订单培养学生数

264

352

88

33.33%

7.办学效益(社会贡献)

学校不断开拓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渠道,毕业生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得到家长、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与人才资源等优势,服务社区居民、合作企业和“三农”建设,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表7: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毕业生“双证”获取率

%

100

100

2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

98.2

99.5

1.3

1.32%

3

学生实习满意率

%

92

93.4

1.4

1.52%

4

毕业生升入高职学院和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

%

18.1

29.9

11.8

65.19%

5

职业培训总规模

人天

36000

80877

44877

124.66%

6

职业培训总收入

万元

62

108

46

74.19%

7

学校对外开展的生产、咨询、技术服务项目数

9

25

16

177.78%

8

学校对外开展生产、咨询、技术服务到款额

万元

37

61

24

64.86%

9

学校专利数

0

3

3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项目建设人员配备齐全

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溧阳市人民政府唐华新副市长挂帅,政校企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办公室、工作组、督查组等机构人员精心配备,作用发挥明显。

2.项目建设工作制度合理

制定了《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项目申报和评审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学期计划公示和成果展示制度、每周例会制度、每月月考核制度、阶段性成果汇报制度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3.项目建设保障措施有力

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打造品牌项目团队,用足用好项目建设经费,特别是地方财政和自筹资金,在保证预算金额的前提下,向国示范建设项目适度倾斜,实际投入资金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三、项目建设进展

(一)重点建设专业项目

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3个专业为国家示范校重点支持建设项目,经过2年的建设,完成了《任务书》中所预设的建设任务,完成率均在100%及以上。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①在溧阳市政府主导下,成立了由溧阳中专牵头的“溧阳职教集团”,汇集了溧阳市相关综合职能部门、工业园区、其他职业学校及本地江苏华朋集团、弘博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为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②在巩固完善企业“冠名班”与“校中厂”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建立并优化了较为成熟的“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组织模式。

③积极将校企合作办学由校内向校外拓展,以成立研发机构的方式,对外开展生产咨询与技术服务项目达25个,新创建“厂中校”3个,“园中校”1个。

④两年来,校企合作企业增加到82家,充分表明了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实而富有成效。

(2)课程体系改革

①“厚基础、活模块、强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完善且富有实效:牵头主持开发国示范建设协作组共建共享课程3门,参与开发29门,课程资源丰富,均达预期目标;制作完成了《FLASH》等多门课程的三分屏多媒体课件,《液压气动项目课程》等4本教材公开出版;另外,还开发了《数控机床机械安装》等一批精品课程。

②“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推进有力,与“教师与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课内与课外评价、知识与能力评价、学校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五结合”评价体系相得益彰,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的《迎祥在线测试系统》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证书,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对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

③依托信息技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步伐。完成了130个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信息化教学课程比例提升至90%;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借助光感、传感、物联等新技术和虚拟、仿真、数字化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了融教学、训练、生产、竞赛、研发和管理、控制、检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实训新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任务书》建设项目要求,出台了《优秀教师培养发展规划(第三轮)》,根据“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原则,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完善了引才、留才、用才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提高了工作绩效。

《任务书》所预设的有关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目标均已如期完成:王云清、周坚、任科、沈森、姜玉康等一批名师脱颖而出,周伟、丽苏铭等老师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一等奖。截止目前,拥有国家级名师2人,省级名师6人;建成常州市名师工作室、导师工作室7个,“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以上。聘请工程师、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52人。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学校依托牵头或参与各类职教集团的优势,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专业建设委员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委员会,并与溧阳南渡新材料工业园区密切合作,成立了独具特色的“园中校”;探索并完善了“三层三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修订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施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控,探索并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及考核与评价的新机制。

通过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建成或完善校内实训功能室66个,校外实习基地51个,有力推进了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提升了为学生、企业员工服务的功能与能力。

通过研发中心校企共建机制,有3个项目获国家专利并投入生产,一批项目应用于“三农”或投入企业生产;近两年,学校两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最佳组织奖”,12件作品获等级奖,其中有3件作品获一等奖。2013年6月,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作品“学生公寓用电智能化管理系统”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一等奖,另一作品获二等奖。

通过培训中心校企共建机制,切实发挥了职业培训功能,年职业培训规模增幅达124.66%,创造经济效益108万元。

通过集团化办学机制,对集团内企业开展生产、咨询、技术服务项目25个,相应创造经济效益61万元;为职教集团内兄弟学校培养骨干教师8人。

通过订单培养机制,进行“华朋班”“开利地毯班”、“上上电缆班”等企业冠名班实践,丰富了合作内涵。

(二)特色建设项目

1.新能源开发——太阳能船的研发

该项目主要覆盖机械、机电、电子、电气控制等4个专业,探索低碳背景下培养师生创新与动手实践能力的机制与途径等。参与研发的教师51人,合作企业5家,受益学生601人,助推了学校创新教育特色的发展。

①专业教师创高技能、创新技术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催生了3个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促进了4名常州市职业学校“三创”拔尖人才培养导师成长。

②形成了《基于新能源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

③打造一批思维敏捷、敢于创新的学生团队。

④形成了一系列基于新能源的电子技术创新实验项目,并逐步应用于“三农”。

⑤与相关企业等合作研制了“太阳能动力船”,组建了“中国龙”太阳能动力船比赛代表队,作为中国唯一的参赛队,于2012年7月参加了在荷兰莱瓦顿市举行的世界太阳能动力船比赛。

2.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该项目该项目覆盖我校所有专业,所有在岗教职工,51家友好合作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两年来,所有在校的8559名学生受益。项目建设坚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全方位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有力地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树立了具有辐射效应的品牌:

①融入企业精神,构建了“包容向善,积极进取,务实求精”的学校核心文化,丰富了校训“德行、责任、能力”和核心价值观“尊严、发展、幸福”的内涵,牢固确立了“学生的未来幸福和终身发展高于一切”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②校企优秀文化深度融合,积淀出具有浓郁“职业”特色的学校文化,确立了“缔造阳光心态、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精神家园”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

③加大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成了和谐美观的校园环境文化。

④对接企业管理,打造人本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

⑤跨越校企文化鸿沟,校企共建职业教育课程。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一)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按照建设任务书的预算,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资金计划总投入1600万元,至2013年6月实际到账1715万元,完成107%。其中:中央财政示范校建设资金预算拨款980万元足额到账;地方财政示范性院校建设资金预算拨款500万元,实际拨款611万元,完成122%;行业企业投入预算资金40万元,实际到账41万元,完成103%;学校自筹投入预算80万元,实际到账83万元,完成104%。

(二)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对照项目建设任务书预算,截止2013年7月25日,国家示范校建设资金支出明细如下:

专业

建设内容

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

企业预算

学校预算

实际支出

中央

地方

企业

学校

合计

数控技术应用

人才培养模式

236

153

4

238.62

235.10

4.64

478.36

师资队伍

33

1

32.84

1.10

33.94

运行机制

57

54.55

54.55

小计

326

153

5

326.01

235.10

5.74

566.85

电子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294

54

293.98

59.18

353.16

师资队伍

32

10

2

32.14

10.36

2.00

44.50

运行机制

42

8

3

42.11

8.00

3.00

53.11

小计

368

72

5

368.23

77.54

5.00

450.77

计算机

平面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194

30

196.30

30.28

226.58

师资队伍

33

32.90

32.90

运行机制

59

56.89

56.89

小计

286

30

286.09

30.28

316.37

新能源运用

小计

165

10

10

167.98

7.60

9.52

185.10

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小计

80

25

65

99.73

28.59

67.43

195.75

合计(取整)

980

500

40

80

980

611

41

83

1715

五、贡献与示范

(一)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

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增强了服务社会和贡献经济发展的优势,提高了服务社会能力;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带动了学校汽车运行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等其他专业和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了学校整体发展水平。

(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①近三年,共培养3439名合格的普通全日制毕业生,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平均达到99.5%,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和保障。

②推动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企业满意率达93.4%。每年培训企业员工达7000人次。通过技术咨询及服务、员工职业培训、产品代加工,为10多家企业排忧解难,创造经济效益169万元。

③“园中校”建设,依托园区整合分散的企业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为溧阳市政府提出的“一区三园”经济发展框架提供了人力支撑的科学依据。

(三)对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①以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方式,为河南迁安、安徽淮南、西藏山南、浙江金华和本省金坛、武进、常州、宝应、高淳、溧水、如皋等地近二十所同类学校的办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借鉴。以接受挂职锻炼、派员到对方指导等方式,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协助其完成校园信息化建设硬件构架,建成现代化校园网,培训其教师等。

②示范校建设以来,教师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165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3篇,编辑出版教材4本,取得国家专利3项,一批创新成果应用于“三农”建设和企业生产,充分展示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效。常州市周坚名师工作室,通过推行导师制和项目式培训,为兄弟学校培养骨干教师8名。学校示范校建设网站,截至2013年6月底,总访问量突破13000人次,其上传的建设成果及做法,得到兄弟学校及上级部门领导的充分认可。

六、典型案例概述

案例一:“园中校建设与运行的实践”

“园中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职业学校和地方工业园区合作共建高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培训基地的一种办学新机制。有效突破了县域级职业教育缺乏大中型支柱型企业支撑的困境,为县域级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了借鉴蓝本。

案例二:“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构建的“包容向善、积极进取、务实求精”的核心文化,切实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逐渐内化为一种学校精神力量的软实力,最终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推动力,彰显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在具体的文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文化构建六条举措和三个要素,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案例三:“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溧阳政府与荷兰莱瓦顿市友好城市间的合作交流,溧阳中专以世界太阳能动力船比赛为契机,推开了中职教育国际合作的新视窗,推进了学校的创新研发,促进了与新能源应用产业对接的相关新专业的建设。这对所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案例四:“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是我校在校企共同发展合作模式中的又一大胆尝试,弥补了校企合作共赢机制的缺失,提高了教师进企业的实效性,解决了学校课程开发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问题,取得了多方效益。

案例五:“创新数控实训环境的实践与思考”

改革创新数控实训环境,充分发挥老牌专业实力雄厚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实训基地的规模,将信息化、虚拟仿真等技术真正应用于教学,构建起了融教学、训练、生产、竞赛、研发和管理、控制、检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实训新体系,具有典范性。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尽管在示范校建设中取得了许多新成绩,但与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期望、与“办老百姓心目中的国示范、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难题需要破解。

1.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中职学校,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扩大校企合作范围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目前的实验实训设备购置年代久远,加之主要服务于教学工作,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要目的,因而,设备技术含量不高,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为此,还要进一步抓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从提高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层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完善体制与机制,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提高基地技术含量,提升技术服务层次,推进实训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开发任重道远

两年的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突破还主要局限于3个重点专业,如何进一步将建设经验在其他专业推广,仍需继续作出努力。就当前的办学经费条件下,如何筹措并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仍需要探索新的办法予以解决。此外,从专业实践性教学需要出发,仪器设备一方面要求配套数多,另一方面因专业性强及生源减少趋向而导致利用率比较低下,投入产出问题也对办学效益形成了挑战。因此,降低运行成本,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实训基地建设更是迫在眉睫,但又任重道远。

12

    以上《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项目总结报告》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项目总结报告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项目总结报告》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