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野外实习报告 本文关键词:野外,土地资源,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野外实习报告 本文简介:土地资源野外实习报告叶照金农资生10-2班20104947指导教师:凌静老师吴德勇老师前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生产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也是劳动的对象。土地资源包含本身固有的自然特性和供人类发展生产的社会经济特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其的利用和改造。因此,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存
土地资源野外实习报告 本文内容:
土地资源野外实习报告
叶照金
农资生10-2班
20104947
指导教师:凌静老师
吴德勇老师
前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生产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也是劳动的对象。土地资源包含本身固有的自然特性和供人类发展生产的社会经济特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其的利用和改造。因此,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对于解决现时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利用土地,就必须学习《土地资源学》。该学科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的课程,其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对土地资源的认识、研究和应用必须紧密结合实践。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成都平原及岷江上游山区这样的典型区域的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实地考察,深入认识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构成要素等特征特性,并且综合评判了在震后如何解决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布局,为土地资源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本次实习从温江出发途经都江堰前往汶川映秀,这片区域处于成都平原与彭州山地区交界处。土地面积较大,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但是由于地处成都平原向彭州山地区的过渡地段,山地多,坡度陡,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较重。存在土地人均占有量少、耕地质量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等诸多问题。该次实习可将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情况、利用矛盾及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自己对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与应用,提升自我学科素养。
1实习概况
1.1实习时间:2013年6月28日
1.2实习地点:都江堰外滩公园—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纪念馆—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地震震中位置)—汶川县漩口镇
1.3实习目的与意义:
(1)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对于解决现时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省境内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平原和高原较少,人地矛盾更加明显,了解分析当前省内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对于我们以后参加工作有很大的实践帮助。
(2)了解实习地点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情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其利用方式和过程的优缺,并加以验证和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通过实习,熟悉和运用土地利用规划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延展土地资源管理各学科在实际情况中的综合应用,分析实践,锻炼自己对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与应用,提升自我学科素养。
2.实习内容
2.1都江堰外滩公园
2.1.1地理位置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介于北纬30°44′—31°22,东经103°25′—103°47′之间。而外滩公园的海拔为713.6M,经纬度为N30058′,E103036′。都江堰市宽54km,南北长68km,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丘陵平原逐级降低,呈阶梯分布。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2.1.2区域概况
从温江区出发至都江堰外滩公园,沿途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园林和建筑用地等,耕地数量少。且地形逐渐由平原向高原发展。实习位置为外滩公园旁,由岷江而形成的河漫滩,属于一级阶地。该地与温江相比显然海拔增高了近200M左右。近河岸分布大量质地较粗的物质。其利用上现处于荒废状态,灌木丛密密覆盖和杂草丛生,少部分被当地村民开发种植玉米和少量蔬菜,这样的利用方式显然很粗放,利用率相当低。但是,在如今耕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发河漫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可以考虑开发利用为耕地。但是,河流冲积形成的沙质土壤,对于作物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但也可以通过改造以利于使用。
2)河流边界与河漫滩的高差很小,在整理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洪水的危害,进行的建设开发必须能够很好的抵御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等的水患。
3)尽管河漫滩土地平坦,易于使用,但应合理的安排其利用形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建议种植一些适宜沙地的蔬菜瓜果。
4)经过整理开发为居民点和度假休闲区,但要注重科学规划布局。
而经过观察,该处建设用地前景比较好,而农用地几乎无改造前景。但是在进行建设用地改造时更应该注意对滩涂和河流进行保护,否则一旦遭遇大洪水将对沿线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毕竟河滩是人类留给大自然的土地,人类不能随意进行改造。
该处地处第一阶梯,我们知道居民点不宜修建在此处,原因有四:
1)
易在汛期、洪水期受灾害;
2)
你位一般低于水位,易受水害;
3)
经济开发时应修高河堤;
4)
一级阶地土质松软,可以作为耕地但不宜作为居民点。
但实际情况是河道二旁全是居民点,这儿已经被开发成风景宜人的旅游景点。原因是该处虽然地处第一阶地,但是由于水源充足环境优美很适合发展旅游业。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的增加,而导致该处发展成了人类居住点。
2.2映秀镇地震纪念馆
经过紫平铺水库、龙溪隧道等,我们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映秀镇位于岷江水道转弯处的凹岸,山谷出口出形成的坡积平原,周围群山环绕,有“水电之乡”的美称。映秀镇气候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植被生长,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大量遭到破坏,目前我们观察到的植被均为次生植被。
实习地点为地震纪念馆,该处海拔为937.4M,经纬度为N31003′,E103029′。经过观察,该处可就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就行总结。
农用地:经过观察,该地的坡度一般都远远大于250,已经不适宜种植作物,造成一定的生态影响并减少当地人的经济收入。而且该处农耕地分不少,处于二、三阶地。在山体上存在着少量地势平缓的平台可以作为零星散居地和耕地。因此该处农用地应该做重大调整,1)
发展经济林,既能有益于生态发展又能增加当地人的收入;
2)
退耕还林。由于此处光照和水源都较好,便于林业的发展;
3)
可以种植中药材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4)
发展草地和畜牧业。
建设用地:通过观察该处的建设用地有三种类型:在原有基础上拓建的民居、发展起来的商业服务业旅游业建筑、由相应专家组织规划的用地。由于集全国之力发展经济,该处的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观,高速横贯通行。但是我们也发现,该处的重工业发展部合理,沿江两岸有较多大型高收益高污染企业,这个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极为不利。
而且,建设用地基本上都处于第一阶地上。10年8.13发生的重大洪涝灾害显示了建设用地的严重弊端,当地建设组织必须考虑到此地频繁的山体滑坡和山洪。
生态环境:该处是一个交通枢纽,是去往九寨等重要旅游景点的必经之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受到农业用地的影响。当地沿岸的工厂一方面提高了收益但是也加大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山体的构成以及不同的垂直海拔分布带也显示了当地复杂多样的植物分布带。
不远处的山体上种植了较多樱桃类经济类作物,也有着许多高大的乔木和针叶林。对于这些宝贵的植物,当地应该好好保护或者间伐。如何保护水土可采取以下方法:
1)选择生命力强,固土能力强的树种。映秀土层浅薄,选择生命力强的树种有利用成活。
2)生态效应结合经济效应,山坡上部种植用材林,下部种植柑橘、桃树、樱桃等经济果树,增强当地村民的积极性。
2.3震中居民点(黄家村)
实习地点海拔为870M,N31002′,E103028′。
5.12地震之后映秀镇和漩口镇由于距离震中近,受灾严重,房屋大量损坏。为了满足当地人民的住房要求和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政府需要进行房屋重建工作。但是由于当地山高坡陡,平地少,少部分平地需要保证耕作用地的需求,适宜建房的土地很少,这种情况下对于居民点怎样选址,成为当地房屋重建的一大难题。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牛圈沟山势陡峭,沟谷纵横交错。地震使山体结构松散,山石极易滑落。由于雨水较多,泥石流常常发生,我们可以看见该处修建有阶梯状的防护工程,减轻泥石流对河床的冲刷作用。我们也看到在河流的一级阶地,一排整齐的居民点沿着坡脚修建在河流转弯的冲击岸上。居民点的地基显然不是很稳固。为此,政府修建了河岸的护堤工程,但其工程量之大,投资业可想而知了。
在映秀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在当地修筑居民点需要充分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合理解决土地矛盾,开发旅游业,降低对耕地的依赖。居民点建设需要平地,耕地也需要,减少了耕地的需要才能有更好更多的居民点的选择。
2)充分考虑安全隐患。在居民点选址过程中需要对居民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充分分析,尽量避免,或者修筑工程措施进行防御。
2.4漩口镇
该处海拔1038M,N30029′,E103026′,坡度420。
漩口镇的选址要合理很多,居民点选址位于河流的三级阶地上,距离河流较远,不易受到侵蚀。虽然由于坡积物的影响,该阶地地势有一定起伏,但是在当地的土地资源的条件下还是能够接受的。同时该居民点背后山体坡度较缓,不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山体修筑了环山沟,减少了水流对山体的侵蚀,是漩口镇在安全上得到了更大的保障。
考虑到山区人地的矛盾,既要发展又要吃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当地地势坡度大,耕作宜采用横坡梯田方式;不宜耕种的区域,可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气候条件,种植水果如猕猴桃等经济作物。
2)对于坡度较缓地区进行横向开发,这种利用模式能够很好的保持水土,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涵养。
3)开发旅游业,减少人民对耕地的依赖。当地在地震之后开发了地震旅游线路,对于耕地的依赖已经有所减少。
3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为期一天的野外教学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土地资源学的基本原理,认识了野外在特定地貌类型下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针对山区特殊复杂情况下如何合理优化配置土地利用方式;同时也深入认识到在自然灾害过后,如何合理选择和布局居民点、宅基地复垦及灾后土地的整理工作;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以个问题,退耕还林是解决此的唯一办法,但是耕地减少,农民如何吃饭也是以个问题,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移工作重心。
这次实习让我更深刻的理解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仅仅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理论脱离了实际就没有了价值。通过实习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积攒了经验,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和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篇2:道路勘测实习报告 (2)
道路勘测实习报告 (2) 本文关键词:勘测,实习报告,道路
道路勘测实习报告 (2) 本文简介:学号实习报告道路勘测实习起止日期:2010年09月06日至2010年09月16日学生姓名班级07道桥2班成绩指导教师(签字)郭红梅董鹏土木工程系2010年09月20日目录前言………………………………………………………………………………………………1实习目的…………………………………………………………
道路勘测实习报告 (2) 本文内容:
学
号
实习报告
道路勘测实习
起止日期:
2010
年
09月
06日
至
2010
年
09
月
16
日
学生姓名
班级
07道桥2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郭红梅
董
鹏
土木工程系
2010年
09月20日
目录
前言………………………………………………………………………………………………1
实习目的………………………………………………………………………………………1
实习时间………………………………………………………………………………………1
实习地点………………………………………………………………………………………1
实习内容………………………………………………………………………………………1
认识和总结……………………………………………………………………………………2
实习日志…………………………………………………………………………………………4
道路勘测实习报告
一、前言:
我在河北易县道路勘测实习了十天期间,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配合下,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十分有意义的实习,并且收获颇丰。
二、实习目的:
这次实习对我们所学专业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可使我们将已学完的技术基础课较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使我们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已学过的技术基础课,加强专业基础的理解。同时可使我们基本掌握道路勘测的工作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技术人员在道路勘测中的作用及技术职责范围,从事道路勘测专业技术人员应掌握的知识范围以及道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我们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牢固地树立专业思想。另一方面可使我们获得本专业的实践知识,为毕业设计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习时间:2010年9月6日------9月16日
四、实习地点:河北易县
五、实习内容:本次实习分了七个组,七个实习项目,每个组每天的实习项目轮换。七个实习项目如下:选线,量角,中桩,水平,横断,地形,内业。其实这七个项目也是整个道路勘测的流程。我们要设计的是一条四级公路。我们这次去的易县地形复杂,是一个旅游的地方,山多,地险。
选线:根据道路的使用任务、性质、等级、起迄点和控制点,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情况,通过政治、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比较论证而选定合理的路线。它是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关键性工作。
山区公路的定线步骤:①全面布局。首先广泛勘察山形、地质情况,撇开不良地带,逐步缩小路线活动范围,然后进一步上下反复勘察,确定控制点(如山脊垭口)和延展路线的地段,做好整体布局。②逐段安排路线。按全面布局所定控制点分段安排路线,安排好一段,定好一段线位。③定线。沿着已安排好的路线轮廓确定路线位置。山坡上的线位放上或放下,决定填挖工程的大小,必须在路线的横向详细研究后确定。
量角:用全站仪测出两导线间的夹角。在选线组将路线的交点在地面上定出后,测角的工作便开始进行,测角是由测角组来完成的。其主要任务是:标定直线与修正点位;测角及转交计算;测量交点间距;平曲线要素计算;导线磁方位角观测及复核;全站仪视距测量;交点及转点桩固定;作分角桩等工作。
中桩:用软件出中桩数据,然后用全站仪测设中桩。
水平:先做基平,后做中平。为后面的纵断面设计出数据。水平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路线中线各中桩高程进行测量,并沿线设置临时水准点,为路线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和施工提供高程资料。
横断:测道路的横断起伏。为后面的横断设计提供数据。横断面组的任务是测量个中桩垂直于路中线方向的地面起伏情况,并绘制横断面图,为路基设计,计算土石方数量及施工放样提供依据。
地形:测道路周边的地形,为了道路以后的设计施工用。地形组的任务就是根据工程需要按一定的比例尺测绘出带状的路线地形图,供设计使用。路线地形图是以公路中线为控制,沿路线两侧一定范围而测绘的带状等高线地形图。
内业:收集各个外业数据,核对,整理,进行整体设计。内业组的主要工作有:路线平面底图,平面线形展绘,打印当天的中桩表;点绘纵断面地面线,纵断面设计底图;
特殊与一般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图;路基横断面戴帽子;路基设计表及土石方数量计算;路面分段及结构类型;技术资料汇总与保管准备设计说明书,出设计文件。
六、认识和总结:
在实习之前,我一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怀疑,总觉得所学知识没有多大作用。所以对所学课程没有多大的兴趣,并且对未来感到迷茫。但在实习期间,我不懂就学、就问,因为有大学专业课的底子,使我在工作中对工程知识更为容易理解和掌握。虽然在实习工作时常遇到新的问题,但是由于请教老师,使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得到解决,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得到克服,这不仅能够将原有知识温习巩固,产生新的理解,而且学到很多新知识,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使我比以前更加自信了。但某些认识都还是肤浅的,还需要我在实践当中去不断深入地理解。实习过后,我才发现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还是有很大的用途的。学无止镜,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各种学科知识日新月异。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的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熟练的掌握各种技能才能更好的投入工作,我将通过多看、多学、多练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实践是不断取得进步的基础。我要通过实践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克服急躁情绪,积极、热情的对待每一件工作。
总之,短短的十天实习,是我人生角色转换的一个时期,是我不断成长的时期,也是我对工作事业由陌生进而熟悉、热爱并愿意为之终生默默奉献的一个时期。
篇3:地质学、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本文关键词:土壤学,地质学,土地资源,实习报告
地质学、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本文简介: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实习一、实习概况:时间:2012.05.24地点:青城桥、邱光华机组纪念碑前、百花大桥、漩口镇、紫坪铺水库指导老师:二、实习目的与要求:土地资源学野外实习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我们自己去实地调查,找出实习过程中的困难并妥善解决,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对该学科的专业
地质学、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本文内容:
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实习
一、实习概况:
时间:2012.05.24
地点:青城桥、邱光华机组纪念碑前、
百花大桥、漩口镇、紫坪铺水库
指导老师:
二、实习目的与要求:
土地资源学野外实习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我们自己去实地调查,找出实习过程中的困难并妥善解决,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对该学科的专业素养。通过实地实习,有利于我们真正领会和理解土地资源学的相关基本原理以及了解当地土质、地形及土地利用状况。进一步认识理解《土地资源学》这门课,将课堂上学习到得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认识都江堰—映秀周边的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问题,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掌握和总结相关土地资源学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观察研究的基本技能,为自己以后的专业学习甚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内容:
1、青城桥
(1)区域概况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岷江是都江堰的主水源,由鱼嘴、飞沙、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岷江分隔成为外江和内江,外江系属人工河流,遇洪水季节起排洪作用;内江以人工河流为主,引水灌溉。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如何对河漫滩进行开发、利用和整理
弥补耕地数量、改良耕地质量,以达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平衡
b、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
c、针对洪水问题的解决措施
d、河流边界的确定
e、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2、映秀镇(邱光华机组纪念碑前)
(1)区域概况
由于汶川县的特殊地形特征,决定了该区的建设用地过分集中于河谷和坡度较缓的地带,加之该区地处中国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土壤质地较轻,通气性好,土壤养分易于分解而不容易积累,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不好,基本上为差地和劣地,尽管在数量上耕地面积得到了补偿,但质量上却在短期内难以弥补。而新开的耕地主要是对陡坡地的开垦,是耕地向低适宜性土地的扩展,这种现象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带来不利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汶川县的耕地总体呈现在波动中缓慢变化,其变化除了受政策和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人口增长和地方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加上该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导致该区的人地关系十分紧张,矛盾尖锐。伴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耕地短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在今后的耕地利用中,如何强化科技因素,挖掘耕地的潜力,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其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要全面认识耕地经营的三种价值,重新建立农耕地经营价值和用途转移价值核算体系,使其强显化。同时,对耕地效益的认识应突破仅考虑经济效益,进一步考虑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调整种植业内部产业结构,重视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充分调动农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发展生态农业,使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a、自然条件
映秀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地处较典型的高山河谷地区,平均海拔900米,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距离汶川县城5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45公里,都汶高速仅为13公里。同时映秀镇地处国道213线和省道303线交汇处,是通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黄龙、九寨沟和卧龙四姑娘山的交通枢纽,也是阿坝州门户重镇。映秀镇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修建了映秀湾发电总厂、华能太平驿电厂、福堂水电厂等水电站,有“水电之乡”的美称。
(a)、气候: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b)、植被:因原生植被在地震中被大量破坏,在重建过程中种植了丰富的次生植被
(c)、土壤要素:该区以稀疏的黄壤为主
b、地震前后差异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随后几天多次发生多次强烈余震,映秀镇是震中和重灾区,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到处山体滑坡,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交通中断。震后阿坝州依靠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按照用最新的规划理念、最新的建筑材料、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最好的规划设计、最好的施工管理的要求,邀请上海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中外规划建筑设计和研究单位、大专院校以及国内著名建筑师,全面参与映秀镇灾后重建。重建后的映秀形成“一带、两轴、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成为防震减灾的示范区,抗震建筑的博物馆,以旅游为主的风情小镇。
(a)、地震前
映秀有着三山两水夹一城的自然格局,土地类型以有林地和迹地为主,全镇辖8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160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8100余人。镇党委镇政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多种措施确保农民增收。
(b)、地震受灾情况
(一)人员伤亡严重。全镇因灾死亡6566人。
(二)民房大量毁损。全镇受损、倒塌房屋1066户63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54272万元。
(三)耕地大面积被毁。全镇受灾耕地面积2096亩,灭失耕地953亩,新增地震灾害隐患点440个,直接经济损失20175万元。
(四)工业企业遭受重创。全镇27户工业企业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144119万元。
(五)基础设施损失极为严重。损毁堤防工程1.55千米,各类管道、渠道264千米,电站1座,直接经济损失1379万元;损毁道路69.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6869万元;机耕道受损130公里,损毁农机具680套,直接经济损失2284万元;通讯线路受损32千米;人畜饮水管道受损47千米,输电线路受损46千米。
(六)公共服务设施损毁严重。漩口中学、映秀镇中心小学全部被毁;映秀镇中心卫生院、村医疗站和村两委会活动室全部毁损。
(c)、地震后
映秀镇城镇性质为:抗震建筑示范区;“5.12
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纪念地;旅游集镇。
映秀镇城镇职能为:地震旅游及纪念中心,国际抗震减灾科研和教育系统节点之一;区城旅游综合服务节点,休闲旅游业;县域公共交通换乘中心,县域水电业服务基地。
面对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重建规划首先进行了地质安全性评估,科学地选择城镇用地发展方向,确保建设用地避开地震断裂带等自然易灾地区。其次,规划将消防、人防、防洪、抗震、防次生灾害等灾害防护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并通过指挥工程、生命线工程、紧急避难和集散工程以及防灾分区的划分,综合设置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城镇综合防灾能力。不仅如此,规划延续了震前的居住空间特色,以自然恢复为主,以人工恢复为辅,重塑了映秀镇山青水秀的生态美景,打造以地震纪念和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川西北旅游门户重镇。至此,映秀形成了“两区、两轴、四点”的镇域空间结构;中心镇区总用地面积
168
.94
公顷,其中规划建设用地
72
.08
公顷,中心镇区人口
5700
人,形成“一带、两轴、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由于三山两水夹一城的自然格局,使得山体滑坡易造成居民区封堵
b、该区岩石裸露,地形陡峭,缺乏深厚的土壤层,雨季水土流失严重
c、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是土壤,土层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弱,不宜于涵养水源
d、狭窄的沟道出口居民点的定居极其危险
e、土地资源金贵,不适宜居住
f、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有部分水田。耕种质量与坡度有关
3、百花大桥(汶川大地震震中位置)
(1)区域概况
百花大桥地处漩口镇和映秀镇交界处,一面临山,一面临近岷江,是国道213线通往阿坝州的必经之路。
“5.12”汶川大地震中,该桥震晃剧烈,桥面断裂,桥墩震毁,最终整体性倒塌,成为“5.12”特大地震灾害的著名实体和宝贵遗迹。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雨季造成山洪爆发使山下建造的多处居民点处于忧患境地
山地应保护和加固、大量植被恢复,保护居民点
b、因大力开发旅游资源造成人地矛盾尖锐
4、漩口镇
(1)区域概况
漩口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同都江堰市接壤,北距汶川县67公里,地处国道213线,交通便利。东、北两方与映秀镇连界;西与水磨接壤,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耿达乡毗邻;是进出阿坝州的咽喉要地。漩口镇具有多雨多雾、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温和的特点,属山地亚热带季风带,年平均温度14.4℃,平均将雨量1300mm,植被茂盛,主要气候灾害为暴雨霜冻。
该区域土壤主要为沙土、黄泥等,位于半山坡及山谷阴侧。
区内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水域淹没面积10081.05亩,具有独特的风景优势,周边聚集了大量旅游景点。漩口镇位于汶川县东南角
,全境介于岷江、寿江两江左右岸,东界都江堰市麻溪乡,东邻本县水磨镇,西接白花乡,北与映秀镇毗连,海拔844~2113米,总面积为39.64平方公里,全镇有11个行政村,有耕地8825.35亩,农业人口6175人,非农业人口5955人。
汶川地震对该区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明显损害,区域生态脆弱性增大,山地灾害风险升级,影响了人居环境的安全和灾后重建的布局。选取地震灾害危险性、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承载力、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度、交通优势度等评价因子,对地震重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目的在于为重灾区恢复重建提出适宜的人口规模和城乡建设与产业发展布局的总体范围,为灾区的科学重建提供依据。至此漩口镇在党和人民的支持下完成了以集镇中心区、村民集中重建区和工业发展区三个功能区为主的小城镇规划布局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5、紫坪铺水库(漩口镇群益村)
(1)区域概况
紫坪铺镇位于都江堰市城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03度34分,北纬31度21分,东邻市区,南接玉堂镇,西界阿坝州漩口镇,北临龙池镇,虹口乡,是都江堰市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距市中心2公里,距成都40.5公里,是通往九寨黄龙景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和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地,又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紫坪铺水库建设所在地。全镇幅员面积49.1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62个农业合作社,1个场镇,人口108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00人;耕地面积10822亩。紫坪铺风景区是依托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形成的水面和两侧可开发利用土地而成立的新型风景区,距都江堰市区9公里,距成都市区48公里,地处国道213线上,是九环线的必经之地。区内的紫坪铺水库位于具有强烈地震活动背景的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上,坝高156m、库容达11.12亿m3,是四川省西部大开发的首批标志性工程,是成都平原农业灌溉和成都市城市生活、环保用水的主要水源,是一个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防洪、运输、旅游和水产养殖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属诱发地震机率很高的高坝大库。是
四川省西部大开发的首批标志性工程,是成都平原农业灌溉和成都市城市生活、
环保用水的主要水源,是一个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防洪、运输、旅游和水产养殖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a、自然资源
紫坪铺镇恰处岷江由高山峡谷进入平坝的出口地带,山、丘、坝俱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4、5℃,年均降水量1463、7毫米,年均日照1200小时,年无霜期270天,森林覆盖率60%;最高海拔2430米,最低海拔730米。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川西平原大气环境最好的地区。
b、土地资源
在幅员面积中,山区占70%以上,为宜林山地,现已全部退耕还林,河谷阶地和冲积平原占20%,耕地面积2500亩,主产粮、油、果、蔬、药材,是成都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c、矿产资源
镇内矿藏丰富,山区和河谷地带都有深藏和裸露煤矿;沿白沙河一带产沙金;山丘地区多为石灰岩,石厂湾地段盛产青石,境内岷江河段和白沙河是优质砂石采基地。
d、水资源
岷江下流动穿越镇境,年均来水量150多亿立方米。从紫坪铺水库尾水引入白沙河,可修建两座梯级水库及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3万千瓦。此外,境内已探明紫坪村蕴藏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水温52度,日出水量达5000立方米。望江村和白果村境内蕴藏有丰富的冷水资源,适宜开发冷水养殖业。
e、旅游资源
紫坪铺镇紧邻世界遗产都江堰、又是秦郡守李冰修筑的松茂古道通往西山娘子巅的唯一通道,还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征丁一千二百人”主护都江堰的所在地;紫坪铺水库大坝及黄金地段水域均在镇内;拥有赵公山风景区的诸多旅游景点,山清水秀,生态完美,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植被单一,地震山体垮塌、滑坡,抵御灾害能力差
b、生态价值还未充分体现
四、实习心得
.这次土地资源学的实习丰富了我的眼界,不仅看到了书本所讲内容,坚固了书本知识,还学到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必须考虑到人文、社会、经济的各方面情况。首先,实习是理论课堂一个广度的延伸,也是一个最有力的补充。是实习让我们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其次,实习也是一个放松心灵的契机,来温江的半年多来,一直窝在这一方井天,突然有了伸出头去,放飞自己于大山之间的机会。深思畅游,自然心欣气爽,其乐无穷。不仅如此,实习让我们离“自己”更近了。是实习这一个不同寻常的课堂,让我们真切地接触到了农业,接触到了资源和环境,接触到了我们的使命。
然而多山多水的环境在给阿坝人民带来丰富的经济来源的同时,却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麻烦,不少痛楚,诸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危害,当地人民深受其害。由此看来,能否科学利用地质条件,合理布局,防治结合,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甚至还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就这样,实习让我再次珍惜人生,把握人生。
看到映秀新镇三面环山的危险处境,我们的心里都为之揪出一把冷汗;看到岷江外江河漫滩上狭窄的河床,我们仿佛看到股股浊流涌入河道,仿佛看到中华大地洪水患难,天下生灵,苦不堪言——着急,但我们却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塌实实践,以便在以后的日子里学以至用,改造这些“病态”,拯救万物苍生!
地质学野外实习是一项非常有益且非常有趣的教学环节,尽管很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晕车的同学来说,那简直是苦不堪言。但实习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收获确乎让人感到欣慰。可以这样说,一次野外实习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东西。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知道,洪水的力量是巨大的,1998年的长江记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曾忘记。同样,当洪水汇聚在山上所造成的泥石流灾害也是危害颇大。2010年8月7日发生在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1500多人遇难,整个县城基本被毁坏。因此,加强山区灾害防治迫在眉睫。结合实习地的山区灾害防治措施,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向全国进行推介,要求地方必须进行山区灾害防治。可采取修筑山沟和排水沟两样工程措施为主,在山体底部修筑保坎,在洪积扇边缘修筑溢洪道,溢洪道至洪积扇锥上引至洪积扇边缘。同时要是地质条件比较恶劣,就需要在公路旁山体修筑保坎和防护网,种植大型乔木用以减弱风力。居民点的布设则应在山体下部,避开坡度较大的山体,并修筑排水沟。
2.山地的土地利用问题。我们都清楚,相较于平原、丘陵地区,山地的土地利用要困难些,所能产生的效益也较少,但我们应该看到山地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优势明显。发展山地林业、经济林等绿色农业经济,还可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山地生态环境效益。对于山地,我们可进行立体化综合开发:巩固下层,保护上层,重点开发利用中层,按山的高低、土壤肥瘦和植物生长特性分层连片开发种植,形成山顶“戴帽”(种林木)、山腰“着衫”(种果树、油茶、药材等)、山脚“穿裙”(蚕桑等)的山地资源立体化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要立足特色培育优势品牌,建立用材林、生态林、茶果经济林、药材基地、山地饲养“土禽畜”基地、农业观光园等。当然,这些也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3.城市化导致的农用地数量减少。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城市化是土地的城市化,即城市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而且是高速。而对应的城市对居民的吸纳力却远远赶不上这步伐。这导致的就是我国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而城市的单位面积产出却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因此,我认为,在接下去的国家发展中,土地资源应当作为最最珍贵的资源,尽量不再占用农用地,而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只要我们在源头、指标上控制住,在监管上加大力,守住18亿亩耕地就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当然,对于如何提高已在的建设用地的利用率是一个难题。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进行土地利用率评估,对于今后将要建设的项目,未达到标准的项目将不予批地,对于已经运营的项目,在达到土地使用权期限时尚未达标将不予续期。
还一个问题就是之前已经提过的山区休闲中心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到可能一些公园等公共场所的修建也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要提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