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与会计管理规定 本文关键词:管理规定,财务,会计
财务与会计管理规定 本文简介: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财务与会计管理规定□帐款管理办法第一条凡销货或服务收入均应开立统一发票,并依序填入当天之“销货报告”或“服务收入报告”中,同时过入“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中,不得漏开、短开或
财务与会计管理规定 本文内容: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财务与会计管理规定
□
帐款管理办法
第一条
凡销货或服务收入均应开立统一发票,并依序填入当天之“销货报告”或“服务收入报告”中,同时过入“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中,不得漏开、短开或多开。
第二条
遇销货退回或重开发票时,均应将原开统一发票的收执联收回作废,并填制“销货退回通知单”,以赤字填入当天的“销货报告”或“服务收入报告”中列为其减项,同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原开发票日期,并过入“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中。
第三条
遇销货退回应于销货发生的60天内依规定手续向当地税捐稽征机关办理抵缴,如超过60天者不得办理抵缴已缴的营业税及印花税。故遇有销货退回或发票重开而其日期超过60天以上者,应由客户赔偿税捐损失;退货或发票遗失其原因如系外务员疏忽所致,则税捐损失应责由外务员负责赔偿。
第四条
于销货当天若未能收回帐款时,交货人(送达统一发票者)应与客户约定收款日并将填妥的“统一发票签收单”交由会计员妥善保管,“统一发票签收单”应具备下列各要点:
(一)交货人(送达统一发票者)于“统一发票签收单”上签名。
(二)经办人(成绩归属者)于统一发票副联签名。
(三)填明约定收款日期及约定付款条件。
(四)客户正式盖章后其签收人签名。
第五条
每笔未收款均应附有“统一发票签收单”。若有销货当天未交出该签收单或缺少规定要件的记载等情事,会计员应于次日上班早会前报由单位主管纠正,务必按规定办理,
否则应由单位主管签名负责。
第六条
会计员收回“统一发票签收单”后,应即将其“约定收款日”及“付款条件”逐笔登载于“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的有关各栏中备查。
第七条
会计员应将“统一发票签收单”按“约定收款日”的先后秩序排列妥为保管,遇有携出收款时应设登记簿由取单者签名备查,若于当天未能收回帐款时应即向取单者收回注销登记。
第八条
凡帐款约定收款日到达者,会计员应主动转告帐款归属人或请单位主管派员前往收取。如有客户要求延期付款情事发生时,前往收款人应将重新更改约定收款日填明于“统一发票签收单”中,并将该单交回会计员注销登记,及更改“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上的记载。
第九条
凡应收帐款其约定收款日不得超过一个月,若有超过此一期限者,会计员应报备单位主管在签单上签字同意。
第十条
帐款收回时,会计员应即将其填入当天“出纳日报表”的“本日收款明细表”栏中,并过入“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中,凭此销帐及备查。
第十一条
收回现金者,应于当日或翌日上班时如数交会计员入帐,若有延迟缴回或调换票据缴回者,均依挪用公款议处;收回票据的开票人若非与统一发票抬头相同者,应经同一抬头客户正式背书,否则应责由收款人亲自在票据上背书,并注明客户名称备查,若经查明该票据非客户所交付者,即视同挪用公款议处。
第十二条
票据到期日距统一发票开立日期不得超过30天者,其超过30天以上者应由经办人填具“交货通知(请示)单”并依权责划分办法处理。凡帐款以分期付款方式收回
时应由经办人提出与客户所立的合约书经单位主管呈报执行副总经理核准。
第十三条
凡销货退回或前开发票作废者,若未取回原开发票收执联作废者,不得重开统一发票,惟经书面呈报总经理特准者不在此限。
第十四条
每月3日应详填“各员未收款明细表”(净额)两份,由经办人逐笔亲自签名承认未收,其约定收款日据统一发票开立日期超过1个月以上者并应注明原因,填妥后一份寄总公司财务部查核,一份呈报单位主管加强催收。
第十五条
“各员未收款明细表”总合计的金额应与月底当天的收款明细表的本日未收款余额的数字相符,逾期1个月及2个月以上未收款明细表随同“各员未收款明细表”一并呈报。
第十六条
凡遇客户恶性倒闭,或收回票据无法兑现或未事先言明,而于收款时尾款不付等情事,无法取得客户正式签属的“销货折让证明单”时,均视同坏帐处理。坏帐的发生,除按外务人员待遇办法等规定的赔偿办法办理外,该笔交易的成交奖金不准发给,其已发给
者则应予追回。
第十七条
凡为维护市价事先与客户约定高开发票销货折让者,或事后同意客户尾款不付等情事发生,除应报请单位主管同意外,并应取得销货折让证明单,详填原因,由客户证明实收金额及证实签章后,交回各单位会计员处,该笔交易原交易应办退回同时再记一笔实收金额的销货记录,其销货折让后的金额若低于最低价者,仍须补办低价请示手续。成交奖金之计算则依实售金额计算。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务部呈总经理核准公布后实施,修订时同。
□
现金收支管理办法
(一)“现金收支旬报表”上的收入金额,是指由财务部汇入各单位银行帐户内的金额,支出金额则仅指各单位的费用。各单位应行支付的一切费用,包括可控制费用与不可控制费用,均应自财务部汇入之金额中支付。
(二)各单位的可控制费用统于每月月底前由财务部就下月份各单位的费用概算一次(必要时得分次)汇入各单位的银行帐户内备支。
(三)各单位的收入款项除财务部汇入的款项外,一律不得自行挪用单位内收回的应收帐款(包括现金及支票)其收回的应收帐款,应依帐款管理办法的规定,悉数寄回总公司财务部。
(四)现金收支旬报表的填写应一次复写两联,第一联于每旬第1日(即每月1日、11日、21日)中午以前就上旬收支逐项编制妥,连同费用科目的正式收据或凭单呈单位主管签核后以限时转送寄送财务部;第二联由各单位自行汇订成册作为费用明细帐,并凭以于月底当天填制“费用预算分析表”。
(五)现金收支旬报表上的编号系指费用的笔项而言,采每月一次连系编号方式,月内的每月编号应相互衔接并连续编至当月月底止,次月一日再行重新编号。
(六)现金收支旬报表上科目栏中类别的填写,系指依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其分属类别,分别以“营”或“服”或“管”等字表示,其性质的区分如下:
1.营业费用:凡属营业人员(包括营业主任及外务人员)所发生费用。
2.服务费用:凡属服务人员(包括服务主任及服务人员)所发生的费用。
3.管理费用:凡营业费用及服务费用外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属之。
(七)现金收支旬报表上科目栏中的“名称”系指各项费用的科目名称,其明细如下:
1.营业费用:即营业人员(包括营业主任及外务员)所发生的下列诸费。
(1)汽车诸费:凡营业人员汽油、机油、过桥费、寄车费等皆属之。
(2)旅费:凡营业人员计程车资及营业员因业务之需所付的差旅费属之。
(3)公共关系:凡营业人员因业务上应酬所需支付者属之。
(4)薪工津贴:凡营业人员薪资皆属之。(包括本薪、机车津贴、交际津贴、成交奖金、各项加给及值班费等)
(5)坏帐:凡帐款尾数无法收回,或倒帐公司损失皆属之。
(6)名片:凡营业人员所印名片皆属之。
2.服务费用:即服务人员(包括服务主任及服务员)所发生下列诸费:
(1)汽车诸费:凡服务人员所支之汽油、机油、过桥费、寄车费等皆属之。
(2)旅费:凡服务人员所支之计程车资及服务人员因服务的需要所支的差旅费皆属之。
(3)公共关系:凡服务人员因服务上的需要所支的交际费皆属之。
(4)薪工津贴:凡服务全体同仁的薪资皆属之。(包括本薪、机车津贴、绩效奖金、加给及值班费等)。
(5)坏帐:凡帐款尾数无法收回者属之。
(6)名片:凡服务全体同仁所印的名片属之。
(7)工具:凡单价在100元以下者的工具费属之。
3.管理费用:凡营业费用及服务费用外所发生的费用:
(1)汽车诸费:凡营业人员及服务人员外所支付的汽油、机油属之。
(2)旅费:凡营业人员及服务人员外所支付的计程车资或出差旅费属之。
(3)运费:装载货物所支付的费用属之。
(4)文具用品:凡日常所用的文具纸张等属之。
(5)清洁费用:凡清洁公司打腊所支的费用皆属之。
(6)邮票:凡邮寄函件及包裹的邮资及购邮票等属之。
(7)电话费:凡业务上的长途电话及市区电话属之。
(8)电报费:凡业务上的需而拍之电报属之。
(9)电力费:凡用电所支付的费用属之。
(10)自来水费:凡用自来水所支付的费用属之。
(11)修理费:凡汽车修理及保养费等属之。
(12)人事广告费:凡刊登招员启事等属之。
(13)报章杂志:凡订阅报章杂志所支付的费用属之。
(14)固定薪资:凡营业人员及服务人员外的薪资属之。
(15)公共关系:凡营业人员及服务人员外所支付的交际费属之。
(16)租金支出:房屋的租金。
(17)税捐:凡支付营业印花税属之。
(18)其他变动费用:凡未能列入该分类科目的费用属之。
(八)上述所列项目,会计员应按其性质区分(即营业费用、服务费用、管理费用等)妥予分类报支,不得相互混淆。
(九)各单位与总公司间如有代收或代支事项发生时一律以“内部联络函”联系之,其作业规定如下:
1.各单位代总公司或其他分公司收款时应于收款的当日以“内部联络函”述明代何单位收款,代收现金应先换购汇票,若代收票据须注明代收票据内容,并连同票据一起寄送总公司财务部,由财务部负责通知被代收单位入帐的同时将入帐情形回复代收单位。
2.总公司代分公司收款时,应于收款的当月,由财务部以“内部联络函”述明代收款项内容,若为票据应注明票据内容,通知被代收单位,款项则暂代留存,被代收单位于接获财务部的通知时,应即于当天的“收款及成交奖金明细表”上加入该笔帐款,增加其收款总额,并将入帐情形回复财务部。
3.各单位代总公司支付款项时(如押标金、权限内购入的生财器具及服务部汽油或单价在100元以上的工具、油墨等)不得记入现金收支旬报表,唯应另行备忘登记,应于每旬寄送“现金收支旬报表”时另以内部往来联络函将所代支的款项明细及总额述明后连同单据一并寄送总公司财务部,由财务部凭以汇入该笔款项。若为紧急代支事项必须立即处理时,除以电话通知财务部电汇处理外,仍应填具“内部往来联络函”述明以资凭证。
4.总公司代各单位支付费用款项时,(如预付房租等)应由财务部于每月25日前以联络函通知被代支单位依虚收虚付方式在其“现金收支旬报表”上的“收入金额”栏内径行加入该笔款项同时在“支付金额”栏内,直按登入该笔费用款项以增加帐面的收入金额与费用金额。
(十)各单位全体员工的借支总额在3000元以内者得经单位主管核准后由首存现金中先行借支,并限于每月10日发薪时一次扣回,其借支总额超过3000元者,应依权责划分逐笔专案报备核准后始得由财务部汇寄支付。
(十一)每月月底当天,各单位会计员应凭留存之当月份该单位“现金收支旬报表”依费用类别分别统计其当月份各项费用的总额,详填于“费用预算分析表”中呈单位主管就可控制费用中的各项费用其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详加分析。
(十二)费用预算分析表”一式两联,各单位应于每月3日前将此表(两联一起)连同“直线单位经营绩效评核表”一并寄送总公司业务部,由业务部据以查核与“直线单位绩效评核表”所填的费用数字无误后,即转送财务部复核并呈具所属副总经理填具总评后第一联由财务部留存,据以分析全公司费用差异,第二联寄回各单位存查。
(十三)“费用预算分析表”上的费用率系指当月份的费用与营业额的百分比,“本月费用预算”一栏之计算公式如下:
(1)本月“营业费用”预算=上月营业费用×(1±本月营业收入成长率)
(2)本月“服务费用”预算=上月服务费用×(1±本月服务收入成长率)
(3)本月“管理费用”预算=上月管理费用×(1±本月营业及服务总收入成长率×20%)
(十四)本办法由财务部呈总经理核准公布后实施,修订时同。
□
传票审核职权划分办法
(一)各部经办人员:
审核单据的性质、金额与本公司规定是否相符,并编制传票控制预算及成本费用之报支。
(二)财务部:
1.承办人员:
(1)核对传票收付款的金额是否与收付款有关凭证(如计价单、发票)金额相符。
(2)核对凭证是否有抬头,统一编号,店印,地址及贴足印花,与税法是否相符。
2.复核人员:
(1)传票应用分类,即科子目是否正确。
(2)凭证是否齐全,符合政府规定,与负担部门是否正确。
(3)附件数量与凭证记载金额是否相符。
(4)借贷是否平衡。
3.会计:
(1)传票应附的凭证是否适当签具意见。
(2)各级经办人员应行注意事项是否错误及依税法规定可否开支签具意见。
(3)核对付款之支票金额是否与核准之付款传票相符。
(三)稽核室:
(1)对财务部的意见予以指示或转呈核示。
(2)核对各部的成本卡,支出是否超过收入,收款与完工是否成正比或签具意见。
(3)凭证是否合理,应否付款的指示或签具意见。
(4)决定付款的日期,签具意见及指示。
(5)价格是否合理签具意见或指示。
(四)副总经理:就主办会计及稽核室所签意见的转呈或指示。
(五)总经理:各转呈意见的核定。
(六)以上各项职权的划分,是就目标情形所拟的办法,如以后业务改进或其他变更,当另行修订。
篇2: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
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 本文关键词:持股,分析师,披露,会计信息,机构
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 本文简介: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摘要:笔者以2008―2013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分析师关注度及机构持股比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是否受到资本市场外部监督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分析师的关注度越高,管理层更倾向于下调预期来引导分析师预测,从而达到资本市场预期;机
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 本文内容:
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
摘要:笔者以2008―2013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分析师关注度及机构持股比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是否受到资本市场外部监督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分析师的关注度越高,管理层更倾向于下调预期来引导分析师预测,从而达到资本市场预期;机构持股比越高,受利益驱使,其持股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越会倾向于上调盈余管理,同时避免负面信息的提前披露。以上结果在控制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成立。
下载
关键词: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盈余管理;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5;F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6009012
一、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一)分析师的预测行为
近年来已有大量针对分析师预测及关注度是否会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研究,证实了资本市场预期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1-2]。Degeorge
等发现,当存在负向“盈余意外”,即公司的业绩达不到分析师预测时,股票价格会严重下跌,证实了“资本市场预期假设”,说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主要受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这是由于达到盈余预测的收益明显高于其成本,因此,管理层有动机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其中,大多数学者利用西方发达国家数据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分析师的监督作用作为外部监督机制,能够有效规范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Yu发现美国上市公司中,分析师跟进人数较多的公司,操纵盈余的程度越低;Degeorge等发现在经济更发达的国家其关系更显著。他们的研究证明,分析师对盈余管理的监督强度与分析师跟踪人数呈正向关系。国内相关研究同样发现分析师预测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
[6-7]。
虽然以往的大量研究认为管理层避免负向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对其最终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会计数据进行操纵,即上调盈余管理,但近期研究发现,由于上调的盈余管理成本较高,而倾向使用逐渐下调的盈余管理方式。当严格的财务报告披露程序、监管制度或更多资产负债表限制限制管理层对盈余进行操纵时,管理层会使用下调的预期管理来代替上调的盈余管理以减少与分析师的预测落差。国内相关研究发现,进行业绩预告披露的公司具有更多的分析师关注和预测质量
[9-10]。因此,笔者认为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策略受分析师关注行为的影响,其关注度会使管理层倾向于成本较低的管理方向。一方面,如Dyck
等指出,分析师与公司权益持有者对于舞弊的发现起到直接的作用,因而分析师的监督作用增加了操纵盈余被披露的风险,即增加了上调盈余所承担的预期成本。如果分析师的监督是有效的,那么管理层在上调盈余时可能面临着较高的边际成本;另一方面,虽然下调盈余的预期管理降低了外部投资者的盈余预期,但其减小了信息不对称,并且使分析师预测虽偏低却更准确。同时Houston等通过用分析师关注和预测质量作为公司信息环境的替代变量,发现缺少业绩报告的公司信息环境较差。因此,分析师可能会将管理层调低盈余的行为,看做是其及时披露负面消息,并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分析师关注度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选择显著相关。
H1a:其他条件不变时,分析师关注度与管理层上调预期盈余的倾向显著负相关。
H1b:其他条件不变时,分析师关注度与管理层下调预期盈余的倾向显著正相关。
(二)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
管理层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主要指管理层为特定目的对会计报告中盈余进行调增或调减的行为。在以往文献中,针对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动机主要提出了三个假设:(1)债务契约假设,即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中的相关财务指标,管理层会通过盈余管理的行为对会计数据进行操纵
。(2)薪酬计划假设,即相关薪酬计划的设定会使管理层为了业绩而带来的红利对其盈余进行管理,以期获得更多利益
[14-15]。(3)资本市场预期假设,相对于前两者,该假设的提出较晚,其认为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来自于满足资本市场的预期
[16-17]。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分析师所披露的盈利预测于20世纪90年代已基本成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状况重要的阂值标准之一。投资者通过比较公司业绩与年报公布前分析师最新的盈利预测,判断上市公司业绩是否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盈利预测并做出相应投资决策,未能达到资本市场预期而导致负向“盈余意外”的上市公司,可能面临股价下跌等风险
。因此,“资本市场期望假设”成为管理层为满足分析师预测而做出信息披露时的主要动机因素[1-2],即通过两种机制来避免负向“盈余意外”:一是通过下调预期盈余,披露相关信息避免分析师的乐观估计,引导分析师将盈余预测(如EPS)向下调整为一个能够达到的高度。二是对披露的盈余进行上调,如可操控的应计利润,以此使最终年度披露的盈余能够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的预测水平。
(三)机构持股比
国内外针对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披露会计信息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方面,研究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起到了积极的治理作用。Shleifer和
Vishny
在研究中指出,相比较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等大股东由于投入更多成本并期待从中获得较多收益,因此,持股比例越高,其越具有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动机。Chidambaran和
John以及Gillan和Starks认为,机构持股比能够增加股东之间的信息传达,从而扩大市场监督的范围,随着持股比的增加,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也会加大,从而降低其道德风险。以国内数据为样本,李维安和李滨认为,由于具有专业的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此,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如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角度,持股比例较高的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抑制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并且披露更谨慎的财务报告。随着机构持股比的增加,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降低[24-25]。
但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其监督作用受到质疑[26-27-28]。从管理层自身来说,由于机构持股比作为“庄家”能吸引更多投资者的注意,则管理层也更倾向于避免负的“盈余意外”的发生。Maztoul
更进一步解释为,机构持股比较低的上市公司具有更明显的投机和短视行为,因此,管理层对于迎合分析师预测的动机更明显。由于具有高持股比例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负向“盈余意外”出现时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其中包括股价下跌及其业绩薪酬,则此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具有更多达到或超过分析师预测的动机
。作为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分析优势方,机构投资者可以凭借成熟的经验和信息获取优势对公司的状况进行掌握,但可能会利用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资本市场其他投资者处获益[32-33]。同时,机构投资者通过帮助其投资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测、规范化经营、融资等行为直接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以提升公司的资本市场声誉。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增加了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关注度,上市公司对于满足资本市场预期具有更强烈的动机。与分析师不同,由于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盈利具有更大的期望,因而可能会担心负面信息的披露会降低其在资本市场预期和声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机构持股比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的选择显著相关。
H2a:其他条件不变时,机构持股比与管理层上调预期盈余的倾向显著正相关。
H2b:其他条件不变时,机构持股比与管理层下调预期盈余的倾向显著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2008―2013年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为控制前期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对分析师的影响,笔者同时搜集了分析师预测的前期数据。由于假定研究对象应具备满足资本市场预期的动机,因此,剔除了没有进行上下调盈余预期的样本,最终得到有效样本4
538个。分析师的预测盈余数据来自于年度初期与年度末期的Wind一致预测中值。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分析师跟踪人数及预测数据来自于Wind金融数据库,管理层业绩预告的相关信息来自于锐思RESSET数据库。数据筛选和处理分别应用Excel
2007及Stata
130软件。
(二)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的度量方式
1上调预期盈余的度量(盈余管理)
笔者设定虚拟变量UEM代表上调盈余管理,即当可操控应计利润为正时,该值为1,否则为0。利用Dechow
等的修正琼斯模型计算可操控应计利润DA。
当DA
>
0时,则管理层发生上调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用哑变量UEM表示,即当DA
>
0时,UEM
=
1,否则为0。
2下调预期盈余的度量(预期盈余管理)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假设,笔者认为管理层进行预期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通过及时披露公司负面消息,主动引导分析师将预测值调低到一个可达到的水平。以往研究从两个方面识别管理层存在下调预期盈余管理行为:一是行为导向的识别方式,即管理层在财务报告公布日之前会提前发布业绩预测,大多数以预亏、预警、预盈、持平等定性信息和附有盈亏区间的定量信息为主。研究者发现,分析师会根据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形式或内容相应地修正原有预测
[36-37]。这表明管理层可以通过披露公开的业绩预测信息,引导分析师将盈余预测调整到其可达到的水平。二是结果导向的识别方式。除公开披露的业绩报告之外,分析师也可通过业绩说明会、分析师会议、路演等投资者关系活动获取有关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而这些信息并不能直接获取或直观地进行计量。因此,第一种行为导向的方式并未考虑分析师能够从与管理层的其他交流中获取信息,所以,使用管理层公开披露的业绩预测来衡量分析师预测是否受到管理层下调预期盈余的引导并不全面
。我国股市的信息环境受多种非正式沟通影响,分析师在对预测进行调整时更多地依赖私有信息。虽然我们无法获取管理层披露的所有信息,但是可以认为分析师进行预测调整的主要信息源是管理层。因此,笔者使用结果为导向的识别方式作为管理层是否进行下调盈余管理的衡量变量,设计哑变量DEX。对比分析师期末与期初发布的盈余预测,当期末预测低于初始预测时,则认为其受到管理层下调预期盈余的引导,即DEX
=
1,否则为0。
3会计信息披露决策的综合度量
上调预期盈余管理和下调预期盈余管理行为,代表管理层为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从而避免负向“盈余意外”会采取的两种主要行为。笔者设定离散变量Choice表示管理层信息披露决策,Choice的取值依赖于三种情况,如图1所示。
(三)解释变量
1分析师关注度
笔者采用分析师的跟踪人数(Analyst)作为关注度的替代变量。由于同一家盈余预测机构针对某一公司的分析师通常从属于同一团队
[40-41],因此,笔者选取对上市公司给定年度内进行跟踪并做出盈余预测的机构家数作为分析师的跟踪数。
2机构持股比
笔者采用各类机构(如基金、券商、保险、社保等)持股数量之和占公司流通A股的百分比(InsHold)作为机构持股比的衡量方式。
笔者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选取公司特征、财务状况和聘用审计机构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同时通过设计哑变量对年度和行业进行控制。具体变量设计及定义如表1所示。
(四)研究方法及模型设计
根据上文提出假设和变量设计,笔者针对假设检验拟回归的主模型如下:首先,利用模型(1)对总体假设进行验证。其次,利用模型(2)对H1a与H2a进行检验。最后,通过模型(3)对H2a与H2b进行检验。其中Controls为控制变量。
高敬忠,
周晓苏,
王英允.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信息披露的治理作用研究――以管理层盈余预告为例[J].
南开管理评论,
2012,(5):
129-140.
Maztoul,SBM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Matter
in
Meeting
and
Beating
Analysts’
Forecas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4,
9(2):
276-290
Porter,
M.E.
Capital
Choices:
Changing
the
Way
America
Invests
in
Industry
Ke,B.,
Ramalingegowda,S.
Do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Exploit
the
Post-Earnings
Announcement
Drift?3.
李延喜,
杜瑞,
高锐.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11,
(3):
39-45.
Yuan,
R.,
Xiao,
J.Z.,
Milonas,
N.,
Zou,
J.H.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Listed
Chinese
Companies
Dechow,
PM,
Sloan,
RG,
Sweeney,AP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70(2):193-225
王玉涛,
王彦超业绩预告信息对分析师预测行为有影响吗[J]金融研究,
2012,(6):
193-206
Brown,L,
Zhou,LInteractions
Between
Analyst
and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The
Roles
of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Inform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2015,
31(2):
501-514
Chen,Q.,
Jiang,W.
Analysts
Weighting
of
Private
and
Public
Information
Abdel-khalik,
A.R.,
Wong,
K.A.,
Wu,
A.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China
s
A
and
B
Shares:
Can
We
Make
Sense
of
the
Numbers?7-489.
李春涛,
宋敏,
张璇.
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金融研究,
2014,
(7):
124-139.
李丹蒙,
叶建芳,
叶敏慧.
分析师跟进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
(1):
11-20.
Barton,J,Simko,PJThe
Balance
Sheet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strai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s-1):
1-27
Altman,EI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
1968,
23(4):
589-609
Hu,M,
Yang,JCan
Analyst
Coverag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raud?
Evidence
from
China[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4,
21(9):
605-608
Hausman,J,McFadden,DSpecification
Tests
for
the
Multinomial
Logit
Model[J]Econometrica
2010,52(5):1219-1240
Buis,MLSEQLOGIT:
Stata
Module
to
Fit
a
Sequential
Logit
Model[R]Statistical
Software
Components,
2013
篇3: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 本文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区别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 本文简介: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是什么?简单来说:准则和制度的发布都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因此两者在内容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只是制度制定的理念不一样,前者是属于原则导向的,而后者则属于规则导向的。其实在这两者之间是完全可以二选一的,而我国之所以即有准则,又有制度,正是因为当初没有确定采取那一种理念来制定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 本文内容: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来说:准则和制度的发布都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因此两者在内容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只是制度制定的理念不一样,前者是属于原则导向的,而后者则属于规则导向的。其实在这两者之间是完全可以二选一的,而我国之所以即有准则,又有制度,正是因为当初没有确定采取那一种理念来制定我们的制度。
因此,财政部本次采用原则导向的“准则”,以实现会计国际趋同化,而不再采用规则导向的“制度”,这本身也是一次大的改革。
对会计而言,两者的差别主要就在于,执行准则将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做出更多的职业判断。
二、新准则比原制度,都有哪些改动?
首先,与原制度相比新准则确定了新的会计理念,并且正是由于会计理念上的改变,才对诸多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使会计基本职能得以回归,因此真正理解会计理念上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对新准则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对会计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指导我们的工作。新的会计理念主要体现在:
1、新准则强调了“受托责任观”,体现了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新理念。作为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界存在两种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们的新准则则同时强调这两种观点,将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同时作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2、新准则强化了面向未来的现代会计观,对于会计各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采用了着眼于未来的新理念。具体体现在,新准则在很多地方都规定了“现值”的计算,而在以往只有在管理会计中才涉及得到。
除以上理念上的变化,与原准则相比,具体准则方面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假设和会计基本原则发生变化
——会计假设由原来的4项增加为5项,即权责发生制成为新的一项会计假设。
——会计基本原则则由原来的13项调减为现在的8项,即: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改变为会计假设
历史成本原则划归为计量属性
一贯性原则于可比性原则进行了合并
配比性原则和划分收益性资本性支出原则被取消,直接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中去规定。
2、增加了计量属性及使用条件
新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中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会计计量属性也增加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四种。
计量属性的使用条件则强调“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3、投资分类及核算做出重大调整
——企业投资不再按照投资期限进行划分,而是划分为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日投资和非持有至到期日投资。
——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应分别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确定初始投资成本。
——而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新准则调整为:如果为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如果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按成本法核算;对于具有控制关系的,则改为按成本法进行核算,但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再按权益法进行调整。
4、回归会计基本职能,新准则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联方交易等方面,不再以“反利润方式”加以限制。
5、取消了存货发出计价中的“后进先出法”
6、所得税会计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7、长期资产减值不允许原渠道冲回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比较重大的变化,仅供参考。
此外,新准则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了重新界定;对特殊行业则首次以准则的形式加以规范,如生物资产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原保险合同准则等;新准则还增加了职工薪酬、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每股收益等具体会计准则,总之变化是非常之大,难以在这里一一列举。
会计模式,是指在会计这一系列实践活动过程的标准形式,表现在某一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加工、最后形成财务信息等一连串过程中的特殊表征。各国(各地区)因国情、政治、经济体制等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研究不同,所属会计模式也不全相同。例如,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中,荷兰模式是以商业经济学为导向,注重理论的会计模式;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则侧重于商业惯例的考量而受实用主义影响较深的模式。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的会计模式类型,产生不同的财务会计信息规范形式。一般而言,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大多采用会计准则作为财务会计的规范形式;而以宏观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则以会计制度为其会计核算实务的规范体系。这二种规范形式其侧重点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以下笔者试就二者的区别进行比较分析:
1、服务目标的不同。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制约机制,主要存在并用在企业进行微观经营决策,或投资人、债权人进行投资、理财决策的参考,并透过微观经济活动影响宏观经济利益,其服务目标以微观经济利益为主,兼顾国家宏观利益;会计制度因受计划经济宏观管理思想的影响与需要,主要的目标是服务并保护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至于服务于微观经济利益,只是一种补充职能,这是二者根本之差异点。
2、制定机构的不同。会计制度普遍由政府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属于财政法规的内容,具有法律性质,因此强制性高,如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则较有弹性,既可由政府财政部门制定,也可由政府授权于民间独立的会计组织制定,甚至还可由民间会计组织独立制定。但不论以何种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的作用,其规范指导性要大于强制性。
3、规范的灵活度不同。受宏观管理者主导的影响,会计制度是“一统到底”的会计规范方式,要求在一个部门、行业或地区按照统一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会计信息。企业无权依它的具体情况,规定合乎自己特点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也无权增添有助于经营、理财决策所需的指标,这种“统得过死”的缺点,实际不利于企业及宏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看,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一般只作一些原则性的要求,不作太具体的规定,这样就保持了企业各自制会计制度的灵活度。
4、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不同。因为会计制度制定的一体化要求,对某些会计核方法,可以说没有选择的余地,或是只能在规定中的方案去选择。至于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是比较宽松的,企业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备选范围内拥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主权。由于会计准则的这种可选择性,会计人员就必须有专业的素养,才能做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就这点来说,会计准则比会计制度的层次要高一些。
5、规范的对象不同。会计制度是以一个特定行业中的企业为规范对象;会计准则则是以某项济业务和某项目为规范对象,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一、不同时期的不同会计模式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规范就采取制度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但在我国由来已久,而且制度向来被认为是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强制性。
1992-
1993年,我国进行了重大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人以及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即“两则两制”,并于
1993年7月
1号起在所有企业实施。自1997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来,并颁布10来个具体会计准则。“两制两则”的发布并实施,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国际化,为引进外资、企业走出国门奠定了财务会计的基础。但同时由于“两则两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所制定的.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依然保留了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随着经济发展.高科技等新行业不断产生,这些会计制度无法涵盖新行业的会计要求。而且,计划体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透明度要求太低。如今,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已扩展到微观层次,债权人、企业管理者、证券市场的广大投资者都需要会计信息,并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继续据以进行会计核算,客观上难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财政部于2000月
12月
29日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并于2001年1月1号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这一会计制度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又将出现一次新的高潮,它将为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带来更标准的依据。
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也各有自己的侧重点。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它详细分析各该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的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企业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定。人们学习了一份具体的会计准则,将会熟练地了解特定会计业务的会计处理的全过程。会计制度则采取另一种形式。它是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到,会计准则同会计制度有两个最主要的差别:一是规范的对象不同;具体准则按经济业务或项目,制度按一个企业;二是规范的重点不同:准则侧重于确认和计量,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这样,准则重点是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而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和结果。采用准则的形式可引导会计人员从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开始考虑进一步决定怎样记录和报告(披露);采用制度的形式,会计人员能直接使用科目进行记录,并按规定程序和格式编制报表。对比起来,准则比较抽象,比较难学难懂,操作性较差;而制度比较具体,容易了解和操作。但准则的优点是“准则比较原则、概括,在表述方式上更接近于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体例,能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掌握财务会计的全过程,并能举一反三,增强解决新问题的本领;制度的优点是在表述方式上使用了我国广大会计人员所熟悉的报表加分录的形式,容易被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操作方便,易懂易学。
同时它们两者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首先,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会计制度也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即两者的功用是一致的。其次,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依次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为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建立和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的目的也是如此。从这点上讲,两者的目的和出发点也是一致的。再者,在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均属于行政法规,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具有约束作用。鉴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这种交叉互补关系,应该尽量使之协调统一,要力避制造准则与制度之间新的矛盾。而且它们可以结合起来运用。
三、当今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中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随着即将进入WTO,中国的经济将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我们更需要在各方面借鉴并接近国际惯例,其中包括用来规范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规定。我们不能忽视会计准则这一国际通用的会计规范形式的重要意义,至少为了进行国际上的沟通,为了使国外投资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会计规范及其形成的会计信息,我们也需要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来规范我国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
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考虑到会计制度也有易学易懂,便于操作的优点,按会计制度来规范其会计核算仍然是必要的。在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准则与制度两种形式将同时并存,共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自1997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来,具体会计准则还不够全面,尚未构成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是不够的。与之不同的是,会计核算制度则比较系统,将经济业务的核算直接指向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符合多数财会人员的阅读习惯,操作性强。而从已发布的会计准则看,无论从结构体例,还是从会计政策的阐述方式,均与国际惯例相似,且对独立的经济业务会计核算和披露的规定比较系统和完整。一方面符合国外人士的阅读习惯,便于他们理解我国的会计标准,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需要。因此,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应予保留。总之,适应我国国情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可互相替代。
摘
要:随着全球贸易的飞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文章首先从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入手展开论述,然后分析了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现状及国际化趋向,最后对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会计国际化在我国倍受关注,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各方面都与世界惯例接轨之际,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自然也要尽快地与国际惯例接轨。经过几十年的引进和吸收,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已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化准则的协调过程仍很漫长。
一、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含义。中国会计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化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二是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采取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这两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国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2.加入WTO后,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市场的变化无常,使得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并享有其控制权和经营决策权,而达到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优势互补、增加利润、保持市场份额等目标。母公司为了加强对于公司的管理需要各子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并编制合并报表;东道国以及居住国出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考虑和对跨国公司的监管,也要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绩效、财务状况及于公司的经营成果。另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这就需要消除各国之间会计的差异,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
(2)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十年来,各国双边、多边贸易活动日益增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必然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会计信息已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并影响全球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应按照国际惯例,提供可比和有效的会计信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
(3)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要求。目前,跨国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不仅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筹资公司的财务报告。这就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无需对原有财务报告进行重编或调整。这样,对于减少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提高证券效率以及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4)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化和高级化,会计的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宽。加入WTO之后,首先要解决国际之间会计师注册资格的相互认可问题;其次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规范及质量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会计这一通用“国际经济语言”真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成为可能。
二、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现状
会计制度在中国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术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狭义的会计制度则是指适用于某类企业或组织的一套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政策、基本规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设置使用说明等。
1.现行会计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新制度打破了所有制和行业界限,建立了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与以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它不再分行业,主要由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组成,体现行业特点的具体核算办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制定。
2.现行会计准则。
(1)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共10章66条,基本内容包括总则部分、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准则、财务报告准则。
(2)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财政部开始着手制定具体会计准则。
1995年4月、7月、9月分三批颁布了30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至2003年上半年财政部先后实施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关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财政部会计司的解释是:“目前我们采用的模式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度和准则将同时并存,企业处理的各项业务,若会计准则已做出相应的规定的,以准则为准:若会计准则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的,则仍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处理。会计制度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后,最终实现从统一会计制度到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
(3)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经过十多年向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转变的会计改革,中国会计已逐步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但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同时发行A、B股的公司年度报告汇总出的两个利润数字的调整项目多达近百项。对这些差异进行粗略归类,涉及会计准则的大体概括为:坏账准备、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确认、收入确认、税项调整、资产重估等。其它差异中有的是由于特有的一些制度造成的,如计提职工福利基金等;有的可能是境外审计师是以他们执行的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当然也不排除有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或职业道德因素造成的差异。
三、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倾向
1.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认可程度。
IASC(国际会计;隹则委员会)是由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于1973年发起并创立的,
30多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协调。尽管IASC是非官方组织,其成员也大多为民间会计团体,不具备强制实施其准则的权利,但由于其一直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从而使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世界大多数证券交易所的承认,截至2001年底,有90多家跨国公司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1999年,IASC完成了“核心准则”的制定工作,2000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对核心准则的审核,并向其成员推荐,这样,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只要遵循本国的会计要求和IASC核心准则,或者其本国的会计准则已经符合国际会计核心准则,这家公司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无需重编或调整其财务报表。IASC正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其规模也正日益扩大。
2.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倾向。中国会计准则在中国的实践首先体现在1985年发布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是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始终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充分协调。目前,采取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在境内发行B股和到香港发行H股,按国际会计标准所要做的调整已经较少。
尽管中国会计准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有些是由中国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也有一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又要重视其本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四、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1.增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首先,要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会计原则框架。国际会计准则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此来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但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只就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分项处理,这就无法有逻辑地发展一套在原则上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当前,中国尚未对许多会计问题发布具体准则,如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资产减值等,要加强这方面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同时,在商品销售与提供劳务收入的计算、债务准备的计量、利润分配方案等方面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存在差异,应及时修改,使之与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保持一致。
2.正确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会计制度侧重于如何记账,会计准则是就某个要素或经济事项的不同情况,规定如何合理核算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从长期看,会计制度是一定时期的过渡办法,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并存,二者不能相互代替,缺一不可,必须做好两者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3.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国际会计准则从形式上强调的是“公允反映”、“公允价值”等概念,实际上要求的是“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任何统一的、详尽的规定都很难概括日益变化的大千世界。国际会计准则不是一套详尽具体的规则,而是一系列概括性的基本原则或原理,它的执行或实施需要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力,这一点正是中国会计准则短期内不能达到国际会计准则水准的根本原因所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上,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网络技术等新的教学内容和会计专业技术考核制度来造就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又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使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念,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另外,要提高注册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4.正确对待会计国际化与中国国情的关系。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中国会计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还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法制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市场发育尚未完善、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还不高等等。鉴于此,我们在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要充分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乃至漫长的任务。
5.正确理解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应该看到,国际会计准则不是一种静态指标,而是一套动态规则,准则都是在发展变动之中的。因此,当我们说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时,应当是使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国际合拍,使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同步。单纯引进或套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而不顾国际会计准则变动的方向,则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会永远存在,有的还会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