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日期:2021-02-2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作者:彭慧勇发表时间:2004年06月08日05:42阅读次数:185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由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2000年10月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于2000年3月开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彭慧勇

发表时间:2004年06月08日

05:42

阅读次数:185

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由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2000年10月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于2000年3月开始准备,于2000年10月启动,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研究,现已按计划完成了实验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结论和成果,特提请结题鉴定

一、实验研究提出的背景

当前,世界正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加,社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已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特别是“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生活中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人口稠密等特征日益明显;另外,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成效最为明显,独生子女占少年儿童的90%左右。在这种特殊的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人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道德标准、社会形态、家庭结构及成员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又通过家庭的折射、缩小或放大然后作用于学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存在着过早受“升学”——“就业”——“生存”的驱使而陷入失去童真、失去快乐的学习竞争中的现象;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受离异家庭的打击或不良影响,生活信心不足、情感体验不健全、逆反心理异常强烈;存在着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处在特殊的养尊处优的地位上,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薄弱、胆怯、自我中心、不合群、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存在着受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心理平衡失调、精神空虚、道德品质下降,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及自杀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专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据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打下良好、长久、全面的基础。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要求,特提出本课题研究。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国内外专家研究提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正常的智力、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意志品质、完整的人格。为了主动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改变仅仅依靠学校学科教学和德育对学生施以影响的局面,积极探索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适应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a、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b、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c、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d、小学生心理咨询。e、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方法。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对实验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心理品质,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和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能力的教师。

三、实验研究的具体目标

1、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研究。

2、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建设与使用。

4、小学生心理咨询实验研究。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研究与应用。

6、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四、实验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0年3月——2000年8月)

多次邀请了玉溪师范学院教育系、玉溪师范学校教心学组的专家参与共同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并多次专程到昆明请教了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和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心理学专家,以求得理论上的有力支持,保证了课题研究方向正确、理论基础扎实、起点合理。

根据本课题研究理论性强、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等特点,确定了以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实验小学为基地;以市教科所为中心,上联省教科院,横联玉溪师院和玉溪师校,下联实验学校;以云南省教科院、玉溪市教科、玉溪师校、玉溪第一小学四方合作;以心理学教师、专职教研员、小学校领导、小学教师(班主任)四类人员结合组成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认真确立了本课题研究的目标,规划了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制定了本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课题组内外多次专题组织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填写课题申报的有关表册,完成本课题的申报工作。于2000年10月由云南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

组织了实验前的学生心理测量分析,由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有关专家对玉溪一小三年级以上学生,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16PF)(修订量表)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建立起了玉溪一小三年级及以上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验做好了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00年9月——2001年2月)

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落实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内容、研究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对研究和实验的重点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开设)和难点任务(心理测量和个案研究)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布置。

对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以保证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组长彭慧勇全面主持课题研究和实验,负责协调四方工作,负责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副组长王春雷主要负责心理测量和个案研究;副组长陶琳主要负责心理咨询和家长辅导;副组长王云华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开设和实验工作;其他成员分别具体负责课题的各项组织、实施、研究、实验、测量、统计和分析工作。

搜集、购买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学习采取以自学为主,辅导为辅的方式,并多次由王春雷、陶琳、聂建萍、付荣华在课题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专题辅导和专题讲座。

通过学习、分析和研究,初步提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统一”,全员心理辅导课、自主心理咨询、个体心理指导“三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交叉网络。并初步筛选、确定了心理辅导课的教材和心理测量的工具;初步完成了有关论文。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1年3月——2002年10月)

在玉溪第一小学的三、四两个年级的四个实验班开设心理辅导课,每两周开课1节,由实验班班主任承担教学任务。开课前首先组织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科学出版社出版,由林崇德任名誉主编,沃建中任主编的《小学生心理导向》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进行集体研究,分析了该教材的编排体系、特点及优势,共同研究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由陶琳为实验教师上示范课两节,作教学设计指导多次。在实验教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组织了一次校内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研讨活动,组织了一次对外开放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研讨活动,两次活动共上公开研究课8节,其中2节被评为市级一等奖,2节被评为市级二等奖。

在实验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由陶琳、聂建萍、付荣华主持,每周在星期四的下午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指导。通过学校领导、班主任等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作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和解释工作,打消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心理,实现了学生自主、积极、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建立后,每次均能接待到不少学生的咨询,自今共接待了近200名学生的心理咨询。

为了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统一”,全员心理辅导课、自主心理咨询、个体心理指导“三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交叉网络建设,加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的结合,每学期组织对实验班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辅导,由陶琳、聂建萍、王云华向学生家长进行有关专题讲座。先后组织了3次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辅导,参加培训的学生家长近1000人次。增强了学生家长与学校配合教育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家长对孩了进行心理辅导的意识,提高了辅导的能力和水平。

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中的小学生(6-13岁),心理变化大、变化快,发展性心理问题较多,可塑性极大。虽然从整体上看没有表现出突出的心理问题,但每个实验班中还是有个别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发展趋势,如不及时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就会发展成为心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王春雷的指导下,各实验班认真分析学生心理档案,在长期跟踪观察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和指导对象进行心理个案研究。从而加强了对个别学生的心理指导力度,提高了实验教师有针对性、有重点、有计划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进一步掌握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便进一步修正课题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组织进行了两次实验中期心理测量。使用日本铃木清编制,周步成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以“学习焦虑情绪”为重点的心理测量、统计,并对照全国常模进行分析。使用中国人性格量表编制组编制的《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较全面的性格测量、统计,并对照云南省常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确定在研究实验的最后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优秀性格品质”为研究实验的重点。为了最终检验课题研究实验的成效和实验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优秀性格品质”发展水平,组织进行了实验后期心理测量。使用由本课题组副组长王春雷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进行测量、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

在全面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把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紧密地接合在一起,坚持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运用,在充分实验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完成了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心理咨询的策略”、“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策略”、“家长心理辅导培训”、“心理辅导个案研究分析”、“心理测量分析报告”等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2年11月——2002年12月)

召开课题结题工作会,对课题研究过程及有关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和总结。统一安排了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日程和具体分工,之后,全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和分工全面进入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全面整理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和归档。共分为16类档案,分别装袋归档,并建立了“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档案室”(设在课题实验学校——玉溪第一小学)。

对所完成的关于课题研究和实验的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和核对,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共同协作,由课题组组长执笔完成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之后,向云南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

五、研究实验的结论和成果

1、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2、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论文。

3、构建了“三教统一、三导结合”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研究”的案例分析。

5、完成了“玉溪一小学生性格测试总体情况分析报告”。

6、完成了“玉溪一小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报告”。

7、完成了“玉溪第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8、筛选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小学生心理导向》。

9、初步建立了“玉溪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10、组织展评了“小学生心理教康教育优秀辅导课”。

11、经过培训和参加课题实验研究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和能力。

12、经过培训和参与进行家庭辅导有效提高了家长的心理辅导水平和能力。

13、经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云南省城市学生常模相比,实验班学生情绪特征总体比较平和,女生在生活旨趣、意志品质、认知风格和态度倾向等方面更具有社会性意义特征,男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素质;与非实验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善等方面有显著提高。

14、在该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下,玉溪一小现已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运用,并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发展和完善。

15、该课题实验研究已在我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该课题实验研究的成果,在市区小学及各县城区小学都具有广泛的推广运用价值。

附:

一、主要参考书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全国九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

主编陈永胜

山东教育出版社)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张承芬

孙雍胜

警官教育出版社)

3、《小学生心理导向(教学参考)》(名誉主编林崇德

主编沃建中

科学出版社)

二、主要教学材料

《小学生心理导向》(名誉主编林崇德

主编沃建中

科学出版社)

三、主要测量工具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16PF)(修订量表)

2、《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中国人性格量表编制组)

3、《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日本铃木清编制

周步成主持修订)

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本课题组王春雷编制)

本课题研究成果,已于2003年1月通过了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办组织的专家组的结题鉴定验收,同时被玉溪市科技局评为玉溪市2003年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

二○○二年十一月

篇2:《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题,结题,培养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杨凌高新小学数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杨凌高新小学

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我校位于高新区,周边是农村,学生来源多数是农家子女,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人们按一定传统方式生活,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不利影响。加上传统的原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课业负担重,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把实验研究的突破定位在课堂教学上,选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实验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为了使我校的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创新能力的教学,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摆脱过去传统陈旧的课堂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让学生学习数学,知道它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向专家、教育名师、教学强校学习,充实自己的创新教学理念,提升自己驾驭课堂创新教学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题迸发出创新智慧的火花,结出创新的硕果。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我校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为我校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平台,提高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改革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创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采用“激趣(复习)-自学(铺路)-质疑(发现)-探索(释疑)-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因此,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研究“激趣创境,孕育创新能力”。教师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激趣导入、谜语激趣、谈话导入、问题创设、联系生活导入、游戏激趣等导课形式的研究),激起学生学习情感(激发情趣、思考、思维、唤起原知,感知等),扩宽学生视野、思考、探究。

2、研究“自学自想,激发创新能力”。教师如何设计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猜想、相关生活实际或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等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验证、认知力,促使学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3、研究“质疑自问、开启创新能力”。教师如何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诱发质疑、讨论、发现、比较、见解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知领域和创造能力。

4、研究“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再创造,去经历原过程,去验证,去体验,去归纳,去合作讨论等学习素材,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5、研究“实践应用,增强创新能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转化思想、类比法、多向方法、发散思维(一题多解、多变)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使学生更加喜欢钻研问题,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帮助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符合《数学课标》中的总体目标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本课题的成功性或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3、行动研究法:我们在研究中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研”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益。

4、经验总结法: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我们把研究所得的成功方法上升到理论,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与过程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研究“目标”切入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虽然课题研究工作繁重而艰巨,但课题组人员认为,只要我们通力合作,就能发挥研究人员智慧和潜能,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个课题研究就能获得成功。课题研究主要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研究途径,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重点研究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创新的真实表现,从而达到教与学紧密融合,实现最佳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准备阶段

1、成立研究小组,抓好理论学习。

课题组教师学习创新能力教学的理论学习:

(1)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数学课程标准》和华中师大出版社《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学习新华社出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开明出版社《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东北师大出版的《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有效数学》

(3)学习东北师大出版社《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设计》。

(4)学习广西小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李红编的《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

(5)学习广西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徐巧英编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6)学习世界知识出版社《新课堂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小学卷(上、中、下)和四川教育出版社《做创新的老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小学卷)。

(7)学习东北师大出版社《小学数学教育科研方法》(沈呈民主编)。

2、合作探究,确定研究主题

召开数学课题研讨会,主要研究课题的必要性、可行性、内容和方法、实施途径等进行研讨。课题组根据研究人员的研讨结果和修改意见,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拟订研究计划。全体研究人员每年研究一个内容为一个阶段,比如在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开展“激趣创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主题确定后,课题组人员围绕相关课题多向寻找各种形式的相关创新素材资料,寻求集体力量和智慧。有了初步方案,研究人员针对性地展开研讨,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最佳方案。

(二)实施阶段

在教研活动中或课堂教学中,我们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提

问、教学语言、教学方式等教师的各种表现,进行深入、客观地分析、质疑,从而走进教师真实的课堂教学世界。同时,多方位收集学生的参与、问答、解题、合作等课堂表现,对学生现状深入分析、质疑现状背后的各种不足,从另一个方面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去寻求原因,对参研人员都是一次充分的展示。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方式是多方面的。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1、激趣创培,孕育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孕育而生。

2、自学自想,激发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着创新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首先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设计一些富有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地自学自想。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所迸发出的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3、质疑自问,开启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诱发探索,探索则发现真理。因此,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

4、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自主去发现,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规律灌输给学生。

5、实践应用,增强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就要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设计了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学生更加喜欢钻研问题,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我们通过6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模式:激趣(复习)-自学(铺路)-质疑(发现)-探索(释疑)-应用(实践)。

以上仅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般教学模式的一个层面,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是一个粗浅的研究,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深化、开发、创造丰富我们的教学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所获的材料进行整理,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课题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研究,为了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总体效果进行全面深入客观合理的评价,我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并结合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测验和评估。(问卷调查结果用第一次选项进行比较)。

1、成长学生。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转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题研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品质、技能及其它情感态度得到较大的增强。课题的研究,其出发点是通过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找到适合小学生进行有效创新性学习的“桥梁”,其归宿则是通过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创新技能以及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最终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题研究前,我们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创新能力学习”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生在创新能力学习策略相关的基本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后,我们又以同样的性质的问卷,对学生进行相关调查,以期得到每年实践来的学生的递进变化,并作为研究成效的依据。

(1)学生对创新能力学习的态度有明显好转

(2)创新能力数学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创新能力教学对学生数学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从以上可以说明,创新性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学生的记忆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成就老师

(1)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校教师通过在实践中探索,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校形成了一股科研实验潮流,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课题组成员自觉地运用创新性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每上完一节研究课后,能自觉集中在一起交流意见,对研究课进行分析、评价、谈体会、写心得。课题组成员不断地研讨、学习、交流,大大改变了教师的头脑中陈旧的教学观念,扭转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和“重结果轻过程”的旧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重视算法多样化,重视方法的指导,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经历,操作动手,摸一摸、拼一拼、想一想、动口说一说、议一议、猜一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下结论,真正做到问题的空间、思维的空间、操作的空间、讨论的空间、合作的空间等五大空间的拓展。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想结合,边研究边实践,每学年都积极参加培训、讲座活动,也从课题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材料,获得了许多直接的经验,,教师们积极撰写了有关数学教学实验的体会文章和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应用经常化

(4)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对教学产生了促进作用

3、发展学校

(1)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2)提升了了办学水平和规模。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调动了数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能力。课题的研究切实、真实、踏实,教师主动参与,教师们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几年的时间内,收到了“科研入门,能力提高;论文获奖,实践成功;教学创新,质量提高;成就师生,学校发展”的良好的效果。

八、课题研究的结论

(一)创新性教学能够使学生态度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示讨论和交流,勇于尝试,学会顷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在课堂中能有能力地运用创新性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空参与创新学习,在互动中学习,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而且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创新性教学让老师较快地适应创新学习情境,实现角色转换。创新性教学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的传统模式,而变为师生间平等交流、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在创新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在创新性教学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设想

(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长了学生,成就了老师,发展了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有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研究尚处于浅层次的研究,只能对学生的表面产生了效应,让学生感到兴趣而己,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学生内心需求,不能从深层上使学生进入一种内在的,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状态。

(二)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虽然在课题研究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但却是非常肤浅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让课堂充满师生生命的活力成为我们永恒主题,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将继续深入探讨,让研讨的深入变为我们的习惯。

(三)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少学生多,关注不到位,研究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关注,得到不同层次提高,我们将研究工作进行不懈的努力。本课题组成员组成:

课题负责人:倪建强

课题组成员:倪建强,郭华,许耀民,王盛龙

篇3: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小学生,结题,课外阅读,习惯,培养

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背景: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小学生课外阅读书大多是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不可否认

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研究背景: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小学生课外阅读书大多是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学作范例。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体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做基础。学习写作不是

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乃至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分析,摸清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并研究相应的阅读指导对策,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

2、通过研究实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研究如何能根据基础课程需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

4、探索各学段阅读方法。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及不同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

5、研究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方法。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督促、交流、评价。通过班级读书会、各种读书活动、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

三、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认识中外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书籍的情感,养成阅读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能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放在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方面。通过研究与实践,全面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施途径及策略,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课外阅读模式。形成切合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自主阅读能力的“知书达理”的文明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根据《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研究》总课题研究方案来明确本校子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形成子课题方案,报上级申请立项。

2、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收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二)实施阶段

1、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2、调动师生、家长参与研究实践的积极性。

3、发放学生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目前的阅读习惯,摸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5、根据实际情况,努力营造校园、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书香环境。

6、针对各学段课题完成情况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课题,对方案及时调整,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7、阶段性成果展示,根据上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推广应用上阶段研究成果,完善已探索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及探究典型事例。

8、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

1、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推广,不断地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

2、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3、课题成果展示。

五、课题实施情况

(一)营造了一个书香校园环境。

1.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建设,并定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

2.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3.编印校本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推荐小学生必读书目。

4.鼓励学生积极向学校网站投稿或参与“书香满园”论坛。

5.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二)营造了一个书香班级环境。

1.各实验班根据课题方案和本班实际制订了具体实施细则。

2.设立了班级图书角。建议学生将图书交流。

3.利用黑板报开辟“班级书香”栏,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读书成果、交流思想的舞台。

4.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三)营造了一个书香家庭环境。

1.用心引导家庭文化,利用一切机会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

2.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学校营造书香校园的信息带给家庭。

3.在学校举办“读书节”的时候开展了“百名家长看学校”活动,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书香文化。

4.倡议开展了以“书香家庭”为特色学习型家庭建设的活动。

5.倡导“让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

(四)读书活动四步骤:

1.设立了“四读”时间——多读

(1)晨间自由读。积极倡导学生一、三、五晨间自由地诵读经典,畅谈读书感受。

(2)课堂指导读。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由任课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可带入图书馆,也可在班里)。积极倡导学生自由地交流读书体会,畅谈读书感受。交流可以是两人,也可以是多人;可以是几人“同读一本书”后的专题讨论,也可以是“各读各的书”后的大杂谈;内容可以是说说书中的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情节等,也可以讲讲自己读书的收获。

(3)午间休闲读。倡导学生午间休闲时,自由读书,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让读书成为孩子们午间最好的休闲方式。

(4)睡前放松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建议每个孩子都在家中的床头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每晚睡觉之前轻轻打开书本,慢慢品尝一番,让书香伴着孩子入眠。

2、倡导三个“共读”——爱读。

(1)同伴共读。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式,同伴阅读的经验对孩子很重要,可以产生良性竞争的作用。

(2)师生共读。强化阅读氛围,营造书香校园,每个教师都要做学生读书的指导者,各科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教学指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共读一本书。

(3)亲子共读。积极倡导亲子共读,内容包括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与孩子一起玩读书游戏等。

3.落实课前诵读——会读

课前五分钟由值日小老师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周五队日课坚持开展“谈天说地十分钟”(名言警句、妙词佳句、做广告、学推销、说影视、谈时事、聊趣闻等)。

4.组织读书活动——乐读。

组织读书活动,让师生通过活动感受到读书的重要,读书的快乐与幸福,品尝到读书的成功,从而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这也是课题实验的重要环节,一年多来,我校课题组开展了以下读书活动:

(1)“五个一”工程

每天花一小时读书、每天背诵一个成语(或一条名言警句、歇后语、谚语等)、每周背诵一首诗歌。每周讲一个故事或读一篇美文给同伴或家长听、每月读一本书。

(2)“快乐读书快乐成长”读书节

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

诗王争霸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成语擂台赛、词语接龙赛、歇后语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素材积累展评、讲故事比赛、编演剧本、亲子读书会、新闻发布会、百科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我心中的好书”手抄报比赛、“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征文及“我喜欢的一句读书名言”征集展示活动、“我与好书交朋友”现场绘画赛、中高年级自制书签展示活动。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课题实验对学生的影响,我们特别设计了问卷,在课题研究前后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采取抽样的形式,样本为100,调查对比结果如下:

1、抽样人数

实验前人数

实验后人数

25

22

中高段

32

32

2、你阅读课外读物吗?

实验前人数

实验后人数

低段

中高段

低段

中高段

经常阅读

8

15

22

32

偶尔阅读

15

25

12

13

基本不阅读

6

9

3

2

以上调查数字表明:随着实验的进行,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逐渐养成。基本不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人数明显下降。

3、你对什么样内容的读物感兴趣?

实验前人数

实验后人数

低段

中高段

低段

中高段

故事类

5

8

5

8

名人传记

3

8

5

6

科普类

6

10

5

8

故事、童话

14

10

15

11

漫画、卡通

14

10

10

5

文学名著

1

5

2

15

其他

2

4

3

2

以上调查,阅读文学故事类、科普类书籍的学生人数到了高年级有所增加,看漫画书的学生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少。这主要是教师的引导和课题组开展的读书实践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4、你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

实验前人数

实验后人数

低段

中高段

低段

中高段

仔细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10

10

25

30

仔细阅读但不做读书笔记

25

29

15

10

快速浏览

10

10

5

5

以上数字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部分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仔细阅读的比例越来越高,选择快速浏览的学生很少,这主要有赖于老师的方法指导得当。

5、你阅读的目的是?

实验前人数

实验后人数

低段

中高段

低段

中高段

获得有益的知识

8

12

15

18

提高语文水平

10

15

15

16

开阔自己的视野

8

10

14

20

没有目的

20

20

1

1

以上调查可看出,实验前认为阅读能给自己带来益处的学生比较多,但没有目的的阅读人数也将近一半,实验后,学生认为阅读能带来益处的学生明显增多,没有目的的阅读人数基本没有了。

6、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的数量

选项

实验前人数

实验后人数

低段

中高段

低段

中高段

没有

5

5

0

0

1—10本

20

35

5

5

10—30本

10

10

15

25

30本以上

10

15

25

25

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引导和努力,学生大多数拥有书籍正逐步增加。

7、一周内用于阅读的时间

选项

实验前(百分率)

实验后(百分率)

低段

中高段

低段

中高段

1小时以下

52%

45%

0

0

1--3小时

25%

35%

15%

10%

3--5小时

13

15%

40%

45%

5小时以上

10%

10%

45%

45%

数据表明,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开展实验后有了质的变化,读的时间在逐步地增加,这表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提高。

8、影响你课外阅读的人

选项

实验前(百分率)

实验后(百分率)

同学

50%

35%

老师

25%

45%

家长

20%

15%

其他

5%

5%

从以上百分率可以看出,实验前,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受同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受老师影响的仅占20%左右,说明我们老师平时没能重视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但在实验后,由于老师们的积极引导和示范,百分率就明显上升了。

9、是否希望学校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选项

实验前(百分率)

实验后(百分率)

很希望

30%

65%

比较希望

30%

30%

随便

30%

5%

不需要

10%

0%

自2006年开始,我校增加了图书藏量,并将课外阅读课安排进课程表,有效解决了学生阅读学生需求。

10、如何获得课外读物的?

选项

实验前(百分率)

实验后(百分率)

同学借阅

45%

35%

图书馆借阅

35%

45%

家长购买

15%

15%

自己购买

5%

5%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学生获得课外读物的途径主要是:家长购买和互相借阅,家长也有很好的意识,要多给孩子买书,但据调查,家长买的最多的是教辅类的书,因此我校图书馆加大了经费的投入,更新了大量图书,增添了图书管理员,使其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1、有何其他建议?

(1)及时更新学校图书馆的图书。

(2)多了解学生喜欢的阅读书籍。

(3)及时向推荐好看有益的书籍。

(4)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时间要延长。

(5)不要要求每个学生都写读书笔记。

(6)开展的读书活动还应更丰富,并让更多的学生参加。

12、列举你最喜欢的作品。

在老师推荐的书目中,下列书籍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中国民间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皮皮鲁传》《时代广场上的蟋蟀》《小王子》》《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哈利·波特》《丁丁历险记》《哆啦A梦》《三毛流浪记》《成语故事365》《鲁滨逊飘流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格列佛游记》《天方夜谭》《叶圣陶童话故事》

(二)主要成果

一年多来,我们进行阅读指导课10节,参加优质课竞赛3节,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富于前瞻性的教学理念,扎实、开放的指导方法,是学生的阅读兴趣盎然,在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中,实验班的孩子们参与面达到了85%以上,获奖面达到50%以上,远远高于非实验班的人数,而选派参加县级以上的各类语文竞赛活动的学生更是95%来自实验班,实验班的孩子们屡获佳绩,阅读热情高涨。

七、自我评价

1、良好的阅读习惯创设魅力课堂

实验班自从开展了课题研究,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组织地开始诵读古诗文,一下子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回归课堂,凝神聚气。身心的愉悦为课堂学习准备了一个良好的接受、参与、探究的学习心境。课堂中教师亦能注意将所学内容与课外阅读科学、有机地结合,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学生能将平日积累、背诵过的名篇名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和习作中去,或说明事理,或抒情,为言谈和习作增添了不少光彩。

2、日益提高的阅读水平引领健康发展

同学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读书面。教室的图书角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大家争相借阅,读书热情高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不少学生在阅读时自觉做摘抄、背诵,并与同学作交流,积累名句数量巨增。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3、轻松愉悦的阅读形式构建和谐家庭

课题实验一开始,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而且众多的家长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长们通过我校的网站,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献计献策,有不少家长把自己和孩子读书心得发至网站,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代沟的沟通,使家庭充满温馨与和谐。

4、学生阅读成果的转化迅速

一年多来,学生阅读的量不断增加,内容越来越广泛,语文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学校组织学生县级的各类比赛,学生在朗诵、演讲、故事、写作、口头作文比赛中屡获佳绩。而在学校承办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中,实验班学生的回答常为听课教师称道。

5、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一年多来,实验班的老师和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题组的老师们开始以点带面,推广经验,读书活动已成为一种无形的动力。一是加大投入,订购了大量的适合师生阅读的图书,内容广博、丰富。现在,我校已达到人均17册的藏书量。为了把师生的目光吸引到图书馆来,图书馆全天开放,并为师生办理了阅读卡,随时可以借阅图书,。二是建立班级读书角,由全校师生共同捐书建设,并且对班级的小小图书管理员进行培训,各班还制订了具体的读书计划,提出了“热爱书籍,享受书香”的中心口号,以“教师、学生、家庭”三个读书系列开展读书活动。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评价,把经典阅读活动落到实处。三是每班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四是丰富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每一面墙壁,我们还定期更新学校黑板报,班级黑板报、宣传栏、班级的展示板面都有以“书话人生”为主题的内容。良好的阅读氛围熏陶和感染着学生,现在,学校已形成“人人爱读,书香满园”的局面。我们将在大阅读教育中,注重整合各种教育功能,从各个方面立体推进,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作用,真正地让阅读伴随孩子成长。

七、实验中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虽然本课题在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认可,但同时也发现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外阅读的落实需要教师和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学生在短期内就有质的飞跃,如何按实验的模式指导学生阅读,并在今后的指导过程中改进,以便于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2、网络的发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视线,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学困生的阅读兴趣,也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家长的素质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起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促进后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对于没有很好的家庭阅读环境的学生的培养,也是今后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以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