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

日期:2021-02-28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框架,知识,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必修1基本考查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制度①武王分封②周公旦进行更大规模的分封过程③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④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瓦解西周分封制①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内容②诸侯国有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必修1基本考查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夏商的政治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①武王分封

②周公旦进行更大规模的分封

过程

③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

④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瓦解

西周分封制

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内容

②诸侯国有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等义务

③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瓦解

加强了统治

作用: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另外统治区域

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的宗法制特点: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影响

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的统一

皇帝制度

形成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朝疆域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中朝——尚书令、外朝——三公

九卿制度

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

中央政治制度

魏晋: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北宋:二府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后设参知政事、三司使

元:中枢省、枢密院、宣政院

西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后郡县制,并设州为监察区

东汉:州郡县制

隋代:州县制

地方政治制度

唐代:道州县制

北宋:路州县制

元代:行省制,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宣慰司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

宰相制度从此废除

中央:内阁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的形成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朝

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明神宗时,“部权尽归内阁”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中央

康熙帝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清朝

雍正帝设军机处

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影响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1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琴华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求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背景:

过程

1.

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

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

革命性质变化:旧民主主义革命

4.

革命任务变化:反封建反侵略

5.

思想界的变化:新思潮的萌发

影响

鸦片战争

原因:英法等国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英法“修约”遭清朝拒绝

过程

影响:1

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1

为了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日本制定了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中日在朝鲜问题上的矛盾激化,日本首先挑起战争

过程

影响:1

签订《马关条约》,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严重丧失,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政治大借款”

3.新开辟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4.在华设厂拓展了对华资本输出途径,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直接起因

过程

影响: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

1927年6月,“东方会议”确定侵占东北的方针

2.

1931年,“九一八”事变

3.

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

4.

1935年,“华北事变”

5.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

第2课

抗日战争

1.

日本逐步扩大对

中国侵略

1.

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南京大屠杀

2.

1941年,潘家峪惨案

3.

建立“七三一部队”,研究细菌战,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2.日本的侵华罪行

1.

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

1937年,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3.

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和延安

4.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

5.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

6.

八路军的“百团大战”,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3.中国全民族抗战

1.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是中国近代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3.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5.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抗战的胜利和意义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治国方案

原因:鸦片战争社会矛盾激化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标志:金田起义

兴起

1.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革命性:土地分配(反封建土地所有制)

空想性:产品分配(绝对平均主义)

2.

后期:《资政新篇》

先进性:发展资本主义

空想性: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

初期:永安建制、定都南京

全盛:北伐、西征、东征

发展

转折: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

防御:攻破江南大营、安庆保卫战

失败:天京陷落

失败

第2课

辛亥革命

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基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组织基础:各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军事基础:1906—1911年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酝酿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

高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清王朝结束

结局: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失败

第3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社会进步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

思想: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

外交: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

开端:五四运动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国革命

焕然一新

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

国民革命: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

武装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

红军长征

土地革命

第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初期——相持阶段——胜利阶段

解放战争:争取和平——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和决战——战争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中华民族的新生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政治上保证多民族国家个民族完全平等

第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识记:

1.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历史事件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3.

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

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同意及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5.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②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③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文革”的成因

党的组织、规章制度遭破坏

民主法制

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遭破坏

司法部门瘫痪

第2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

民主法制思想的宣传

平反冤假错案

全面立法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实践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形成过程

“一国两制”的提出

构想内容

重大意义

问题的由来

香港、澳门的回归

回归的背景

回归的实现

发展的表现

两岸关系的曲折和发展

两岸关系的发展阻碍的因素

解决问题的条件和中共立场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形成新的政治格局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1.

“另起炉灶”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

“一边倒”

主要内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独立自主的

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外交成就

外交方针

历史背景

1.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2.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

平共处

发展: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意义: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参加日内瓦召开: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会议于1954年

会议

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

意义: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

国际会议

步入世界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外交舞台

出席万隆会议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

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第2课

打开外交新局面原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成为国际时务中的

重要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恢复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经过: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是中国外交在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成就之一

中国: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

原因争端;中苏关系恶化

打开外交新局面

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霸权地位

日趋衰落

中美关系

1。1970年10月,尼克松总统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正常化

2。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

华作准备

3.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签定《中美

联合公报》

4.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原因:中美关系改善的促进;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团体的推动

1972年秋,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关系的改善

过程:

1973年初,中日双方互派大使

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意义:结束了双方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第3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原因:国际形势有了新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奉行不结盟政

新时期外交

策,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政策的调整

意义: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前提: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

积极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公正、合理

的中国外交

的解决

开展以联合

表现

十分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并作出自己

国为中心的

的贡献

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

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

努力

意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活跃在地区性

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国际组织中保持与欧盟各国的良好发展势头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领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

边环境

第六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①地中海孕育了希腊文明

②重叠山恋和海洋阻隔

起源条件

③城邦的发展

古代希腊文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开始萌芽

明的起源奴隶制文明的确立

公元前6实际初,梭抡改革,确立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

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内容:即伯利克里改革,设立十将军、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

意义:推动民主的发展

雅典民主

的表现

“黄金时代”

进步性:

重视和强调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否定血缘关系

妇女无权

外邦人无公民权

局限性

下层公民无暇顾及城邦政治生活

进步与局限

第2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开始:《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公民法的发展

起源与发展

发展

万民法的创立

公民法与万民法界限的消失

形成:法律汇集《民法大全》的形成

元老院法令

元首命令

大法官告示

罗马的起源与发展

公民法

内容

万民法: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维护和稳定了国家的统治

意义、影响

对西方民主与政治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1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议会制度的形成

“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1688年)

《权利法案》内容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作用

《权利法案》和建立

责任制内阁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特点

作用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参议院

第2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立法(国会)

众议院

1787年宪法

内阁

的内容行政(总统)

其他机构

美国联邦司法(联邦法院)最高法院、巡回上诉法院、区

政府的建立法庭

1787年宪法的影响(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3课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法兰西共和历程行政权

法兰西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立法权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内阁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德意志统一的完成行政权

欧洲大陆的发展

德意志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立法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意义

第八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弊端逐渐暴露

概况:时间、代表人物、基本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局限:没有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

(空想)

历史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资本主

条件义矛盾暴露

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主义

问世(科学)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

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时间:1848年2月

基本内容: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发展规律、无产

阶级使命、斗争口号

历史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

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阶级基础: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条件必然性资产阶级壮大

原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巴黎公社组织基础:第一国际的推动

偶然性: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成立:1871年3月28日

政权建设

革命

措施社会经济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历史意义

其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2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帝国主义阶段

背景

各种矛盾激化

“一战”激化矛盾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推翻沙皇

《四月提纲》,指明方向

经过“七月事件”统一行动

粉碎叛乱,提高威望

革命成功,建立政权

巩固政权

性质

意义

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政治上

为过度到

社会主义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

奠定基础

总路线和

宪法保障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背景

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及其协议

形成

内容

影响

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雅尔塔体制

的形成

第一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背景

美国的“冷战”

政策

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政治

表现马歇尔计划——经济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

社会主义

力量壮大

国际关系

第2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洲的联合——欧洲

世界主要政治力量日本的崛起——亚洲

实力迅速上升

的发展变化不结盟运动——亚洲世界政治格局

中国的振兴——亚洲多极化的出现

强大的美国——美洲实力相对下降

衰落的苏联——欧洲

第3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东欧剧变现象: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原因:

内因: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外因:苏联的影响;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世界多极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欧盟的建立及地位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及其影响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篇2:新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5知识点总结

新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5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英语,九年级,新目标,新版

新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5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Unit5Whataretheshirtsmadeof?SectionA1.bemadeof“由…制成”主语为制成品of后接原材料,制成品能看出原材料bemadefrom“由…制成”主语为制成品from后接原材料,成品看不出原材料bemadein+地点某物产于某地bemadeupof用…构成或组成的

新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5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Unit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A

1.be

made

of“由…制成”

主语为制成品

of

后接原材料

,制成品能看出原材料

be

made

from“由…制成”主语为制成品from后接原材料,成品看不出原材料

be

made

in

+

地点

某物产于某地

be

made

up

of

用…构成或组成的。指人、物皆可,指结构成分

be

made

in

+地点

在……(地方)制成

be

made

by

由(某人)……制成

by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2.

be

famous

as

后一般跟人,作为人而闻名=be

known

as

be

famous

for

后一般跟事物,因/由于而闻名

=be

known

for

be

famous

to

后一般跟人,对是熟悉,为所熟知=be

known

to

3.

as

far

as

I

know

据我所知

According

to

what

I

know.

According

to

my

understanding.

To

my

knowledge.

For

all

I

know.

4.

wide

adj

adv

widely

adv

wide

adj

宽的,宽广的

wide

adv

主要表示张大

睁大到最大程度,侧重指物体从一边到另一边的距离,空间宽度

通常与wide,apart等连用。

widely

广泛地,普遍地,“在许多地方“范围广的,主要表示距离远、范围大、地域广等,通常

连用过去分词,状语,表示抽象的行为和状况

在wide

awake(完全醒着)这一习语中,一般不用widely

5.

grow

种植,栽培

grew

grown

生长,长成

grow

up

长大

6.

by

hand

用手

7.both

and

……和……都……,不但……而且……

连接主语时动词为复数

not

only

but

also…

不但……而且……

连接主语时,

动词就近原则。

either

…or…

或者……或者……

连接主语时,

动词就近原则。

neither…nor…既不……也不……

连接主语时,动词就近原则。

8.

It

seems

that

似乎,看起来,好像

It

seems

like

似乎,好像+n

It

seems

like

years

since

we

last

met.

seem

+(to

be)

adj.

seem

to

do

sth

It

seems

that

he

is

going

to

leave

here.

似乎他要离开这里。=

He

seems

to

leave

here.

9.

be

good

for

对……有益

be

good

at

擅长

be

good

with

sb.

与……和睦相处

be

good

to

对……好

10.no

matter

不论,无论

后接特殊疑问词how

/

when

/

where

/which/who

/what,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no

matte+疑问词=特殊疑问词+

ever

表示

“无论怎样

/

何时/哪里/哪个/谁/什么”

状语从句可放在主句前,也可放在主句后。状语从句中,常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将来时,用一般

过去时代替过去将来时

No

matter

what

he

does,I

believe

him

.

=

he

does,I

believe

him

.

11.find

(found,found

)

v.

发现,

发觉

find

it

+

adj.

+

to

do

sth

.

find

it

+

adj.

+

that-clause

是一个复合句,

it是形式宾语

,that从句是真宾语。

find

sb.

doing

sth

.

发现某人正在做某事

I

found

some

boys

swimming

in

the

river

.

我发现一些男孩正在河里游泳。

12.

everyday

adj.

每天的,日常的

定语

every

day

adv

每日,

每天

相当于频率副词,做时间状语,位于句首

句末

daily

adj=everyday

每天的

adv=every

day

每天地

13.allow

v.

允许,

准许

allow

doing

sth

允许做某事

allow

sb.

to

do

sth

允许某人做某事

be

allowed

to

do

sth

.

被允许做某事

be

not

allowed

to

do

sth

不被允许做某事

It’s

not

allowed

to

smoke

here

.

这儿不允许吸烟。

14.

search

for

搜寻,

寻找

相当于

look

for

15.

avoid

v.

避免,回避

avoid

doing

sth

.

避免做某事

16.

continue

v.

继续,连续

continue

to

do

sth

.

继续/

接着做另一件事情

continue

doing

sth

.

继续做原来的事情

Section

B

1.

turn

into

变成

turn.

into

把变成.

turn

over

翻转

turn

red

变红

2.send

out

放出,派遣,发送

send

up

发射

send

for

派人去请

send

away

开除,撵走

3.in

trouble

处于困境中

in

danger

处于危险中

in

silence默默地

in

excitement兴奋地

4.cover

v

覆盖上,be

covered

with

用某物覆盖某物

v

包含,涉及=include

n.

封面,盖子

5.

light

n.

灯,光,火化

adj.

明亮的,轻的

v

点燃,点亮

lit

lit

或者

lighted

lighted

6.rise

raise

rise

增加,增高,上升,上涨,起立,起床,升起,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

raise

增加,上涨,提高,举起,是及物动词,后面要跟宾语。

We

must

raise

the

living

standard

(生活水平)of

the

people.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and

sets

in

the

west.

7.have

/

has

been

around

这是习语

“已经存在”

Poetry

has

been

around

for

centuries

.

诗歌已经存在几个世纪了。

be

around

for+段时间

在,存在多上时间

8.

puton.把.贴在.上

put

away

把.收起来,放好

put

on穿上,上演

put

off

推迟,延期

put

out

熄灭

put

down

放下

put

up

建造,挂起,举起

9.

lively

“生动的,可爱的,鲜艳的”,“活泼的”,“活跃”,“充满生气的”,“色彩鲜艳的”,形容人的性格,

思想和行为,也可以描写景象.可作定语、表语或宾补,既可指人,又可指物

alive

“活着”,侧重说明生与死之间的界限,既可指人,也可指物;可用来作表语,后置定语或宾补。

虽有死的可能,但还活着。

living“活着”强调说明“尚在人间”,“健在”,可用来指人或物,作定语或表语。

live

“活着的”,通常指物,不指人,常用来作定语放名词的前面。还指“实况转播的”。

主语

take

it

It

takes

sb.

+

时间

+

to

do

sth.

spend

on

sth

.

spend

+

金钱

/

时间

+

in

doing

sth.

pay

pay

+

钱数

for

sth.

pay

for

sth.

cost

cost

+

钱数

(vi.)

cost

+

sb.

+

钱数

(vt.)

10.

.

11.use

v.

使用

use

sth.

to

do

sth.

用某物做某事

be

used

to

do

sth.

被用来做某事

be

/

get

used

to

+

n.

/

pron.

/

doing

sth

.

习惯于做某事

be

used

for

doing

sth

.

用来做某事=be

used

to

do

sth

.

be

used

as

被用作.

be

used

by

被.使用

被动语态

一、语态概述

英语中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英语的语态是通过动词形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主语people是动词speak的发出者。

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

主语English是动词speak的承受者。

二、被动语态的构成

由“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不及物动词本身没有被动语态。

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是通过be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三、各种时态被动语态的构成

1.一般现在时:am/is/are+动词过去分词

Cars

are

made

by

them.

2.一般过去时:was/were+动词过去分

The

MP3

was

bought

by

my

father.

3.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will

/

shall

/

be

going

to

+be

+动词的过去分词

4.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am,is,are

+

being

+动词的过去分词

5.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

We

can

repair

this

watch

in

two

days.→

This

watch

can

be

repaired

in

two

days.

四、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的方法

1.把主动语态的宾语变为被动语态的主语。

2.把主动语态的谓语变为被动语态的谓语。

3.把主动语态的主语变为被动语态的by短语。(①

by短语可以省。②

by短语后跟代词的宾格。)

主变被解题步骤

1.

划分句子成分,找宾语

----即动作的承受者

2.

判断宾语的单复数

----即be动词的单复数.

3.

判断动词的时态

----即be动词的时态.

4.

修改谓语的形式

----即原句动词改为过去分词

5.

修改原句的主语

----即by+

宾语(原主语).

主动语态:

主语+

谓语动词

+

宾语

+

其他成分

被动语态:

主语+

be

+过去分词

+

by

+宾语

+其他成分

They

make

shoes

in

that

factory.

→Shoes

are

made

by

them.

(宾变主,主变宾,谓动变成be

done

形,人称、数、格随着变)

五、被动语态的用法

(1)不知道或没有必要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是谁。

Some

new

computers

were

stolen

last

night.

(不知道电脑是谁偷的)

(2)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mike.窗户是迈克打破的。

篇3:双曲线知识点及题型总结(学生版)

双曲线知识点及题型总结(学生版) 本文关键词:双曲线,知识点,题型,学生

双曲线知识点及题型总结(学生版) 本文简介:双曲线知识点及题型总结1双曲线定义:①到两个定点F1与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定长(<|F1F2|)的点的轨迹((为常数))这两个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要注意两点:(1)距离之差的绝对值.(2)2a<|F1F2|,这两点与椭圆的定义有本质的不同.当|MF1|-|MF2|=2a时,曲线仅表示焦点F2所

双曲线知识点及题型总结(学生版) 本文内容:

双曲线知识点及题型总结

1

双曲线定义:

①到两个定点F1与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定长(<|F1F2|)的点的轨迹((为常数))这两个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

要注意两点:(1)距离之差的绝对值.(2)2a<|F1F2|,这两点与椭圆的定义有本质的不同.

当|MF1|-|MF2|=2a时,曲线仅表示焦点F2所对应的一支;

当|MF1|-|MF2|=-2a时,曲线仅表示焦点F1所对应的一支;

当2a=|F1F2|时,轨迹是一直线上以F1、F2为端点向外的两条射线;

当2a>|F1F2|时,动点轨迹不存在.

②动点到一定点F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时,这个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这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双曲线的准线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a>0,b>0).这里,其中||=2c.要注意这里的a、b、c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椭圆中的异同.

3.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判别方法是:如果项的系数是正数,则焦点在x轴上;如果项的系数是正数,则焦点在y轴上.对于双曲线,a不一定大于b,因此不能像椭圆那样,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断焦点在哪一条坐标轴上.

4.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应注意两个问题:⑴

正确判断焦点的位置;⑵

设出标准方程后,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5.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1(a>0,b>0)

⑴范围:|x|≥a,y∈R

⑵对称性:关于x、y轴均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⑶顶点:轴端点A1(-a,0),A2(a,0)

⑷渐近线:

①若双曲线方程为渐近线方程

②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

③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④特别地当离心率两渐近线互相垂直,分别为y=,此时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可设为;y=x,y=-x

(什么是共轭双曲线?)

⑸准线:l1:x=-,l2:x=,两准线之距为

⑹焦半径:,(点P在双曲线的右支上);

,(点P在双曲线的右支上);

当焦点在y轴上时,标准方程及相应性质(略)

⑺与双曲线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是

⑻与双曲线共焦点的双曲线系方程是

6曲线的内外部

(1)点在双曲线的内部.

(2)点在双曲线的外部.

7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1)若双曲线方程为渐近线方程:.

(2)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

(3)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8双曲线的切线方程

(1)双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2)过双曲线外一点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3)双曲线与直线相切的条件是.

9线与椭圆相交的弦长公式

若斜率为k的直线被圆锥曲线所截得的弦为AB,

A、B两点分别为A(x1,y1)、B(x2,y2),则弦长,这里体现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的解题思想;

高考题型解析

题型一:双曲线定义问题

1.“ab0,b0,b>0)的左焦点,点E是该双曲线的右顶点,过F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若△ABE是锐角三角形,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

)

A.(1,+∞)

B.(1,2)

C.(1,1+)

D.(2,1+)

9.设P为双曲线-y2=1上一动点,O为坐标原点,M为线段OP的中点,则点M的轨迹方程是.

10.求与圆A:(x+5)2+y2=49和圆B:(x-5)2+y2=1都外切的圆的圆心P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11.已知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C的右焦点为(2,0),右顶点为

(1)求双曲线C的方程;

(2)若直线与双曲线C恒有两个不同的交点A和B,且(其中O为原点).

求k的取值范围.

12.已知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C的右焦点为(2,0),右顶点为(,0).

(1)求双曲线C的方程;

(2)若直线:y=kx+m(k≠0,m≠0)与双曲线C交于不同的两点M、N,且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过点A(0,-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9

    以上《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