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管理模式 本文关键词:管理模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
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管理模式 本文简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管理模式【内容摘要】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建设中的重要项目,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在新时代的引领下,现代企业必须重视会计制度和会计管理模式,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达到基本型的保证。本文研究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管理模式,作为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联系实际发挥理论
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管理模式 本文内容:
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管理模式
【内容摘要】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建设中的重要项目,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在新时代的引领下,现代企业必须重视会计制度和会计管理模式,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达到基本型的保证。本文研究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管理模式,作为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联系实际发挥理论联系时间的效果,采取分类法和综合法,最终对比出现代企业适合的会计管理模式。
【关键词】现代企业
会计制度
管理模式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建立好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会计管理模式,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探析
2006年2月1
5日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等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基本准则和16项原有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增了22项具体准则。新具体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体现的原则
(1)稳健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所规定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了具体明确的说明,体现了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着资产不实、利润虚假的现象。例如,在行业会计制度下,由于坏账提取比例较低,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造成企业资产不实,妨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企业会计制度》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从制度上促进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2)一致性
就目前我国会计实务来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于自己设计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会计制度,推荐会计科目,解释会计科目的性质及使用方法,交代会计程序,提供主要经济事项分录范例,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效率,加强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管,还是有必要的。
(3)统一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其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组成,打破了行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界限,解决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而不同的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行业内各企业之间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既有国有企业,又有外商投资企业,也有股份有限公司的集团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统一会计政策时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克服了现行的分行业会计制度不能将所有的新兴行业和企业类型涵盖进去的弊端。
(4)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既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政策的采纳、会计要素的定义、计量标准等一般会计核算问题,又规定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运用方法、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方法等具体核算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分行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只规定了一般的账务处理原则,操作性不强,造成了会计制度不能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问题的出现。会计制度就是要满足有关各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会计人员认为,会计制度制定得越详细越好,以便使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有据可依,同时也使审计、税务、财政等有关部门在检查时有据可依,《企业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使之成为可能。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部分特点探析
(1)可操作性
以前,人们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的批评之一,是其缺乏可操作性,令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在具体运用时觉得无所适从。现在,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做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2)层次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基本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不得违反基本准则的要求。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个层次
它是根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制定的对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各项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指南。
(3)动态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实务中出现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可以对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体现实务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出现新的经济业务时,一旦条件成熟,也可以制定新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范,将这些规范加入到具体准则的行列,使之成为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基本准则,也可以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其他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改。所与以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动态性。
二、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
会计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等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建立何种会计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模式倾向于较为松散的“协会型”即以会计职业团体为会计工作的管理机构,而在计划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则倾向于相对集中的“政府型”,即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要管理部门。
会计管理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会计模式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根据我国目前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应该采取“政府型”,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具体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可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论文网
Www.52MP.CN]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务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2)集中财权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务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二)会计管理模式探析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9]综观企业现行会计管理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
(1)交叉型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
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2)统一型管理
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
(3)分散型管理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与经营责任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策略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造。
(1)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之间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会计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这些人才的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3)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由于知识型企业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将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需要增加报表披露的次数,缩短公布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信息用户可据此评价信息风险,调整其经济决策。
三、结语
《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现代企业的建设中,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统一型管理模式对大型集团企业是科学合理的,它以整个企业为核算主体,提供集中、概括的财务成本信息;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与分析,对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无疑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宋献中
财务理论与机制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z]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1O月31日修订通过)[z]
张翠萍
开展规范化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标准[J]
现代审计与会计
2004
李叶山等
现代企业制度一经营一管理[M]企业管理出驻杜,1999:30
汤云为
钱逢胜
会计理论[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颜丽,赵洪军
如何有效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J]
现代审计与会计,2003
席酉民
主编
环境变革中的企业与企业集团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9]
刘玉廷
关于会计中国特色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0,(8)
[10]
王化成
再论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与会计》,1999
3(论文
Www.52MP.CN)上一页
篇2:财务与会计管理规定
财务与会计管理规定 本文关键词:管理规定,财务,会计
财务与会计管理规定 本文简介: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财务与会计管理规定□帐款管理办法第一条凡销货或服务收入均应开立统一发票,并依序填入当天之“销货报告”或“服务收入报告”中,同时过入“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中,不得漏开、短开或
财务与会计管理规定 本文内容: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财务与会计管理规定
□
帐款管理办法
第一条
凡销货或服务收入均应开立统一发票,并依序填入当天之“销货报告”或“服务收入报告”中,同时过入“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中,不得漏开、短开或多开。
第二条
遇销货退回或重开发票时,均应将原开统一发票的收执联收回作废,并填制“销货退回通知单”,以赤字填入当天的“销货报告”或“服务收入报告”中列为其减项,同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原开发票日期,并过入“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中。
第三条
遇销货退回应于销货发生的60天内依规定手续向当地税捐稽征机关办理抵缴,如超过60天者不得办理抵缴已缴的营业税及印花税。故遇有销货退回或发票重开而其日期超过60天以上者,应由客户赔偿税捐损失;退货或发票遗失其原因如系外务员疏忽所致,则税捐损失应责由外务员负责赔偿。
第四条
于销货当天若未能收回帐款时,交货人(送达统一发票者)应与客户约定收款日并将填妥的“统一发票签收单”交由会计员妥善保管,“统一发票签收单”应具备下列各要点:
(一)交货人(送达统一发票者)于“统一发票签收单”上签名。
(二)经办人(成绩归属者)于统一发票副联签名。
(三)填明约定收款日期及约定付款条件。
(四)客户正式盖章后其签收人签名。
第五条
每笔未收款均应附有“统一发票签收单”。若有销货当天未交出该签收单或缺少规定要件的记载等情事,会计员应于次日上班早会前报由单位主管纠正,务必按规定办理,
否则应由单位主管签名负责。
第六条
会计员收回“统一发票签收单”后,应即将其“约定收款日”及“付款条件”逐笔登载于“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的有关各栏中备查。
第七条
会计员应将“统一发票签收单”按“约定收款日”的先后秩序排列妥为保管,遇有携出收款时应设登记簿由取单者签名备查,若于当天未能收回帐款时应即向取单者收回注销登记。
第八条
凡帐款约定收款日到达者,会计员应主动转告帐款归属人或请单位主管派员前往收取。如有客户要求延期付款情事发生时,前往收款人应将重新更改约定收款日填明于“统一发票签收单”中,并将该单交回会计员注销登记,及更改“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上的记载。
第九条
凡应收帐款其约定收款日不得超过一个月,若有超过此一期限者,会计员应报备单位主管在签单上签字同意。
第十条
帐款收回时,会计员应即将其填入当天“出纳日报表”的“本日收款明细表”栏中,并过入“人名别应收帐款明细卡”中,凭此销帐及备查。
第十一条
收回现金者,应于当日或翌日上班时如数交会计员入帐,若有延迟缴回或调换票据缴回者,均依挪用公款议处;收回票据的开票人若非与统一发票抬头相同者,应经同一抬头客户正式背书,否则应责由收款人亲自在票据上背书,并注明客户名称备查,若经查明该票据非客户所交付者,即视同挪用公款议处。
第十二条
票据到期日距统一发票开立日期不得超过30天者,其超过30天以上者应由经办人填具“交货通知(请示)单”并依权责划分办法处理。凡帐款以分期付款方式收回
时应由经办人提出与客户所立的合约书经单位主管呈报执行副总经理核准。
第十三条
凡销货退回或前开发票作废者,若未取回原开发票收执联作废者,不得重开统一发票,惟经书面呈报总经理特准者不在此限。
第十四条
每月3日应详填“各员未收款明细表”(净额)两份,由经办人逐笔亲自签名承认未收,其约定收款日据统一发票开立日期超过1个月以上者并应注明原因,填妥后一份寄总公司财务部查核,一份呈报单位主管加强催收。
第十五条
“各员未收款明细表”总合计的金额应与月底当天的收款明细表的本日未收款余额的数字相符,逾期1个月及2个月以上未收款明细表随同“各员未收款明细表”一并呈报。
第十六条
凡遇客户恶性倒闭,或收回票据无法兑现或未事先言明,而于收款时尾款不付等情事,无法取得客户正式签属的“销货折让证明单”时,均视同坏帐处理。坏帐的发生,除按外务人员待遇办法等规定的赔偿办法办理外,该笔交易的成交奖金不准发给,其已发给
者则应予追回。
第十七条
凡为维护市价事先与客户约定高开发票销货折让者,或事后同意客户尾款不付等情事发生,除应报请单位主管同意外,并应取得销货折让证明单,详填原因,由客户证明实收金额及证实签章后,交回各单位会计员处,该笔交易原交易应办退回同时再记一笔实收金额的销货记录,其销货折让后的金额若低于最低价者,仍须补办低价请示手续。成交奖金之计算则依实售金额计算。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务部呈总经理核准公布后实施,修订时同。
□
现金收支管理办法
(一)“现金收支旬报表”上的收入金额,是指由财务部汇入各单位银行帐户内的金额,支出金额则仅指各单位的费用。各单位应行支付的一切费用,包括可控制费用与不可控制费用,均应自财务部汇入之金额中支付。
(二)各单位的可控制费用统于每月月底前由财务部就下月份各单位的费用概算一次(必要时得分次)汇入各单位的银行帐户内备支。
(三)各单位的收入款项除财务部汇入的款项外,一律不得自行挪用单位内收回的应收帐款(包括现金及支票)其收回的应收帐款,应依帐款管理办法的规定,悉数寄回总公司财务部。
(四)现金收支旬报表的填写应一次复写两联,第一联于每旬第1日(即每月1日、11日、21日)中午以前就上旬收支逐项编制妥,连同费用科目的正式收据或凭单呈单位主管签核后以限时转送寄送财务部;第二联由各单位自行汇订成册作为费用明细帐,并凭以于月底当天填制“费用预算分析表”。
(五)现金收支旬报表上的编号系指费用的笔项而言,采每月一次连系编号方式,月内的每月编号应相互衔接并连续编至当月月底止,次月一日再行重新编号。
(六)现金收支旬报表上科目栏中类别的填写,系指依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其分属类别,分别以“营”或“服”或“管”等字表示,其性质的区分如下:
1.营业费用:凡属营业人员(包括营业主任及外务人员)所发生费用。
2.服务费用:凡属服务人员(包括服务主任及服务人员)所发生的费用。
3.管理费用:凡营业费用及服务费用外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属之。
(七)现金收支旬报表上科目栏中的“名称”系指各项费用的科目名称,其明细如下:
1.营业费用:即营业人员(包括营业主任及外务员)所发生的下列诸费。
(1)汽车诸费:凡营业人员汽油、机油、过桥费、寄车费等皆属之。
(2)旅费:凡营业人员计程车资及营业员因业务之需所付的差旅费属之。
(3)公共关系:凡营业人员因业务上应酬所需支付者属之。
(4)薪工津贴:凡营业人员薪资皆属之。(包括本薪、机车津贴、交际津贴、成交奖金、各项加给及值班费等)
(5)坏帐:凡帐款尾数无法收回,或倒帐公司损失皆属之。
(6)名片:凡营业人员所印名片皆属之。
2.服务费用:即服务人员(包括服务主任及服务员)所发生下列诸费:
(1)汽车诸费:凡服务人员所支之汽油、机油、过桥费、寄车费等皆属之。
(2)旅费:凡服务人员所支之计程车资及服务人员因服务的需要所支的差旅费皆属之。
(3)公共关系:凡服务人员因服务上的需要所支的交际费皆属之。
(4)薪工津贴:凡服务全体同仁的薪资皆属之。(包括本薪、机车津贴、绩效奖金、加给及值班费等)。
(5)坏帐:凡帐款尾数无法收回者属之。
(6)名片:凡服务全体同仁所印的名片属之。
(7)工具:凡单价在100元以下者的工具费属之。
3.管理费用:凡营业费用及服务费用外所发生的费用:
(1)汽车诸费:凡营业人员及服务人员外所支付的汽油、机油属之。
(2)旅费:凡营业人员及服务人员外所支付的计程车资或出差旅费属之。
(3)运费:装载货物所支付的费用属之。
(4)文具用品:凡日常所用的文具纸张等属之。
(5)清洁费用:凡清洁公司打腊所支的费用皆属之。
(6)邮票:凡邮寄函件及包裹的邮资及购邮票等属之。
(7)电话费:凡业务上的长途电话及市区电话属之。
(8)电报费:凡业务上的需而拍之电报属之。
(9)电力费:凡用电所支付的费用属之。
(10)自来水费:凡用自来水所支付的费用属之。
(11)修理费:凡汽车修理及保养费等属之。
(12)人事广告费:凡刊登招员启事等属之。
(13)报章杂志:凡订阅报章杂志所支付的费用属之。
(14)固定薪资:凡营业人员及服务人员外的薪资属之。
(15)公共关系:凡营业人员及服务人员外所支付的交际费属之。
(16)租金支出:房屋的租金。
(17)税捐:凡支付营业印花税属之。
(18)其他变动费用:凡未能列入该分类科目的费用属之。
(八)上述所列项目,会计员应按其性质区分(即营业费用、服务费用、管理费用等)妥予分类报支,不得相互混淆。
(九)各单位与总公司间如有代收或代支事项发生时一律以“内部联络函”联系之,其作业规定如下:
1.各单位代总公司或其他分公司收款时应于收款的当日以“内部联络函”述明代何单位收款,代收现金应先换购汇票,若代收票据须注明代收票据内容,并连同票据一起寄送总公司财务部,由财务部负责通知被代收单位入帐的同时将入帐情形回复代收单位。
2.总公司代分公司收款时,应于收款的当月,由财务部以“内部联络函”述明代收款项内容,若为票据应注明票据内容,通知被代收单位,款项则暂代留存,被代收单位于接获财务部的通知时,应即于当天的“收款及成交奖金明细表”上加入该笔帐款,增加其收款总额,并将入帐情形回复财务部。
3.各单位代总公司支付款项时(如押标金、权限内购入的生财器具及服务部汽油或单价在100元以上的工具、油墨等)不得记入现金收支旬报表,唯应另行备忘登记,应于每旬寄送“现金收支旬报表”时另以内部往来联络函将所代支的款项明细及总额述明后连同单据一并寄送总公司财务部,由财务部凭以汇入该笔款项。若为紧急代支事项必须立即处理时,除以电话通知财务部电汇处理外,仍应填具“内部往来联络函”述明以资凭证。
4.总公司代各单位支付费用款项时,(如预付房租等)应由财务部于每月25日前以联络函通知被代支单位依虚收虚付方式在其“现金收支旬报表”上的“收入金额”栏内径行加入该笔款项同时在“支付金额”栏内,直按登入该笔费用款项以增加帐面的收入金额与费用金额。
(十)各单位全体员工的借支总额在3000元以内者得经单位主管核准后由首存现金中先行借支,并限于每月10日发薪时一次扣回,其借支总额超过3000元者,应依权责划分逐笔专案报备核准后始得由财务部汇寄支付。
(十一)每月月底当天,各单位会计员应凭留存之当月份该单位“现金收支旬报表”依费用类别分别统计其当月份各项费用的总额,详填于“费用预算分析表”中呈单位主管就可控制费用中的各项费用其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详加分析。
(十二)费用预算分析表”一式两联,各单位应于每月3日前将此表(两联一起)连同“直线单位经营绩效评核表”一并寄送总公司业务部,由业务部据以查核与“直线单位绩效评核表”所填的费用数字无误后,即转送财务部复核并呈具所属副总经理填具总评后第一联由财务部留存,据以分析全公司费用差异,第二联寄回各单位存查。
(十三)“费用预算分析表”上的费用率系指当月份的费用与营业额的百分比,“本月费用预算”一栏之计算公式如下:
(1)本月“营业费用”预算=上月营业费用×(1±本月营业收入成长率)
(2)本月“服务费用”预算=上月服务费用×(1±本月服务收入成长率)
(3)本月“管理费用”预算=上月管理费用×(1±本月营业及服务总收入成长率×20%)
(十四)本办法由财务部呈总经理核准公布后实施,修订时同。
□
传票审核职权划分办法
(一)各部经办人员:
审核单据的性质、金额与本公司规定是否相符,并编制传票控制预算及成本费用之报支。
(二)财务部:
1.承办人员:
(1)核对传票收付款的金额是否与收付款有关凭证(如计价单、发票)金额相符。
(2)核对凭证是否有抬头,统一编号,店印,地址及贴足印花,与税法是否相符。
2.复核人员:
(1)传票应用分类,即科子目是否正确。
(2)凭证是否齐全,符合政府规定,与负担部门是否正确。
(3)附件数量与凭证记载金额是否相符。
(4)借贷是否平衡。
3.会计:
(1)传票应附的凭证是否适当签具意见。
(2)各级经办人员应行注意事项是否错误及依税法规定可否开支签具意见。
(3)核对付款之支票金额是否与核准之付款传票相符。
(三)稽核室:
(1)对财务部的意见予以指示或转呈核示。
(2)核对各部的成本卡,支出是否超过收入,收款与完工是否成正比或签具意见。
(3)凭证是否合理,应否付款的指示或签具意见。
(4)决定付款的日期,签具意见及指示。
(5)价格是否合理签具意见或指示。
(四)副总经理:就主办会计及稽核室所签意见的转呈或指示。
(五)总经理:各转呈意见的核定。
(六)以上各项职权的划分,是就目标情形所拟的办法,如以后业务改进或其他变更,当另行修订。
篇3: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
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 本文关键词:持股,分析师,披露,会计信息,机构
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 本文简介: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摘要:笔者以2008―2013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分析师关注度及机构持股比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是否受到资本市场外部监督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分析师的关注度越高,管理层更倾向于下调预期来引导分析师预测,从而达到资本市场预期;机
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 本文内容:
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与会计信息披露
摘要:笔者以2008―2013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分析师关注度及机构持股比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是否受到资本市场外部监督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分析师的关注度越高,管理层更倾向于下调预期来引导分析师预测,从而达到资本市场预期;机构持股比越高,受利益驱使,其持股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越会倾向于上调盈余管理,同时避免负面信息的提前披露。以上结果在控制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成立。
下载
关键词:分析师关注度;机构持股比;盈余管理;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5;F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6009012
一、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一)分析师的预测行为
近年来已有大量针对分析师预测及关注度是否会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研究,证实了资本市场预期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1-2]。Degeorge
等发现,当存在负向“盈余意外”,即公司的业绩达不到分析师预测时,股票价格会严重下跌,证实了“资本市场预期假设”,说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主要受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这是由于达到盈余预测的收益明显高于其成本,因此,管理层有动机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其中,大多数学者利用西方发达国家数据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分析师的监督作用作为外部监督机制,能够有效规范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Yu发现美国上市公司中,分析师跟进人数较多的公司,操纵盈余的程度越低;Degeorge等发现在经济更发达的国家其关系更显著。他们的研究证明,分析师对盈余管理的监督强度与分析师跟踪人数呈正向关系。国内相关研究同样发现分析师预测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
[6-7]。
虽然以往的大量研究认为管理层避免负向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对其最终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会计数据进行操纵,即上调盈余管理,但近期研究发现,由于上调的盈余管理成本较高,而倾向使用逐渐下调的盈余管理方式。当严格的财务报告披露程序、监管制度或更多资产负债表限制限制管理层对盈余进行操纵时,管理层会使用下调的预期管理来代替上调的盈余管理以减少与分析师的预测落差。国内相关研究发现,进行业绩预告披露的公司具有更多的分析师关注和预测质量
[9-10]。因此,笔者认为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策略受分析师关注行为的影响,其关注度会使管理层倾向于成本较低的管理方向。一方面,如Dyck
等指出,分析师与公司权益持有者对于舞弊的发现起到直接的作用,因而分析师的监督作用增加了操纵盈余被披露的风险,即增加了上调盈余所承担的预期成本。如果分析师的监督是有效的,那么管理层在上调盈余时可能面临着较高的边际成本;另一方面,虽然下调盈余的预期管理降低了外部投资者的盈余预期,但其减小了信息不对称,并且使分析师预测虽偏低却更准确。同时Houston等通过用分析师关注和预测质量作为公司信息环境的替代变量,发现缺少业绩报告的公司信息环境较差。因此,分析师可能会将管理层调低盈余的行为,看做是其及时披露负面消息,并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分析师关注度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选择显著相关。
H1a:其他条件不变时,分析师关注度与管理层上调预期盈余的倾向显著负相关。
H1b:其他条件不变时,分析师关注度与管理层下调预期盈余的倾向显著正相关。
(二)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
管理层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主要指管理层为特定目的对会计报告中盈余进行调增或调减的行为。在以往文献中,针对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动机主要提出了三个假设:(1)债务契约假设,即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中的相关财务指标,管理层会通过盈余管理的行为对会计数据进行操纵
。(2)薪酬计划假设,即相关薪酬计划的设定会使管理层为了业绩而带来的红利对其盈余进行管理,以期获得更多利益
[14-15]。(3)资本市场预期假设,相对于前两者,该假设的提出较晚,其认为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来自于满足资本市场的预期
[16-17]。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分析师所披露的盈利预测于20世纪90年代已基本成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状况重要的阂值标准之一。投资者通过比较公司业绩与年报公布前分析师最新的盈利预测,判断上市公司业绩是否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盈利预测并做出相应投资决策,未能达到资本市场预期而导致负向“盈余意外”的上市公司,可能面临股价下跌等风险
。因此,“资本市场期望假设”成为管理层为满足分析师预测而做出信息披露时的主要动机因素[1-2],即通过两种机制来避免负向“盈余意外”:一是通过下调预期盈余,披露相关信息避免分析师的乐观估计,引导分析师将盈余预测(如EPS)向下调整为一个能够达到的高度。二是对披露的盈余进行上调,如可操控的应计利润,以此使最终年度披露的盈余能够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的预测水平。
(三)机构持股比
国内外针对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披露会计信息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方面,研究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起到了积极的治理作用。Shleifer和
Vishny
在研究中指出,相比较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等大股东由于投入更多成本并期待从中获得较多收益,因此,持股比例越高,其越具有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动机。Chidambaran和
John以及Gillan和Starks认为,机构持股比能够增加股东之间的信息传达,从而扩大市场监督的范围,随着持股比的增加,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也会加大,从而降低其道德风险。以国内数据为样本,李维安和李滨认为,由于具有专业的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此,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如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角度,持股比例较高的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抑制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并且披露更谨慎的财务报告。随着机构持股比的增加,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降低[24-25]。
但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其监督作用受到质疑[26-27-28]。从管理层自身来说,由于机构持股比作为“庄家”能吸引更多投资者的注意,则管理层也更倾向于避免负的“盈余意外”的发生。Maztoul
更进一步解释为,机构持股比较低的上市公司具有更明显的投机和短视行为,因此,管理层对于迎合分析师预测的动机更明显。由于具有高持股比例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负向“盈余意外”出现时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其中包括股价下跌及其业绩薪酬,则此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具有更多达到或超过分析师预测的动机
。作为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分析优势方,机构投资者可以凭借成熟的经验和信息获取优势对公司的状况进行掌握,但可能会利用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资本市场其他投资者处获益[32-33]。同时,机构投资者通过帮助其投资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测、规范化经营、融资等行为直接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以提升公司的资本市场声誉。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增加了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关注度,上市公司对于满足资本市场预期具有更强烈的动机。与分析师不同,由于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盈利具有更大的期望,因而可能会担心负面信息的披露会降低其在资本市场预期和声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机构持股比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的选择显著相关。
H2a:其他条件不变时,机构持股比与管理层上调预期盈余的倾向显著正相关。
H2b:其他条件不变时,机构持股比与管理层下调预期盈余的倾向显著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2008―2013年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为控制前期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对分析师的影响,笔者同时搜集了分析师预测的前期数据。由于假定研究对象应具备满足资本市场预期的动机,因此,剔除了没有进行上下调盈余预期的样本,最终得到有效样本4
538个。分析师的预测盈余数据来自于年度初期与年度末期的Wind一致预测中值。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分析师跟踪人数及预测数据来自于Wind金融数据库,管理层业绩预告的相关信息来自于锐思RESSET数据库。数据筛选和处理分别应用Excel
2007及Stata
130软件。
(二)管理层会计信息披露的度量方式
1上调预期盈余的度量(盈余管理)
笔者设定虚拟变量UEM代表上调盈余管理,即当可操控应计利润为正时,该值为1,否则为0。利用Dechow
等的修正琼斯模型计算可操控应计利润DA。
当DA
>
0时,则管理层发生上调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用哑变量UEM表示,即当DA
>
0时,UEM
=
1,否则为0。
2下调预期盈余的度量(预期盈余管理)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假设,笔者认为管理层进行预期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通过及时披露公司负面消息,主动引导分析师将预测值调低到一个可达到的水平。以往研究从两个方面识别管理层存在下调预期盈余管理行为:一是行为导向的识别方式,即管理层在财务报告公布日之前会提前发布业绩预测,大多数以预亏、预警、预盈、持平等定性信息和附有盈亏区间的定量信息为主。研究者发现,分析师会根据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形式或内容相应地修正原有预测
[36-37]。这表明管理层可以通过披露公开的业绩预测信息,引导分析师将盈余预测调整到其可达到的水平。二是结果导向的识别方式。除公开披露的业绩报告之外,分析师也可通过业绩说明会、分析师会议、路演等投资者关系活动获取有关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而这些信息并不能直接获取或直观地进行计量。因此,第一种行为导向的方式并未考虑分析师能够从与管理层的其他交流中获取信息,所以,使用管理层公开披露的业绩预测来衡量分析师预测是否受到管理层下调预期盈余的引导并不全面
。我国股市的信息环境受多种非正式沟通影响,分析师在对预测进行调整时更多地依赖私有信息。虽然我们无法获取管理层披露的所有信息,但是可以认为分析师进行预测调整的主要信息源是管理层。因此,笔者使用结果为导向的识别方式作为管理层是否进行下调盈余管理的衡量变量,设计哑变量DEX。对比分析师期末与期初发布的盈余预测,当期末预测低于初始预测时,则认为其受到管理层下调预期盈余的引导,即DEX
=
1,否则为0。
3会计信息披露决策的综合度量
上调预期盈余管理和下调预期盈余管理行为,代表管理层为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从而避免负向“盈余意外”会采取的两种主要行为。笔者设定离散变量Choice表示管理层信息披露决策,Choice的取值依赖于三种情况,如图1所示。
(三)解释变量
1分析师关注度
笔者采用分析师的跟踪人数(Analyst)作为关注度的替代变量。由于同一家盈余预测机构针对某一公司的分析师通常从属于同一团队
[40-41],因此,笔者选取对上市公司给定年度内进行跟踪并做出盈余预测的机构家数作为分析师的跟踪数。
2机构持股比
笔者采用各类机构(如基金、券商、保险、社保等)持股数量之和占公司流通A股的百分比(InsHold)作为机构持股比的衡量方式。
笔者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选取公司特征、财务状况和聘用审计机构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同时通过设计哑变量对年度和行业进行控制。具体变量设计及定义如表1所示。
(四)研究方法及模型设计
根据上文提出假设和变量设计,笔者针对假设检验拟回归的主模型如下:首先,利用模型(1)对总体假设进行验证。其次,利用模型(2)对H1a与H2a进行检验。最后,通过模型(3)对H2a与H2b进行检验。其中Controls为控制变量。
高敬忠,
周晓苏,
王英允.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信息披露的治理作用研究――以管理层盈余预告为例[J].
南开管理评论,
2012,(5):
129-140.
Maztoul,SBM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Matter
in
Meeting
and
Beating
Analysts’
Forecas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4,
9(2):
276-290
Porter,
M.E.
Capital
Choices:
Changing
the
Way
America
Invests
in
Industry
Ke,B.,
Ramalingegowda,S.
Do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Exploit
the
Post-Earnings
Announcement
Drift?3.
李延喜,
杜瑞,
高锐.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11,
(3):
39-45.
Yuan,
R.,
Xiao,
J.Z.,
Milonas,
N.,
Zou,
J.H.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Listed
Chinese
Companies
Dechow,
PM,
Sloan,
RG,
Sweeney,AP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70(2):193-225
王玉涛,
王彦超业绩预告信息对分析师预测行为有影响吗[J]金融研究,
2012,(6):
193-206
Brown,L,
Zhou,LInteractions
Between
Analyst
and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The
Roles
of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Inform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2015,
31(2):
501-514
Chen,Q.,
Jiang,W.
Analysts
Weighting
of
Private
and
Public
Information
Abdel-khalik,
A.R.,
Wong,
K.A.,
Wu,
A.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China
s
A
and
B
Shares:
Can
We
Make
Sense
of
the
Numbers?7-489.
李春涛,
宋敏,
张璇.
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金融研究,
2014,
(7):
124-139.
李丹蒙,
叶建芳,
叶敏慧.
分析师跟进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
(1):
11-20.
Barton,J,Simko,PJThe
Balance
Sheet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strai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s-1):
1-27
Altman,EI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
1968,
23(4):
589-609
Hu,M,
Yang,JCan
Analyst
Coverag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raud?
Evidence
from
China[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4,
21(9):
605-608
Hausman,J,McFadden,DSpecification
Tests
for
the
Multinomial
Logit
Model[J]Econometrica
2010,52(5):1219-1240
Buis,MLSEQLOGIT:
Stata
Module
to
Fit
a
Sequential
Logit
Model[R]Statistical
Software
Components,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