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教学设计,获取,过程,方法,信息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一)内容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对信息获取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这也表明,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的自然意识和自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背景
(一)内容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对信息获取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这也表明,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的自然意识和自觉行为为最高境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并且此前又学习了信息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另外,高中生已经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己的思想进行描述和说明。因此,他们基本具备了在实践基础上接受信息文化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过程;分析信息来源与获取的多样性;能根据实际需求通过获取信息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掌握信息获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能针对实际问题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获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习惯;能对信息获取的效率进行关注。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信息。
2.教学难点:分析信息需求。
(五)设计理念
问题解决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但目前对其理解还比较片面,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学生总被要求去解决由他人提出的问题,这很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问题解决是一个包含了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复杂过程,单一的问题很难完整的诠释、运用教学内容。因此,本节课采用基于问题主导的创新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视野下去建构知识、亲历技术实践、理解技术思想、发现新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问题一:小虎是一个记者,有一天他正在赶稿子,突如其来的陌生电话打断了他的思路,郁闷中看到来电显示是1381796XXXX。他接起来后刚说了一声喂,就听那边说:兄弟,快过来看啊!这里最高的塔要进行跳伞表演,很好看的啊!小虎问:你是哪位啊?那人嘀咕了一声后又说:哦,对不起,是我打错了。但他讲的内容却引起了小虎的兴趣,他通过分析了解那塔有(
)米高,如果举行跳伞表演一定会很精彩,于是他打算亲自去现场报道一下。(屏幕显示)
师:排除直接回电话的方式,你能不能通过分析确定塔的高度?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自觉的相互讨论,有些同学想出了一些办法,甚至说出了答案。这时候请学生回答。
生1:是不是加拿大多伦多的电视塔,塔高550多米吧。
师:看来你知识面比较丰富,看到最高的塔就想到了世界第一高塔。小虎是不是在国外呢?
学生继续展开激烈的讨论,而且兴致很高。在老师的鼓励下,一位学生主动谈了自己的想法。
生2: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方式先查一下手机是哪儿的,然后再了解一下那个地方的最高塔,最后再查一下塔的高度。
教师追问:这种思路很好,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手机的归宿地以及当地的最高塔及高度呢?
学生们又开始讨论,有的说手机号码的前几位是“138”,可以给移动公司打电话查询,有的说上网查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供参考做法。
师:可以首先在网上通过“手机号码归宿地”查询得知1381796XXXX的归宿地为上海,然后在百度里输入“上海
第一高塔”,得到答案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接着,再在百度里输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高度”,得到最终答案468米。
对于这种方法,学生比较认可,但不能让学生认为网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因此特别强调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后,自觉讨论,思维非常活跃。经过老师的讲解,得到了启示,明白了在生活中利用信息获取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头脑风暴,建构知识
问题二:为了促进通用技术课的学习,我们班将于明天去郊区的机械加工厂进行参观。由于近几天天气不是很好,所以我们需要提前了解明天的天气情况。大家讨论一下,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明天的天气信息,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屏幕显示)
学生争先恐后的说:看电视、去学校的电话超市打电话、借老师的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听广播、上网查询……。几分钟后,教师总结、板书学生想出的方法,逐一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推导、归纳出获取信息的四个环节(如下图)。
了解明天的天气情况
电
视
网
络
电
话
收音机
手
机
.
.
.
天气预报
上网查询
拨打121
收听广播
发短信
晴
晴
确定信息需求
分析信息来源
评价信息
确定获取信息的办法
需求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思考能力。通过对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集中讨论中明确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从而实现知识性目标的达成。
3.自主探究,亲历过程
问题三:我们学校的旧址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爱过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位于老校图书实验楼的梁漱溟纪念馆自建成以来已接待近千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来访。假设下周有一位国内学者前来参观访问,学校团委安排你为客人介绍梁漱溟先生的相关情况。请问你将如何收集相关信息?
根据需要收集相关信息,填写信息采集卡(共享)(见表一),并发送到教师机上。(屏幕显示)
表一
信息采集卡
编号
信息内容
信息类型
信息来源
1
2
3
学生自主探究,十分钟后将信息采集卡发至教师机。通过分析,发现学生从粱漱溟生平、粱漱溟思想、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粱漱溟与邹平一中的渊源、粱漱溟纪念馆等诸多方面确定了获取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类型涉及文本、图片、实物等;信息来源于网络、著作、纪念馆工作人员、粱漱溟墓等。教师选取其中的两份信息卡进行评析。
设计意图: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能够亲历信息获取的基本过程,同时强化对信息获取各环节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获取的相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4.合作交流,深入探索
问题四:小组合作,选取生活、学习中的一个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拟定一份信息获取方案。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教师巡回辅导。最后选取小组代表汇报拟订的方案。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一个非结构化、开放性的问题,力图使学生将运用信息获取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内化为一种自然意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协作、交流能力。
5.发现问题,总结提升
师: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交流,同学们对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以及其中的环节有了较深的了解与体会。针对这些问题,大家还能不能发现其他问题?比如在问题一中,假如小虎接到的电话处于漫游状态,我们获得的信息还准确吗?
学生得到启示后进一步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之后请几位学生回答自己的见解。
生3: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情况,那么在问题二中,如果我们通过拨打121电话获得的天气情况与收看电视天气预报获得的天气情况不相符,那么应该相信哪种情况呢?
生4:最新版本的QQ也提供天气情况,在问题二中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了解天气?
生5:在问题三中,如果我从书籍、网络、梁漱溟纪念馆等都不能获得需要的信息,我该怎么办?
……
教师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见解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学生对围绕信息需求获取信息、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实际意义的理解,并且锻炼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包含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这不但为知识的科学建构以及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课后分析与反思
本节课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导,以情景导入——知识建构——综合应用——深入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线,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思考、表达融为一体,成功实现了启发式教学。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包含了一定的情感意识渗透。问题的难度“螺旋式上升”,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进阶”学习中去。此外,设置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非结构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问题的难度而不同,这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培养学生团体、独立、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且,问题的解决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发现与延续。(见表二)
表二
问题明细表
问题编号
问题内容
问题类型
问题难度
问题解决方式
一
与社会生活有关
半结构化
中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
与学习生活有关
非结构化
易
头脑风暴、集体建构
三
与学习生活有关
非结构化
中
自主探究、亲历过程
四
与学习生活相关
非结构化
难
合作交流、深入探索
进一步发现问题、延续问题,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笔者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要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诸多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科学处理,力争以自己理性的思维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3
篇2:《纸版画》教学设计方案
《纸版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纸版,设计方案,教学
《纸版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教学设计方案《纸版画》是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第六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教材旨在通过通过纸版画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使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纸版画不同于其他绘画,是将手工与绘画相融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剪、刻、撕剥、拼贴等方法制成版面,然后用多种方法印出来的。
《纸版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纸版画》是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第六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教材旨在通过通过纸版画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使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纸版画不同于其他绘画,是将手工与绘画相融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剪、刻、撕剥、拼贴等方法制成版面,然后用多种方法印出来的。它取材容易、工具简单、效果独特,具有强烈、明快、单纯、朴素的艺术效果,从而较大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版画的局限。学习并掌握有底纸版画和无底纸版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了解纸版画的工具、材料与特点。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劳作观念。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和审美享受,养成主动探求与创造的良好品质。儿童纸版画从表现形式到最终效果,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所以本课的关于重点、难点的确定:能熟练地掌握和了解儿童纸版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在欣赏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通过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循序渐进及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激发孩子们爱学习、爱探索的品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纸版画的表现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学程序
课件使用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展示绘画作品和纸版画作品,请学生找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
4.了解纸版画的各种制作工具1、2、3
5.对比欣赏,了解纸版画的制作技法分类
6.探索求知
7.欣赏剪贴纸版画作品,师生看看、说说、教师示范
8.欣赏撕揉纸版画作品,学生看看、说说、
9.重点欣赏镂刻纸版画作品,师生看看、说说、做做
10.着重看图并了解综合纸版画贴线法制作步骤
11重点观察综合纸版画,用刚领悟的知识自创一幅贴线版画作品
12.拓展延生欣赏吹塑纸板画
11.展示学生作品
出示课件,出示课题
在找不同的过程中,总结纸版画的特点
分类演示各种制作工具
出示图片及技法名称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
出示教师具体实践操作案例,学生初步了解剪贴纸版画制作技巧
出示教师具体实践案例,学生固新知
出示教师具体实践操作案例,学生了解镂刻版画制作技巧,深入领会纸版画的魅力
出示综合纸版画贴线法制作步骤
出示综合纸版画作品贴蛋壳的鱼,显示问题你知道吗?引出问题,学生创作
出示吹塑纸板画知识点,欣赏作品
欣赏学生作品,开拓视野激发学习欲望
篇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方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定律,设计方案,教学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芦中教案新课程·高一必修·物理1(人教版)08-09学年度上学期《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芦溪中学林莉★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芦中教案
新课程·高一必修·物理1(人教版)
08-09学年度上学期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芦溪中学
林莉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在讲台上放一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投影)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⑴、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⑵、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轨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刻度尺、斜槽。设计实验:
⑴、轨道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⑵、撤去毛巾,让小车在轨道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投影)
〖学生活动〗: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教师活动〗: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投影)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运动的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在轨道上放毛巾,使斜槽和毛巾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
B、使斜槽和轨道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C、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现象: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
结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投影)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活动〗: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要动态出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
〖教师活动〗: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确信他的正确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4、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就会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
2、笛卡儿:除非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4、牛顿第一定律叙述力和运动关系更全面。
〖教师活动〗: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活动〗: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教师活动〗:理解:①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
②物体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受力但合力为零时。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教师活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只要除研究对象外,还存在着物体,那么研究对象就一定要受外力的作用,所以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通常所看到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其实都是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结束。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这种状态虽不能实现,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指出了物体的惯性的性质。
在现实中可以用合力为0的状态来代替它,或都说合力为0与不受外力是等效的。
理解:②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师活动〗:在初中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观看影片后回答问题:什么叫惯性?惯性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活动〗: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特点: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教师活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呢?比如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运动得需要一段时间,是空车好启动还是满载时?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举例: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从实例可看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
特点:③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学生活动〗:
一、历史的回顾: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理解:
⑴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
⑵
物体不受外力
(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
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⑶
物体具有一种固有属性:惯性。物体的惯性大小完全取决于质量,与其它因素无关。⑷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这种状态虽不能实现,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指出了物体的惯性的性质。
在现实中可以用合力为0的状态来代替它,或都说合力为0与不受外力是等效的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特点: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③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四)实例探究
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物体只有在静止时才具有惯性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也越大
C.太空中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物体都具有惯性
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B、D
)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飞跑的运动员,由于通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D
C
B
A
3、如图所示,重球系于DC下端,重球下再系一根同样的线BA,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C
)
A、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CD线容易拉断
B、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AB线容易拉断
C、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AB线容易拉断
D、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CD线容易拉断
4、交通部门规定: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队乘坐的人必须系好安全带,请从物理学的角度加以说明。
答:汽车紧急刹车时,突然减速,乘客由于惯性将会撞在前面而造成危险,系上了安会带就可以靠安全带的拉力而随汽车地起减速,避免危险。
5、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自转,一昼夜就能环游世界,这个设想可行吗?
答:因为地球上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周围的大气)都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气球升空后,由于惯性,它仍保持原来随地球自转的速度,当忽略其他与地球有相对运动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时,升空的气球与它下方的地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可能相对地球绕行一周。
★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75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完成课外阅读,思考讨论惯性参考系。
★“问题与练习”(P75)参考答案
1、⑴不能。由于惯性,炸弹还要向前飞行。
⑵人随地球旋转,有相同的速度,跳起后由于惯性,人要随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落回原地。
2、在急刹车时,人会由于惯性而飞出,从而发生危险,安全带可以把人固定在座位上,增加安全性。
3、向上运动的物体是由于惯性而飞出,并不是因为受到了向上的力。
4、相对于自由下落的小球来说,在桌面上所受合力为零的茶杯,是做变速运动的,惯性定律不再成立。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第6页(共6页)